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传统文化研究院创始人李佳琴解读王洛宾与三毛的情感故事

世界传统文化研究院

<p>满庭芳(中华新韵)——旷世绝恋</p><p>李佳琴为王洛宾、三毛的旷世恋情填词</p><p><br></p><p>一念红尘,千年转世,深秋萧瑟孤烟。</p><p>断肠柔泣,追梦忆心怜。</p><p>满袖湘帘卷幕,痴痴望、夜夜熬煎。</p><p>人间事,随风云雾,破灭瞬息间。</p><p><br></p><p>芳容行远去,杜鹃啼血,剪燕呢喃。</p><p>静默里,难得相见清欢。</p><p>点点残星情意,都付做、绝恋昨天。</p><p>生生爱,无依倦累,昏暗月阑珊……</p> <p>她是怀抱着新思想,写尽自由的文艺女神。他是从旧时代里走来,唱遍情歌的西部歌王。</p><p><br></p><p>自荷西死后,她几度寻死。而他,日日对着亡妻遗像弹曲。</p><p><br></p><p>一场邂逅,相隔三十年的岁月鸿沟,最终让这段爱情无疾而终。</p><p><br></p><p>分别后,她郁郁寡欢,最终用丝袜了结残生。他痛彻心扉,借酒浇愁,竟郁郁而终。</p><p><br></p><p>三毛与王洛宾的这场旷世“忘年恋”,留下的许多遗憾,只恨此心,未能与君同,不禁让世人唏嘘不已。</p><p><br></p><p><br></p><p>情由缘起又不可捉摸</p><p><br></p><p>三毛从小就喜欢王洛宾的歌,像《达坂城的姑娘》、《在那遥远的地方》等,都是她爱唱的曲,或许这就是两人由来已久的渊源。直到有一天,三毛在报纸上看到了王洛宾的故事。王洛宾每天天黑时,总要看着破旧墙壁上已故夫人的遗像,为她弹一首曲子。三毛感动于这样的爱情,又想到自己这么多年对荷西的思念,心中久久不能忘怀。于是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去见见王洛宾,说不出什么原因,但就是想见他。</p><p><br></p><p>不久,三毛报了一个旅游团,踏上了前往乌鲁木齐之路。她借着送稿酬的名义,独自来到王洛宾的家中拜访。王洛宾并不认识三毛,只知道她是台湾作家,至于写了什么书,他一本也没有看过。不过出于礼貌,他还是很热情地接待了三毛,据说这次交谈两人聊得很投机。</p><p><br></p><p><br></p><p>那时的三毛,在荷西去世多年后,在于王洛宾接触后,突然再次体会到了动心的感觉。她的感情向来真挚而热烈,她爱一个人就不会在意年龄身份,只管不顾一切地去爱。可三毛只是去新疆旅游,待了几日后便要离开,离开前,她心中暗暗地想,她还会回来找他,她的心已经留在了这里。</p><p><br></p><p>跨过千山万水也终要相会</p><p><br></p><p>在分别的这些天,两人一直保持通信。在信里,三毛勇敢地袒露了真心,期待得到所爱之人的回应。三毛炽热的爱念却让王洛宾有些措手不及,他当年已经77岁了,迟暮之年的他似乎不敢接受这份沉甸甸的爱。</p><p><br></p><p>王洛宾在信里说:“萧伯纳有一把伞,年代已久,已经失去了伞的作用,只能用来当拐杖。”暗喻自己是一把破伞,不太中用,不值得三毛托付真心了。此后,他渐渐减少了给三毛写信的次数,三毛痛苦不已,在信里说:“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p><p><br></p><p><br></p><p>几个月后,三毛再次来到了乌鲁木齐。三毛从飞机上走下来时,惊异地发现王洛宾穿着正装迎接她,还有少年为她献花。三毛没有想到会有这么隆重的欢迎仪式,后来才知道王洛宾正在拍摄一部反应他真实生活的纪录片,这场欢迎仪式就是摄制组特意策划的。对于这样的场面,三毛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她向往的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绝不愿意活在别人的目光里,把自己的生活“演”给别人看。