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三位妻子的婚姻(附:细说身边工作人员)

福全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毛泽东在长沙(1919年4月)</span></p> <p>▼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他这样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p> <p>▼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这年1月,毛泽东在广州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2月到上海后,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组织部秘书等职。</p> <p>▼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广州。1925年,毛泽东回到韶山,一面养病一面开展农民运动。这年9月,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10月,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p> <p>▼1927年的毛泽东在武汉。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在武汉的毛泽东。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p> <p>▼1936年毛主席在延安。</p> <p>▼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p> <p>▼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p> <p>毛泽东诗词</p><p>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p><p>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p><p>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p><p>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p><p>——《七律·冬云》毛泽东</p><p>(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p><p>▼图为<span style="color: rgb(187, 187, 187);">&nbsp;</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机关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等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人民解放战争。这是在转战陕北前夕。</span></p> <p>▼1961年毛主席在庐山</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毛主席第四幅标准像:老人家很喜欢第四张毛泽东标准像(拍摄于1964年、在天安门城楼上至今悬挂的第四张毛泽东标准像,无论在哪个方向看, 主席的眼睛都在看着你。)</span></p> <p>▼罗一秀(网络图,待考证)</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罗氏:包办婚姻的牺牲品</b></p><p>在毛泽东父母合葬墓旁边,有一个已平的坟丘,那里埋葬的就是毛泽东的第一位妻子罗氏。罗氏因是长女,亦可称为罗一姑。罗氏出嫁时年方十八,身材丰满,容貌秀丽,生性温顺善良。</p><p>罗氏祖母毛氏,是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的堂姊妹,即毛泽东的姑祖母。毛顺生对这位表侄女甚为喜爱,因此特意向罗家提出结亲的要求。旧时,亲上加亲,视为美举。</p><p>罗氏明媒正娶到毛家,帮婆婆料理家务,自是一个好帮手。与弟媳王淑兰(毛泽民原配)相处得很好,也很体贴丈夫,为丈夫送茶送饭,洗衣浆裳。公婆对她非常满意。</p><p>为顾及父母亲友的面子,毛泽东默默接受了这桩婚姻。安下心来,一边劳动,一边读书。1910年的大年初二,罗氏因患细菌性痢疾,不幸去世,年仅21岁。毛泽东那年17岁。</p><p>罗氏在毛家度过了人生旅程上的短暂的最后三年,静静地躺在了苍松翠竹的山岗上。</p><p>据《韶山毛氏族谱》推算,罗氏生于公元1889年10月20日,比毛泽东大4岁多。若干年后,乡亲们修撰族谱时,因罗氏无嗣,特地将杨开慧所生之子毛岸龙作为罗氏的孩子。</p><p>1936年,毛泽东曾对斯诺提起:“我16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而且后来也一直没有。我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当时也几乎没有想到过她……”</p><p>毛泽东虽不承认这门婚事,但对罗氏却是记着的。解放后,罗氏胞兄罗石泉写信给毛泽东,要求来京,毛泽东欣然同意。当时许多亲属想去北京,毛泽东都没有答应,但对罗石泉却破例,这或许反映了他的某种歉疚之情。</p><p>罗一秀是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1907年与毛泽东结婚,当年毛泽东十四岁</p> <p>杨开慧</p> <p>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出生于长沙县板仓。其父杨昌济是闻名三湘的学者、教授,他思想先进,开慧虽为女儿身,但父亲也为他取了名、字、号。7岁时破例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书香门第出身的杨开慧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气。</p><p>  1918年夏,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举家北迁。毛泽东9月间来到北京,并经恩师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正是在这一段时间,毛泽东和杨开慧两人开始相爱了。</p><p>  1920年初,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随母亲回湖南。这一年冬天,在长沙市望麓园附近的船山书院内,杨开慧和毛泽东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仅花了6元大洋请至亲好友吃了一顿饭。</p><p>  婚后的毛泽东和杨开慧聚少离多,这对革命伴侣为了执着的信念经常天南海北,劳燕纷飞。开慧的性格自有她刚毅、坚强的一面,但在情感世界里,她又是那样多愁善感。这便注定了杨开慧作为一个女人所应承受的情感磨难,而这又是和毛泽东身份的特殊性联系在一起的。而毛泽东的内心又埋藏了多少对开慧的依依不舍!</p><p>  1927年夏,八七会议后秘密潜回湖南的毛泽东日夜进行暴动的准备,杨开慧则照料着丈夫的生活。8月底,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行前嘱咐杨开慧照顾好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杨开慧给丈夫带上草鞋,并叮嘱毛泽东最好扮成郎中。但谁也没有想到,此次话别,竟成夫妻之间的永诀!</p><p>  因关山远隔,音信不通,三年间杨开慧只能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屡“剿”“朱毛”却总不成功的消息,既受鼓舞又生牵挂。