<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在皖南的那些古村镇系列 3.</i></b></p> <p><b> 从西递出来,奔下一目标:关麓。在这之前就听说过关麓村有一连体居住建筑,脑子里总是呈现出连体别墅的画面,怎么也想象不出它与地域环境、徽派建筑之间的联系。所以特别想来看看它的真实面目,今天终于如愿。</b></p><p><b> 驱车半小时到了关麓。关麓村环境优雅,环抱在远山近水之间,村前一小溪,清泉淙淙,村口有一人工塘,状似弯月。不远望去可见粉墙黛瓦浑然一体的一片徽派建筑群,哦,那就是关麓村连体古民居建筑群。</b></p> <p><b>村口停车处一新建筑</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关麓是黟县古时聚族而居的一大村落,以神奇的连体古民居著称。关麓的得名有多种说法,有说是因为黟县西武岭有“西武雄关”之称,而关麓正好在其东麓,故而得名。也有说是因为原先黟县的官路由此通过,所以雅化成为关麓。</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关麓村始建于五代、后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以汪姓为主聚居的村落。关麓始祖是越国公汪华第七子汪爽的后裔汪振美。自唐宋元明世代相承,关麓村并没有多大变化,在清初时,关麓还只是一个小村落。到了清乾隆时期,这里出了个汪昭敩,共生八子,就是现在所称的关麓八家。他们初期均在老屋春满庭居住,后大都外出经商。他们在潜山、太湖、石牌、黄梅等地收购土特产品,然后贩运到长江下游出售,再换购日用商品到上述地方经销,这样,两头赚钱,生意越来越兴隆。之后,以“春满庭”为中心,逐步建成汪氏八个兄弟的“八大家”住宅群。其建筑自清顺治始,前后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共建有楼房16幢、四合屋2幢、学堂厅和书斋各1幢,占地约6000平方米。</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八大家”座北朝南,主要有武亭山房、春满庭、“吾爱吾庐”、学堂厅、临溪书屋、大夫弟、瑞霭庭、安雅书屋等共20幢民居。八家人各自独门独户,却又相连相通。每个单元都有风格不一的天井、堂厅、花园,建筑上下皆有门户走廊互相联通,形成一个整体。其结构别致,在徽州古民居中是极为罕见,是宗族观念和势力的生动写照。</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关麓“四绝”:古建筑、米塑、砖雕和海底木,它们与联体古建筑一起合称“关麓四绝”。</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十几位专家教授来此考察,他们不仅为关麓民居中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所折服,更为村落的选址与布局惊叹不已。他们详细绘制了关麓全村古民居分布图,又拾级西武岭,登上武亭山俯视,惊奇地发现山麓余脉宛如巨龙逶迤而下,一直延伸到村后,与村中古民居群落呈“九龙戏珠”之势!他们激动地在留言本上写道:“关麓村的‘古老屋’很有价值,至今保存之完整,全国少见。虽然可惜宗祠已毁,但村落总体未受破坏,此村前途大有可为。</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关麓村在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b></p> <p><b>春满庭 </b></p><p><b> 为“八大家”中最早的民居建筑,是八大家的祖屋,由徽商汪昭孝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240余年,最初他八个儿子均住在这里,后来是最小的老八汪令锽及其后裔居住之所,也是黟县中共党组织的创建者、烈士汪希植的故居,屋内为回廊大型四合屋,描金绘彩,四周莲花门上刻有精美木雕,因建屋时期较早,故木雕都较为古拙、粗犷。 现在,这家的后代大多已不再住在祖屋里,但一直遵循祖训,在家中精心种植常绿植物,所以家中依然是春满庭院。</b></p> <p><b>汪希植抗日烈士</b></p><p><b> 黟县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也是黟县地下党组织的创始人。春满庭现为烈士汪希植故居。</b></p> <p><b>瑞霭庭</b></p><p><b> 由关麓八大家中老四汪令钰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140余年历史。瑞霭庭为八家建筑之最,廊步三间结构,六幢相连,楼上楼下均有门户相通。“瑞霭庭”正厅四壁油漆成红色,特别是厅堂上面藻井的那数十幅彩绘图更是令人称绝。藻井彩绘的形状有宝鼎、鲤鱼、葫芦、彩蝶等不同的形式,而内容多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画中人物神采飞扬,呼之欲出。</b></p><p><b> 关麓“四绝”之一:砖雕。其精品在汪华其四子汪令钰所居住的门罩上,总共分七层,第五层的“小康世家”最为精美。</b></p> <p><b> 门罩横匾上的“大夫第”似是被斧凿的痕迹。</b></p> <p><b>楼上楼下均有门户相通。</b></p> <p><b> 侧厢门有通道与另门户相连,所谓连体住宅,即是指此。