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八十八

貧下中農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8月29日是父亲的生日。他老人家如果健在的话应该是98岁了。十年前的一月六日,八十八岁的父亲走完了他极不平凡的一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十年来,他的音容笑貌每一天都在陪伴着我们。</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22年,父亲出生于湖南永州归阳乡唐家岭的湘江河畔。年幼时由于弟兄多,祖父只能送他读了一年的私塾。以后就帮父母亲种田、撑船为生。从我们晓事起父亲就多次告诫我们:你们要好好读书!我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解放后,他积极参加单位工会办的文化学习班,在工余后或晚上尽力充实着自己,后来能读书看报了。来到异地后,他又入乡随俗,不断地向别人学习,能够说出大量的昆明历史掌故,对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我们幼小时就是通过听父亲讲的各种故事后才了解我们出生的这个城市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父亲饱经风霜的一生,也是大多数中国民众的缩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不停地同自然抗争,同时也不断地抵御着外侮和侵略。这个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今的世界强国,就是有了无数祖辈、父辈们用血汗乃至生命组成的民族脊梁来支撑的。我们虽然富裕了,但是决不能数典忘祖,应该用他们走过的历程来警策我们,这才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家庭繁荣幸福的精神支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同所有中华民族的家庭一样,我们的父辈和家庭也卷入到了这场民族灾难中。18岁时,父亲脱下了老百姓的衣服,让祖父带回家给兄弟穿,自己则穿上了军装离开了父母和兄弟姐妹走向战场。后来他说:“我是没有沾父母的一根纱就走出来的”。</span></p> <p>  </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42年,一队中国远征军士兵正在行军。请注意看,他们脚上穿的都是草鞋!这是一群穿着草鞋走出国门打鬼子的英雄!谁知道几个月之后还剩下多少人能回来呢?人民不应忘记他们的功勋! ​​​父亲也是其中之一,他们每天一个人背上要背负近三十公斤的装备行军赶路,走一天下来至少要换三双草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时光荏苒,回顾那段山河破碎的日子,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果敢无畏。在那段生灵涂炭的日子里,40万中国远征军将士远离国土来到缅甸,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肩作战。</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44年12月5日,10岁的隶属于新6军的中国少年兵。连小娃娃都扛枪走向战场了,由此可见这场战争已经关乎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父亲所在的中国远征军第5军部队,挥戈入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26日,中英订立军事同盟,决定中国编组远征军赴缅甸支援英军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进抵云南中缅边境,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司令部驻大理,先头部队200师师长戴安澜200师驻保山。期间,英方在观望日军情况,未同意中国远征军入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史迪威公路交汇点,曾经用于修建这条公路的重要工具石碾。</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合作修建的、自印度利多至中国昆明的国际军用战略公路。曾命名为“史迪威公路”(J.W.史迪威是当时同盟国中缅印战区美军中将司令)。这条公路,由印度利多经缅甸密支那至中国云南边境畹町的路段,称“利多公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日军袭击珍珠港以后,加紧入侵东南亚。至1942年5月,已占领缅甸大部分地区和云南西部,切断了中国与同盟国之间最后的陆上交通线滇缅公路。同盟国运往中国的作战物资,只能经喜马拉雅山空运,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决定尽快修建中印公路,粉碎日军对中国陆路的战略封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中印公路工程的重要性仅次于北非战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条公路全长1730千米。