</p><p>  同时,开慧的处境却是那样地险恶。敌人到处在搜捕她,她仍无畏地奔走于板仓方圆数十里的地方,顽强地坚持地下工作。</p> <p>毛泽东和杨开慧</p> <p>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被军阀何键抓捕。面对爱人,她是那样地温柔,但面对敌人,她又是那样的刚强,这就是杨开慧。出身书香门弟、“举止温婉”的杨开慧几乎每天都被提去过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还被压杠子,被打昏后又用凉水泼醒……她带着儿子岸英在狱中度过了一段极其黑暗的日子。</p><p>  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键献策称:“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开慧勇敢而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可以给她带来生路的选择。同年11月14日,开慧在长沙被杀害,年仅29岁。牺牲前她只说了一句话:“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p><p>  杨开慧牺牲的当晚,尸体被老赤卫队员偷运回家。6岁的岸青和仅3岁的弟弟岸龙抱着妈妈的尸体大哭不止。过了十几天,岸英被营救出狱后,才准备掩埋开慧的遗体,三兄弟与妈妈难舍难分,痛哭不已,岸龙还非要和妈妈“睡”在一起。在场的人无不痛哭失声。岸英是第一个止住眼泪的,他擦了一把眼泪对两个弟弟说:“我们要懂事,要为妈妈报仇!”那时岸英刚刚7岁。</p><p>  不久,正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痛彻心肝,他在给杨家的信中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时至27年后,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更是寄托了毛泽东对亡妻的绵绵哀思之情。</p> <p>▼毛泽东和杨开慧</p> <p>杨开慧</p> <p>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当年,毛泽东曾满怀深情地写下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表达了他和杨开慧之间深沉的爱情。</p><p>  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我想为杨开慧画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妻子和共产党员。</p><p>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怀着对毛泽东和孩子无尽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走向刑场,29岁的年轻的生命结束了。</p><p>  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我应从哪个角度来表现她身上那种坚定的革命精神呢?我查阅了历史资料,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总是通宵达旦地工作,经常一夜只睡两三个小时。为了减轻毛泽东的负担,杨开慧经常根据毛泽东的写作提纲,帮他整理夜里写好的东西。她常常把岸英的摇篮放在身边,一边抄稿,一边用脚摇摇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部凝结了毛泽东智慧的文献就是这样诞生的。这个场景定格在我的脑海,我希望能突破以往画历史人物的概念化的表现手法,在生活的场景中表现作为优秀共产党员,同时也是妻子与母亲的杨开慧是如何开展革命工作的。</p><p>  着手创作时我遇到很大的困难,可供参阅的资料很少,留存下来的照片只有两三张。我先做素描稿,画人物头像,基本的构架成形后,感觉画得很像,但还是不满意。于是又擦掉,重新用自己的经验,给她分配明暗,还要跟煤油灯的光源相吻合。我以鼻子正面鼻骨作为明暗交界线,一面是黑暗,一面有一个热光源来回应,感觉特别对。画完之后,人物的精气神就再现出来了。</p><p>  后来再慢慢加工,慢慢地与资料相互对比,来找出杨开慧的形象特点。画历史画,资料性东西特别难,譬如说婴儿的摇篮,过去的摇篮什么样呢?这个“过去的摇篮”惊动了福建、吉林、辽宁的朋友,多方努力才找到合适的原形。原来画面构图是把小孩放在摇篮里一个,抱着一个,后来觉得两个孩子都放在前头对主人公影响太大,两个孩子之间感觉突兀。后来我就把一个孩子放在后头的床里边,找一个具有透视角度又符合真实的场景。这两个孩子我觉得画得特别可爱,笔墨、透视都特别对路。</p><p>  这张画我设色极为用心,尽量不用色,除了肉色之外,只有油灯一点颜色,还有小孩的衣服上稍微点缀的一点小花,嫩绿的小芽,寓意着希望,寓意着我们的革命者前赴后继终将完成伟大的事业。</p><p>  这张画既是为了纪念为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杨开慧,也献给千千万万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母亲们。</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杨开慧:毛泽东一生的最爱</b></p><p>与罗氏相比,杨开慧是幸福的。她与毛泽东的结合,是在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下知识青年的自由选择和自由恋爱的结果。</p><p>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11月6日生于长沙县板仓。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结合。她一不坐花轿,二不要嫁妆,三不用媒妁之言,自由与毛泽东结合,以示“不作俗人之举”。</p><p>1922年,杨开慧生下第一个儿子毛岸英。1923年4月,湖南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长沙赴上海,把已怀上第二个孩子的妻子留在家中。翌年,杨开慧也到上海。不久,她随毛泽东返湘,又随同去广州、武汉。</p><p>1927年夏,武汉国民党政府反共,杨开慧带着孩子回长沙郊外老家。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潜回湖南,秘密赶到板仓看望在此隐蔽的妻子和三个孩子。8月16日,他又在开慧的陪伴下潜入长沙,日夜进行暴动准备。8月底,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行前嘱咐开慧照顾好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杨开慧给丈夫带上草鞋,要堂弟杨开明送一程,并叮嘱毛泽东最好扮成郎中。这次话别,竟成了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永别。</p><p>1930年10月中旬,杨开慧被捕入狱,同时被捕的还有保姆陈玉英和8岁的毛岸英。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获得自由。她毅然回答:“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p><p>这时,杨母找到蔡元培等,请他们发电报保释。军阀何健接电后,马上下令行刑,并回复蔡元培等诡称接到电报前已经处决。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城浏阳门外识字岭被害,时年29岁,留下遗言:“我死后,不作俗人之举。”</p><p>随着和平生活的降临,毛泽东对开慧的思念也越来越重。