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之旅

<p>2020.8.8.我们一家八口开启了寻找儿子出生地,重走知青路的圆梦之旅。</p> <p>长子放下工作和家事,带着四岁的女儿8:00准时接上我们老两口,与弟弟的车汇合。</p> <p>次子出差周五很晚回来,周六清晨携全家四口和爱犬准时出发。</p> <p>大儿媳因故缺席,二儿媳全程担当起拍照、采买、照顾仨孩子饮食起居安全玩耍的重任。</p> <p>九岁孙子,六岁、四岁孙女乐此不疲跟随我们长途跋涉。</p> <p>儿媳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给仨孩子拍照留念。</p> <p>当晚18:00受到包钢教育处三家挚友为我们设宴接风洗尘。</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战友加同事托柱拿来珍藏34年的好酒热情款待我们。</span></p> <p>次日托柱爱妻王老师发来微信:</p><p>“几十年的老友相聚在一起,激起了半个世纪的回忆……</p><p>这次你们全家老小一起来内蒙,足见你们情深意重,家庭和睦。感谢两个儿子,陪同二老完成心愿,真是大孝子。我一夜无眠,争取十年后再健康的相聚!”</p> <p>此行任务一:寻找俩儿子出生地</p><p>在热心人的帮助下终于进到原包钢四宿舍男单身楼故居。</p> <p>我们在这里领证完婚,成家立业。富有时代烙印的结婚证。</p> <p>我在毛主席追悼会上虚脱,被现场医生确诊怀孕,1977.4.5长子在这里诞生。</p> <p>期待成为栋梁之材,取名楠字。</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山下乡赴蒙51年,离开包头回京返城38年,回想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span></p> <p>四宿舍院内拐把楼,左边女生宿舍,右边男生宿舍,我们住右边楼內二层第二间(需跨楼如厕)。</p> <p>楼房北面原来是一条小马路,现为巴盟风情园餐厅正门。</p> <p>原住房成为楼上雅间,我们特意回到这间屋子里用晚餐。</p> <p>老板得知故主还乡,烹调了巴盟特色的美味佳肴,长子动情的自拍留念。</p> <p>1980.6.1次子的出生地,当年包钢教育处破格分配的两居室,约30平米,四十多年面目全非。</p> <p>带娃有经验的姥姥从河北及时赶到包头增援,为二外孙长成1米88的蒙古大汉打下良好基础。</p> <p>虎头虎脑憨态可掬,取名桐字(童字谐音),果然“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p> <p>南面三层堆放废弃物的窗户是我家小屋和厨房,右侧是主卧窗户。</p> <p>同户型一层老邻居,教育处田老师热情接待我们,并赠送他的墨宝留念。</p> <p>儿子情不自禁回忆和田家两个哥哥在“大野地”尽情玩耍的欢乐童年。</p> <p>老大贪玩儿,宁肯把屎拉在楼道也不回家如厕(生怕不许再出去),结果被狠揍一顿。忍俊不禁蹲在原处留个影。</p> <p>全家在楼门口合影留念</p> <p>此行任务二:会老友</p><p>1972年宝刚从三连选调到包钢五中任教,2009年故地重游时留影。</p> <p>调任教育处团委书记时结识的团队干部。</p> <p>包钢教育处各中小学的部分团队干部欢聚一堂,尽情畅聊。</p> <p>时间关系兵分两路,各会各的老友。到苏局家中看望包头市局的老领导,老同事。</p> <p>38年前大家欢送我回京,仿佛就在昨天。</p> <p>由我负责管理的市局托儿所(从56天到学龄前混班)1981.6.1局领导来园慰问合影。</p> <p>俩儿子在这里成长。</p> <p>三位好姐妹44年今昔对比,当年故意为我遮挡孕身。</p> <p>如今已是多子孙的祖辈。</p> <p>在全国仅有的城中草原赛汗塔拉游玩。</p> <p>包头——有鹿的地方,称为鹿城。孩子们兴奋得亲近梅花鹿。</p> <p>包头也称钢城,主要街道名为钢铁大街,厂区大门,包头夜景光彩绚烂。</p> <p>孙辈们各个都是福娃,他们何曾知道祖辈知青当年的艰辛?</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0号离开包头途径乌拉特前旗,二师师部所在地。</span></p> <p>当年轰动一时给黄帅复信的“王亚卓”事件发生在19团,现为旅游景点。因达茂旗鼠疫游客锐减,我们是冒险而行。</p> <p>乌梁素海风光</p> <p>此行任务三:回故乡</p><p>1969.3.29我从北京第三师范学校分配到二师十五团三连,老伴同年5.16从天津五中来到三连。我俩第三次回到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正如有位战友形容说“那就跟有亲妈似的”。</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站在“黄河百害为富一套”的乌加河畔,往事回味无穷……</span></p> <p>已经过了十连,突然断路,无奈返回乌加河桥绕到南岸走颠簸不平的土路途径一连、二连来到团部,孩子们成了“小元宵”,俩司机经受了考验。</p> <p>十连,我在政治处蹲过点儿的连队。三连宣传队曾到这演出样板戏“沙家浜”,我临时登台扮演一回群众演员。