</b></p> <p><b>“瑞霭庭”的附属部分——双桂书屋</b></p> <p><b>双桂书屋外景</b></p> <p><b> 双桂书屋结构呈长方形状,分为大小厅两个部分,均是作为读书授课之用,且建筑至今保持完好,四周均以木板装饰并油漆成红色。</b></p> <p><b> 双桂书屋小厅顶篷设有亮瓦采光,使室内的光线十分充足。天井仅有三尺长,二尺宽,做工精湛。这是徽州最小的天井。小厅装有八扇莲花门。</b></p> <p><b> 吉庆庭为双桂书屋别厅,又称花厅。中堂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是郑板桥手笔。</b></p> <p><b>关麓“四绝”之一:海底木</b></p><p><b> 厅内摆放着雕饰华丽的烟榻,供主人享受。烟榻名为“海底木”,长2米宽1米,据介绍有百余年的历史,木质细腻,是极其珍贵的上等木料精制而成。触之手感冰凉,盛夏坐在上面,酷暑顿消,因此誉为“海底木”。</b></p> <p><b>吾爱吾庐</b></p><p><b> 是关麓八大家中老大汪令銮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150余年历史。</b></p><p><b> 书斋式建筑,门口题额为清末书法家赵之谦所题,典出陶渊明《读山海经》“仲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由门口进入,有一正方形庭院,约四十平方米左右,中有石板甬道直通正厅,四周建有回廊,靠三面墙壁的14根主柱为空嵌暗柱,放眼望去,似悬空而立,这种颇似西北民居的建筑样式,在徽派古民居中却是不多见。</b></p> <p><b> 回廊通往正厅两侧的仪门,右边柳叶形,左边画帘形,行于其中,如同画中人一般。</b></p> <p><b> 正屋名萱荫庭,二层三间,廊前装有10扇莲花门,以供采光和档风。正厅两面三侧厢房,窗户面朝庭院,一反古民居惯例,又宽又大,四面隔扇皆雕以花纹,使房内十分明亮。</b></p> <p><b>敦睦庭</b></p><p><b> 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约130余年时间,属“八大家”中老六令钟所建,整幢房子有两幢大屋构成,屋内雕梁画栋,描金绘彩。</b></p> <p><b>邻溪书屋 紫气东来</b></p><p><b> 庭院中有一幢两层小楼,这是家中的私塾,当年六房的子弟均在此处读书,因门前有山溪蜿蜓而过,故取名为“临溪书屋”。</b></p> <p><b>关麓“四绝”之一:米塑</b></p><p><b> 这户的主人汪景恒是当地出名的“米塑”工艺的最后传人,他与其父最后一次制作“米塑”的照片出现于杂志封页。</b></p><p><br></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米塑,顾名思义,是谷米塑成物形的“盆景”,为旧时祭祀用的供品,这一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术,仅流传于黟县关麓村。</b></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米塑”工艺源于何时,尚无可查考。相传清朝中叶时,关麓村的汪氏家族外出经商发迹后,回到故乡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幢幢精美豪华的住宅。他们认为,自已经商成功,完全是由于神灵的护佑,于是,别出心裁设制了一种不一般的祭祀礼品,以便能引起神灵的特别关注,从而倍加护佑汪氏;并订下族规,这种祭品制作的程序与方法,只传媳妇,不传女儿,以免泄漏出去,让异姓仿效,致使菩萨不灵,而这也是“米塑”这门工艺一直难以流传的根本原因。</b></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制作“米塑”,主要有选米、熬胶和粘塑三道工序,其制作过程中所用的大米,须粒粒精选,米粒较长,色彩晶莹。制作时,将米和稻子掺在一起,用手轻搓,利用磨擦除去米上的糠屑,使其成玉光色,再选出完整的米粒,将米粒按设计图案,一粒一粒粘在塑模上,那米粒首尾相连,恰似配上榫头一般。“米塑”通常只用于制作祭祀用礼品,诸如:罗汉、花瓶、茶杯、果品等。一般仅能保存一周的时间。所塑之物,玲珑剔透,独具一格。</b></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建国以后,随着民间祭祀活动的消失,这种工艺也不再流传、延续。现今的关麓村仅有个别老人掌握这门工艺,濒临失传。)</b></p> <p><b>木雕及砖雕</b></p> <p><b> (八大家连体宅院,有的尚有后人居住,有的却是只是在接待游客了,因关麓游客不多,所以经常是锁着大门,当游客购票后,导游帶领着开锁进门。可惜的是导游带着我们快速地穿街走巷,实际上八家没有完全走到。留有遗憾!)</b></p> <p><b> 当行走在关麓村青石板的路面上,穿行于街巷,从这个厅堂到那个厅堂,感到悠悠的古风拂面而来,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气息。古老的关麓曾经有过无数的繁华,如今确被时间的流逝而宁静下来。生活在这里的后人们淳朴平和,过着平静质朴的生活。而那饱经岁月风霜,粉墙黛瓦浑然一体的建筑群不为之所动,仍然屹立在环抱于远山近水之间的关麓村中。</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16年11月4日拍摄于黟县关麓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