</p><p><br></p><p>不过,至少,王洛宾对她的到来显得很开心。他特意为三毛准备了房间,让三毛在自己家里住下来。这时的两人,像极了一对热恋中的恋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三毛穿上民族服饰为王洛宾跳舞,王洛宾也为三毛深情唱歌。他们还一起在乌鲁木齐的街头骑脚踏车,一起进出百货超市逛街,一起做饭,一起生活。</p><p><br></p><p>可想而知,三毛的到来让王洛宾沉浸已久的温情慢慢融化。三毛的热情与洒脱,无时无刻不在惊艳着他目光,他那颗饱受磨难的心,也在慢慢走向她。</p><p><br></p><p>有些爱终究是错过</p><p><br></p><p>三毛原本以为岁月就应该是两人的岁月静好,可他们的二人世界却常常被突如其来的拍摄计划打断。有时他们玩得正尽兴的时候,王洛宾会突然被拉过去拍摄外景。三毛不满于这种暴露在镜头面前的生活,更不愿千里迢迢到来,却被主人家忽视。</p><p><br></p><p><br></p><p>王洛宾何曾不懂得三毛的真心,只不过他有太多的顾虑,太多在感情之外的考虑。相比起率性而为的三毛,他显得更加理性。他囿于两人年龄的巨大差异,迟迟不敢让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两人始终停留在友情之上,恋人未满的状态,也只是在外人看来,两人就“像”一对恋人。</p><p><br></p><p>可他们两个明明自己清楚,一个是想飞蛾扑火般的热爱,一个是畏惧不前的迟疑。王洛宾害怕与三毛在一起会带来众人的非议,害怕儿女对他的不理解,更害怕没办法陪伴三毛多久,会让她痛苦。他虽爱她,却更希望凭一己之力去好好保护眼前的女孩。</p><p><br></p><p>三毛失望不已,不久便带着她那只装满衣物的大皮箱回到了台湾。沉甸甸地去,沉甸甸地来。去时,抱有追爱的愿望,是想常住乌鲁木齐去陪伴他;来时,却已心灰意冷。</p><p><br></p><p>1991年1月4日,三毛在医院的浴室里,用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永久地离开了这个给她带来了无限爱与无限痛的世界。听闻这个噩耗,王洛宾恍若晴天霹雳,痛不欲生。他痛饮白酒,企图用酒精来抚平失去的伤痛。</p><p><br></p><p><br></p><p>直到这时,王洛宾才明白,不知不觉之中,他已经对三毛爱得这么深,却那样残忍地拒绝了她的爱。他可能现在才开始理解三毛,三毛是愿意爱得轰轰烈烈的一个人,她想要的,不过是对方也能回应她同样的爱。如果生命里没有了爱,她甘愿赴死。</p><p><br></p><p>王洛宾后悔了,他懊悔没有早点明白三毛的真心,他懊悔没有用三毛想要的方式去爱她。他本以为,将她拒之千里,便是对她最好的保护。可谁曾知晓,三毛自始至终,都不在意世人的眼光,她要的只是一份爱。</p><p><br></p><p>后来王洛宾为三毛写了一首歌:《等待》,纪念这个在生命最后途中惊艳他的时光的女人。可惜,亡人心已冷,再也等不到这迟到的真情,再多的愧疚也换不回生命的重来。多年后,王洛宾郁郁寡欢,也于医院中离世。</p><p><br></p><p><br></p><p>三毛多年后再一次难得的动心,就在这样阴差阳错的安排中失望而终。他们终究是相爱的,但相爱的人却没能好好地在一起,实在让人遗憾。或许王洛宾从来都没有摆脱过旧思想的约束,才彻底伤害了那颗对他钟情的心。或许荷西之后,再没有人真正懂得三毛。</p> <p><br></p><p> 等 待</p><p> ——寄给死者的恋歌</p><p> </p><p> 你曾在橄榄树下,</p><p> 等待又等待;</p><p>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p><p> 徘徊又徘徊。</p><p>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p><p> 且莫把我责怪;</p><p> 为把遗憾赎回来,</p><p> 我也去等待。