在接见他们当年的保姆陈玉英时,毛泽东详细询问了杨开慧的被捕经过和在狱中的情况,并沉重地说道:“革命胜利来之不易……”</p><p>1957年,毛泽东在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其中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对女子的称呼本应用“娇”字,章士钊问“骄杨”当何解释?毛泽东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又有一次,毛岸青、邵华夫妇请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又把“骄杨”写作“杨花”,并说:“称‘杨花’也很贴切。”</p><p>▼杨开慧和两个儿子岸英岸青</p> <p>毛新宇看着奶奶的电视剧泪崩</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最具争议的一场婚姻</b></p><p>毛泽东妻子贺子珍。说起这一段感情,其实还存在一点争议,因为毛泽东与贺子珍结婚的时候,杨开慧还在世。因为闹革命的缘故,毛泽东在当时受到了来自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关照,不仅是他自己的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连带着还有他的家人。</p><p>同时,因为信息的闭塞,毛泽东误认为杨开慧已经罹难。而实际上,杨开慧遇难的时间还要在两年之后。</p><p>贺子珍也是一个奇女子,她读过书,是永新女子学校的学生,也是一个进步女性。后来,兄妹三人一起参加了革命,并投身于革命战争。在永新暴动失败后,贺子珍和自己的哥哥一起来到了井冈山。说起来,毛泽东还要比贺子珍晚一些来到井冈山。</p><p>一个是革命领袖,一个是著名的侠女,不管是哪一个,都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吸引对方。又因为在井冈山期间,贺子珍常常协助毛泽东工作。逐渐的,两个人就从同志友谊演变成了革命夫妻。</p><p>同样的,贺子珍与毛泽东之间的感情也持续了十年的时间,而这十年正是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可以说,贺子珍在毛泽东最困难的人生时刻,给了他极大的安抚与鼓励。</p><p>贺子珍与毛泽东之间,一共有过六个孩子,但存留下来的只有一个女儿——李敏。让人感到惋惜的是,就这样一个共患难,同甘苦的夫妻,最后也没有善始善终。因为性格不合,贺子珍在1937年的八月份负气离开了延安,前往苏联治病、学习。</p> <p>毛泽东与贺子珍</p><p>  生于1909年中秋的贺子珍,是江西永新乡绅贺焕文长女。她才貌出众,少女时代是有名的“永新一枝花”。</p><p>  1927年8月,贺子珍参加永新暴动,并跟随宁冈农民自卫军上了井冈山。11月初,贺子珍被调任前委秘书,到前委书记毛泽东身边工作。冬天,陪同毛泽东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各地区做社会调查,帮助毛泽东整理、抄写一系列调查材料。</p><p>  1928年5月28日,在袁文才、王佐的撮合下,毛泽东同贺子珍结为夫妻。</p><p>  成婚之前,毛泽东就曾神色黯然地告诉过贺子珍:自己结过婚,妻子杨开慧和3个孩子留在湖南老家,久无音信,生死未卜。婚后,夫妻二人住在附近的攀龙书院八角楼时,他发现子珍总是将一个旧包袱另外放着,便问里边包的什么?贺子珍说:“我的行李。你什么时候将开慧姐接来,我什么时候离开。她带着3个孩子,多不容易呀。”</p><p>  后来,杨开慧被杀害的消息传来,毛泽东泣不成声,贺子珍也扑到毛泽东的怀里哽咽不已。</p><p>  在毛泽东最困难的时期,贺子珍始终伴随着他,帮助他走出人生与革命事业的低谷。贺子珍与毛泽东共同生活的10年中,共生育子女6人,除娇娇外其余全部丢失或夭折。后来,延安成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抗日圣地。国内外各种人物纷至沓来。毛泽东特别繁忙,回家后也顾不上贺子珍,这使贺子珍感到空寂、苦恼、烦躁。</p><p>▼1937年春,这张照片应该拍摄于李家窑院,特征是单孔窑洞,而且院子地面与窑洞地面之间有三级台阶,吴家窑院是在同一平面上的。毛泽东与贺子珍在搬迁到吴家窑院前曾居住于李家窑院。</p> <p>年轻的贺子珍敏感、好强。她恨自己的身体太不争气,想要多做些工作,却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她想动手术,把体内的弹片取出来。可是,延安动不了这种手术,于是她便决定转道西安到苏联去。</p><p>  毛泽东知道贺子珍要走,极力挽留;执拗的贺子珍此时已听不进去劝告。后来毛泽东又给暂住西安的贺子珍一连发过6封电报,劝她回延安,她依然执意不肯。</p><p>  事实上,还在怄气的贺子珍并没有忘情于毛泽东。身在西安,她的心却飞回了延安,贺子珍惦记着毛泽东的健康与休息。她想到,自己把那条共同盖了多年、烧了一个窟窿、记录了他们爱情的红毛毯带出来,他的被褥更单薄了,晚上能不冷吗?于是,她用自己积攒起来的津贴费,上街买了一床新棉被,亲手缝好,托人捎给在延安的毛泽东。</p><p>  最终贺子珍还是踏上了赴苏之路。</p><p>  贺子珍没有想到,这条赴苏之路对她与毛泽东的关系而言是一条不归路,从此她再也回不到毛泽东身边了。两个同甘共苦整整十载的患难夫妻就此天各一方。</p><p>  此后,尽管两人仍彼此牵挂,但仅于1959年在庐山见过一面。北京的大门,始终对贺子</p><p>  珍关闭着。1979年贺子珍终于来到了北京,在毛泽东遗体前泣不成声。两位老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最终演绎成一场撼人心魄的爱情悲剧。</p><p>▼1936年,毛泽东与贺子珍,拍摄于陕北保安。</p> <p>▼据孔东梅在《毛泽东与贺子珍》一书中所述:“我在延安期间,去了凤凰山麓吴家窑外公外婆故居,这个毛贺最后的家。1937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从保安迁到延安。外公外婆和妈妈到延安后把家安在凤凰山下。这里就是外公和外婆一立一坐两张合影的拍摄地……我走到外公与外婆坐下合影的石凳旁,请人给我拍照。我要带回去,给去苏联后就再没回延安的妈妈看看。当年的两口大缸还在石凳上放着。”从这张照片可看出,窑洞没有门。吴家窑院外左侧窑洞也没有门,照片上的两口大缸,也印证了这张照片拍摄于吴家窑院。</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贺子珍:患难与共的革命战友</b></p><p>按《韶山毛氏族谱》所记,毛泽东的第三个妻子是贺子珍。贺子珍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和江西苏区时期的战友,也是毛泽东多次受排斥、落难时期患难与共的伴侣。</p><p>贺子珍能文能武,为了革命宁可牺牲自己。有一次,毛泽东、朱德等人在开会,贺子珍也在场。这时敌人来了,贺子珍英勇机智,骑上一只光马(没有马鞍),手上拿着两枝枪,东西各放一枪。人家讲她能打双枪,就是这样来的。她把敌人引开,敌人顺着打枪的方向拼命追,她转了一圈,把敌人甩掉就不见了。</p><p>战火中,毛泽东和贺子珍同生共死,度过了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十年。</p><p>贺子珍以伤病之躯走过万里长征。长征中,在贵州盘县遭遇敌机轰炸,贺子珍为了掩护伤病员钟赤兵,浑身受伤17处,生命危在旦夕。为了减轻部队的负担,她要求毛泽民夫妇向领导反映,把她留在当地,并要求不要把她受伤的情况告诉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毛泽东,以免让他担心。</p><p>当时正值红军抢渡赤水河,与“围剿”的国民党兵大规模迂回周旋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一刻都不能离开指挥位置,无法分身去看望贺子珍。得知她负伤后,毛泽东非常焦急和担忧,他在指挥所回电话说:“不能把贺子珍留在老百姓家里,一是无药可医,无法治疗;二是安全没有保证,就是死也要把她抬走。”