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最可爱的人

李桥散人

<p> 摘自原总后勤部政委周克玉上将日记</p> <p>我有三个姐姐,她们的名字记录了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的一段历史,一段全体中国人民人人参与的历史,那就是:抗美援朝战争。</p><p><br></p><p>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我父亲当年在24军政治部任文化科长,军长是皮定均将军。</p><p><br></p><p>24军被确定第二批入朝,部队在1952年8月入朝前一直驻扎在上海、杭州湾一带,军部设在松江县。</p> <p>父亲(中)和保卫科长、组织科长在松江</p> <p>1951年6月17日,大姐出生了。做医助的母亲由于怀孕,不能随父亲一起赴朝参战,在当时只能留在上海,被安排在上海总工会工人疗养院工作。此时的父亲面对即将离别的妻儿,吟颂屈原《九歌·湘君》以寄托。</p> <p><b>...</b></p><p><b>驾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b></p><p><b>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b></p><p><b>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b></p><p><b>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b></p><p><b>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b></p><p><b>...</b></p> <p>译文:</p><p>...</p><p>驾起龙船向北远行,转道去了优美的洞庭。</p><p>用薜荔作帘蕙草作帐,用香荪为桨木兰为旌。</p><p>眺望涔阳遥远的水边,大江也挡不住飞扬的心灵。</p><p>飞扬的心灵无处安止,多情的侍女为我发出叹声。</p><p>眼泪纵横滚滚而下,想起你啊悱恻伤神。</p><p>...</p> <p>父亲给大姐起的名字叫“兰旌”,源自“荪桡兮兰旌”一句。</p> <p>1952年8月10日,出国作战命令下达到团。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在上海接见24军团以上干部。9月11日后,全军各部陆续开进朝鲜战场。</p> <p>入朝后,24军全体指战员,昼夜兼程向元山港开进,每个战士均背负全部冬装、弹药、主副食品等20余种行装。经过20余天的艰苦行军,10月5日第72 师已顺利到达东海岸元山港鱼隐里一线地区,10 月上旬,本军各部队先后到达指定地域,接替第27军的防御任务。</p> <p>吸取仁川登陆教训 负责东海岸线元山防御</p> <p>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发起上甘岭战役,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上甘岭发动了疯狂的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p><p>15军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奋战43天歼敌2万,阵地岿然不动!</p><p><br></p><p>美军仍不服输,准备发动新的进攻。就在这个背景下,24军进入上甘岭地区阵地,接替15军进行防御,承担东西43.5公里宽的阵地防御任务。正面敌方是美军三师,***伪9师和首都师。&nbsp;</p> <p>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注意看可以发現,父亲头上是扎着绷带的。2008年6月,父亲因病在北京同仁医院做核磁检查时,人刚推进去就被推出來,大夫告訴我在医院工作的三姐,父親头部有几个金属物,不能做核磁。我们从不知道,父親也从未说过战争年代他受过多少伤,唯一知道他脚部受伤的事还是妈妈告訴的,因为那是妈妈亲手救治的。</p><p><br></p><p>父亲就是那样的人,坚强有担当的男人。</p> <p>父亲的字迹:</p><p>五圣山高1067公尺,俯视山下,群山环抱。这就是志愿军英雄部队守卫的钢铁阵地。美国鬼子向她进攻过三次,埋葬了6万。看!野兽们还沒死心,让它再来尝尝我们的味道。</p><p> 张兴摄于五圣山颠 1952年11月10日</p> <p>在整个中线防御作战期间,只有上甘岭地区的战斗相对激烈,双方部队围绕阵地反复争夺,这是有其特殊的原因的。上甘岭一带两军阵地交叉,敌我距离较近,因此经常爆发激烈的战斗,经常出现敌人白天攻占我表面阵地,夜间我军又依托坑道反击夺回阵地的情况。由于作战的规模也是连排级别,这一地区的作战成了我军消耗敌人兵力的一个手段。</p><p><br></p><p>除此之外,24军还开展了“零敲橡皮糖,抓一把就走”的活动,用冷枪冷炮杀伤敌人,积小胜为大胜的作战方式。</p> <p>这两种战法还使敌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把敌人神气活现的劲头全打掉了,称自己的阵地为“伤心岭”。志愿军最著名的狙击手、二等功臣张桃芳就是24军214团三营八连的战士。</p> <p>有关张桃芳的事迹报道很多了,我就不再赘述。仅将熟悉他的老前辈回忆的片段介绍给大家。</p><p><br></p><p>最初,皮定均军长在听到张桃芳在32天里,用274发子弹打死了71个敌人的报告时,他不大敢相信是真的。他把作战参谋找来,拿出发给他自己的一双卷羊皮的皮暖靴交待说:“把它带上,去八连看看那个张桃芳,一连看他消灭三个敌人,要是真的,把它送给他,要是假的,拿回来!”</p><p><br></p><p>作战参谋带上皮暖靴,来到上甘岭八连阵地,见到了张桃芳。</p><p><br></p><p>从次日拂晓到天大亮,作战参谋亲眼目睹了张桃芳击毙了3名敌人,和敌狙击手斗智斗勇的凶险场面。每当对面的敌人像柴禾一样倒下时,作战参谋都看着表,只要目标中弹后15分钟不动,就算打死了。