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数十万年轻将士冒着炮火奔赴疆场。整整41年过去了,当年的参战军人已不再年轻,但是,他们心中那段战火岁月仍然那么清晰,那么难以忘怀。今年是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胜利41周年,特发表本文。这是历史的写照,是血火的记忆。让我们读着文中照片的故事,共同感受一代热血儿女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展现出的忠诚、担当与奉献,向全体参战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王达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编辑:张玉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文为原创</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对越自卫反击战</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我拍摄的战地照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9年2月,我在昆明军区14军40师119团政治处任宣传干事,时年23岁。我们119团是一支英雄的部队,1937年成立于抗日最前线的山西省,119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建立了功勋,是14军资格最老的部队。2月17日,部队开始自卫还击作战。我奉命跟随主攻营三营参战。当时,全团只有我携带着一部海鸥牌135单反照像机和十个公元牌黑白胶卷。我们119团是齐装满员的甲种步兵团,全团2400名勇士经过战前动员,热血沸腾,同仇敌忾,决心为保卫祖国英勇作战。我团的首战任务是攻击敌老街市侧翼,切断敌七、八号战略公路,断敌退路,与兄弟部队一道全歼老街地区之敌。</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月16日晚,每人二十多公斤负重的全营官兵,经过整夜强行军,穿过层层原始森林,三营终于到达攻击出发阵地——四十三号高地。七连已做好进攻敌制高点十七号高地的准备。十七号高地是控制通往老街市公路的重要阵地。清晨六时进攻开始,由于上级不许动用炮兵,说是要把炮弹留在最关键的时候。在没有炮火准备和掩护的情况下,七连勇猛发起冲击,很快攻占十七号高地敌第一道战壕。但早有准备的敌军从两侧迂回过来,从隐敝处向七连猛烈射击。十多名七连勇士当场牺牲。我同年入伍的战友,七连排长霍其军牺牲在最前面。七连副指导员田云翔被敌人两发机枪子弹击中腹部,肠子被打成七段(田云翔是昆明军区副参谋长,老将军田大邦之子)。跟随指挥七连的副营长边子坤被子弹击伤头部(新中国已成立了三十年,可当部队为保卫祖国去与敌人拼杀时,每人却得不到一顶钢盔)。七连攻击失败。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距十七号高地直线距离仅几百米的四十三号高地上,三营机枪连拼命组织火力压制十七号高地之敌。敌人突然一阵炮火打到了四十三号高地,三营部、八连、机枪连顿时十多人倒在地上。营长张世彪正指挥作战,被炮弹击中胸膛,弹片打穿肺部,张营长一头栽倒在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地摄影:王达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人大喊:“快抢救伤员!”三营通讯排长杨松高不顾自己负伤,冒着炮火背起张营长连爬带跑把营长送下阵地。我拍下这张照片,马上和战友们一道紧急抢救伤员。(张世彪营长因伤病复发,于2011年在昆明市晋宁县去世。)</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营队形太密集了,敌人几轮炮火打过来,人员倒了一片,第一次经历战争的战士们惊慌得不知所措,跟随在三营后面的民工连也被打散了。根据预案,三营教导员丁汉生命令八连连长接替营长指挥,命令连队干部赶快收拢人员。立即,干部、党员四处奔跑抢救伤员,集中各自的队伍。</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地摄影:王达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时,共产党员发挥了巨大作用,部队很快稳定下来。八连班长苏万发头部负伤,他推开为他包扎伤口的战友,大声喊叫着把八连、九连的一群兄弟集合在一起,他发誓说:“现在谁也不准后退,不准为中国人丢脸,谁也不准当孬种。大家子弹上膛,准备好手榴弹,我在前,都跟着我向前冲!”</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拍下这张照片,跟随着他们向前冲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八连卫生员谭保梁头部被弹片炸伤,连长叫他下阵地,他坚决不肯。说自已是卫生员还要在阵地上救护伤员。