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轮子秋: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团结的结晶和象征,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闻乐见并踊跃开展的传统活动。<br>中文名<br>轮子秋<br>民族<br>土族<br>象征<br>勇敢、智慧、团结<br>隶属<br>传统活动<br>据传说,土族从游牧民族转向农耕民族后,有了木轮车,有了碾场的碌碡。在麦场上,几个玩童无意掀翻了大板车,爬上车轮随意旋转,这就成为了最原始的轮子秋。每年秋收季节,碾完场后,人们在平整宽阔的麦场或者宽敞的地场上,把卸掉车棚的大板车(木轮大车)车轴连同车轮竖起来,底下车轮压上碌碡,上面车轮绑上一根长木横杆,横杆两头拴上绳子做成的秋千,打秋人坐在秋千上,其他人推动横杆,转动车轮。或平绑一架长木梯,梯子两端牢固地系上皮绳或麻绳挽成的绳圈或捆绑一能站人的架子。两人相向推动木梯,使之旋转,形成转动的秋千,然后乘着惯性分别坐或站在绳圈内,快地转动起来,并在梯子或架子上做出各种惊险动作。观看的人还不时地帮推木梯,使之加速旋转。<br>八十年代后,原来的车轱辘改用钢制轮盘,套以滚珠轴承,使之更为结实和美观,再饰以各色彩旗。现在轮子秋运动是在场地正中竖立着一根4米来高的钢管,安装在钢管正中为一直径约1.2米的钢(或铁)制圆盘,将钢管分两部分,下接底座,顶端置火炬。数名身着民族盛装的土族姑和小伙子们足踩悬吊在铁盘边缘的踏板,随着大圆盘飞快地旋转,并不时作出"寒鹊探梅"、"雄鹰展翅"、"猛虎下山"、"孔雀三点头"、"金钟倒挂"、"春燕串柳"、"蛟龙出海"等各种高难度空中动作。</h3> <h3>安昭是一种古老的土族舞蹈。流行于互助。每当欢度佳节、庆祝丰收和举行婚礼时,人们聚集到庭院里或打麦场上跳安昭舞。舞蹈时,男女相见排成一圆圈,由一位能歌善舞的高手领唱领舞,后面跟随的人伴歌伴舞,一唱众和,气氛和谐而热烈。 舞蹈动作:先向下弯腰,两臂左右摆动数次,然后高跳一步向右转一圈,转圈时两臂上举。动作周而复始。舞步轻盈优美,风格独特。</h3> <h3>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br>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h3> <h3>土族盘绣,青海省互助县土族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br>盘绣是中国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 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山区,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