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家族祖传免死金牌(金书铁券)的沧桑历史

V政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我国国家博物展厅,隋唐五代部分,陈列着一件文物,名叫钱镠铁券。所谓的铁券,可以理解为免死金牌,铁券上铸有333个金字,其中有一句话,说卿恕九死及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意思是钱镠作为铁券的主人,可以免除9次死罪,钱氏子孙只要你姓钱,就可以免除三次死罪,就算触犯了一般法律,司法机关也无权过问。有的观众看到这帖子,心里就犯嘀咕了,好家伙,钱家就凭这玩意儿,直接能独立於国家的司法体制之外。犯了罪,官员都无法处置他们,看来他们是做乱一方的乱臣贼子。每次我听到观众说出这样的话,我都急忙解释说,误会了,其实完全不是大家想的那样。 江南钱氏家族不仅没有为非作歹,而是德高望重,深受全国人民尊敬的一个大家族。这个家族的故事,需要从这张铁券的主人钱镠说起,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中国从此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所谓的五代十国,其中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5个主要政权。而十国是南方先后出现的十个大小不同的割据政权,这十个割据政权中,有一个政权称吴越,吴越国的开国君主,就是获免死金牌的主人钱镠,唐朝末年,钱镠为中央政府平叛有功,唐昭宗就赏赐他这块免死金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虽然钱镠发迹之前是个军阀,有军阀习气,但成为一国之君后,并没有像得势的大老粗那样危害一方,反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成为一代贤君。最重要的是在钱镠的影响下,整个钱氏家族极其重视文化教育,迅速向有识之士族转变。当年钱镠曾经给家族留下一个祖训,说要度德量力而识实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意思是说:钱镠告诫自己的后人,要识时务,得看得出眉眼高低,遇到真正圣明的君主要赶紧归附。当年北宋建立之后,赵匡胤横扫天下,钱家后人就认准宋太祖就是这样的明君,就纳土归宋。使吴越境内免遭战乱,百姓仍可安居乐业。因此在宋朝时期,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对钱这个姓氏都极其尊重。 宋朝时期延续至今的“百家姓”,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可想而知,钱家当时所受多高的礼遇。后来在钱镠后辈的不懈努力下,延续至今,江南钱氏成为一个超级知识分子的大家族。大家熟知的这个家族里,多重量级的人物,如钱玄同先生,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领袖、钱穆先生、史学泰斗、钱钟书先生,国学大师、钱伟长先生、钱三强先生、钱学森先生,这都是两弹一星的元勋。还有钱学森先生的侄子钱永健先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钱其琛先生是我国著名外交家。这仅仅是如雷贯耳的著名人物,并不是说钱氏家族就只有这些人才。 有人统计过,整个钱氏家族全加起来100多个院士,分布在全球好几十个国家,所以江南钱氏真的可以被称为一个超级知识分子家族。如果大家不知道钱家人读书的勤奋到什么程度,我就给大家举个例子,钱伟长先生是新中国力学之父,他小时候其实是偏重文史的,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极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考清华大学时,文史学卷得了满分,为什么他能做到这一点?因为钱伟长的文史学科,从小是他四叔教的,他四叔就著名国学大师钱穇。可是钱伟长物理卷才得了5分,估计只是蒙对一道选择题,这相当于什么都不会。钱伟长先生大一那年,正好赶上“九一八”事变,当时大家深感中国国力羸弱,攻读文史的是无法振兴中国的,所以很多同学就转学到物理系,钱伟长就是其中之一,可是当时清华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先生,根本就不搭理他的,说你物理考了5分,你还非要转到物理系来,你这不是捣乱吗? 后钱伟长先生软磨硬泡,天天往物理系办公室跑。当时,吴有训教授是早上8点上班,钱先生总是6:45在办公室门口等吴教授。吴教授被他缠得实在没办法了。无奈之下就说:咱们做个君子之约?你来物理系学一年,一年之后,你普通物理、普通化学、高等数学这三科要是都能在70分以上,我就让你留在物理系。钱先生听到这个条件后,欣喜若狂,满口答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年之后,钱伟长通过考试,这三门课果然都在70分以上,成功地转到物理系学习。不禁令人钦佩。后来钱伟长去加拿大留学,和他的教授一起研究《弹性板壳的统一内禀理论》,并和他的教授联名发表论文,被刊载在了冯卡门教授60岁祝寿论文集里,爱因斯坦看了以后,也十分赞许有加。 为什么钱镠的后人们,在文理学科上都有至高的学术成就呢?中国有句古话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意思就是说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辛辛苦苦开创出了一番事业,经过几代人以后也就烟消云散了。但是钱家这边这可不止五代了,从五代十国至今,三十多世了,仍能沿续不断地涌现各种人才?钱氏家族族人,或是外人都普遍认为:和钱氏家族的家训有关。钱氏家训总共635字,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4个方面,尤其在家训的国家篇里,有句话:“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这是对钱家族人的忠告,让大家始终不忘对国家和民族所承担的责任。 当年钱学森先生能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但力,毅然回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建造“两弹一星”作出卓越贡献。可以说钱镠后人真的实践了“”利在天下必谋之”的家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钱氏家训里还有一句话是:子孙虽愚,诗书须读。钱镠本人家境贫寒,没机会接受文化教育。他是行伍出身,说白了就是一个军阀大老粗。但钱镠深知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直孜孜不倦地在文化上训练自己,这个小时候没读过书的军阀,竟然还成为了一代书法家,还有不少书法作品传世。 在钱镠本人的以身作则下,后世子孙丝毫不敢懈怠学习文化知识。 钱氏家训里还有一点,我觉得值得一提,这句话比较有争议,但是和大家介绍一下,这句话是这么说的,娶媳求淑女,顾忌妆奁。这意思大概就是说钱家人婚嫁的时候,应该注重对方的人品和才学,又门当户对。而不能仅仅因为贪图美色而和卑贱的人结婚,辱没家门。当然这句话是有封建时代的局限性的,今天讲究人人平等,人和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在古代的时候,由于教育资源比较短缺,而且集中在权贵阶层手里,所以在考察人品和才学时,门当户对在当时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一个选择。 如果我们从今天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可以说父母的遗传和受教育水平会深刻地影响自己的孩子。比如说钱学森先生的母亲就是一个极聪明的人,曾经拿过浙江省女子珠算比赛第一名,从小就受严格而且全面的教育,当然也给钱学森先生带来了很大的正面影响。钱学森先生三岁的时候,就能背诵数百首唐诗宋词,7岁玩飞镖时,就能悟出一些空气动力学常识了,连钱学森先生自己都承认,自己的数学和科研天赋主要是他从母亲那继承而来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刚才为大家介绍了这么多钱家人的故事,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大家可以亲自去国家博物馆,看一看这个文物。当钱镠铁券真的摆在我面前时,我们看着他或许能从这个家族历史中得到一些属于自己的启迪。</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乾隆皇帝题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无锡钱王祠(惠山横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无锡市钱镠研究会全体钱氏宗亲祭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