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风水彤弓山<br><br>彤弓山舍水如弦,鸟雀巡林鹭稼田。<br>石径楼坊荫蔽巷,听风吟月忘桃源。</font></b></h1> <h3><font color="#010101">………………………………………………………………………………</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br> 彤弓弨兮,受言载之。我有嘉宾,中心喜之。钟鼓既设,一朝右之。<br>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宾,中心好之。钟鼓既设,一朝酬之。”<br> <br> 《诗经.小雅.彤弓》一诗,描写的是周朝天子以彤弓赏赐有功诸侯,并宴请群臣的生动场景。<br> 彤弓,红漆的大弓。神话故事《后羿射日》云: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就是说,后羿射日所用的神弓,就是天帝所赐的彤弓。后来,人间的天子也有样学样地以彤弓来赏赐有功之诸侯、大臣了。<br> 《诗经》描绘的场景,距今已经三千多年。<br> 但时至今日,在常山县有个村庄依然沿袭着彤弓之村名,而村名的来历,恰恰与此场景有莫大渊源。<br> 这个村子位于西出县城约十公里的地方,叫彤弓山村。<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村子是徐姓人聚居地,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都姓徐,宗谱记载是徐偃王后裔。<br> 据传,西周时期,徐国国君徐诞在开掘运河时,挖出了一副“朱弓赤矢”,即“彤弓”,天下人都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东方诸侯各国遂推举徐诞为偃王。史载,徐偃王以仁义治国,百姓安居乐业,周边三十六诸侯拥其为王。周穆王恐其坐大与天子分庭抗礼,乃派兵剿之。徐偃王为避免百姓生灵涂炭,主动弃国避战,数万百姓自发随之流亡。<br> 后来,有一支偃王后裔迁徙到了龙游,在溪口灵山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在溪口灵山,至今建有徐偃王庙,并保留着每年祭拜偃王的习俗。<br> 宋代末年,徐姓的一支由龙游县灵山迁居常山,多方考察之下选定了彤弓山为安居之所。其始迁祖徐国镇任掌兵副千户之职,为纪念先祖“天赐彤弓”的传奇事迹,专门建造了一座议事大厅,命名为“彤弓山舍”,彤弓山由此得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其实,既使没有这个传说,稍稍观察一下村子的地理形制,就是一把大弓的形状,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水缠绕”的风水宝地。<br> 村子依山傍水而建。东南面为开阊田野,一条叫龙绕溪的小溪在村前潺潺流过,像是弓上的弦;其余三面山体环抱,仿佛就是一张大弓,拱卫着村落。<br>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又何尝不是“一方人养一方水土”。徐姓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八百年,恪守着敬天崇道的朴素伦理,传承着偃王仁义持家的祖训,浸润出自然与人文积淀厚重绵实的这一方福地。<br> 今天,当你行走在村巷的青石路上,穿梭在村后古树林的浓荫,聆听着凄美胜于梁祝的爱情故事……很难不为之赞叹、称羡、动容……<br> 不喜欢上她,真的很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彤弓古树林<br><br>疾雨散珠霰,晴空光影疏。<br>山风寻入道,鸟倦乐音舒。</font></b></h1> <h3><font color="#010101">………………………………………………………………………………</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县城来的公路是绕村后过的。