他立即把医生傅连璋派到休养连,协助连队医生进行抢救。同时,还把自己的担架调了过来,帮助抬贺子珍。</p><p><br></p><p>战事稍歇,他飞马去看望贺子珍。只见她的头部、脖子和身上,缠满了绷带。毛泽东快步走到担架前,弯下腰,细细察看她的伤势。贺子珍脸色苍白,她用微弱的声音说:“我不能工作,还让人抬着,心里很不安。我跟连里说了,不要抬我了,把我放在老乡家里,等伤养好了,我会找你们的。”毛泽东替她拉好被子,劝慰她说,不要想那么多了,会治好的……然而,贺子珍是一个有强烈事业心的人,不愿意当家属,不满足于在毛泽东身边做秘书工作,她有自己的理想,希望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p><p>贺子珍于1938年10月到达莫斯科,并坚持留在了苏联。然而,不幸遭遇却是一桩连一桩,出生不久的幼子因染上急性肺炎夭折。毛泽东得知后,便送娇娇(李敏)到苏联陪她。女儿娇娇因重病,贺子珍为护理女儿之事和一苏联人争吵,为此受到迫害,被送进了疯人院。1947年。王稼祥和夫人朱仲丽去苏联,几经周折,见到了贺子珍。他们向毛泽东打了报告,毛泽东同意她回国。</p><p>毛泽东永远忘不了贺子珍。他和身边工作人员也曾谈到他和贺子珍的关系,说自己有责任,贺子珍也有责任。他还说,感情方面的事情,有时候也是很无奈的,也很复杂。有时候莫名其妙就发生了,发生以后怎么对待?要理智一些,忍耐一些。</p><p>1959年,毛泽东登上庐山。他与贺子珍的老友曾志谈话后,决定和已经分别22年的妻子见上一面。这次会面后,贺子珍对庐山格外眷恋,又先后三次上山休养。</p><p>痴情如贺子珍,深情如毛泽东。这是怎样一种纯真的感情。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1976年是闰年,9月8日是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中秋,正是贺子珍的生日。本是桂子飘香,花好月圆,却不曾想,人世间,那么多“半天残月,凄情如许‘’。</p><p>▼苏联时期的贺子珍</p> <p>夫妻十年, 贺子珍执意要走, 主席极力挽留, 再见时后悔年轻不懂事</p><p>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这块革命圣地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和爱国学生,毛泽东博学喜欢和他们交流。这样一来,和贺子珍单独交谈的十间就相对少一些,贺子珍为此感到很苦恼。</p><p>夫妻没有不吵架拌嘴的,伟人也一样,毛泽东和贺子珍吵架最凶的有两次。</p><p>一次是在中央苏区的时候,总前委秘书长古柏扭伤了脚,毛泽东非常着急,请中医给开了几幅中药。毛泽东拿着中药喊贺子珍:“子珍,你去给古柏熬药去。”</p><p>贺子珍正在看书,答应了一声,没有动。一会儿,毛泽东又喊:“子珍,你去烧点热水给古柏烫烫脚。”贺子珍依然没动。</p><p>毛泽东火了:“你不像个共产党员,没有一点阶级友爱,你再不去,我开除你的党籍!”</p><p>贺子珍也生气了,反驳说:“你没有那么大的权利,我正在学习,这些事警卫员不能干?古柏的爱人不能干?为什么一定要我干?”</p><p>贺子珍一赌气,拿着毛毯睡觉去了。</p><p>过了一会儿,毛泽东气也消了,走过去对贺子珍说:“好了,好了,我们两个人一个是铁,一个是钢,谁都不让谁,钢铁相撞,响个叮当。学习要学,同志也要关心!”</p><p>还有一次,在瑞金的时候,生活比较艰苦,喜欢吃辣椒的毛泽东吃饭时能有一点辣椒就很不错了。炒了一碗辣椒,毛泽东吃了好几顿舍不得吃完。那时天气正热,一天贺子珍端起辣椒一闻,都馊了,怕毛泽东吃坏肚子,就随手倒掉了。</p><p>中午,毛泽东回家吃饭,不见了辣椒,边洗脸边问:“那碗辣椒哪里去了?”</p><p>“倒掉了”贺子珍简单地回答了一句。</p><p>毛泽东顿时火了,把洗脸盆扔到了地上,贺子珍气得跑出屋一直到晚上才回来。</p><p>毛泽东了解事情的原因,很后悔,不过把辣椒倒掉,他还是觉得很可惜:“把它再煮一下,是不是吃了不要紧?”</p><p>毛泽东和贺子珍相处十年,走过了太多风风雨雨,受过太多磨难,贺子珍没有一句怨言。为了革命事业,为了照顾毛泽东,她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改变了自己的工作和兴趣,也失掉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贺子珍对毛泽东的爱是专一的,也是要求完美的,容不得一点点不和谐存在。</p><p>贺子珍性格过于内向,对于夫妻生活中的一些吵架拌嘴不能释然,独自埋在心底,使自己陷入不必要的烦恼之中。再者,身体中埋藏着的那些弹片也时常折磨着她。贺子珍决定离开延安,转道西安去上海取弹片。这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就更加坚定了走得决心,她生孩子生怕了,她想同毛泽东分开一段时间减轻自己的负担。</p><p>毛泽东看到贺子珍要走,极力挽留:“我这个人平时不爱点眼泪,只有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我听不得穷苦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眼泪。二是跟过我的通讯员,我舍不得他们离开,有的通讯员牺牲了,我难过得落泪。三是在贵州,听说你负了伤,要不行了,我掉了泪。”</p><p>最终,贺子珍还是拒绝了毛泽东这种心的召唤。</p><p>贺子珍到了西安,局势发生了变化,日本占领上海,她住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不想回延安。毛泽东捎来口信希望贺子珍回去,并带去一个小木匣,是她没有带走的日常用的一些小东西,还有一把经常为毛主席削苹果的小刀。</p><p>贺子珍何尝不想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她用自己的津贴缝了一床新棉被捎到延安给毛泽东。新棉被没盖多久,毛泽东看到警卫员贺清华的被子太薄,怕他受冻就盖在了何清华的身上。</p><p>贺子珍在西安一住几个月,上海去不成,她决定去苏联。</p><p>在新疆等苏联飞机的日子里,毛泽东又一次托人捎来口信,请她回延安,贺子珍不为所动。在新疆住了几个月,最终搭上去苏联的飞机,贺子珍还是走了。</p><p>1959年,闲居南昌的贺子珍接到通知,请她上庐山。到达山上宾馆时,已是晚上八九点钟了,她被领到一个房间里。当看到房间里的毛泽东时,贺子珍眼泪再也止不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停地哭。</p><p>毛泽东温和地说:“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光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你这几年生活的怎么样?身体都好了?”</p><p>贺子珍慢慢平静了下来:“我好多了,你身体大不如前了。”</p><p>毛泽东详细询问了贺子珍在苏联的情况,轻轻叹了口气:“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说这句话的时候,毛泽东神色凄然。</p><p>贺子珍眼泪又流了下来:“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p><p>在庐山,贺子珍本来和毛泽东还有第二次会面,谁知第二天就被请下山了。当时贺子珍不知缘由,很久以后才弄明白,江青来庐山了。</p> <p>▼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在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p><p>1979年9月,中央接贺子珍到北京。9月8日,贺子珍来到毛主席纪念堂。孔冬梅回忆:“我们事先一再嘱咐外婆,不要太激动,不要太伤心。她看上去还是挺平静的。有一张照片,抓拍到外婆在纪念堂门外的回眸,我看后非常震撼。它恰到好处地捕捉到外婆当时的内心状态。外婆没有号啕大哭,也没有非常激烈的状态。她和外公是那种人生永远不能有交点的结局。