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初到美国的张爱玲</p> <p>——写在张爱玲诞辰百年之际</p><p>作者:李性刚</p><p>报告文学(张爱玲小传)连载之十一</p> <p>舆论评说</p><p><br></p><p><br></p><p> 有人曾这样评价张爱玲:</p><p> 张爱玲不是天才,她没有曹雪芹的才势,浑淳不如沈从文,深刻不如鲁迅,清秀不如冰心。但是,三岁即能背诵唐诗宋词,初中阶段便偷看男欢女爱禁书的她,曾以怀疑的眼神冷眼看一切,以一支不惧怕通俗的笔,写尽新旧时代交替期间上海十里洋场的女性的故事以及她们的颜色,心情和渴望。她向世人絮絮地倾诉那种生存的无奈和绝望,更有勇气将人生最虚无和无情的一面揭示出来。之所以说她是一个勇者,是因为她能继承东方文学传统,用繁复奇妙的意象,巧妙的比喻,将这些人间百态转换为故事,让读者如临那个繁华如梦的喧闹都市。一种无法道尽的苍凉感,由作品弥漫到读者的视觉、心灵。正因为如此,人们便说她是一个天才,而且是一个可爱的天才。</p><p> 白先勇针对张爱玲所著、曾风靡一时的《小团圆》坦言道:</p><p> “读了之后,觉得张爱玲似乎要在小说中吐尽这辈子所受的苦难与怨恨。她的笔就如同手术刀,冷冷地挖着一块又一块伤疤,不留丁点情面。即使遍体鳞伤,鲜血直流,仍固执地解剖着亲人、朋友、自己,甚至有时已到了残忍的地步。从《小团圆》中可以看出张爱玲的过往经历、人生态度,以及她的孤独感和隔绝感。也许,这正是张爱玲的创作初衷。”</p> <p> 有人说,搁置了30多年,如同出土文物般的《小团圆》就像是一面“照妖镜”,把人生舞台上个个浓妆艳抹的角色,统统照得“原形毕露”。翻开《小团圆》往下看,那些曾经在张爱玲散文中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的人物,一刹那间,全都从四面八方赶来相会了,成了玻璃匣子里的标本,眉目分明,自传性质昭然若揭。 </p><p> 张爱玲本人也曾针对《小团圆》这样说:</p><p>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p><p> 张爱玲在《小团圆》中设计了一个戏剧化场景:邵之雍过境上海,到盛九莉家去,坐在客厅里,正巧燕山打电话来。盛九莉装作若无其事地去接,不想让邵之雍知道她同燕山相爱的事。</p><p> 在《小团圆》中,张爱玲笔下的盛九莉喜欢老的人,是因为盛九莉认为:“老的人至少生活过,因为她喜欢人生。”仅这十几个字,便将自己与胡兰成当初相爱的理由活脱脱告诉了读者。</p><p> 张爱玲此生确也曾经孕育过生命。因此,她对生命充满执着和深沉的爱。她曾梦见,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曳着,她生的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开心地跑跳玩耍。这就表明,她的遗憾之意溢于言表。</p> <p>张爱玲所著《小团园》</p> <p> 《小团圆》里盛九莉打掉的那个三个多月大的孩子,难道不可以看成是她与赖雅的感情结晶?难道不正是她对自己人生的总结?而出生名门的盛九莉,在传统家族长大,到香港念大学,后回到上海和身为汉奸的有妇之夫邵之雍陷入热恋……其中,哪一点又不是张爱玲的本人经历?凡大致了解张爱玲三段爱情的读者一看就能察觉到,小说中盛九莉的三段恋情,其实就是张爱玲本人与胡兰成、桑狐和赖雅三人关系的真实写照。因此,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小团圆》就是张爱玲的一部“自白书”。</p><p> 人们公认,张爱玲一生中情感投入最纯真,最厚重的就是胡兰成。相比之下,张爱玲对于亲情的投入,将她所有的亲人加起来,都不及胡兰成之万一。由此可见,她确实是“在一个错误的年份认识了不应认识的人”。张爱玲固然从未爱过生身父亲,也未爱过抛下她这个幼女而远赴欧洲,又无情地拒绝窘迫中曾求助过的母亲。成年的她,曾给过母亲两根金条,算是买断了母女之情。母亲去世前给张爱玲写信说:“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见你一面。”而张爱玲却只是寄去了一张百元美金的支票。唯一的弟弟张子静曾多次向姐姐求助、借钱,可她一次都没有答应。</p> <p>张爱玲的早期作品集</p> <p> 然而当我们看到,张爱玲以极大的精力和付出,寄望通过《小团圆》再现她和胡的“倾城之恋”时,却找不出胡兰成对她的更多文字记载来。在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中,张爱玲只是“民国女子”一章中的两节。其故事的生动性还不如描写护士周训德,其文字篇幅,远不及好友斯颂德父亲的姨太太范秀美。