</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地摄影:王达众,此照片被当年《解放军报》刊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流血过多,脸色苍白,仍和战友一道快速挖好战壕,他累的全身无力,便半躺着握紧手榴弹,准备抗击敌人反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月17日下午,重新集合起来的民工连赶到四十三号高地抢运伤员和烈士。一位伤员要六名民工往下抬,一位烈士要四名民工抬。民工连的民兵都是河口县和马关县的青年农民和农场职工。他们冒着炮火,极度疲劳,一趟趟的往返运送伤员和烈士。</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地摄影:王达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密林中根本没有路,民工们就在树丛中边开路边走。每个民工的衣服都被挂破,每个民工身上都是道道伤痕,还要防备敌人的袭击,好几位民工在运送伤员和烈士的途中牺牲。是中国民工的全力支援、奉献和牺牲,才保障了自卫还击作战的胜利。</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月18日,三营仍然停滞不前,团后勤未跟上来。官兵们只能啃随身携带的干粮充饥。各连派人四处去找水。“王干事,快来!”九连文书祝忠秀在沟底叫我。我赶过去一看,祝忠秀和另一个战士砍开一棵竹子,发现里面有水。他们像发现甘露一样高兴,趴在竹子上一点点吸。又叫我赶快喝,别让竹水漏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地摄影:王达众,此照片当年被《解放军报》刊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拍下照片,又急忙吸下最后一点竹水(照片中站立者是祝忠秀)。离开他们时,祝忠秀给了我两包压缩干粮,我不要,让他自己留着。他一定要给我,说:“王干事,作战的日子还长,你一定要保重。”战前,祝忠秀常到政治处帮忙,帮我解决了不少工作难题,我俩关系很好。这张照片竟成了祝忠秀最后的人间留影,他在此后2月22日的战斗中光荣牺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月19日,119团攻占七号,八号战略公路交汇点——班菲大桥。</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地摄影:王达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团继续向前推进,在敌春光农场缴获两个弹药库。弹药库里的炮弹全是中国制造,本来炮弹是用来支援越南抗击美国侵略者的,但现在这些炮弹却被用来打中国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地摄影:王达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19团迅猛攻击前进,此后势如破竹,敌军根本无法阻挡。各连不断捉到俘虏。2月23日,这名被捉获的敌军俘虏已三天未吃饭,饿的不能动弹,把他抬下山后,他一口气吃了我军的三包压缩干粮,喝了七八碗水。担心他胀坏肚子,才没有再给他吃。</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地摄影:王达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名敌军被抓获时已多处负伤,三营军医对他进行了紧急救治,使他脱离了生命危险,并马上把他送往了我军后方医院。在79年自卫还击作战中,119团抓获的多名敌军伤俘,没有一人因伤病而死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地摄影:王达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3月1日,119团二营攻克铺镂城,取得了重大胜利。铺镂城距离边境线40多公里,是自卫还击作战时我军攻克的敌纵深最远的城镇。3月2日,团里命令我立即赶往铺镂城拍摄照片。清晨,八连派出一名班长和一名新兵护送我去铺镂。三营驻地距铺镂城20多公里,我们沿着铁路线,顺着红河一路小跑。新兵拉肚子了,好像是患上了痢疾,过一会儿就要拉一次。新兵跑着跑着就跑不动了,只好班长端着冲锋枪在前面搜索,我拉着扯着新兵在后面赶。红河南岸还被敌军控制,不时有炮弹打过来在我们远处爆炸。炮弹倒不可怕,担心的是红河南岸敌人的狙击手。我们跑一阵,躲一阵,终于看到铺镂城了。城内外很安静,看不到一个人,我要找一处标记性的建筑。我们找到了火车站,我请班长和新兵站在火车站台上,以“铺镂站”的站牌为背景,拍下了这张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照片。照片上护送我的两位兄弟,八连的班长和小新兵,41年过去,你们一切都好吗?很想念你们,能和我联系吗?</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地摄影:王达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三人跑进铺镂城,已到中午时间,敌人的炮火猛烈了起来,城里多处被炸起火,我拍下了当时的场景。二营五连哨兵发现了我们,忙把我们带到连部的掩蔽部。五连兄弟一边骂我们,说我们把敌人炮弹引来了,叫他们不得安静,一边又拿出缴获的敌人食品给我们吃,还有越南产的炼乳罐头。五连兄弟用匕首刺开罐头顶部,我们就赶快嘴对上去吸着喝,太甜就又喝两口水壶里的凉水。八连这位新兵想喝,我没敢给他喝,怕他拉肚子加重。