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这夏末初秋的收获季节,我们带着求知的渴望来到了“人间天堂,大美苏州”,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主办,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文化和旅游部江苏培训基地承办的“A级旅游景区讲解员培训班”。</p> <p> day1</p><p> 巧在七夕,别了家人,遇了友人。我们来自不同的景区,却为了共同的学习而走在了一起。可能这就是传说中的缘份,下高铁后的第一微笑,第一问侯,便开启了我和佳佳,黄姐,小雪这几天的互相照顾相处的学习生活。</p> <p> 初到苏州,考虑到接下来几天学习,时间会紧张些,便约去夜游七里山塘,酒店出来地铁三个站即到,甚为方便,欣喜!于是便进入了一条山塘河,一艘画舫,泛舟山塘河,几座弯月般石桥,两岸一片白墙灰瓦的古宅,览江南水镇秀丽风光的状态。</p> <p> day2</p><p> 第二天上午8点,我们正式开班了,开班后由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周院长就《后疫情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趋势》专题为我们讲授课程,首先他提出后疫情时代要“做好常态防控,更加注重公共环境卫生,提升景区管理服务”。又为后疫情时代文旅融合提出六个更加:更加重视“线上”“面上”“城乡”“区域”“品牌”“品质”的融合;最后提出文旅融合三个层次:文化艺术,群众文化,文化遗产和旅游景区景点融合;文博,教育,科技,广播影视出版,体育等文化业态与旅游业态融合,文旅的跨业态融合,创造文旅新业态,不断提升文旅的文化内涵和幸福指数。</p> <p> 下午,由湖北大学中国旅游案例教学与研究中心的熊教授为我们开讲巜讲解辞创作与讲解技巧》。熊教授首先肯定了我们的工作,自豪地告诉我们:景区接待服务是一门艺术很强的工作。他就讲解词中文化性,生动性,创新性,节奏感,画面感,幽默感为我们风趣地上了一课。讲解中“娓娓道来”的声情并茂,“激情点”中偶尔抑扬顿挫,都要学会因人而异。导游词中的切题,创意,用词准确,层次面,重点化,口语化,都要从身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和绚丽多彩的景观景物中去发现寻找,然后对自己掌握的各类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和提升,达到更高的水准要求。</p> <p> day3</p><p> 第三天上午,由苏州大学汪教授为我们专业的传授了一堂《讲解员接待礼仪与服务规范》,她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角度定位”,“双向沟通”,“阳光心态”,“三A法则”,“首轮效应”,“末轮效应”,“亲和效力”,“零度干扰”,这十个准则中告诉我们,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要学会多理解他人,学会欣赏,懂得认同;还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工作的效率。最后还大方得为我们展现专业的服务礼仪,规范准则和服务注意事项。</p><p><br></p> <p> 下午,由国家金牌导游夏军老师为我们带来《全域模式下的讲解服务能力提升》课程。</p><p> 新时代,新征程,她从旅游人要具备的风度(职业素养,形象,精神);高度(思想境界,精神品质,专业地位);深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广度(知识面,兴趣点,朋友圈);热度(职业态度,情感态度);使我们更加意识到学习的工作性和工作的专业性。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更好满足人民对生活对旅游的需要。</p> <p> day4</p><p> 第4天,我们全体学员跟着老师一起行走运河读古城,漫步街巷话平江,这是一堂苏州文化微旅行课堂。</p><p> 两个景区虽然都是后期开发的景区,但两个景区在打造和定位上都做得很出色,尤其是平江古城以平江故事为主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为主点,打造新型微旅游概念,延续且一直带动它独有的特色和旋律。唯一遗憾的是对大运河我是个历史渣,还得e补e补下。</p> <p> day5</p><p> 美好的学习时光过得很快,短暂的相处还是到了说分别的时侯,坐上了各自回程的列车,衷心谢谢景区领导给我们这次难忘和受益非浅的学习机会,也谢谢老师们精心授课和同学们互相照顾的时光!希望各自都能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努为成长,各个景区也能渐渐地恢复到旅游的热点中去。怀着感恩的心,诚邀你们,有时间一定要到我美丽的家乡,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来看一看。</p><p> 这里有1600余年的道教神秘色彩;这里的巨蟒高耸云海;这里的女神醉恋人间;这里是“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