在胡兰成有详有略所写的十几个女人中,更读不出对张爱玲有任何特别的感情和愧疚。</p><p> 张爱玲的《小团圆》和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两本书最大的差别,一个是小说,一个是回忆录,说不上哪个更真实。但真实的却是:两个人对一段感情的明确态度。可悲的是,尽管让张爱玲伤透了心,但她心里还是揣着《小团圆》走过了晚年。</p><p> 小团圆!张爱玲这一生,到底想要个怎样的结局?天伦之乐还是夫妻情深?然而何以名为“小团圆”呢?文人们分析,是因为中国人一般都讲究功成名就,子孙满堂的“大团圆”。可是,张爱玲揣度自己的一生,莫说“成功”,就连一般的“圆满”也未曾达到。她无头衔、无功名、无房产、无子嗣,更无银婚之欢,金婚之福,是个两手空空和神情寥寂的彻底“无产者”。这样的人生结局,能称为“小团圆”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了。</p> <p>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成为研究张爱玲人格形成的最主要历史根据。</p> <p> 10年前,即2010年9月,是张爱玲90岁寿辰,逝世15周年双重纪念,也就是上一个名副其实的“张爱玲月”。宋以朗先生首先一手促成了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问世,而其英文小说《雷峰塔》和《易经》中译本则于当年9月下旬在港面世。</p><p> 在当年9月17日至19日的“发现张爱玲”公展上,宋以朗曾拿出一批难得一见的张爱玲遗物,包括近年出版的描述她4岁到22岁成长经历的自传体小说《雷峰塔》、《异乡记》等中文书籍及珍贵手稿和从未发表的英文小说《香港妻子》书稿,以及张爱玲和挚友宋淇夫妇的亲笔书信等,让张迷们好好地饱了一番眼福。</p><p> 《小团圆》能走出历史尘封,风靡两岸三地,紧随《小团圆》之后的《雷峰塔》上、下部和《易经》中译本分别于2010年4月和9月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译本也于9月在台湾由皇冠出版社率先发布。这三部“出土文物”似的遗作,被合称为张爱玲的自传体三部曲。</p><p> 曾有记者问宋以朗:</p><p> “据说,张爱玲曾在遗嘱中提到要销毁《小团圆》,为什么没有这样处理?”</p><p> 宋以朗答道:</p><p> “她寄遗嘱给我父母,其中是还提到《小团圆》要销毁,但又在括号内补充说,这些事情以后再谈。”</p> <p>宋以朗说:如果我父亲真把《小团圆》销毁掉,那就“麻烦”!</p> <p> 张爱玲在1992年写给宋淇的一封信中,却实曾明确提出“《小团圆》小说要销毁”。而后,她又于1993年重新写了出来,看来还是始终丢不下,牵念着,超脱不了。</p><p> 宋以朗认为,一是以后没有再谈;二是她或许是不想麻烦我父母及后人。可是,若我父亲把《小团圆》销毁掉,可就真是“麻烦”了,想必少不得有人会为此狠狠地责骂他。</p><p> 宋以朗在《小团圆》前言中说: </p><p> “40年中父母与张爱玲往还书信共600封左右,这还不包括因双方多次搬家中遗失的部分早期信件。”</p><p> 有不了解宋家已经将绝大多数张爱玲遗稿送交皇冠出版社保管的读者提问:</p><p> “张爱玲的遗稿最终能否全部公布于世,以便专家整理研究,就像蒋介石日记保存在斯坦福大学供研究之用一样? ”</p><p> 还有人建议:按照与张爱玲的渊源,香港大学当属保管张爱玲遗稿的首选,应该将她的遗稿移送港大保管。其理由是,1939年至1941年间,张爱玲曾在香港大学读书,期间的经历对她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另外,香港大学于2007年10月15日曾举办“张爱玲的香港传奇(1939~1941) ”展览,港大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及教授陈婉莹表示,港大愿意保管这批文物,作为研究档案。</p> <p>《海上花全集》</p> <p> 有资料称,宋以朗先生对港大的保存条件也感到满意。但最终是否拿出一些交给港大保管,至今不得而知。</p><p> 曾参加张爱玲骨灰抛撒仪式的旅美学者张错,于1997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成立了一个“张爱玲文物特藏中心”,那时宋淇刚去世,邝文美倒确实是曾送去一些张爱玲的遗稿。南加州大学图书馆的浦丽琳女士还从中发现了《海上花》的全部英译初稿。</p><p> 由香港皇冠出版社推出的,以宋以朗为主编,张爱玲、宋淇、邝文美合著的《张爱玲私语录》中文版中,包括了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间交往多年的书信。