所有的情感,在那一刻都迸发出来。”</p><p>贺子珍在献给毛泽东的花圈上,落款写着——“战友贺子珍”。</p> <p>▼1979年9月8日,在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三周年前夕,一位革命老人贺子珍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回到车上,老人深情回望,久久注目,满眼泪水!</p> <p>▼1949年毛泽东在北京</p> <p>▼江青在写字</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毛泽东和江青在延安时的订婚照,难得一见。</span></p> <p>新婚不久,一九三九年初,她曾到南泥湾参加劳动两、三个月。人们照顾她,没有让她去开荒、种地。她发挥她的“一技之长”,结毛线衣。她用陕北土制的毛线,结了十来件厚厚的毛线衣,算是她的劳动成果。一九三九年冬,她怀孕了,那是她和毛泽东结婚整整一年之后,紧接着江青和毛泽东主席唯一的女儿李讷就出生了!</p> <p>毛泽东和江青</p> <p>毛泽东和江青在延安</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毛泽东与杨开慧、贺子珍和江青的三次婚姻</b></p><p>  1938年,在贺子珍赴苏之后,另一个女人走进了毛泽东的生活,这个女人就是江青。</p><p>  1937年从上海奔赴延安的江青,象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一样,是怀着一腔热情踏上延安这片热土的。当时的延安,生活环境异常艰苦,斗争形势也很严峻,到了延安受不了苦又离开的人很多,江青能坚持下来,确实不容易。</p><p>  江青能吸引毛泽东的目光,一方面是由于她的主动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当时的延安,她确实比较出众。当时的江青,头发乌黑、眼睛大而有神。她京戏唱得很好,在当时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环境中很受欢迎。江青的字写得也很好,特别是楷书更为出色。 她还会织毛衣、剪裁衣服,并做得漂亮而合体。</p><p>  也许是江青让毛泽东感到清新,因贺子珍出走而受伤的心得到了慰籍,毛泽东终于开始把眼光集中到江青身上。</p><p>  1938年11月,45岁的毛泽东和24岁的江青结婚了。</p><p>  毛泽东、江青两人的婚姻生活最初是幸福的。江青比较懂得毛泽东的爱好,毛泽东喜食辣椒,江青便会让窑洞飘满辣椒味;毛泽东喜欢京戏,江青就给毛泽东放唱片……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中,江青履行了一个妻子应有的职责。</p><p>  由于历史因素,再加上自身的个性,出身演员的江青后来却错登上了政治舞台,而且又扮演了反面角色,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令人扼腕的印记。但历史终究不能假设。江青也终于得到了历史公正的裁判。</p> <p>毛泽东写给江青的诗</p><p>七绝·庐山仙人洞</p><p>毛泽东</p><p>1961年9月9日</p><p>暮色苍茫看劲松</p><p>乱云飞渡仍从容</p><p>天生一个仙人洞</p><p>无限风光在险峰</p> <p>江青拍摄的照片:《庐山仙人洞》。这张照片备受毛主席的称赞,毛泽东公开为之赋诗《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p><p>1961年的这幅《庐山仙人洞》2013年以34万高价拍卖成交。</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江青:一代伟人的政治包袱</b></p><p>毛泽东与江青有近40年的婚姻,时间最长,关系也最为复杂。在战争年代,他们的关系是较为平静、和谐,但也小有波澜。建国后,毛泽东对江青有一种特殊的关注和期待。</p><p>自江青登上政治舞台后,毛泽东对江青忽而器重,忽而冷淡,忽而关注,忽而批评。到最后,他们基本上是有名分而无实际。</p><p>江青原名李云鹤,艺名蓝苹,1914年3月17日生,山东诸城人。1928年,江青入济南一戏班学戏。1929年春进山东实验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30年底在济南同一黄姓商人之子结婚,几个月后离婚。离婚后,江青又去青岛大学图书馆谋了一份工作。在青岛大学,她认识了进步青年俞启威(建国后任天津市市长、市委书记、机械工业部部长等职)。1931年,她同俞启威结婚,受他的影响,参加了左翼文化团体“海滨剧社”。1933年,俞启威被捕,两人婚姻关系随之结束。同年,江青到上海,继续参加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10月,江青被捕。出狱后,她跻身话剧和电影界,期间认识了评论家兼编剧唐纳,于1936年和他结婚。最终,二人分道扬镳。</p><p>江青能吸引毛泽东的目光,一方面是由于她的主动追求,另一方面也因为在当时的延安,她的确比较出众。头发乌黑,眼睛大而有神,京戏唱得很好,在当时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环境中很受欢迎。她喜欢打扮,也会打扮。她还会织毛衣、剪裁衣服,并做得漂亮而合体。因此,她的着装很讲究,总是显出娇好的身段。江青的字写得也很好,特别是楷书更为出色。也许,江青的出现,让毛泽东感到清新的同时,也让他因贺子珍出走而受伤的心得到了慰藉。</p><p>毛泽东对江青是讲原则的。1948年党内“三查三整”时,审查江青入党时间。她说自己是1932年,但找到的证明是1935年。江青找到毛泽东让他替她说几句话,毛泽东不答应。两人于是发生了争吵。事后,毛泽东心事重重,皱着眉头抽烟。良久,叹了一口气,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当初结婚没搞好,草率了。唉,草率了。”毛泽东还说:“唉,我现在的情况,我的身份,离婚也不好。江青没大过,没大错,现在要胜利了,跟她离婚,日后也要有人说。没办法,背了个政治包袱。”</p><p>毛泽东与常人一样,需要一个温馨的家庭,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和战友,他愈发想念峥嵘岁月中的杨开慧和贺子珍。</p><p>▼图为毛泽东与江青一起看报</p> <p>▼毛泽东与江青</p><p><br></p> <p>▼毛泽东与江青</p><p>最有恩爱感觉的一张照片,幸福和谐的伉俪!近40年的婚姻,时间最长,关系也最为复杂</p><p> 毛泽东、江青在庐山含鄱口眺望山景(1959年)</p> <p>▼1944年,摄影师哈里森·福尔曼镜头中的毛主席与江青!江青和毛泽东相视一笑的瞬间非常甜蜜,江青一直都很崇拜、尊敬毛主席,她经常说:“我是主席的学生、哨兵。”</p> <p>▼1943年,毛主席和江青、李讷在延安枣园。毛主席在逗小女儿玩。多么温馨的一家人。</p> <p>▼1946年,毛主席在延安窑洞前教李讷识字!</p> <p>▼1954年毛主席和江青李讷毛远新</p> <p>▼江青1914年生于山东诸城,1938年11月,江青在延安与毛泽东结婚,文革前,江青还是一位好妻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她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解放军文革小组顾问,积极策划诬陷打倒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1976年10月被中央政治局审查,1981年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1991年5月14日,在北京保外就医的江青在其住地自杀身亡。</p><p>▼图为江青在大寨劳动</p> <p>▼江青在摄影</p> <p>▼江青摄影作品</p> <p>▼1961年毛主席在庐山/江青摄影</p> <p>▼江青和张玉凤向毛主席遗体告别</p> <p>▼1976年10月6日,江青在景山公园摘下最后的苹果。