</p><p> 每当月圆时,</p><p>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p><p> 你永远不再来,</p><p> 我永远再等待!</p><p> 等待,等待,等待,等待,</p><p>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p><p> </p><p> 这首诗,是王洛宾在1991年1月台湾女作家三毛去世后,含着深情留给三毛的。其时的王洛宾已年近八旬,这诗算得是他留下的黄昏恋歌。诗中充满悔恨遗憾,饱浸着无限凄婉,读来甚觉哀伤。</p><p> 这位声名远播的西部歌王、民歌之父、情歌王子,毕生痴迷音乐,自青年时代起,就将满腔热情献给了魅力牵魂的西部民歌。他一生成果斐然,收集整理创作的乐曲超过千首,给音乐殿堂留下大笔宝贵财富,特别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极具西部特色的民歌,更是蜚声海内外。自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1947年在美国首度演唱《在那遥远的地方》后,王洛宾的歌便从此走向世界。《在那遥远的地方》也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世界最著名的帕瓦罗蒂、卡雷拉斯、多明戈等世界顶级男高音歌唱家,都曾将这支歌作为演唱曲目。</p><p> 王洛宾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生活坎坷,曾3次遭逢牢狱之灾,两度承受婚姻残破的打击,在他的心上留下深深的痛苦烙印。我感觉,这首诗就是他一生情感浓缩的描摹。</p><p> 王洛宾1913年冬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小职员家庭,18岁考入北师大音乐系,自此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日本侵华的枪炮声,粉碎了他渴望赴巴黎学习西洋音乐的梦想,并从此改变他的人生轨迹。</p><p> 1937年10月,为了躲避日本侵略军的铁蹄,王洛宾假借给母亲上坟的名义,逃出北平城,直奔河南开封,找到恋人杜明远,准备带她一起到大后方参加抗战宣传活动。杜曾就读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专攻西洋画,喜爱芭蕾舞,与王洛宾在一次演出中相识后坠入爱河。杜明远开明的父亲杜继增出人意料地没加阻拦,而是给予积极支持帮助,并为他们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为了途中方便,老先生为女儿改名洛姗,让他们对外以兄妹相称。二人辗转到达山西,参加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1938年5月,他们被西北战地服务团派往兰州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9年,王洛宾转赴西宁,在回教中学担任音乐教师。没曾想,由于与洛姗天各一方的奔走,带给他的结局,是孤雁单飞的悲伤。</p><p> 1941年春王洛宾返回兰州探望妻子洛姗时,他痛苦地发现,心中那快乐的小鸟,如今已移情别恋。俩人登报解除了婚约。他的第一次婚姻就这样夭折。多年后,他仍然抹不去这段情,他试着与洛姗联系,俩人很快再度保持书信往来,但终身再未见面。</p><p> 王洛宾的“等待”,应该有对初恋情人、对那段过早枯萎的爱情的惋惜和不舍。</p><p> </p><p> 祸不单行,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与洛姗分手返回西宁途中,他被国民党军统以“共产党嫌疑”逮捕,关进兰州大沙沟监狱。