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唐

老黄视界

<p>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朝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从唐至今,历经千年,包括大名鼎鼎的“佛光寺”在内,如今中国现存的唐代建筑仍有百十余座,砖石建筑在其中占绝大多数,而仅存的4座唐代木构建筑,则悉数皆在山西省境内。 分别是五台县南禅寺--大佛殿,佛光寺--东大殿;平顺县天台庵大殿;芮城县广仁王庙大殿。</p><p> 这两年,我利用走访乡村教师的机会顺道参观了这几座国宝级的建筑,并简单做了记录,现整理出来供大家欣赏。</p> <p>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寺内正殿即东大殿,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p><p> 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 845年),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但它的名声早已声传于野,以至于敦煌壁画中都有它的名号。</p><p> 1937年,梁思成读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书中第61号窟的宋代壁画《五台山图》中的大佛光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马上查找《清凉山(五台山)志》中有关佛光寺的记载,知道它并不在五台山中心的台怀镇,而是在人迹罕至的偏远之地,这正是有可能找到古建筑的最好条件。在艰难跋涉了两天之后,这座从记忆中失落了无数岁月的大殿,终于重回人们的视野。</p><p> 东大殿是现存唐代建筑中体量最大的一座,它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经测量,大殿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时,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p> <p> 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旁。该寺创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鸱尾秀拔,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明间装板门,次间装直棂窗,转角处额不出头,阑额上不施普拍枋,斗栱为五铺作双抄单拱偷心造,用材颇大,唐代作风明显。此殿体量虽小,但让人感到内力深蕴。</p><p> 南禅寺其余建筑皆为明清建筑遗存,文物价值不大。不过进到寺内你不会注意到周围配殿的,主殿的气场已经完全能够震慑住你的灵魂了。</p><p>南禅寺主殿为单檐歇山顶,平面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通面阔 11.75米,进深10米。殿四周施檐柱12根,西山施抹楞方柱 3根,皆为创建时的原物,余皆圆柱,柱底自然料石作柱础。</p><p> 殿内平梁上留有不十分明显的墨迹:“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显等谨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证。由此可知,我们现在所确定的年代(公元782年)是它重建或大修的年代,本殿初创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 南禅寺的宝贵之处,除大殿年代久远外,还因保存了17尊唐代彩塑佛像,皆为旷世遗珍。可惜的是,1999年有歹徒闯入大殿将唐代佛像当胸挖开,佛像内部装藏的宝物被盗走。唐代特有的两尊最美丽的“似宫娃”供养菩萨、狮童塑像也被锯断劫走。这次文物盗劫案件震动全国,史称“南禅劫”。</p> <p><br></p><p> 广仁王庙在山西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中龙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着一座四合院形的庙堂建筑,它与永乐宫、古魏城、五龙泉、万仙泉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文物群。正殿座北向南,为唐大和五年(831)建造,五开间四架椽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为五铺双抄偷心造,各种斗欹部的幽度极深,拱瓣棱角显明,内部搁架铺作斗拱硕大,叉手长壮,侏儒柱细短,构成极平缓的厦坡,只有五台山南禅寺可相比拟。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p> <p> 天台庵天台庵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王曲村口的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天台庵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天台庵大殿虽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缮的痕迹,但其依然是中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的珍贵实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