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中华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了儒家、道家、中医等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传统武术对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效用,而且民族传统武术在人类健康与养生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p><p>养生,又称养性、道生、颐养、保生、寿世等。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养生一词最早见《庄子·内篇·养生主》,他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养生文化,它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武术深受它的启迪。传统武术被称之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格斗的技术,而且具有健身、养生、康复的功效。不但国人喜欢,而且也为世界人民所欢迎。</p><p><br></p> <p>杨氏心意六合拳养生桩,脱胎于杨氏心意六合拳,由杨氏心意六合拳历代传承人传习、整理,至杨海明先生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养生桩功法。</p><p>天有三宝曰“日、月、星”,人有三宝曰“精、气、神”。精为物质,气为能量,神为主宰,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心意六合拳以藏精、蓄气、培本为秘旨,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从而精满、气盛、神全,以至祛病强身、延年益寿。</p><p><br></p> <p>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选择一种养生功法也是如此,必须了解功法的特点。杨氏心意六合拳养生桩功是一门综合静功和动功的养生功法,形神共养,内外兼修。外练以形养神,通过肢体运动来疏通经络、流通气血、锻炼脏腑,由外而达于内;内练以功养神,通过呼吸吐纳、存思意守来调养神气,由内而达于外。</p><p><br></p> <p>养生桩动功共有六势,分别为“鹞子入林”、“鹤首龙头”、“回头望月”、“怀中抱月”、“海底捞月”和“六合抖身”,最后以收势圆满。上述各势虽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以顺序习炼为佳,然法无定法,每一势皆可作起势,每一势亦皆可为收势,学人可随自身工作生活情况安排习炼。须知炼功没有时间的限制,炼一分钟长一分钟的功,炼一个小时长一小时的功。“拳打卧牛之地”,只要是能容下双臂展开转一圈的地方都可以炼功,还可利用日常工作生活间隙的零碎时间炼功。</p><p><br></p><p><br></p> <p>鹞子入林</p><p>鹞子入林“鹞 子”的名字叫“鹞鹰”。鹞鹰的体形比“岩鹰和老鹰”小一倍以上。鹞鹰的小巧,在捕捉食物和搏时,要比岩鹰灵活迅猛得多。练习时要心平气和,切忌拙力。这一动作能收心藏气,使先天之气入于丹田,能自觉全身舒松,通畅。</p> <p>鹤首龙头</p><p>鹤首龙头取意于鹤首之前后运动和龙头的左右摇动。它是这套动功的第一节,体现了整套功法的神韵。鹤禀阴阳中和之性(居于陆地而喜涉水),意态娴静,又善高空飞翔。练本功法要体现鹤的这些特性,故应做到神恬意静,动作优柔自在,沉稳深厚,不事张狂。又古人认为龙主神意。练本功法神要恬静,气要灵动,一举一动都在沉稳自在之中,又寓有矫健。</p><p>鹤首龙头主要是引导气机上行。初练时,即可运动颈椎,对大椎穴气机流通有直接促进作用。大椎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的会穴,故可导引清阳之气上升。练此功不仅对颈椎病、头部疾病(尤其脑血管病)疗效显著,而且可引气上冲天门(头顶)。练此式还可使脊柱灵活,畅通督脉,又是练轻功的基础。</p> <p>回头望月</p><p>此动作是以颈椎的纵轴作水平扭转以加大颈椎的转动,加强椎体的灵活性,减轻神经压迫症状,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如果头在左右水平方向转动受限,可多做此项练习。</p> <p>怀中抱月</p><p>祛除心火,静中生慧,锻炼肠胃系统。</p> <p>海底捞月</p><p>海底捞月,气贯掌指,蓄劲待发;向上捞起,则锻炼腰背,通手六经脉,并可提升“中气”,对内脏下垂疾患有一定疗效。</p> <p>六合抖身</p><p>抖掌时借拧腰之力(以腰带肩,以肩带臂,以臂带腕,以腕催手。前抖时呼气为发,后抖时吸气为蓄,幅度不得过大,以免散劲。下盘不动要稳如石,全身放松。目的在于打通带脉。 </p> <p>收势圆满</p><p>传统武术养生是以阴阳作为理论构架的,把阴阳作为“道”来认识,“手战之道,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阴阳变化是拳道的规律,“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拳经拳法备要·二则》)。阴阳变化是太极拳等养生拳的基本原理,“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在动静之中寻太极三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阴平阳秘是武术养生家追求的最佳状态,武术内功锻炼,就是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促使人体内部阴阳平衡、调和,健康长寿。</p><p><br></p> <p>习炼养生桩的注意事项:</p><p>1、饮食适中,过饥和过饱不可习炼,一般须待饭后一小时方可习炼。</p><p>2、炼功之前应排空二便;炼功完毕不可马上饮水进食,至少一刻钟以后方可。</p><p>3、择环境幽静、地面平坦、温度适宜处习炼为佳。</p><p>4、炼功衣着宽敞舒适、寒温适中,不可在大风处习炼、以免感冒。</p><p>5、收功后宜凝神静养,自然放松后可进行其它活动。</p><p>6、年迈体虚、重病患者不宜自行习炼动功,女子经期应暂停习炼动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