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教育目的的确立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利益的意志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规范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教育活动更加合乎教育的规律性和社会的需求。因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既有多方面的功能。《教育的目的》是英国教育家、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在教育上的思考。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对于生气勃勃的学生来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他们自我发展。拒绝传授死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p><p><b> 警惕“僵化的思想”</b></p><p> 《教育的目的》第一章便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是:<b>如何让知识保持活力,从而避免僵化。</b>并提出了“两条教育法则:其一,不要教太多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必须教的透彻。”作者指出,如果教师零碎地教授很多科目,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收那些不连贯的只是,却并不能受到任何富有活力的思想的启发。在进行教育时,教师教授的主要观念要少而精,并且将其贯通,使得儿童能够将之转化为自己的想法并学以致用。</p><p> <b>“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来的生命力。”</b>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大家都所希望的。然而,反思现在的教育,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口号下的孩子们的成长是否比以前更快乐了呢?其实不然。现行的教育也许只是“披上了羊皮的狼”,虽有纯洁雪白的外表,但在其外表下仍然是凶恶的,并且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但这并不代表着教育方针的错误,只是在几十年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实行改革必然会有所阻碍,并且有适应的阶段。“教育过程取决于几种不可或缺的因素,即教师的才能、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的生活前景以及学校的周边环境所提供的机会,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也不容忽视。”教育目的的实现,要靠的不仅仅是国家,还有学校、教师、家长、乃至国家的每一个人民。</p><p> 其中怀特海提出了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p><p> 怀特海在教育的节奏中指出,学生在学习的浪漫阶段开始有所领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新的知识,新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联系,启发着无限的可能,学生从直接学习中就可以清晰明了。在这个浪漫阶段,学生的认识是直接的、感性的,学生偶尔才会进行一定的系统分析。在这个阶段应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进行深度推理训练,让学生去自由的感知,联想。让学生进行海量阅读,应该是让学生积累知识点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也就是说让学生大脑里有思考的素材。正如怀特海所指出,教育在根本上就是要根据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所思所想来进行,如果面对空无一物的头脑,教育将无所作为。正如怀特海论述的那样,在教育的浪漫阶段应该侧重于自由这一维度,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去观察、去行动。假如与此相悖,在学生的智力成长需要自由的时候,予以精确阶段才可以施加的规训,这就势必会造成思维发展的阻碍,形成思维的僵化。</p><p><b> 教育的目的</b></p><p> 27号的微博热搜——教育部提出:小学起始年级严格按照零起点教学。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强调,小学起始年级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积极探索合理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使新生顺利适应学校学习生活。</p><p> 面对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教育部在此次会上提出“零起点”或许能够让大家有所警醒。“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大多数家长都曲解了其本意,认为提前学习知识,拔苗助长,让孩子在学习新知识时“快人一步”取得良好的成绩,就是不输在起跑线上;认为违背孩子意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培养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就是不输在起跑线上。但我想,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等优秀品质才是真的不输在起跑线上。</p><p> 就拿两个月的暑假来说,家长努力的工作,赚钱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有的孩子暑假两个月在各种教育机构里奔波,一个地方上完后又立马转场去下一个,有学生直言“放假了比上学还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一,家长认为两个月的暑假不能让孩子在家玩,浪费了这两个月就和别人落下了一大截;其二,家长自己不会教育,认为送去教育机构就是好的。但我认为,培养“一技之长”旨在“求精”不求多,适当报兴趣班,可以培养孩子,剩余的时间让孩子在家自主学习,不仅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也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当然这一过程需要家长的一步步引导。</p><p> 有多少可爱的孩子,多少生气勃勃的学生,被心怀善意却不懂教育的父母、老师训练成了书呆子,扼杀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封住了孩子智慧的产生。正如怀特海所说,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开始于激发主动性并且结束于鼓励主动性,那么它肯定是错误的。</p><p> 怀特海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积极的智慧。知识易得,智慧难求,我们现行的教育,往往一意进行教育的累积而不留智慧产生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小学学习成绩很好,而到了初中学习就跟不上了。多是过早的进行精确训练而导致孩子思维的僵化所致。<b>所以不懂教育又过于用心的教育比放任不管伤害更大。</b></p><p> “教育是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有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鲜活的生命力。</p><p> 我想不论是家长还是教育者,都应该读一读《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思考教育的目的,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对待教育应谨慎又小心,不然毁掉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