其中利多至畹町段长770千米,路线经过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区,由美军工程兵部队配属中国国民党军队两个独立工兵团,并在当地民工协助下构筑。昆明至畹町段长960千米,路线基本上循沿原来的滇缅公路,由中国战时运输管理局滇缅公路工务局组织改建和抢修,美军派出工程兵筑路机械部队配合。整个中印公路工程先后分别从两端开始。从1942年11月于利多动工算起,至1945年1月全线通车,历时2年零3个月。美方投入费用1.5亿美元;中方亦投入工程款2亿元(中华民国法币)。筑路工程浩大,作业条件恶劣,要不断克服崇山峻岭、江河峡谷、高草丛林、沼泽泥泞、暴雨山洪、酷暑病害等困难。在有些路段(如修复惠通桥),筑路人员不得不在日军航空兵、炮兵轰击的条件下作业。为了及早使公路通车,他们还抢修了自中国保山至缅甸密支那的急造军路作为支线。中印公路建成以后,同盟国与中国之间恢复了陆上交通联系,作战物资得以通过公路运往中国内地。后来随着太平洋战争战局的发展,日军被逐出缅甸,中印公路逐渐失去了战略价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中印公路 ,即著名的史迪威公路,西起印度东北铁路终点站雷多镇,中经缅北和滇西,东至云南省会昆明。公路于1945年初通车,打破了日军对中国抗日战场的陆上国际封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举世闻名的军事运输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当年,父亲和他们的战友就是沿着这条公路进入缅甸与日军作战。</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云南腾冲,抗战纪念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们过去一直说八年抗战。近年,习近平主席遵重历史事实,确认抗日战争进行了十四年,这无疑是肯定了几百万国军将士对抗战胜利起到的关键作用。父亲和他们的无数战友的在天之灵听到这一消息也会感到欣慰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父亲他们一直不敢说自己是远征军,当时就认为他们是国民党的旧军队,“文革”中单位上甚至派了两个人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去老家调查父亲的家庭历史背景,经过多方调查得到的结果是“三代雇农”。至此他们才悻悻而归。父亲也由此免受到更大的政治冲击。</span></p><p> </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几年前当我来到史迪威公路交汇点和腾冲抗战纪念馆时,看着花岗岩石纪念墙上嵚刻的一排排国军将士的名字和山上一堆堆的无名土墓时感慨不已,当年国难当头时,是无数和父亲一样的中华儿女用他们的靑春和生命抵御着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对祖国领土的践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国民政府的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1945年4月撤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中国远征军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中国军队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官兵约6.7万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畹町桥头,还保留着七十多年前的布局和模样,只是多了一份平和与宁静。当年,父辈们就是冒着枪林弹雨,血雨腥风通过这座桥进入缅甸与日冠作战的。</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父亲所在的第200师自4月下旬东枝地区战斗后,奉命向北转进,沿八莫、南坎间撤退。5月10日,与第5军补训处、第 66军新编第28师等余部汇合,5月18日,在穿越西保、摩谷公路的封锁线时,遭受日军伏击,师长戴安澜在突围时被两颗机枪子弹击中胸部和腹部。26日晚,在缅北茅邦村戴安澜将军因伤重殉国。第200师官兵由师步兵指挥官郑庭笈率领,扶棺向云南继续前进,于6月17日抵达腾冲附近,29日,转到云龙,全师所剩官兵仅2600余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随后父亲和一些战友选择了翻越高黎贡山回国。高黎贡山北段位于西藏自治区境内,外称伯舒拉岭,作北偏西走向。进入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后,称高黎贡山,当地人称为“野人山”。山势呈南北走向,平均海拔约3500米。其中,以北段较高,海拔4000米以上,尾端约2000余米。高黎贡山是中国西南边防战略屏障,山中保存有峰火台及战坑、碉堡等各种古今战争遗迹,曾迎来过一次次战争与和平。当时上上要八天,下山一个星期,而父亲和余下的战友们只能选择翻越高黎贡山回国。途中断粮挨冻,不少士兵饿死、病死,有的甚至用随身带的武器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一起参战的几个老乡相互发誓:“争口气将老命送回后方!誓死不做亡国奴!”。幸好途中有几只被遗弃的牛羊救了他们的命,大家用枪刺分解后放到火上烤吃。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经腾冲回到保山找到了原军部。