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古塑韵(三)

春水荣川

<p>  △晋北朔州于二O一一年建成的尉迟敬德庙。尉迟恭(585年-658年),字敬德,朔州人,唐朝开国名将,封上柱国,鄂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七位。后世绘在大门上的门神,一扇是秦琼,另一扇就是他。</p> <p>  △庙内大殿塑有尉迟敬德手执铁鞭像。北宋《武经总要》记载,"铁鞭多节,系袭晋代制",可见,在晋时铁鞭已经作为常用兵器了。在晚唐,义成军节度使曹华进据说得到了尉迟敬德使用过的铁鞭,诗人李昌符为此还咏诗一首,"汉将临流得铁鞭,鄂侯名字旧雕镌。须为圣代无双物,肯逐将军卧九泉。汗马不侵诛虏血,神功今见补亡篇。时来终荐明君用,莫叹沉埋二百年"。</p> <p>  △铁鞭(平遥古兵器博物馆陈列)。</p> <p>  △庙内陈列的二位都使鞭的戏剧神像蛮有趣,据说是台湾送的,可惜把赵公元帅的名字写错了。怪不得这些年台湾人财气不旺,得罪了财神那能有好?</p> <p>  △图为忻州财神庙里面的赵公元帅塑像,可见也是使鞭的。呔,大胆,竟然写错本神大名,我手执钢鞭将你打!</p> <p>  △崇福寺,位于朔州市旧城内东街北侧。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到辽代,改名林衙寺。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海陵王完颜亮题寺名为"崇福禅寺",延袭至今。现存建筑沿中轴线排列依次为山门、金刚殿、千佛阁、大雄宝殿、弥陀殿和观音殿。</p> <p>  △崇福寺山门,为清代修建。</p> <p>  △金刚殿,亦为清代所建,原天王像被毁,殿内塑像乃近年新塑。</p> <p>  △千佛阁,原为唐代建造的藏经阁,被毁后于明代洪武年间重建,造型别致优美。</p> <p>  △殿中明代弥勒铜佛上有小木作佛阁,雕工精美,两厢陈列着不知从何处搜集的石佛像,佛像造型呈现出浓郁的辽金风格。</p> <p>  △大雄宝殿(三宝殿)于明代成化年间在唐代原殿基上建造,殿内供奉有明塑三世佛即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燃灯佛和西方阿弥陀佛,无胁侍菩萨环伺,布局比较独特。</p> <p>  △弥陀殿。是崇福寺内最大、最古、最美的建筑,大殿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现大殿的架梁斗拱、门窗匾额、琉璃饰件、塑像壁画均为金代原物,前檐五间格扇门花纹样式多达15种,在国内堪称一绝。大殿历经近千年的风雨,保存基本完整,仍然光彩夺目。</p> <p>  △弥陀殿匾制作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匾高4.2米,匾宽2.7米。</p> <p>  △金代净土宗流行,弥陀殿之名就来源于净土宗信奉的阿弥陀佛,殿内有贴金大佛塑像三尊、胁侍菩萨四尊和护法金刚两尊,造型生动,衣饰精致,均为金代彩塑中的精品。佛坛上的三尊彩塑大佛中间为阿弥陀佛,东为观世音菩萨,西为大势至菩萨,佛家称为西方三圣。</p> <p>  △中尊阿弥陀佛和左右胁侍菩萨。</p> <p>  △大势至菩萨特写。</p> <p>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东边的护法金刚。</p> <p>  △大势至菩萨、胁侍菩萨和西边的护法金刚。</p> <p>  △上图中的胁侍菩萨特写。</p> <p>  △弥陀殿金代壁画,这是主佛两侧的胁侍菩萨,身材颀长,花冠高耸,装束华丽,立姿优雅。按辽金时代的特点,菩萨都蓄有胡须,丰腴的面庞继承了唐代风格,而菩萨男性化则揉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p><p><br></p> <p>  △观音殿为寺内最后一座大殿,为金代建造,明清两代均有修葺。