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麓山寺碑》来了

安济铭(即心)

<p>此碑被赞誉为:三绝碑!</p> <p>《麓山寺碑》位于长沙市麓山岳麓书院南面护碑亭内(护碑亭1962年建)。唐开元十八年(730),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前人谓是李邕化名,真伪无考)勒石。碑为青石,高272厘米,宽133厘米,圆顶。有阳文篆额“麓山寺碑”四字,清晰无损,碑文28行,每行56字,共1400余字。字体楷书。因年久碑面风化,部分断裂,现存1000余字。</p> <p>碑文叙述自晋泰始年间建寺至唐立碑时,麓山寺的沿革以及历代传教的情况。词章华丽,笔力雄健,刻艺精湛。因文、书、刻工艺兼美,故有“三绝碑”之称。又因李邕曾官北海太守,故亦称之为"北海三绝"碑。是长沙市尚存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麓山寺碑曾为历代艺林、文豪所推崇,宋代米芾于元丰三年(1080)专程前来临习,并刻"襄阳米黻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于碑阴。</p><p><br></p> <p>李邕的行书取法王字,却富有自己的个性。在用笔上,此碑峭利动健,迅疾跌荡,不同于王字儒雅散逸,恬淡洒脱;在结体上,他注重宏构,不斤斤于点画的位置经营,这同王字偏重精巧,讲究精微处的承接呼应显然是有差异的。。</p> <p>要言之,王羲之的行书是在险绝之中保持着动态结构的乎稳,有一种温润疏朗的风韵;而李邕的行书结构更为欹侧,造险生奇,笔势开阖幅度大,</p> <p>恰如董其昌所评:『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李邕可谓是行书豪放派的主要创始者之一。其书对后世颜真卿、苏轼等书风的形成,无疑是具有深刻影响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