</p> <p>建丰农场的葵花地。</p> <p>看到葵花就想起好友团部打字员(已故),此片和我的头像于祖国25年大庆时被前门大街照相馆橱窗展出,背景图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深切怀念三连近70位已故的战友们!</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写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团部服务社、照相馆、银行储蓄所、浴池(曾经存放遇害战友尸体)。</span></p> <p>三连之殇,Wzx被同为北京知青杀害后沉尸的大巴洞。现在私人承包养鱼、鸭,下图大巴洞东边正在过火车。</p> <p>大巴洞现状</p> <p>大巴洞北岸</p> <p>大巴洞南面工棚小土屋</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见证三连战友半个多世纪足迹的连部门前大柳树,如今根深叶茂。在内蒙出生的儿子和我们重走知青路,树下留倩影。</span></p> <p>与热情为我们带路寻人的原酱油房战友在大柳树下合影。</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建丰农场唯一保留的兵团战士自己脱坯,烧砖,运料(当年我们班跟马车拉料)盖成的大礼堂兼食堂,依稀可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屯垦戌边”的标语。</span></p> <p>礼堂正面(当初前面是操场)。连首长曾让食堂煮发芽的小土豆作为忆苦饭(无常识),致使全连食物中毒,80%的人呕吐不止。</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曾以“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为题,在三连讲用的炊事班长,站在食堂操作间旁边告诉儿子“我们就是从这里的一口井挑水给四百多人做饭”。</span></p> <p>和留在原场所剩无几的老战友合影。</p> <p>折下大柳树的枝叶,夹在《回望青春》的书里,把故乡情永远留着心中!</p> <p>此行任务四:参观巴盟磴口兵团博物馆并捐赠三连物品。</p> <p>博物馆大门</p> <p>受战友们委托把三连横幅和书籍捐赠给博物馆,出发前负责保管十余年的战友冒着酷暑送来物品。</p> <p>捐赠前儿子和我俩在博物馆拍照留念。</p> <p>王馆长破格接收了后兵团时期的物品——签名横幅和三连《回望青春》一书。</p> <p>博物馆的收据。</p> <p>展馆门厅影碑,表示兵团亦兵亦农性质,枪和镐的LOGO。</p> <p>影碑底座“屯垦戍边青春永志”。</p> <p>上图原在十五团广播室的照片,下图是展出的各团总机交换台,兵团时期简陋的通讯设备。</p> <p>讲解兵团务农的主要任务。</p> <p>七十年代初十五团组织到山西学大寨,参观大寨博物馆(右二为本人)。</p> <p>部分连队选派来的学大寨“铁姑娘”代表。</p> <p>讲解片段:1972.5.5在灭火中牺牲,平均年龄只有19岁的六师69名兵团烈士事迹。</p> <p>举旗人系原十五团学校知青老师教过的学生徐卫国(乳名三康),后为一师一团所在地的农场场长,也是建馆的倡导者、实施者之一。感谢所有建馆的功臣们!</p> <p>此行任务五:饱览沿途美景</p> <p>大青山下的服务区</p> <p>五原县主要农作物向日葵🌻</p> <p>美丽如画的向日葵花海</p> <p>当年一千七百万知青如同葵花向阳一般,响应号召涌入上山下乡的大潮,如今花在人无。</p> <p>北岳恒山</p> <p>山西悬空寺</p> <p>西夏王陵</p> <p>安葬李元昊的三号墓</p> <p>张贤亮题词的影视基地,“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p> <p>电影“红高粱”道具,“小九儿”下轿。</p> <p>银川沙湖</p> <p>雨后不能滑沙,孩子们在陡峭的沙坡尽情玩耍。</p> <p>从高速路上看到的成吉思汗雕像侧后方。</p> <p>服务区加油</p> <p>小憩</p> <p>蓝天白云,心旷神怡</p> <p>公庙子、乌拉山、卓资山等地,都是当年乘坐18个小时绿皮火车必经的车站之一。</p> <p>一次回京探亲,四个战友没座,挤在车厢门口坐在车里打扑克,车到站,人站不起来了,军大衣被冷却的水蒸气冻在车厢壁上,只好脱下大衣用力“嘎巴嘎巴”拽下来。</p> <p>苏独仑十四团所在地。</p><p>我们曾去德岭山拉练,途中烧牛粪在铁锹上烙饼用餐。</p> <p>白彦花原十七团所在地,长子岳母是该团战友(我们亲家五人有缘,均为知青)。</p> <p>老少三代其乐融融,尽享美食的场景。为了回京给孙女过六岁生日于8.14晚结束一周自驾游,凯旋而归!</p> <p>此行是我们圆梦之旅,返乡之旅;是儿孙们寻根之旅,励志之旅;是全家和谐之旅,欢乐之旅!</p><p>“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诉说思念的情,如今依偎在草原的怀抱就让这约定凝成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