4小时后,她与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分别被拘捕。</p> <p>毛泽东的十个子女们, 革命后代如今怎么样了</p><p>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领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奋斗了一生,他的兄弟姐妹包括妻子杨开慧都是为革命而牺牲的。作为父亲,他的一生一共有十个子女,六个儿子,四个女儿,他更是为了造福国家的下一代,不得不丢下了自己的下一代。</p><p>长子毛岸英牺牲</p><p>毛岸英</p><p>毛岸英是毛泽东的长子,是毛泽东和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生的,1922年出生于长沙。出生于动荡的年代,毛岸英从小就随父母四处奔波。1930年杨开慧被敌人关进监狱,小岸英也和妈妈一起住进了监狱。在杨开慧英勇就义之后,毛岸英就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流落街头,直到1936年上海地下党组织才将岸英和岸青兄弟找到,并将其送到了苏联接受学习。</p><p>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之后,又听从父亲的建议,下乡参加劳动。建国后,毛岸英和女友刘思齐结婚,刚新婚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就主动向父亲提出,要到加入志愿军奔赴朝鲜战争。1951年不幸被美军炮火炸死,年仅29岁。当周总理把岸英牺牲的消息告诉毛泽东时,毛泽东沉默了很久很久,说了一句:战争嘛,总会有牺牲的,这没有什么。</p><p>次子毛岸青</p><p>毛岸青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次子,生于1923年,幼年时就失去了母亲,跟着哥哥一起流浪,后来跟随哥哥一起到苏联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毛岸青曾在中宣部从事翻译工作。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毛岸青因为儿时大脑被打伤,和哥哥岸英牺牲的刺激等缘故,在大连疗养。毛岸青是毛泽东唯一留下来的男孩子,结婚生子,1970年,有了儿子毛新宇。2007年,毛岸青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p> <p>▼毛主席和毛岸英刘思齐李讷</p> <p>▼毛岸青和妻子邵华孙子毛东东</p> <p>▼1962年,毛岸青看望90高龄的外婆。左起舅舅杨开智、舅妈李崇德、刘思齐、毛岸青、邵华、表妹杨英</p> <p>三子毛岸龙失踪</p><p>1927年,毛泽东一家到了武昌之后,杨开慧又生下了儿子毛岸龙。1930年杨开慧牺牲之后,毛岸龙跟着两个哥哥住进上海地下党领导的幼稚园,31年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三兄弟流落街头,小岸龙不幸失踪,至今没有下落。</p><p>杨开慧和岸英和岸青</p><p>第一个女儿生下来就夭折</p><p>1929年,在红军打下龙岩时,贺子珍生下了毛泽东的第一个女儿,毛泽东很是开心。因为当时革命形势比较的严峻,孩子刚生下,就把孩子寄养到当地的一户人家。毛泽东对贺子珍说:把孩子寄养出去,今天我们只能这样,等革命胜利了,我们再把她找回身边。</p><p>四子毛毛失踪</p><p>1932年贺子珍在福建又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因为是个男孩,毛泽东为他取名毛岸红。当时贺子珍正患痢疾,毛泽东就托人给孩子找了个奶妈,奶妈便把孩子叫为毛毛。后来长征开始后,毛泽东夫妇就把毛毛交给了毛泽覃和贺怡,很快瑞金落入敌人之手,毛泽覃担心毛毛落入敌人之手,就怕他转移到一个警卫员家里,被老乡抚养,从此下落不明。</p><p>早产儿</p><p>1933年,贺子珍又怀孕了,当时正值红军进行反围剿,贺子珍大着肚子跟随红军进行转移,条件艰苦,又加上长途跋涉,结果就导致孩子早产,这个先天不足的孩子还没来得及起名字就夭折了。</p><p>下落不明的二女儿</p><p>1935年,红军长征来到贵州,贺子珍又生下了毛泽东的第二个女儿。因为前面的路程比较的遥远艰苦,带着孩子实属不便,对这个婴儿的处置方法就是送给当地的老乡抚养。后来贺子珍曾设法查访孩子的下落,后悔没有给孩子留下任何的纪念物品。</p><p>小名姣姣的李敏</p><p>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后,贺子珍又生下了一个小女儿,邓颖超抱起孩子说:“真是一个小姣姣”。站在一旁的毛泽东就想起了《西京杂记》中的:“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如芙蓉”。就取名毛姣姣。1947年,毛姣姣从苏联回到毛泽东身边上学,毛泽东就给她取名李敏。姓李是因为毛泽东当时用的李得胜的化名,单名敏,是取自孔子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p><p>客死异乡的第九个孩子</p><p>贺子珍到达莫斯科之后,又生下了一个男孩,这是毛泽东的第九个孩子。在孩子10个月的时候,得了感冒,后又转为肺炎,还没来得及抢救就夭折了。</p><p>最小的女儿李讷</p><p>1940年江青生下了和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李讷的成长中,可以说得到了父亲毛泽东非常多的关心,多次给她写信,充满着毛泽东对这个小女儿的特殊的怜爱。</p><p>毛泽东虽然是一名伟大的领袖,可是他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在众多孩子当中,很多都因为革命的原因没能够留在身边。最后只有儿子毛岸青和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陪在了他的身边。</p><p>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p> <p>▼毛新宇一家三口全家福</p> <p>▼毛泽东和女儿李敏李讷</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63年,毛主席70寿辰与家人合影】后排左起:曹全夫(毛远志的丈夫)、毛远志、王海容、毛主席、孔令华、李敏;前排左起:江青、曹立亚(毛泽东侄女毛远志的女儿)、毛主席!</span></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细数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b></p><p>▼王鹤滨的传奇人生是从1949年8月开始的,当年因工作需要,他被选中调入中南海,当了毛主席的保健医生兼生活秘书,当时他才24岁。</p> <p>▼1958年秋,毛泽东与工作人员在勤政殿合影</p> <p>▼1958年11月,毛主席在专列上与工作人员交谈,左五为田清波</p> <p>▼1959年秋,毛泽东在杭州三台山与身边工作人员合影</p> <p>▼资料图:1966年7月毛泽东和工作人员在武汉东湖宾馆合影</p> <p>▼1967年,毛泽东与身边工作人员在武汉东湖宾馆</p> <p>▼1970年8月,毛主席与张玉凤(左一)、吴旭君(右二)、周福明(右一)在杭州汪庄合影。</p> <p>▼这是1974年邓小平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会议后,回国后到了中南海给毛主席汇报情况的时候拍的照片。毛主席听完邓小平的汇报后,聊起了家常,回忆起了长征时候的岁月,两人谈笑风生,身后的工作人员们听起两位伟人的故事后也笑起来了。