“一般来说,上去的十个弟兄,能够活着平安下来的只有二个”,几十年后父亲回忆说。足见当时战争的惨烈和士兵的艰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瑞丽江傣语古称南卯江,即雾水河,元明时期称麓川江,清代既称龙川江,也称瑞丽江。这条江灌溉着中缅两国上万万公顷肥沃的土地,养育着近百万的人口,瑞丽江上游叫龙江,发源于高黎贡山西侧,流经腾冲陇川、梁河等县,经畹町、瑞丽流入缅甸,在缅伊尼瓦附近江入伊洛瓦底江,瑞丽江其中20余公里属中缅两国界河,是云南省西部的重要河流之一,属亚热带长流河。瑞丽江水流平缓,清平如镜,江畔良田万顷,傣家村寨树竹环绕,风光如画,景色十分秀丽。当年日本人也看上了这块肥沃的土地,既可以掠夺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可作为进入中国的南大门。但是,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美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站在江畔看着平缓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淌,仿佛一片岁月静好。其实,从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我们现在平安幸福是无数先人为我们铺垫和用生命打下的,这条江也曾经映照过无数中国远征军将士的身影。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不逝的江水将永远铭记着父亲和所有远征军将士的历史功绩!</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父亲秉承了湖南人刚烈的传统性格,在八十多年的岁月中刚正不阿、不屈不挠、始终保持着做人的基本底线。他常常教导我们:“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抗日战争结束后、父亲和几个老乡离开旧军队留在昆明,靠打工渡日子。在昆明富春中学打工时,几个纨绔子弟欺负一起工作的同伴,父亲看不下去,狠狠地揍了一顿这些恶少。结果被旧警察抓去拘留了一个星期,其间每天的两歺饭都是一个同乡战友的爱人走几公里路送去。他们这一代人是十分讲究朋友义气的,相互帮衬,抱成一团让他们一起渡过了那些艰难的日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人太能干了必然会遭人嫉恨。在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有人认为他是“旧军人”、“技术把头”……寻找机会迫害他,后期又经历了家庭变故等事件,但是父亲都咬牙挺过来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父亲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的人生观。至今,我仍然记得父亲当年的教诲:“少吃一口,慢走一步。”年少轻狂时不解这八个字的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在社会中的摔打,越来越领悟到父亲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和哲理。君不见,从古至今,多少才俊败倒在无休止的贪欲树下,无数良驥丧命于争先恐后路途之上。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意涵着无穷的人生哲理,细细嚼之,受益无穷。 简扑、淡泊的处事之道是父亲得以高寿的重要原因。</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全国解放后,父亲们成为了新中国的一份子,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中。早期参加了我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的二期扩建工程。以后进入云南电力局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参加了云南省第一条220Kv以礼河至昆明的高压输电线的架设工程。他在任何工作中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记得儿时,常常是在我们进入梦乡后穿着一身沾满汗水和油污工作服的父亲才回到家。几十年来,父亲和工友们风里来,雨里去,用辛勤和汗水保障着这个城市的电力供应,给家家户户送去光明。他说:“我们做事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上世纪五十年代,月工资收入只有四十多元的父亲拿出了十元钱买了一枝中国的王牌钢笔“英雄100”,这在当时是一个一般人不解的举动!可见文化在他心目中的位置。</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记得我我幼小时,父亲给我买来汉语拼音卡片等学习用具,亲手把着我的小手写下了第一个毛笔字。每天下班后见到我们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作业写完了没有?”今天,我们能够有一些成就与父亲早年的教育密不可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们成长的时候正是一个物质稀缺的年代,解决家庭的温饱是大多数家庭的要务。