下午三点左右,敌人炮火稀疏了,五连卫生员给这位新兵吃了一大把抗痢疾的药,连长又派人把我们送出了铺镂城。天黑时,我们回到了三营驻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地摄影:王达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3月4日清晨,几名敌军特工偷偷渡过红河,向我团阵地摸来,八连潜伏哨发现了敌人,一阵枪战后,又活捉了一名敌军士兵。八连零伤亡。满阵地都在喊:"王干事,快来照像,又抓到一个!"我跑出猫耳洞,和欢快的战士们一起,拍下这张照片。照片上押着俘虏的两名兴高采烈的八连兄弟,我已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后面紧跟着的两位干部,一个是119团炮兵股长肖吉坤,另一个是炮兵参谋杨怀栓。惊慌失措的敌军俘虏受到了很好优待,被送到了后方。战友们胜利的微笑与敌人俘虏惊恐的眼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我久久难忘。</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地摄影:王达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9年3月7日,我团接到回撤命令。3月8日妇女节这一天,我们全团官兵胜利凯旋。我们胜利了,平安回到了家,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79年自卫还击作战119团牺牲的120名烈士。烈士们安葬在河口县水头烈士陵园。119团全体兄弟会永远怀念你们,安息吧,为国牺牲的英雄!</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地摄影:王达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4年4月28日,我们英雄的119团又担负了收复老山的光荣作战任务。在上级的正确指挥下,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时任119团团长张又侠率领全团官兵英勇冲杀,仅9分钟就攻占老山松毛岭敌核心阵地,一天一夜收复整个松毛岭地区全部30多个高地。而后,119团转入艰苦卓绝的防御作战,坚守老山阵地3个月,打退了敌军无数次的反扑。1984年7月12日打退敌加强师的大规模进攻,当日歼敌数千名。119再次打出了国威军威,被军委荣记集体一等功。这张照片是1984年4月28日下午,收复老山后,我和14军宣传干事李友诚拍摄的119团二连攻克敌阵地后欢呼胜利的场面。勇士们自豪的欢呼声久久在老山的天空中回荡!前排左起第四位是二连连长刘开亮,他在此后6月12日战斗中光荣牺牲。收复老山作战119团又有140多名官兵牺牲。他们是团副政委张正光,一营教导员李玉学,二连连长刘开亮,团政治处组织股长向昌龙,作训参谋王仁先,四连排长刘明(云南保山军分区司令员刘斌的二儿子,刘斌司令员两个儿子都牺牲在自卫还击的战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地摄影:王达众 李友诚。左为119团二连连长刘开亮烈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永远不会忘记“我的兄弟我的团”,119团英名永存!</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谨以此文和图片纪念自卫还击作战胜利41周年,战场照片能留给历史传给后辈是我们最大的愿望。永远铭记英雄烈士的牺牲和奉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王达众,1972年入伍,在昆明军区14军陆军第40师步兵第119团服役。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团宣传干事,营副教导员,师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科长,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参加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和1984年收复老山作战。多次荣立三等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编辑:张玉军,1963年2月生,山东省东营市人,1980年9月自地方考入济南军区军医学校,1983年7月毕业至2004年11月在步兵第138师医院先后任化验员、检验军医、主治医师、防疫所长。1985年3月至1986年5月参加对越防御作战(两山轮战),时任步兵第138师医院化验员,参加了“5.31”、“9.23”、“1.28”等战斗的伤员救治,完成了战时的医疗保障任务,1985年5月在云南老山前线入党,1986年4月在老山前线师后勤部嘉奖。在部队20多年受嘉奖多次,1998年因工作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2004年12月转业地方,选择“自主择业”,现在潍坊市区某综合门诊部工作。2015年1月加入公益组织——潍坊市奎文区徒步协会,任宣传部部长,2016年至2019年连续四年获得“最佳宣传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