站在公路上,基本看不到村落屋舍,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蓊蓊郁郁的古树林,密密实实地把村庄与公路遮挡开来。<br> 林子约有二十来亩,百年以上的老树一千多棵,最大的一棵苦槠树据说已有800来年,和村庄的历史一样久远,当地林业部门的说法,这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苦槠王。<br> 这些古树虽历经沧桑,依旧枝繁叶茂,冠如华盖,遮雨蔽日,或挺拨隽秀,或虬劲古朴,或盘根错节,或藤蔓缠绕,或三两连理,或一枝独秀,形态万千,多姿多彩,如诗如画……<br> 春天,合着小雨刷过树叶的清新曲调,听着小鸟啾啾欢唱,看老树枝头新芽勃发;盛夏,走进浓荫的怀抱,把酷暑隔绝在身心之外,剪一缕清凉带回梦乡;深秋,秋风秋霜斑斓了林相,最是色彩酷炫的时节,来一段忘年的浪漫;冬天,当雪花染白了枝头屋顶,踩着厚厚的枯枝落叶,万籁俱寂中,静静地体味生命的轮回……<br> 一个村庄,有这样一片树林,真的是一种福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一次来彤弓山,就喜欢上了村后的这片古树林。为之惊艳,也深深地为之惊诧。<br> 惊诧于在全民大炼钢铁的那样年代,这片古树林何以幸存下来?<br> 这都是因为老祖宗的祖训已经深深印在村民的心里。同行的村里人解开了我的疑惑。<br> 原来, 村中的《徐氏宗谱·卷首·族规》竟然专门有这样一段记载:“乔木,或荫护龙脉,或妆点景色,甚为关要。凡住后山周围巨木,乃祖宗蓄箓。数百余年历代保守至今,嗣后不论合山己山,一概不许砍伐私拚,违者即以败族论,族长鸣鼓攻之,削其名于谱,且鸣官究治,贤子孙宜慎之。”<br> 砍一棵树“即以败族论”,不仅要从族谱除名,还要送官追究。这样的祖训,还真是不多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样的族规大概已有近500年了,一代一代传承不息,已经深深地融进彤弓山人的血脉里。<br> 所以,爱树护树,成为了村民的自觉传统。在以柴禾当燃料的年代,村民到十多里路外的山里砍柴,也不会偷砍这片林子的一枝一叶;村民造房修路,先得问树,即使是一根小小的枝桠,也会按程序上报村里批准后方动工。<br> 十多年前,村里修建进村公路的时候,有一棵巨大的古枫树挡在规划道路的中间。护树还是造路?村干部思索再三,决定保留古树位置不变,转而改变公路的走向。他们找到住在古树附近的村民商量,希望道路能往他家内移1米左右,虽然会因此减少他家近10平方米的房屋面积,他却毫无怨言地一口答应,由此留下了一段美话。<br> 也许有人会说呵护风水林不过是一种迷信使然,但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信仰。正是这种敬天崇道的信仰,才使得许多美好的东西衍传下来。今天来看,尤显弥足珍贵。<br> 看着这片葱茏参天的古树林,不能不为徐氏祖先的远见卓识所折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闲雅彤弓山<br><br>半亩青蔬半亩莲,半爿蓊郁半爿天。<br>楼台一曲琼苕恋,一盏清茶半日闲。</font></b></h1> <h3><font color="#010101">………………………………………………………………………………</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村里有一条掬水老街,东西走向,毛条石铺路,徐氏宗祠、古民居等沿街而筑,村外的溪流用明渠引进了街沿,水流清澈,既方便村民日常洗漱,又给古街增添了许多动感的韵味。<br> 老街的东西两端各立有一座石牌坊,诉说着村庄的历史故事。<br> 街 东头的是兄弟进士坊,承载的是明朝年间村里徐氏两位堂兄弟先后荣登进士榜的荣耀历史。据《徐氏宗谱》(1838年版)记载,彤弓山徐氏共有官宦15人,秀才乡绅以上51人。其中最有名就是徐海、徐金陵。