</p><p> 王洛宾度过近3年囹圄生活出狱后,1944年在朋友的撮合下,和小自己15岁的女护士黄玉兰结婚。王洛宾为她取名黄静。他们婚后生育了3个孩子王海燕、王海星、王海成。</p><p> 1950年5月,时任新疆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长的王洛宾请假到西宁探亲,随后携黄静母子到兰州工作。因家庭困难得不到解决,他写信给新疆军区政治部要求辞职,在没得到许可的情况下,愤而于1950年11月携带家属回到北京,在八中任教。1951年6月,新疆军区因王洛宾几经催促迟迟不归,要求北京公安局拘捕了他,并于1952年2月以“散布谣言、长期逾假不归”的“现行反革命活动”罪名,判处他两年劳役。入狱一年后,时任南疆军区副政委的“独臂将军”左齐,爱惜王洛宾的才名,担着风险亲自写信向新疆军区保证,以监外执行方式将王洛宾要到南疆军区文工团当了教员。</p><p> 1951年王洛宾被捕入狱,正值青春年华的黄静生下王海成后惊恐成病,因产后风丢下3个孩子撒手尘寰。他的第二次婚姻,便这么早早地落幕了,犹如花儿一样凋谢在凄冷的寒风中。王洛宾在狱中获知消息,抱着沉沉的愧疚大哭一场,终生未再结婚,直到他1996年3月14日去世时,家中客厅的墙上,仍一直挂着黑纱镶边的黄静遗照。</p><p> 在王洛宾的“永远再等待”中,难道没有对黄静的追思?我想,一定是有的!而且有着重要的位置!</p><p> </p><p> 1960年,王洛宾再因历史上“反革命破坏活动”问题被铺,关进乌鲁木齐第一监狱,判处有期徒刑15年,至1975年刑满时已是62岁老人。这次,又是左齐将军施以援手,在1962年3月以假释名义将他要到军区歌舞团戴罪担任音乐教员和创作员。</p><p> 1979年11月29日,乌鲁木齐军区军事法院撤销先前对他的判决,军区于1981年7月6日为他举行平反大会,恢复了他的名誉。</p><p> 1988年,《歌曲》杂志刊登了王洛宾署名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沉寂近半个世纪的王洛宾才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p><p> 1988年<span style="color: black;">台湾影视制作人凌峰先生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外景队,以寻找《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春舞曲》作者的片段,让王洛宾在台湾荧屏首次亮相。</span>1989年,《台湾日报》刊登了香港女作家夏婕访问报道王洛宾近况的3篇《王洛宾老人的故事》。</p><p> 从小就爱唱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并把这些中国民歌带到西班牙,带到撒哈拉去的三毛,对王洛宾有着特殊的敬重和崇拜。她从媒体看到王洛宾的消息后,非常兴奋激动,立即向夏婕索要了王洛宾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地址。</p><p> 1990年4月,三毛通过努力争取到一个参加台湾旅行团的名额,赴敦煌、吐鲁番等地游览。16日,旅行团为搭乘返程航班在乌鲁木齐短暂停留。午后,她请假离队,以<span style="color: black;">转交《明道文艺》主编宪仁委托代送稿酬名义为路引,</span>独身一人按地址找到王洛宾家。</p><p> 王洛宾对三毛并无了解,只听说她是台湾作家,但到底写了什么书,一无所知。出于礼貌,他热情接待了三毛。这次相见交流在惬意中进行,彼此“谈得很投机”。三毛和王洛宾各自简略介绍了个人经历和创作,三毛为王洛宾演唱了自己作词的《橄榄树》,王洛宾也为三毛演唱了他狱中的作品《高高的白杨树》。当唱到“孤坟上铺满了丁香,我的胡须铺满了胸膛”时,三毛哭了。