但即使如此父亲也没有放弃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当时父亲的月工资是五十多元,当邻居的一位同事要到上海出差时,父亲果断地拿出了积攒多年的九十元钱,请他给我们带回了一台“红星牌”半导体收音机。从此,我们家又多了一些欢声笑语。父亲教育我们说:钱就是苦来用的,该花的就要花,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能乱花。他特别憎恨浪费行为,那怕是一粒米,一滴水他都惜之如金。正是如此,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我们都沒有尝过挨饿的滋味。</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父亲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勤于思考,尚于动手。刚刚参加工作时,电力行业中很多外省来的师傅都是“把子”,他们手中的技术一般都是不轻易传人的。为了改变每天只能“打杂”递钳子的状况,父亲决定要有一技之长。他在每天的工作中都默默地关注着师傅们的每一项操作,并虚心请教,闲时用心琢磨。不久那些师傅们都放心让他独立工作了。父亲也很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在稀缺经济年代,家中什么都缺,一是没有钱,二是有钱也买不到。当时香烟凭票供应,父亲早年在烟厂干过,竟然自己动手做了一台小卷烟机,用买来的烟叶和卷烟纸加工制作成一枝枝香烟。家中缺少家具,他就虚心向单位上的上海木匠师傅学习,用工余时间居然做出了床、方橙、躺椅等家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父亲虽然讲不出高深的理论,但是时常以言传身教影响我们,他常说要走正道,对于孩子教育只能说服,不能压服,要多讲道理。从少到大,因错而被父亲揍过的次数屈指可数。不是原则性的错误他轻易不说,一旦超出底线他动起手来会让你刻骨铭心、终生难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父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好的记忆力,很多东西他只要看一遍就记得,几十年来经历过的事情,交往过的人物他都记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的人他都一直念念不忘。八十岁时,我们陪他回到了阔别六十多年的故乡,站在他出生的土地上,他竟然能够准确地说出当年乡邻们各家的所在地和拥有的人口及姓名,令相陪的乡亲赞叹不已。同时也看出了六十年来他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为此还拿出钱请当地的厨师办了酒席答谢村里的乡亲。</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95年,在抗战纪念日期间,昆明《都市时报》刋载了我用文字记录了父亲口述的这段文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十八岁,我参加了远征军》</span></p><p>&nbsp;</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唐序星(86岁)口述</span></p><p>&nbsp;</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nbsp;&nbsp;&nbsp;&nbsp;1941年,我17岁。当时的大半个中国已经沦陷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为了战争我和许多同乡告别了农村来到军营。那时的旧军队谁也不愿去,为了筹集兵源,旧政府采取了“抽壮丁”的方法,实行“两丁一抽”、“三丁两抽”的办法招集兵丁,那时我们姐弟四人,三个男孩,家中很贫穷,都不愿到旧军队去,就跑到村外河中的渔船上去“躲壮丁”,保长抓不到我们弟兄就把我父亲抓到乡公所关押起来。关到第22天时,由于被人“点了水”,保长半夜带人到渔船上抓到我后,父亲才被放回家。我被送到湖南祁阳县下马渡胡家祠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新兵训练。新兵集训时,挨打受骂是常事。最怕的是吃饭,饭是混合谷子、砂子的米煮成大锅稀饭,吃顿饭只给五分钟的时间,其中还包括饭前、饭后集合。开饭哨子一响,大伙端着自己的饭碗到滚开的锅中去舀饭,准确的说是抢,抢慢一点就得饿肚子,为了快吃、多吃,有的舀到饭后就往碗中冲冷水,这样就可以吃快些好再抢第二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nbsp;&nbsp;&nbsp; 六月,我离开了哺育我的父亲、母亲和弟兄、乡亲、故土,坐上火车向广柳州进发。六月的柳州天气十分炎热,运兵的闷罐车内汗气冲天。呼吸都很困难。车停柳州后,带兵的长官用皮带强行将新兵赶下柳江洗澡,当时汛期的柳江水流的很急,新兵们还不知其深浅就被煮饺子一样赶到江中,一些同伴则被淹死。几天后,每名新兵背负25公斤大米和装备步行向贵阳方向进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nbsp;&nbsp;&nbsp;八月,我们到达贵阳安顺,全连140多人住在距安顺30公里的一个青石古庙内。庙的地面、墙、天花板都是用青石砌成,看到这种情况,一位老兵领我找了四快木版藏了起来,到了晚上用在垫在地上睡觉。