</p> <p>  △观音、文珠、普贤三大士端坐于须弥座上,佛像均为明塑。</p> <p>  △殿内的千佛壁画,仔细一看,每尊小佛像的神态都不一样。</p> <p>  △长城上的重要关隘雁门关。雁门关在忻州市代县的雁门山中,以"险"闻名天下,现为国家五A级景区。</p> <p>  △看到雁门关入口处排列整齐的杨家将雕塑,人们会立即想起北宋初年杨家一门报国的故事。图为老令公杨业及夫人佘赛花佘老太君的塑像。</p> <p>  △雁门关镇边祠里祭祀着自汉唐以来镇守边关或在雁门关内外作战的名将名臣。</p> <p>  △文定堂内,供奉着西汉郅都、东汉郭谅、曹魏牵招、唐裴行俭、明周遇吉。</p> <p>  △群英堂内,供奉着西汉卫青、西汉霍去病、东汉杜茂、西晋刘琨、唐薛仁贵、唐张公瑾、唐薛万彻、明徐达、明陆仲亨、明周遇吉、明李文忠。</p> <p>  △远望长城雁门关段,浮想连翩,脑子里忽而是赵武灵王在此胡服骑射,忽而是蒙恬出关,忽而是李牧、杨延昭守关,……险关依然,英雄逝矣,一叹!</p> <p>  △位于朔州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由于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也是最高的一座全木结构佛塔,所以一般称作应县木塔。释迦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金代明昌六年(1195年)增修,塔高约68米,平面呈八角形。</p> <p>  △五A景区,理应留个影。</p> <p>  △原佛宫寺山门已经被毁,现在看到的是近年新建的,规模大不如以前。</p> <p>  △钟鼓楼。</p> <p>  △塔底层的辽金壁画。</p> <p>  △在释迦塔的底层,面南而坐的是一尊高十一米的释迦牟尼坐像,法相庄严的佛像右手立于胸前施无畏印,左手下垂施与愿印,象征赐予恩惠给众生。仔细一看,佛像唇上蓄有胡须,耳上戴有耳环,这是因为辽代男子有留胡须、戴耳环的习俗,所以按照当年的审美,也给佛像这么装扮了一下。</p> <p>  △佛祖身披田字纹袈裟,寓意广种福田。</p> <p>  △释迦塔各层都塑有佛像,除底层大佛外,第二为一佛四菩萨,第三层塑有四方佛,第四层置有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五层设一佛八菩萨。一九七四年维修时,曾从四层佛体内发现大批辽代经卷。由于塔身每年都在轻微倾斜,现在已经不能上塔参观,今后怕是再也无缘观瞻这些历代名塑了。</p> <p>  △释迦塔高悬有数十块匾额,块块都有来历。其中挂在正面第五层的"峻极神工",是明成祖朱棣1423年率军北上御敌回师路过应州的时候题写的;第四层的"天下奇观",是明武宗朱厚照于打败鞑靼小王子即应州大捷的第二年(1518年),再次来到应州时题写的;第三层华册匾上的"释迦塔"三字是金代昭信校尉、书法家王瓛所题,制匾时间为金明昌五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第二层"天宫高耸"匾乃清代光绪年间应州知州李恕所书;第二层平座外的"正直"匾由清代雍正年间怀仁知县李佳士题字;第一层"天柱地轴"为明万历年间左通政使田蕙所题;其下的"万古瞻观"匾的作者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应州知州章弘。</p> <p>  佛宫寺释迦塔据说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齐名,被称作世界三大奇塔。宝塔阅尽千年岁月,不仅经受了酷暑严寒、风霜雨雪日夜的侵蚀,还遭受了多次强地震袭击,在近代甚至承受过十数发炮弹的轰击和万人在上面开大会的折磨,至今仍巍然屹立。这怕是因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我佛如来才特别予以眷顾关照的缘故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