此时的邓小平已经恢复了一切职务,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74年,毛泽东与邓小平(左)、汪东兴(右)及身边的工作人员合影</span></p> <p>▼图为1970年夏天,毛泽东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与身边工作人员合影(后排中间穿军衣未戴帽者为杜修贤).</p> <p>▼王海容,湖南长沙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1972年5月至1973年7月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主管礼宾事务,继后,王海容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王海容在文革期间是叱咤风云的人物,经常伴随毛泽东出现在媒体报道中。</p><p>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这一天,王海容和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工作人员一样,伏倒在毛泽东的遗体前痛哭不已。一个时代结束了,王海容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图为王海容(左一)和毛泽东在北戴河。  </p> <p>▼1984年,王海容终于被重新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的副主任,保留着副部长待遇。今日的王海容虽然没有结婚但并不孤独。她的家就在中南海的旁边,住房原是过去的某外国使馆的一部分。图为1969年毛泽东和王海容(右)、唐闻生合影。</p><p>唐闻生,毛泽东和政治局之间的联络员,中国外交部第一位进入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女外交官,当年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女人。她出生在美国,基辛格调侃她“可以竞选美国总统”。</p> <p>▼吴旭君,福建德化人,1932年7月26日生。1953年至1974年任毛泽东保健护士长,1954年至1964年兼任中央警卫局中南海保健处护士长。但她不是毛泽东临终的送别人,因为在对毛泽东最终放弃抢救的医疗记录单上,没有她的签名。</p><p>罗荣桓元帅去世后,一连几天,毛泽东都沉浸在一种痛苦中,一夜无眠后,写下一首七律。当吴旭君念到“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时,吴旭君问毛泽东:“是谁能使阁下这般敬佩?”毛泽东听了,连忙接过诗稿,署上了个副题《吊罗荣桓同志》——在毛泽东非常痛苦地怀念战友的时候,吴旭君用的是“阁下”一类的词,可见她与毛泽东之间的对话,是完全平等的。</p><p>▼图1为毛主席和谢静宜。</p><p>▼图2为1965年,毛泽东和张耀祠、护士长吴旭君在井冈山留影。  </p> <p>▼图2为1965年,毛泽东和张耀祠、护士长吴旭君在井冈山留影。</p>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172, 23, 24); 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249, 238);">▼1963年12月26日,毛泽东、张耀祠(左一)、吴旭君在上海。(资料照片)</span></p> <p>▼图为毛泽东做了眼手术复明后,特别高兴,他与医生唐由之、孟锦云、吴旭君、张玉凤、唐闻生张耀祠等合影。  </p> <p>▼1960年代曾任职于牡丹江铁路局的餐车服务员,广播员,此后被调任铁道部专运处,出任毛泽东专列的服务员,后来曾为毛泽东出巡全国时私人专列车厢上的服务员,1970年7月以后长期担任其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图为1964年,张玉凤在毛泽东专列担任服务员时,毛泽东乘坐专列时与她合影(新华社记者摄)。 </p> <p>▼张玉凤曾是毛泽东专列的列车服务员,她正式调进中南海,是在1970年7月。</p> <p>▼江青和张玉凤</p> <p>▼一张拍摄于1971年,毛泽东主席和章含之(右)的珍贵合影。章含之是章士钊的养女,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文系。1962年12月,在毛泽东主席70大寿的家宴上,毛主席特意招待了四位湖南老乡:他们分别是:程潜、章士钊、叶恭绰和王季范,这四位老乡都各自带了自己的夫人或子女。就在那一天,毛泽东主席突发兴致,要请章含之当他的英文老师。章含之听后倍感荣幸,就这样,才女章含之成为了毛主席的英语老师。</p> <p>▼从1964年开始在毛主席身边工作, 1968年开始担任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员</p> <p>▼吴连登:毛泽东主席的生活管理员。1964年,二十二岁的吴连登,被毛泽东要去管生活和家务。</p> <p>▼吴连登谈"回忆陪伴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p> <p>毛泽东一生任用过很多秘书,帮助他处理一些日常政务或是生活事宜。解放之初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主要秘书有四个人,人称“四大秘书”,后来到1956年,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意,毛泽东的秘书又增加了江青,于是此时,胡乔木、田家英、叶子龙、陈伯达、江青都成为毛泽东的秘书,人称“五大秘书”。由于受时代所限和各自不同的人生态度、处世风格,这五位秘书演绎了各自不同的人生篇章。</p><p>▼胡乔木</p> <p>▼毛主席和胡乔木</p> <p>▼毛主席和秘书胡乔木</p> <p>▼长期追随毛泽东的人、机要秘书:叶子龙</p> <p>▼毛主席和汪东兴</p> <p>▼汪东兴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p><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汪东兴一生崇敬毛泽东, 是毛泽东忠诚的卫士。</h1><p><br></p> <p>▼1967年毛主席和叶剑英汪东兴等在天安门广场接见人民群众。</p> <p>▼毛主席和首席理发师周福明</p><p>提到1976年最后一次理发,他依旧是眼含泪水。此前伟人病重,三个月没有理发,周福明得知他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但他立刻打起精神,恳求为伟人最后理一次发,凌晨3点他的请求被批准。</p><p>他拎着工具箱,弯下身子拿出推子在伟人头上轻轻地、慢慢地移动,他小心翼翼地理完了露出来的头发,但是鬓角和耳后的头发理不到,他就跪在地上,最后是后脑勺的头发,他干脆躺倒伟人身边,顺着伟人的姿势这边趴一下,那边躺一下,轻轻挪动他的头部,终于结束了最后一次理发。之后他悄悄躲到旁边,强压的泪水再也止不住。</p> <p>▼毛主席和周福明</p><p>毛泽东最后的卫士叫周福明,在他身边工作了17年。他以前当过理发师,工作之一就是为毛泽东理发。他记得共为毛主席理发1800余次。1967年,他在体检中,查出转氨酶指标超标,怀疑患上肝炎,组织决定,除了理发,其他服务工作不让他再做了。他感到十分痛苦。让周福明意外的是,毛泽东几天见不到他,就向周围人询问情况。当周福明再次为他理发时,毛泽东真诚地对他说,小周,他们不要你了吧?他们不要你,我要你。周福明感动得眼泪刷地流下来。</p> <p>周福明是晚年伟人最信任的人之一,是他当时唯一的贴身卫士。伟人去世后,他到中央办公厅警卫局任职,负责看管伟人故居,直到退休都不愿意离开,他说:“只要还能动,我就会一直在这里守护下去。”</p><p>▼晚年的周福明给毛主席蜡像理发照片</p> <p>▼李银桥是武当派的俗家弟子,擅长太极拳和太极剑。他11岁参军,1947年8月到1962年4月先后任毛泽东主席的卫士、副卫士长、卫士长,15年与毛泽东形影不离,堪称伟人身边的贴身侍卫。</p><p><u>李银桥在主席的身边一待就是15年,这个时候的李银桥已经中年了,主席的双鬓间生了些白雪。