该书还由天津青马文化公司引进,于2010年9、10月间与内地读者见面。这些书信展示了张爱玲中晚年的生活图景,篇幅大约40万字。</p><p> 宋以朗解释说:</p><p> 为什么张爱玲将遗产交给我父母?看完第四部分书信,就可得知。张爱玲是他妈妈邝文美最好的朋友,而他爸爸曾经是张爱玲的“经纪人”。</p><p> 有不少人认为,张爱玲的遗产能为宋以朗带来“天文数字”的回报。对此,宋以朗诙谐地说:</p><p> “抛开张爱玲的遗产,我本身也不需要受钱所影响。根据我自己的生活方式,我靠自己的身家能活很久,能支撑我活到三四百年吧!至于说天文数字,我真不知道在哪里,至少今天还没有看见。”</p> <p>《海上花开》,犹如作者,生如夏花般绚烂!</p> <p>《海上花落》犹如作者,死如秋叶之静美</p> <p>张爱玲注释韩子云的《海上花》</p> <p> 当年,张爱玲离开上海到香港继而去美国,行前,不知道是不凑巧还是基于安全考虑,没有告诉弟弟张子静。1988年,曾有消息误传张爱玲去世了。张子静忙去政府有关部门打听,才辗转和张爱玲联系上。弟弟给姐姐写了一封信,也许其中有向张爱玲求助的意思。而张爱玲却在回信里写了这样的句子:</p><p> “没有能力帮你的忙,是真觉得惭愧。”“其实我也勉强够用。”</p><p> 就在给张子静这封信里,张爱玲曾针对她的老一辈人写道:</p><p> “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p><p> 张爱玲此生就一个仅仅小她一岁多的弟弟,她与他同母所生,血浓于水,年少时一锅吃饭,一块长大。可是,她身后留下偌大一笔无形资产,居然在遗嘱中连给胞弟留一点纪念的想法都没有。这个当姐姐的呀!也真够绝情的,绝到简直不可理喻。</p> <p>张爱玲价值连城的文学财富,居然在遗嘱中连给胞弟一点纪念都没有留!</p> <p>《红楼梦魇——序》</p> <p> 张爱玲是在中秋节刚过,月亮还在很圆很圆之时来到这个世界的。而在她生命中第75个中秋圆月将要升起的时候,这个诞生于上世纪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奇才怪女,没有发挥女人的本能产下一个儿女,却在产下了大量无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承载着用毕生心血来写就的,数以百计的文学作品为标志的精神财富后,就又带着她的绝代风华,带着她的无限智慧,带着她的晚年隐秘,带着世人对她的无限哀婉,静静地走了。她赤条条地来,又空手空脚,悄无声息地独自一人永远地离开了人间!借用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名句:</p><p>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p><p> 张爱玲始终秉持着,既然生,便与夏花一样绚烂!既然爱,便要付出所有情感!张爱玲有着非比常人的悟性,一些看似世俗、琐碎的素材片段经她的手一拨弄,立刻会“化腐朽为神奇”。张爱玲晚年更是对《红楼梦》倾注了全部心血,锲而不舍地“十年一觉迷考据”,先后“五详红楼梦”,最终写成了《红楼梦魇》一书。</p> <p>十年一觉迷考据,终得《红楼梦魇》成。</p> <p>《对照记》的其中一个版本</p> <p> 没有认真研究过张爱玲的处女作究竟应该是她的哪篇文章。但有人撰文说,1939年9月,上海《西风》杂志限定500字篇幅,以“现金百元悬赏征文”。时年19岁未满,尚为香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张爱玲,以《我的天才梦》散文参与竞争并获得第13名荣誉奖。</p><p> 早年,就有人议论说,张爱玲曾对上海《西风》征文评奖结果表示不满,因为《我的天才梦》被她视为自己文学生涯中的“处女作”。现在,张爱玲已经谢世25周年,更加无从考证其真实性。不过,有人从时间、年龄、阅历、情理和文字的老道程度来分析,基本上还是可信的。我们就权且相信这篇获奖征文就是她的处女之作吧!</p><p> 又有人说,张爱玲此生的收笔之作是《对照记》。张爱玲确实在生命行将结束前,强忍病痛,乐此不疲地将她平生的所有作品亲自校编汇总成《全集》,并用《对照记》作为《全集》的收官之作,而且稿件在台北与洛杉矶之间往返,费时费力。但她终于坚持着在有生之年完成了这个纷繁浩大的系统工程。而整理编撰出版《全集》往往是在作者谢世以后,由后人来做的一项工作。</p> <p>《张爱玲全集的收官之作》——《对照记》</p> <p>未完待续,请看下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