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拉萨就是回家

VA59木易

<p>  福田作协一一跟着名家去游学(西藏行)之四</p><p><br></p><p>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p><p> 用庄子的这句话来形容雪域高原一一西藏风景之美,再恰当不过。这里的蓝天、白云、雪山、湖泊、湿地乃至独特的风情民俗,都美得令人窒息,令人摄魄,令人无法用言语描述……</p><p> 好在福田作协一一跟着名家去游学(西藏行)的团队里,有两名专业摄影师,一名是福田区作协副主席兼本次活动的领队王振文先生,一名是本次活动专门负责影像资料留存的李菊仙女士。俩人在一路游学旅途当中,不辞辛苦,现场抓拍,精心构图,聚集美景,用镜头多角度、全方位地纪录了游学活动宝贵的瞬间,并将雪域高原一些难见的美景化为永恒。</p><p> 为此,我们在张陇得先生的美文《藏村寻真》之后,特选取两位摄影师的部分作品,作为福田作协一一跟着名家去游学(西藏行)之四刊登,以供摄影爱好者学习、鉴赏。</p> <p> 藏村寻真</p><p> 张陇得</p><p> 外地人络绎不绝地来西藏,可以说是目的各异。为一睹雪域高原独特风光者有之,求神拜佛者有之,祈求心灵解脱者有之。而我,则很想有机会进入藏人家庭,了解一下他们真实的生活和民族传统。</p><p> 说实在的,过去我对于藏族和藏人的了解,仅限于影视和文学书籍。我知道,文艺作品虽是源于生活,却是高于生活的。而越是高,就距真实越远。2017年6月,电影《冈仁波齐》公开上映,我在蔡大姐的推荐下去看片,才在银幕上见到了藏人生活的一些真实场景。之所以说它真实,是由于这部影片在拍摄中,对拍摄对象绝对不介入、不干涉,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全部是“原生态”的镜头。这次旅行,能否有机会看到原汁原味的藏家生活呢?哪怕是皮毛,哪怕是一点点。</p><p> 这天从林芝到拉萨的途中,导游把我们领进了一个叫作章巴的藏族村子,安排走进藏民家庭一瞧究竟。接待我们的是一位藏族女性,四十岁左右,朴实大方,和蔼亲切。我看她胸前工作牌号上写着李福莲,一个完全汉化且没有时代感的名字,心里便觉着怪怪的。李福莲交代完有关禁忌事宜后,就领我们进入她家,踩着咯咯作响的木梯上了二楼。那是她家的客厅,陈设和装饰有着浓郁的藏家特色。在一面墙饰的上方,摆有一溜铮亮的铜罐,说是祖辈传下来的珍宝。在给客人倒上奶茶后,她以专业导游般的水平,用普通话讲起了我们想听的一切。</p><p> 李福莲说,藏族其实有好多分支,比如康巴、卫藏、安多等等。他们这个分支称为工布,多居于林芝一代。章巴村迄今一共出了两个大学生,李福莲是第一个。她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见多识广,性格开朗,和我心目中的藏族女人大相径庭。在讲解中,李福莲笑着说:“你看我的长相和你们是不是一样的啊?”的确,她的脸廓没有藏人特有的高鼻梁、高颧骨,而是面部较平,近国字形,肤色细嫩,和我们汉人无异。</p><p>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二十世纪初,清政府为了巩固边疆,派兵入藏在江达县与藏兵交战。战后,未亡的汉兵便留了下来,在当地娶妻生子。有着汉人血统的后代,长着汉人面孔当然就不足为奇了。在历史长河中,世界上此起彼伏的战争,以及包括“和亲”等制止战争的手段,结果都是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在中国,“藏汉一家亲”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p><p> 在章巴村,祥和的阳光照耀着村民们的笑脸。他们也在加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幸福生活。村子里成立了合作社,统一制作和销售产品。新一代的藏族村民,开放意识和经济意识强烈,正在努力赶上时代的列车。李福莲作为村上的文化代表,就是这样的佼佼者。她是一名小学老师,暑假期间摇身一变成为导游,把传播藏族文化作为自己引以为豪的工作。村里的特色工艺产品——银器,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李福莲们的不懈推广,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银器受到众多游客的欢迎。</p><p> 虽然访问时间很短,但我看到,这就是当今藏族农家的真实生活。相对于那些遥远的传说,传说中的秘境,秘境中的藏家,眼前的情景才是人间正道。为此,我深深地祝福他们!</p> <p>  下图为《藏村寻真》一文中章巴村李福莲的家。</p><p><br></p><p> </p><p> </p> <p>  </p><p> </p><p> </p><p> 以下为王振文、李菊仙摄影作品</p> <p>下图:领队、摄影师 王振文先生</p> <p>下图:摄影师 李菊仙女士</p> <p> 雪域影象 大美西藏</p><p> 王振文 李菊仙 摄</p> <p>美丽的雪山</p> <p>神秘的湖泊</p> <p>雅鲁藏布大峡谷</p> <p>飘渺的祥云</p> <p>布达拉宫</p> <p>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p> <p>八廓街、大昭寺</p> <p>实景剧文成公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