</p><p> <span style="color: black;">对于三毛初次造访,王洛宾显而易见记忆深刻。他以动情的笔触,记下这次相见:“是谁在敲门,声音那样轻,像是怕惊动主人。打开房门顿吃一惊,原来是一位女牛仔。模样真迷人——镶金边的腰带,大方格的长裙,头上裹着一块大花巾,只露着滴溜溜的一双大眼睛。”“我把客人引进客厅,端水返回时,她正摘下礼帽,打开花巾,对着钢琴上的镜子一甩头,弯卷的髮发披满了肩头,简直是神话中的仙女动作。当时我心中编了一段歌词,作为《掀起你的盖头来》的第五段:掀起你的盖头来,美丽的头发披肩上,像是天边的云姑娘,抖散了绵密的忧伤。”&nbsp;王洛宾评价三毛</span>:“真是一个热情、开朗、洒脱、无羁的女人!”<span style="color: black;">据此可以判断,三毛留给他的印象是深刻的,美好的。</span></p><p> 第二天晚上,王洛宾到宾馆为三毛送行。当他向服务员询问三毛时,惊动了宾馆上下。原来,三毛登记住宿的证件使用的名字是陈平,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如今王洛宾说“找三毛”,顿时引起轰动。男女服务员奔走相告,抱来一大堆三毛在大陆出版的书,请她签名,王洛宾才得以知道这位大作家“三毛”的影响力。突如其来的冲击,使二人没有机会再倾谈。分别时三毛告诉王洛宾:“九月份我一定再来看望您,请给我写信。”</p><p> <span style="color: black;">三毛回到台湾,将与王洛宾相见谈话,整理成《西北民歌之父王洛宾一鞭钟情》和《在那遥远的地方找到了原作者》,分别在台湾报纸和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表,引起巨大反响。王洛宾则应大陆媒体之邀,写下《海峡来客》和《回访》两篇短文,在全国政协主办的《团结报》上刊登。</span></p><p> 此后的3个多月时间里,两人6封书信往还。<span style="color: black;">5月,王洛宾把《掀起你的盖头来》新补的歌词寄给三毛,“云姑娘”很是感动,回信致谢并称赞他“眼睛锐利”,</span>同时表达了渴望再见王洛宾的心愿。王洛宾在一封信中自嘲而诚恳地告诉三毛:自己就像萧伯纳那柄早已失去遮阳避雨作用,只能当拐杖用的破旧阳伞。三毛则因王洛宾迟复了她的信,调侃而含情地责怪道:“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p><p> 8月份,三毛在北京为电影《滚滚红尘》补写旁白。结束工作后,她搭乘飞机23日傍晚抵达乌鲁木齐。王洛宾穿着精致的西装,打着领带,走到机舱口迎着三毛,并肩缓缓步下舷梯,接受了10多名男女少年献上的献花。</p><p> 这隆重的欢迎仪式,使三毛大感意外。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电视摄制组几位年轻摄制人员,为筹拍一部反映王洛宾音乐生涯的纪实电视片,得知三毛要来,特意策划设计的情节。</p><p> 三毛到乌鲁木齐后,就住进了王洛宾的家,买菜做饭扮演起一个形同家庭主妇的角色。并穿上在尼泊尔旅行时专门定做的一套十分精美的藏族衣裙,学起《在那遥远的地方》女主角卓玛的打扮,想吸引王洛宾的注意。可王洛宾正忙于拍电视片,早出晚归,无暇专注于照顾三毛。三毛病了,王洛宾为她请来医生;因担心三毛感到孤单和不便,又雇请来一个女孩照顾三毛的起居,直至病愈。虽然尽着主人的责任,热情接待了三毛,但未能细品三毛对他深沉的爱。</p><p> 9月7日凌晨,三毛怀着遗憾怀着惆怅要走了,王洛宾在机场与她告别。三毛这一走,走得无影无踪,走得香消玉殒。</p><p> 1990年12月11日,三毛从台湾寄信给王洛宾,但因为共知的原因,直至12月底信才收到。没想到,这竟是三毛留给王洛宾的绝笔。</p><p> 1991年1月5日凌晨,王洛宾从收音机里听到三毛自杀身亡的消息,恍如晴天霹雳,令他悲痛不已。那段时间,他开始整瓶整瓶地喝酒,麻醉自己。