徐海是彤弓山的首位进士,他为政清严,不畏权贵,曾经面对魏国公徐俌(徐达五世孙)不卑不亢,将其强占的民田退还于民,深受百姓爱戴,累官至四川布政司参议。徐金陵是徐海的堂弟,做事心思缜密,能力超群,在仕途中屡屡临危受命,从容处置了多项“烫手山芋”般的繁杂政事,皇上对之奖赏有加,累官至湖广布政司参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衔西头的是旌义坊,是为旌表村里仁义之士徐生献粮赈灾的事迹而建。话说明朝正统年间,有一年当地大旱成灾,彤弓山村的徐生慷慨解囊,把家里历年积存的十多万斤粮食,悉数捐出赈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的命。事迹依例上报朝廷,皇帝亲自接见徐生,并下旨表彰善举,于是有了旌义坊。<br> 颇为可惜的是,牌坊没有古树林那么幸运,最终没能逃脱被毁的命运。村里上点年纪的人,还清晰记得当年牌坊被拆除、石料用来造溪流上堰坝的情景。最近这次去的时候,恰逢堰坝拆开整治,询问之下得知,坊石当年是被砸成一块一块填进堰坝,支离破碎,无法得窥先前的原貌了。<br> 现在老街两端的牌坊,都是按有关资料记载的图像复建的。<br> 坊是新的,但村里劝学劝善的故事传说去始终未曾中断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比如,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彤弓山徐钓,年过四十未有子嗣,访遍名医、拜遍灵庙,妻子的肚子却一直没有动静。无奈之下,徐钓认为“神道难信,阴隲有徵”,等于是认命了,干脆把钱财用来做善事,以积阴德。当时彤弓山有条河叫乌泥坑,涉水过河者经常患疾病,人们过往极不方便,于是徐钓独自出资,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桥,惠泽族人。桥修成后,徐钓连得两子,当地人十分惊奇,便称此桥为“梦熊桥”(古人以梦中见熊为生男的征兆)。远近凡有不育者,皆前往桥头虔诚祭拜,以求怀孕生子,据说颇为灵验。<br> …………<br> 彤弓山真的是个极有故事的村子,类似的传说还有不少,半天也讲不完。但有一个故事,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不说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江城子.琼苕千古恋<br><br>丹山黑水两茫茫。<br>雁成行,泪成行。<br>频问东风,何日去辽阳?<br>常忆当初帘卷外,人似玉、韵诗琅。<br><br>痴心不负驿途长。<br>话凄凉,诉衷肠。<br>愁靥初开,却又恨离伤。<br>到死含花郎侧伴,天地近,燕成双。</font></b></h1> <h3><font color="#010101">………………………………………………………………………………</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当地人称其为常山版的“梁祝”,但我觉得,故事的凄美、结局的悲伧、爱情的坚贞与“梁祝”不逊丝毫,而其曲折和悲壮,更胜“梁祝”一筹。<br>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琼奴和徐苕郎,都是常山人氏,其中男主人公徐苕郎,就是彤弓山徐氏族人。<br> 明代小说瑰宝《三言二拍》中“三言”的作者、文学大家冯梦龙所著的《情史类略》(或称《情史》),完整收录了这个故事。<br> 网上有人将故事全文完全用白话作了翻译,不妨照抄一遍以共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琼奴,姓王,字润贞,常山人,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童氏,携琼奴改嫁富人沈必贵。沈没孩子,就对琼奴爱如己生。琼奴十四岁时,就善歌词,还兼精通音律,言、德、工、容四者皆备,是一个实足的才女,弄得远近争相要结亲的人快把沈家的门槛都踏破了。时同乡有徐从道、刘均玉等人,求婚尤其迫切。徐的儿子苕郎,刘的儿子汉老,都是英俊潇洒的后生,也与琼奴同岁。