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旭 杂 記

木蘇木薯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杨其春</span></p><p><br></p> <p>  </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蔡旭,1946年生,广东电白人。1963年考入复旦大学,主编中文系一年级墙报《火炬》。1966—1968,校报《新复旦》“勤务组”(编辑部)副组长。二年级,在上海《文汇报》发表散文诗处女作《春节短歌》(三章)。1968年大学毕业时值文化革命,去部队农场锻炼至1970年分配。1970至1988在广西工作18年,历任中学老师,矿务局干部,《广西工人报》副总编。1988年调至海南海口市,主持创办《海口晚报》,先后任副总编、代总编、总编辑,其间曾任市府研究中心主任一年。2003年退居二线,出任海口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至2006年退休。现居珠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版散文诗集《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蔡旭寓言散文诗选》《有故乡的人》等33部,散文集、短论集10部。</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蔡旭说,论起我的“平生功业”,也就只有两件事:职业是新闻编辑,业余是文学创作。</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2</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蔡旭从小天资聪颖,这或许是其父亲遗传。他的父亲蔡英华,上世纪40年代初毕业于广东勷勤大学,是校长林砺儒最宠爱的得意门生。蔡英华历任电白三中第一任校长(1947)、电师三中联校副校长(1950)、电白师范校长(1952)。1955年,蔡旭10岁,父亲40而英年早逝。</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3</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2年元旦,蔡旭时读高中二年级,以“电影片名集锦”获电白县文化馆主办全县征文比赛第一名。时过境迁几十年,电白一中其时上下届同学都还存留记忆。</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4</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说起1963年高考,蔡旭同班同学吴一民回忆说,当年电白一中仅两个高中毕业班,共考上9人,是电白县高考史上最少的一年。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两位,另一位是蔡旭的同桌李同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5年电白一中毕业生杨义,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后来成了中国社会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与蔡旭被称为电白近几十年间出的两位文化名人。蔡旭补充纠正道,杨义是五星级宾馆,我是大排档。</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5</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7年6月,蔡旭出版第一本散文诗集《彩色的明信片》。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柯蓝评价说他的作品“一改当前散文诗许多题材单调、重复、空虚贫乏无力的较为普遍的现象”。蔡旭后来也位列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6</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蔡旭在岗近40年,勤勉敬业,获奖无数。其中最重要的是四项:“海南省劳动模范”肯定了工作态度,“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肯定了专业水平,“中国晚报杰出贡献奖”肯定了新闻岗位贡献,“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肯定了业余文学成就。</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7</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2年出版的短论集《晚报小札》,选入有关晚报工作研究的论文,及从理论上回答办报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办法的短论,蔡旭自称为“操作理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终身教授童兵评价为:“一位报纸老总优秀的“岗位成果”。</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8</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蔡旭散文诗选》,蔡旭在后记中说,此本选集的出版,是对其35年散文诗创作的一个回顾。书的扉页,是诗坛前辈贺敬之、柯蓝写的条幅,柯蓝题词“邀请阳光花朵,到我心中作客”;贺敬之的题词“拥抱生活,走向人心”。可见两位诗坛前辈对这个后来者的喜爱。</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9</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8年,蔡旭获得广西首届“铜鼓奖”,2000年,获得“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2007年,评为“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十佳)。2016年,获得“徐霞客文学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散文诗学会会长。</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0</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蔡旭2016出版的《散文诗创作手记》,从理论上总结创作实践的心得,为散文诗创作的“操作理论”。著名诗评家王幅明评价说:“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首》中有名句:“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是说好诗犹如绝妙的刺绣,可以任人欣赏,却不能把“金针”——写诗的诀窍传授给别人。王幅明赞《散文诗创作手记》一书,是实实在在的金针度人,蔡旭把他几十年的经验和感悟和盘托出,是功德之举。</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1</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业界江湖地位甚高的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蔡旭任委员13年(2004——2016)。该机构17人,满70岁退出,退一位补一位。入选的四项条件很奇特:正高职称,晚报龄10年以上,限正总编,不在岗位。主要任务是评选每年的全国晚报好新闻。</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2</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蔡旭说,母校复旦大学一直是他的精神依托。他的文学之路,从入读复旦中文系新生第一节课开始。这一节课是写作课,题目是“复旦第一天”,这篇作文被写作老师李平当作范文在课堂上评介。一篇作文成了他笔墨人生的起点。</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3</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复旦中文系教授潘旭澜是蔡旭的“球友”。当年到市郊农村参加秋收劳动,两人躺在稻草堆上纵论篮、排、足、乒、羽五项球类。潘老师打趣说他“该同志可当《体育报》记者。”可惜之后的“文革”中停办了《体育报》,连体育比赛都没有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来几十年,他们就在长途电话中交流观赛心得。1996年,蔡旭出版了一本体育评论集《绿茵小语》。潘教授为此写了两篇不同的评论,在上海、江苏的报纸上发表。</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4</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复旦大学没有忘记这位校友,2015年复旦110周年校庆,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蔡旭说,能以这一本小书,作为一份小小的礼物,向母校感恩与汇报,感到无上的荣幸。</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5</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业界大家认为,蔡旭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并担任要职,具有新闻和文学的双重敏感。其作品题材广泛,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尝试过杂感散文诗、哲理散文诗、报告体散文诗、寓言散文诗、微散文诗等多种形式的写作。</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6</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蔡旭的散文诗有什么特色?评论家秦兆基写道:“在蔡旭的散文诗中,见不到愤世嫉俗的慷慨陈词,可以见到的是光风霁月之下的平野,晴天丽日之下的海滩,让我们窥见和把握了时代生活的主流,品尝出生活的甘甜,尽管有的地方不免带点苦涩”。</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7</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宗仁在给蔡旭的信中说:“我喜欢诗中写人写故事。诗中写人,已经成了你写诗的一个特点,我喜欢这样读完后还让人思考许久的诗。因为它源于生活,又走出了生活”。</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8</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另一位获奖散文诗作家陈志泽,赞蔡旭散文诗“敏锐,逻辑思维严谨,思想有深度,有时还幽默”。而评论家崔国发说:“他的散文诗零距离地切入日常生活,举凡自然、社会、人生,以及他所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景、熟悉的物等等,都纷纷走进了他的诗里行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对于散文诗的“三要素”,蔡旭认定为:“抒情、哲理、内在音乐性”。当然他的作品是恰当的注脚。</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晃退休十多年,有人问起蔡旭的生活。他回答:“每日三件事:上午写作,下午编稿,晚上看球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然,还要接送6岁的孙子上小学、3岁的孙女上幼儿园。他曾用笔跟踪孙子从出生到3岁的历程,出版了散文诗集《爷爷在婴国》,现在继续为孙子孙女写一本《隔代亲》。</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文章草草皆千古,仕宦匆匆只十年”。我们期待蔡旭这个写了五十多年散文诗的大家,自诩“退休报人,不退休散文诗人”。坚守自己的散文诗观——“散文为体诗为魂”。与散文诗一起风雨同路,日夜兼程,不懈努力,继续吟唱时代与生活的美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