当时我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做,直到第二天才明白,有30多人病得爬不起来,有两人已经死亡,致病的原因是住的人太多,又直接睡在青石地上,大量的气汗水蒸发后又从屋顶上滴下来,使人遭受风寒。看到这种情况,连长只好用棍棒将剩余的人赶起来跑步,起不来的则抬到路边,准备到安顺后连同我们一起交给杜律明的第五军。&nbsp;&nbsp;</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nbsp; &nbsp;&nbsp;到安顺后我们新兵交到了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南澜。部队进行了半个月的休整。这时候的伙食、医疗条件都比较好一些,生病的到团部医务处由美国军医诊治,药品都是美国货,对于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人来说十分有效。经过几天休整后,新兵的体质明显提高,这时正好军部无线电台49分队要补充人(队长是湖南长沙人周毅),就将我调去当勤务兵,三天后我就随队向昆明出发,每日约负重步行25公里。这时,日本军队已分三路进攻缅甸,企图切断滇缅公路,阻断英、美对中国的军事援助,由缅甸入侵云南。而只有两个师的缅英军无力阻挡日军进攻。1942年2月,根据《中英共防御滇缅路协定》应驻缅军请求,中央政府以第五、六、六十六、三个军10万人组成中国远征军,中国远征军由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J·W·史迪威将军和罗卓英、杜律明将军率领在云南人民欢送下誓师入缅甸参战。我所在部队经昆明过黑林铺到达禄丰,堵截车辆紧急开往保山,到保山后部队休整了两个月,过完旧历老年后于1942年1月离开保山经畹町出境到达缅甸马东里,次日乘火车向缅南方进发。不久部队到达勃固同日本军队交战,无线电台49分队主要担任前方同蒋介石的联络。缅甸的1月天气已很炎热,每天必须用凉水冲洗身上数次,后来气温太高,无线电台无法使用,不少士兵受不了热带雨林“瘴疠”之气的熏蒸,发烧、打摆子,生病死亡。军部只好下令让部队撤回保山,在后撒时,日军乘机追击,第五军在一个小山头上交战,由于参战的英缅军后逃,第五军被日军包围,又逢连日阴雨,部队伤亡很大,戴安澜师长在战斗中身中三弹,肠子都流出体外,于次日阵亡,将士们抬着他的遗体行走了几天,最后因为天气太热只好将师长安葬在山上。第五军被打散,剩余的部分人员只好翻越高黎贡山(当地人称为野人山)到到腾冲。高黎贡山确实高不可攀,上山八天,下山一周,途中断粮挨冻,不少士兵饿死、病死,有的甚至用随身带的武器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一起参战的几个老乡相互发誓:“争口气将老命送回后方!誓死不做亡国奴!”。幸好途中有几只被遗弃的牛羊救了我们的命,大家用枪刺分解后放到火上烤吃。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经腾冲到保山找到了原军部。后来才知道,中国入缅甸参战的十万人,仅有四万生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43年4、5月间,日本飞机轰炸保山,当时的队长太太刚从长沙到保山,部队的口粮因长期不发军饷被队长卖了换钱,就派我到去畹町拉大米和食油。我们装好米、油离开不久后,日本军队就到了畹町,只好连夜开车赶往保山。第四天。汽车下到半山快到公国桥时,天上32架日本飞机一路扫荡着飞向保山。当我们到达保山新街时,只见保山城已陷入一片火海之中,爆炸声不绝于耳,80%的房屋被炸塌、烧毁,南门桥下的河水已成血水,被炸死的水牛在火中成了大黑球,路过的汽车烧得只剩下两根大梁和四个钢圈。看到这种情况我和司机商定不能再在停留,只有连夜赶往昆明方向。晚上,公路上全是逃难后撒的汽车,不宽的滇缅公路上排成了三股车流、一步三停。秩序十分混乱,后来由赶来的宪兵维持秩序,坏了的汽车只好推下怒江,驾驶员则被就地枪决。汽车爬完这段不长的路后天已放亮,这时我们已经一天一夜未吃未喝,到达下关岔路是正好遇到出逃在先的队长五人,住了一夜后我们一起来到昆明。当时被称为大后方的昆明已不太平,自从1938年9月日本飞机轰炸昆明后,市民们时常处在极度的恐慌之中。1944年的一天。30多架日本飞机突袭昆明,驻巫家坝机场的美国飞虎队双星飞机在陈纳德将军指挥下紧急升空迎战,将日机拦截在西山上空。击落敌机三架,击伤五架,从此日本飞机再不敢突袭昆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抗日战争胜利已经六十多周年了。但我总是难忘离家远征缅甸的日子,难忘高黎贡山上倒下的同胞和保山城的火海……。今天,我们这些老兵祝愿全世界没有战争,永远和平。</span></p><p>&nbsp;</p><p>&nbsp;</p><p><br></p><p>&nbsp;</p><p>&nbsp;</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每年的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今年是抗战胜利75周年,全国参加过抗日远征军健在的将士已屈指可数。在此,以此文怀念我的父亲,也纪念那些为了中华民族存亡而献出鲜血和生命的远征军将士们,你们是中华民族永存的灵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文中图片除了自己拍摄的外其余源自网络,在此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大家的观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2020年8月29日于昆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