徐有华胄之志却家庭清贫,刘家暴富却缺少文墨。这就让沈家很难把握,一时难于确定下来。<br> 一天,沈就向族人中的有识之士请教,其人就说:“择婿是一个重要的事,不得随意。”于是就教沈准备好工具,召徐、刘两位后生进行面试,看看那位更合适。而后就定于于二月花朝日,延筵会客,把当地的名胜特产等,都收集于厅中。刘均玉、徐从道也各携子前来。<br> 刘汉老虽人物也整齐,但行礼等各方面却又显得过于矜持,也就是说不太灵活。而徐苕郎却衣冠朴素,但举止自如。沈氏族长有叫耕云的人,号称很会识人识才,一看见二生,就已经默默地记下了其优劣等分。就指壁上所挂的《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四幅画,使二位候选人咏诗。刘汉老恃家里有钱,平日就懒于诗书之事,听到出题后,左顾右盼,久久不能写就。徐苕郎则从容挥毫,顷刻而成。耕云啧啧称赞。<br><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他咏的《惜花春起早》云:“胭脂晓破湘桃萼,露重荼蘼香雪落。媚紫浓遮刺绣窗,娇红斜映秋千索。辘轳惊梦急起来,梳云未暇临妆台。笑呼侍女秉明烛,先照海棠开未开。”<br> 《爱月夜眠迟》云:“香肩半軃金钗卸,寂寂重门深锁夜。素魄初离碧海壖,青光已透朱帘罅。”徘徊不语倚阑干,参横斗落风露寒。小娃低语唤归寝,犹过蔷薇架后看。”<br> 《掬水月在手》云:“银塘水满蟾光吐,嫦娥夜夜冯夷府。荡漾明珠若可扪,分明兔颖如堪数。美人自挹濯春葱,忽讶冰轮在掌中。女伴临流笑相语,指尖擎出广寒宫。”<br> 《弄花香满衣》云:“铃声响处东风急,红紫丛边久凝立。素手攀条恐刺伤,金莲移步嫌苔湿。幽芳撷罢掩兰堂,馥郁余馨满绣房。蜂蝶纷纷入窗户,飞来飞去绕罗裳。”<br> 刘均玉见自己的宝贝儿子刘汉老一筹莫展,觉得大跌面子。父子竟然不等活动结束就却底下抹油——溜了。只乘下唯一的人选了,于是四座都称词很美,无疑徐苕郎的婚议就不需要再费心思,成了。不到一个月,就择吉日过聘。沈必贵因喜欢爱婿的缘故,就要其多次往还,就把他招置馆中,读书游泮。偶尔童氏有小恙,琼奴正在侍奉汤药,苕郎也正好去看望未来的岳母,两人回避不及,只好相见于母前床前。徐苕见琼姿容绝世,出来后就暗暗窃喜,激动得难于自制。就封红笺一幅,使婢女送与琼收。琼拆开后,只见是纸上竟然空空如也,就笑了笑,写一绝句答苕曰:<br> “茜色霞笺照面频,玉郎何事太多情。风流不是无佳句,两字相思写不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徐苕郎拿此回来,并以此向刘汉炫耀。刘汉老正在恨他夺了自己的婚配,就告诉了刘均玉。刘均玉不但不咎儿子不学无术,反而对徐沈两家有一种切齿的仇恨。于是就使用金钱,暗中策划了一场阴谋,对沈、徐两家进行诬陷,而且还得不到清白。最后徐戍辽阳,沈戍岭南,举家前往。诀别之际,徐苕郎与王琼奴都黯然泪下却又无可奈何,旁观者看了,也为他们的遭遇感动同情与惋惜。从此两人南北各一方,都没有办法相闻。<br> 而后沈必贵去世,家业也零落了。只童氏母女厮守,盖了几间茅庐,在路旁卖酒。虽然是在患难之中,琼奴也没有了旧时的姿容,而但青春丽质还是异与常人。当地有吴指挥者非常喜欢她,就想纳娶为妾。童氏就以已定婚为由拒绝。吴也知原因,就派媒人对童氏说:“徐郎辽海戍边,至今死生未卜。纵然幸而无恙,难道还能成亲吗?”琼奴不听,坚持要等徐郎,吴就想借势欺人,来蛮的。童氏恐惧,就与琼商量说:“苕去了已经五载了,音讯全无。你的婚姻大事,恐怕也会没有结果。更何况在这个地方,人生地不熟悉,又孤寡无助,你斗得过吴指挥这种人吗?<br><br> 琼奴哭着说:“徐郎本就为因为我遭祸,我背弃他就是不义。如果非要这样做,我就一死了之!”因赋《满庭芳》词以自誓云:<br> “彩凤分群,文鹓失侣,红云路隔天台。旧时院落,画栋积尘埃。漫有玉京离燕,向东风,似诉悲哀。主人去,卷帘恩重,空屋亦归来。 泾阳憔悴女,不逢柳毅,书信难裁。叹金钗脱股,宝镜离台。万里辽阳,郎去也,甚日重回?丁香树,含花到死,肯傍别人开。”<br> 当夜,就自缢于房中,被母发觉而救解下来,很久才苏醒。吴指挥者听了之后,非常愤怒,就指使使麾人打碎其酿酒的器具,并趋逐他们去其他地方居住,想折磨她们母女。当时有老驿使杜君,亦是常山人。