</u>但是两人间的关系早已经没有上下级的关系,李银桥已是主席的孩子,毛主席之于李银桥是慈父,然而天下间没有不散的筵席,为了李银桥更好的发展,毛主席想让李银桥下基层去,不要在一直待在自己的身边了。最后一次见面中,两个人都流泪了。</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李银桥</p> <p>▼毛主席和李银桥一家</p> <p>▼毛主席和李银桥的家人</p><p>卫士长李银桥与妻子韩桂馨的婚事也是毛泽东撮合的。韩桂馨是高小毕业的学生,16岁参军。1945年,她被调到延安的幼儿园当老师。1947年,负责照顾主席的女儿李讷。</p><p>当时20来岁的李银桥对韩桂馨很有感觉,可自己又不好意思提。而韩桂馨也对李银桥有意,可那个年代,都是男方提出来,女孩子怎么好意思。就这样一个不提,一个不说,两个人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僵在那里。毛泽东看出他的心思,就鼓励他“不要封建嘛,你们谈恋爱,我是赞成的”。</p><p>有了毛泽东的鼓励,李银桥突然胆子大了起来。正巧,一日他收到父母寄来的家书,家里给他物色一个媳妇,希望他能回去完婚。收到这封信,李银桥赶紧找和主席说,毛泽东笑他道,“银桥啊,你就是太老实,你不会拿信去问问小韩啊,她比你有文化,你正好找借口要她帮你回信嘛”。</p><p>李银桥豁然开窍,他找到了韩桂馨。她看完信后,红着小脸说,“如果不合适,那就推掉呗”。一切都在不言中。有情人终成眷属,1948年,他们举行了婚礼。</p> <p>▼1955年5月14日毛主席接见一中队全体人员</p><p>毛泽东对自己的卫士非常好。在李银桥著的《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一书中,李银桥曾写了一件非常感人的事:</p><p>1962年,作为卫士长李银桥要离开毛泽东去天津公安局任副局长,最后的离别时,毛泽东哭着说,“我也舍不得你走啊。我和我的孩子,一年见不上几次面。只有我们是朝夕相处,你们比我的孩子还可亲。可是,我得为你的前途着想,我不能误你的前途”。</p><p>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身边的卫士感情真挚。朝夕相处的时间多过家人,那他们当自己的孩子看待。作为日理万机的国家主席,他会为卫士的离别而哭泣。他不自私,不会因为自己而担任卫士的前程。</p> <p>▼毛主席和厨师于存</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陈长江</p><p class="ql-block">陈长江在警卫毛泽东的25年里,陈长江曾亲历毛泽东接见红卫兵、九一三事件、周恩来逝世等多个重要历史时刻。</p> <p>▼1960年代,毛主席与身边工作人员合影,大家都很随意~~</p> <p>▼图为摄影师吕厚良与毛主席的合影,可以看出来毛主席的心情不错,吕厚良更是特别开心。</p> <p>▼张耀祠一生忠于革命,忠于党,忠于毛主席,他从17岁就开始做毛主席的卫士,一直到毛主席逝世。他43如一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主席的安保工作上。在这43年里,毛主席历尽艰险,却毫发未伤,不能不说是张耀祠保卫工作做得好。在毛主席逝世的时候,张耀祠哭得死去活来,谁也劝不了。我们可以想见他对主席的感情有多深。</p><p>在王明那个时期,毛主席被王明等人排挤,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毛主席瘦的相当厉害,额骨都突出来了,脸色看起来也很虚弱,张耀祠看了之后非常的心疼毛主席。从那以后,张耀祠便一直待在毛主席身边尽职尽责的保护他,跟随着毛泽东四处战斗。在新中国建成之后,张耀祠便当上了总字001部队的第一位长官,这个队伍也就是后来的8341部队,队伍的工作就是负责保护当时中国的最高领导人的安全,在毛泽东的五位安全负责人之中,张耀祠是陪伴毛主席时间最长的那个人。</p><p><br></p> <p>▼毛主席和卫士游泳</p><p>毛泽东还非常关心卫士谈恋爱的问题。因为作为毛泽东的卫士,各个自身条件好,英俊帅气,所以谈女友时眼光高也是人之常情。《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中就记录过一件事。卫士封耀松在安徽合肥跳舞时认识了一个女文工团员,没多久就吹了。卫士田云玉也找了一名文工团的舞蹈演员,谈了两年,最终也没成。卫士们陪着毛泽东聊天时,有人说起封耀松的事情,毛泽东听后开导封耀松说,你就不该找个文艺工作者,你一个月40多元工资,怎么能养活那些蹦蹦跳跳、花枝招展的女演员?现在还没到共产主义,还得讲究实际。</p><p>毛泽东还叮嘱自己的卫士们,你们就以你们自己的条件找对象,不要打我的旗号,打我的旗号最后是要吃亏的,要吃苦头的。</p><p>毛泽东还让人给封耀松介绍对象,最后还真成了。</p><p>田云玉和那个舞蹈演员吹掉后,他想把送给她的一块手表,一块毛料,要回来。毛泽东知道后,对他说,你干吗要东西?送给了人家,不要要了吗。你们好了一场嘛,干嘛还要要回来?</p><p>田云玉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8年,毛泽东派人联系了人民大学,送25岁的田云玉去上大学。他的妻子怀孕了,毛泽东派人给他们送来一大包食品,当时正是困难时期,毛泽东自己坚决不吃肉,不吃鸡蛋,吃饭都不超定量,却为他们送来营养品,两人当场哭了起来。</p> <p>▼1966年6月21日,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和中央警卫局张耀祠(后排左一)合影。钱嗣杰摄。</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毛泽东主席与部分工作人员合影,左一为邵淑华,左二为曾彩谋,右二为张玉凤,右一为郭国群。 </span></p><p><br></p> <p>▼1975年手术小组(左三唐由之)合影照</p><p>白内障手术由唐由之主刀,当时的手术现场,毛泽东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旁边的收音机则放着岳美缇唱出的《满江红》。</p><p>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p><p>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p><p>手术非常成功!</p> <p>▼孟锦云与毛主席一起跳舞</p><p>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孟锦云由于她向中央首长写信揭发叶群、吴法宪在空政文工团所搞的阴谋活动,她因此在1968年3月9日被逮捕,后被送到农场劳作整整五年。</p> <p>▼孟锦云与毛主席</p><p>1963年4月,还不满15岁的孟锦云由于人长得漂亮,舞跳的好,被选入了可以进入中南海见习的队伍。</p><p>1975年,孟锦云留在了主席身边,担任主席的护士。在主席的最后岁月中,孟锦云和张玉凤两人轮流照顾着主席,有人要见主席必须得经过她们两人的安排。孟锦云会时不时的给主席读报纸、文件,有时主席甚至会让她处理信件、代替他圈阅党中央文件等。一直陪伴着主席直到主席去世。</p><p>主席逝世后,孟锦云在北京的一所高中当了老师。</p> <p class="ql-block">▼谢静宜,河南省商丘市人,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身边担任了17年(1959年至1976年)机要秘书,主要负责毛泽东、周恩来交办的工作,毛泽东称她为“小谢”。</p><p class="ql-block">图为2008年12月26日,毛泽东原机要秘书谢静宜(右)、张玉凤(中)在毛主席纪念堂拜谒后交谈。  </p> <p>▼图为2008年12月26日,谢静宜和国务院原副总理吴桂贤(左)在毛主席纪念堂大厅毛主席塑像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李敏和王海荣唐文生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