</p><p> 多情善感的王洛宾,深感到愧对三毛,辜负了她的爱。他在家中门厅的前台上,摆放了一幅放大的三毛遗像,还用白绢包起三毛临走前剪下留在乐谱本内的一缕秀发,珍藏起来。</p><p> 为了不能忘却的思念,为了永远纪念这段情谊,王洛宾写下了《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p><p> 希冀真爱,期盼真爱,渴望真爱,寻求真爱,王洛宾一直苦苦等待,一等就是几十年。从殷切到平静,从奔放到和缓,从汹涌到退潮,从热烈到冷却,随着岁月的消逝,那份热切渐行渐衰。到晚年,也许他已经淡然,所以,面对三毛的投来的感情,他显得很淡定。也许正是这淡漠超然,让三毛的精神支柱坍塌了,因而绝望了,也使王洛宾失去了三毛伸过来的那一双情意绵绵的手。</p><p> 诗中连用四个“等待”,给人的感觉有如一个行将就木者咽气前的呻吟,显出的是悲哀,是凄苦,是沉重,是无奈,是叹息。随之,笔锋急转(也许该说是承接),继之以“越等待,我心中越爱”,又将他对这柏拉图式之爱的坚定、执着和忠贞,尽行道出。一个才华横溢的情歌圣手,本该拥有美满、令人艳慕的爱情,然而因为一生坎坷,王洛宾直至暮年仍孓然一身,实在是个悲剧。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悲哀,而王洛宾,却是“越等待,我心中越爱”。特殊的蕴涵、真实的情感寄托,只有深切感受的人,才会表露得如此真切。这份情这份爱,真是刻骨铭心,深透肺腑。读来催人涕泪,令人泣血。</p><p> </p><p><br></p> <p> 王洛宾“永远再等待”的,应该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好姑娘”原型萨耶卓玛。</p><p> 1939年在西宁任教期间,王洛宾接受著名导演郑君里邀请,赶到青海湖畔的金银滩大草原,参与拍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和抗战内容的纪录片《民族万岁》。摄制组住在千户长同曲乎家中。同曲乎千户长美丽的小女儿萨耶卓玛被选中在片中扮演牧羊女,王洛宾客串牧羊女的帮工。俩人白天一起参加拍摄,晚间同骑在一匹马上观看摄制组为当地牧民放映的电影。在扮演牧羊女赶羊过程中,萨耶卓玛面对大片羊群显得手足无措时,王洛宾主动请缨上去帮忙,在萨耶卓玛她所骑的马屁股上抽了一鞭,不料马负痛跳起来,差点将萨耶卓玛颠下马背。骑术高超的姑娘稳定下来后,既像生气又似感激回头娇嗔地望了一眼王洛宾,随即催马而去。过了不久,卓玛姑娘驰马返回,趁王洛宾不注意,在他背上抽了一鞭。王洛宾木然地怔在那里,目送卓玛的背影直到渐渐消失。这一鞭,激发出他的灵感,写成那首唱遍世界的传世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p><p> 那马背上的温柔,那含情脉脉的回眸,那脊后的鞭促,留给他终生难忘的记忆。从倾注进那首歌中的深情可以体味,王洛宾对卓玛的爱恋不言而喻,但此时他的心中已驻进洛姗,他压抑了青春的萌动,将对热情奔放的美少女萨耶卓玛的爱慕,深深埋藏进心底,化为几十年默默的思念。</p><p> 兴许是因为与王洛宾的这次邂逅,撒耶卓玛后来执意要嫁一个汉人,可是不久又仓促离婚、再婚。1954年,年仅32岁的萨耶卓玛患病离开人世,长眠在那片生她养她的草原上。</p><p> 王洛宾直到晚年,仍用他的歌声,唱着对那美丽的“好姑娘”以及金银滩大草原的思念。他的“等待”中,难道没有再到海北金银滩大草原信马由缰的渴望,难道不含有对萨耶卓玛的追怀和眷恋。不,他的灵魂已融入美丽的金银滩大草原,这“等待”,永久的等待,必已深深铭刻进他的胸怀。</p><p> 如今,与诗相关的所有角色,都已作古,唯独长生的,是不灭的爱情。了解了王洛宾的经历,洞悉了王洛宾的情感心路,细读这首诗,谁能断言这“等待”只是留给三毛的?那是情感丰富的王洛宾一生不灭的爱情寄托、凝结、袒露、表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