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孩子提供情感表达的窗口</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有些孩子守着一堆玩具,但却不知所措,紧张不安地哭闹着,无法运用自己的大脑和想象力去获得快乐。有些孩子即便手里只有小块木头,却也能玩得如痴如醉,一会儿把它当成一列火车,一会儿把它当成划过天空的一架飞机。拥有很多玩具的孩子并不开心,而没有玩具的孩子却很快乐,这究竞是为什么呢?显然,幸福并非取决于那些外在因素。正如其他品性的发展趋势一样,幸福感随着孩子性格的完善而增长。一个孩子是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成长环境,尤其是父母以及老师对其需求的解读。</p><p> 我们更容易识别出孩子的生理需求,却极大地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如果孩子发烧、食欲不振,或是体重减轻时,我们会很关心。当孩子长身体时,他的健康最重要但对于孩子的幸福以及其作为未来公民的幸福而言,其他方面的成长也同样重要。幸福包括很多方面——如孩子如何运用他的头脑和双手?是否对其所见、所闻、所感或所触的事物反应敏感?是否有与人交流的愿望?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能够随时随地、敏锐地察觉到孩子的这类需要。</p><p> 而美术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孩子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p><p> 比如对儿童来说,涂鸦意味着开心、自得其乐、情绪释放。我们都知道,孩子年龄越小,情绪释放的渠道和表达的方式就越少。婴儿只能以大挥胳膊或蹬腿来表达他不舒服的感觉,因为他还没掌握其他的交流方式。即使一个孩子已经两、三岁了,他仍无法理解日常所遇到的一些情——比如,如果要到诊所里打针,孩子只能看着和感受别人对他所做的一切——他根本就不明白“为什么”要打针。既然有那么多不期而遇的情况发生,而孩子用于应对这些情况的方式又非常有限,那一种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的表达方式就变得极其重要。而画画正是这样的一种方式。而且,通过这些创作活动,我们也可以认识到之前从未发现的孩子身上的一些主要需求。</p> <h2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帮助孩子成为独立且快乐的个体 </b></h2><p> 让我们“透过孩子的眼睛”,看看当他们忙于绘画时究竟在想些什么。</p><p> 首先,当他们开始画画时,他们一定在想着“某样东西”。通常他们所想的“某样东西”,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然而,对孩子来说,这通常意味着与其自身和自身体验之间的一种直接对话。当他们“思考”时,他们的思绪都集中在所描绘的这种体验上。他们的思维过程——思考并专注于某事的能力——被激活了,这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第一步。</p><p> 例如,孩子A想起了她与其他孩子在院子里一起玩的事情,她想画出这个事件,毫无疑问,孩子A在画时,她只会画一些她知道并且她认为重要的事物。对她而言,院子里的苹果树可能有很大的花蕾,因为她是看着它们长大的;而这个细节对同样在院子里玩的孩子B而言,树是用来攀爬的,花蕾对他而言毫无意义,所以不会出现在他的画面里。他感兴趣的就是那棵树,所以他很可能将这棵树画得巨大无比,其他都没有涉及。正如我们看到的,作品表达了不同孩子的个人好恶以及他们内心世界和周围环境的情感关系。这包括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他们与这些事物之间建立起来的个体关系。</p> <p> 我们必须明白,儿童的一切行为以及他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会对他产生影响。当孩子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把他所有的经验——如思考、感觉、知觉(视觉、触觉等)——相互联系起来,这种行为对他的个性整合必定产生影响。比如当一个孩子创作她的《后院》时,她加入了另外一个小伙伴、她的狗以及正在修栅栏的爸爸。如果没有对爸爸修栅栏的切身感受,孩子可能无法画出爸爸,这加深了她对爸爸的理解。对接触过的事物变得更加的敏感是任何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果孩子对其周围环境变得更为敏感,那么她对别人的需求也会变得更加敏感——这就是当今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学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这是合作态度所必备的重要前提之一。</p><p> 此外,孩子不但对所画的事物变得更加敏感,还培养出对所用材料的极高敏感度。经验告诉她:所用力度不同,蜡笔画出的线条就会有粗细变化;水彩极易融合并形成晕染的效果。这一切都是从尝试和错误中学到的并很快被应用到她的创作当中。探索和发现不同美术材料的特性并“掌握它们的性能”也是孩子们通过艺术创作来培养的能力之一。所以美术能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意思维。</p><p> 而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去过分干预孩子的创造,因为这是孩子特有的感触。在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的创作和在家长以及老师过分“好心”的帮助下完成的创造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孩子应该像自由的孩子一样对自身和周围的环境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压抑着不敢表达的情绪。所以,对童年时期就接触过艺术创作的孩子而言,自由的艺术很可能意味着一个创造力强、感受力强、快乐且适应性强的个体与一个知识丰富却身心失衡、无法适应周围环境的个体之间的差异。</p> <h2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术可以成为孩子平衡智力与情感的天平,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b></h2><p>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一切都以学习为主,以获取知识类的学习为主。但我们同样很清楚,仅有知识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片面强调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孩子们为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所必需的品质。</p><p> 对孩子而言,艺术是平衡智力与情感的必要元素,它是孩子的好伙伴。无论何时遇到烦心事,孩子都会自然而然地求助于这位伙伴;甚至,每当语言变得苍白无力时,孩子都会下意识地求助于这位好朋友。这种平衡可以使孩子形成一种完善的人格,她能很好地平衡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感,通过集体创作,他学会换位思考并尝试理解他人的需求,成长为一个懂得合作且乐于助人的公民并最终能独立自主地享受发现和探索周围世界的乐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