必贵在世时,两人还有交情。就同情怜童氏孤苦,借了驿廊内一间屋子暂时安置她们。<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天,驿客有三四个穿戎服的人投驿中休息。杜君问他们从何处来,其中有人说:“我们是辽东某卫总的小旗,奉公差前往海南取军士,故宿于此处。”<br><br> 正好值童氏偶尔要拉帘下,看见当中有一年轻人,特别淳厚谨慎,不象是武卒。就多次借故去观察他,只见他一脸凄惨之色,好象有什么心事。童氏也是富有同情心的人,就出去因问他一些情况,年轻人回答:“我姓徐,名笤郎,是浙江常山人。幼时,父亲曾聘同里沈必贵女。还没有结婚,因两家坐事被谪戍边,已经失去音讯多年了。刚刚到此处,见妈妈的相貌,与我的岳母很像,就突然不自觉场地 感到怆然,其他没有什么。”<br><br> 童氏复问:“沈家今在何处?那未过门的姑娘叫什么名字?”<br><br> 年轻人回答:“姑娘名琼奴,字润贞。联亲时年才十四,今年当是十九岁了。只知道她家被戍岭南,但不知道是那个州郡,很难找到了。”<br><br> 童氏随后就把此事告诉了琼奴,琼奴一听,就说:“如果真是苕郎,那就是天意若啊!”<br><br> 第二天,,童氏又把年轻人召入室中仔细询问,果然是苕郎,不过现在已改名子阑了,尚未婚娶。<br><br> 童氏听后,大哭说:“吾就是你岳母。你丈人已死,吾母女流落于此,历尽苦难才苟且活下来,不想今生还能得以相见。”<br><br> 然后,童氏就把此事告诉了杜君及苕的同伴,众人听后,也嗟叹不已,认为这是前世的姻缘。杜君就带头筹钱备礼,让苕郎与琼奴完婚。<br><br> 新婚之夜,两人悲喜相加,琼奴尽诉其别衷肠,并吟诵了杜少陵“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句。苕抚慰琼奴说:“不要悲伤,待来年,我携你同归辽东。”同时,苕的同伴叫丁总旗的,也是忠厚人,就对苕说:“你新婚燕尔,不便马上分离。余下的军备,我们一起做好。你就安心在这里等待。”苕就置酒饯别。<br> 苕的同伴走后,事情被吴指挥者得知,就更加愤怒,以逃军之名,捕苕于狱,并杖杀了他。把尸体藏于一土窑内,随后急令媒人威吓童氏说:“他已死了,你女儿可以绝了念想了。吾将择日,以轿相迎。如再敢拒违,就定下狠手。”琼奴就叫母亲答应吴的要求。媒人走后,琼奴就对母亲说谓“儿如果不死,就一定会被这个挨千刀的强暴。今夜我会自行了断,母亲你也不要阻拦。”母除了哭,没有别的办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当晚,忽然听到监察御史傅公到了驿站。琼奴仰天呼说:“吾夫可雪冤了!”于是就具状向傅公告吴指挥。傅公请旨得以鞫问此,但没有找到尸体。正在询问之时,突然一阵羊角风从厅前吹起。公就祝之说:“冤魂如有灵就带我去寻找尸体。<br><br> 说完,风马上开始旋转,然后在前引领马首,径直奔土窑前,并吹开炭灰而见尸体现。就命人验尸,伤痕仍然清晰可见。吴于是被伏法。傅公就命州官葬苕于城外。琼奴也随行哭送,然后自沉于冢旁的水池中。傅公又命安葬她,然后上言于朝廷,礼部下文化旌其冢曰:“贤义妇之墓。”童氏亦由官府供养,后得善终身。<br> 吟诗得妇,本来就佳遇。千里续亲,更是奇缘。独留抚室,高情义也。可但凡好事往往反为祸端,苕郎之遇,就是这么无奈!吴指挥淫杀自己也没落得好下场,这是罪自己所作。羊角风鸣冤,苕的灵魂不灭。整个祸的开始,其实是从汉老父子而来。如果上天要报应他们,也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前年,村子被列入了首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整修了掬水老街,修缮了一批老房子,复建了古牌坊、文昌阁,配套了一批公共服务设施,琼奴与莒郎的爱情故事也编成越剧搬上了舞台,隔三岔五的在村中老祠堂里演上一出……<br> 这是一个有风景又有故事的村庄。<br> 这是一个去过一次就忘不了的村庄。<br> 这是一个去过以后还会想再去的村庄。<br> 就在常山城西约十公里的地方。</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