当晚,八连在坑道为张桃芳举行了授靴仪式。比起战士们穿的旧棉鞋,黄橙橙的皮靴子挂在了他的脖子上,把憨厚的张桃芳弄得面红耳赤。</p><p><br></p><p>皮定均一直关注着他。1953年6月底共青团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邀请张桃芳参加。皮定均通知宣传部,在代表团回国前叫张桃芳来他的司令部。当张桃芳来到他面前时,他惊讶地发现,张桃芳背在肩上的是那双奖给他的皮暖靴。</p><p>“你怎么把它背回来了?”</p><p>张桃芳把皮暖靴放在桌子上,发出了很大声响。</p><p>“里面装的是什么?”</p><p>“子弹壳。”</p><p>张桃芳兜着鞋底一倒,一堆子弹壳落在桌子上。</p><p>宣传部长从旁解释说:“这是他打死敌人的纪录,每打死一个敌人,就把那个弹壳保存起来。”</p><p>“一共多少?”</p><p>“二百一十一个。”</p><p>“你打死了二百一十一个敌人,打得很不错。可你没打出名堂来。”</p><p>张桃芳楞住了。</p><p>“你们团的番号是多少?”</p><p>“二一四团。”</p><p>“对了。二百一十四团。你要打二百一十四个敌人。再打三个,一个也不要多,一个也不要少。”</p><p>张桃芳傻呵呵地笑了。</p><p>“现在,把你那双鞋脱下来,把这双靴子换上...”</p><p>“军长...”</p><p>“现在就换!”</p><p>张桃芳吭哧吭哧地脱下已经绽了花的棉鞋。臭脚丫味立即充满了一屋子...。在当时的条件下,哪里能洗脚呢!</p><p>“走走看...挺合适。你现在就回去。我等着你凑齐二百一十四个子弹壳。”</p><p><br></p><p>张桃芳回到二一四团。他上了狙击台,只用了一个小时,就打死了三个敌人。当他返回军部,把三个子弹壳放在桌子上时,皮定均把三个子弹壳拿起来,放在手掌上,抚摸了一会儿,说道:“今天就在我这里吃饭。前面那么紧张、艰苦,吃一顿吧。”</p> <p>当时,我父亲作为24军文化科长也随代表团回到了国内。在开会的期间,回到了妈妈身边,见到了在二月出生的,我的二姐张丽申。</p><p><br></p> <p><b>“丽”代表的是朝鲜国。当年是分为***、***。整个朝鲜半岛在公元1392年前,被称为高丽国。</b></p><p><b>“申”意为上海。现在简称为“沪”,一个称谓起源于战国时期,一个起源晋朝时期,两个称呼都有历史的渊源。</b></p><p><br></p> <p>父亲当年在二姐出生时,他人在朝鲜战场,而母亲在上海,为纪念这段经历,便起了“丽申”这个名字。</p> <p>1953年初开始,朝鲜战场我军构筑有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工事体系,依托阵地长期对峙。在5个多月的阵地防御中,小分队出击达150余次,捉回俘虏45人,在冷枪冷炮狙击杀敌运动中,获得毙敌14000余人的重大胜利。美军虽然拥有海空军和炮兵的巨大优势,但一筹莫展,被迫恢复了板门店谈判。</p><p><br></p><p>尽管当时停战协定即将签署,但联合国军和***军在是否继续作战上存在着分歧:联合国军希望尽快结束战争,签订协议;***军则认为目前占据的土地不够,因此希望继续持续战争。</p><p><br></p><p>为了配合谈判,志愿军于恢复谈判一周时,即1953年5月1日,对美军实施进攻,重点打击***军。历史上称之为“夏季攻势”。</p> <p>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在第24军配合下,对金城以南地区***军4个师防守的坚固阵地实施进攻作战,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24军军史记载: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也称金城反击战役),历时49天,本军经历了大小战斗40余次,歼敌13000余人,其中美3师第7团、第15团、伪军“王牌”首都师第26团,伪9师第28团、第29团、第30团均遭我歼灭性打击。美3师第65团、独立第5团和比利时营、希腊营、卢森堡排亦遭到我严重打击。我军阵地向南扩展33平方公里。这次战役,是我军入朝以来,最大的一次作战。</p><p><br></p> <p>在夏季攻势前,皮定均接到了升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的命令。24军代军长张震己经到职(时任军委作战部部长),但皮定均不想马上离开,他想看看24军在夏季攻势中的战绩。</p> <p>朝鲜停战前夕,皮定均在回国前一天晚上,24军在坑道里召开了盛大的欢送会,团以上干部参加,分别之时,大部分人都喝得烂醉,听叔叔们说,我父亲的酒量很大,24军对外喝酒,皮军长就让他挡驾,可在那天,皮军长也喝醉了。</p> <p>父亲在后排右二</p> <p>停战协定签订后,24军原本计划第一批秘密撤出朝鲜。但彭德怀一句“先来先走,后来后走”,于是部队继续留在朝鲜。</p><p><br></p><p>24军在向21军移交了上甘岭地区阵地和炮兵、高射炮等装备后,全军转移至朝鲜西海岸执行防御任务。</p> <p>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签定后,我上甘岭英雄阵地的指战员欢呼胜利!</p> <p> 父亲的220团帮助朝鲜人民兴修水利</p> <p>24军完整撤出朝鲜是在1955年9月左右。父亲在这之前,也曾归国休假二次。就在1955年4月,我的三姐在上海出生了。战争胜利了,和平实现了,父亲非常高兴,用朝鲜的国花-金达莱花作为姐姐的名字,叫张金莱。</p> <p><b>金达莱花是一类花的总称。如:杜鹃花、山丹丹、映山红等这些花的叫法,都可以是金达莱。兴安杜鹃是杜鹃一种,人们也把它叫金达莱花。</b></p><p><b>金达莱花是春天开的第一朵花,也是在冰天雪地开得最久的花,朝鲜民族用她象征长久的繁荣、幸福。姐姐的名字寄托着父亲对她的祝福。</b></p> <p>今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我在写完这篇文章时,心里非常怀念逝去的父亲,更敬爱我在世的母亲。他们在那个年代所受的苦:自己知道,自己承担。</p><p><br></p><p>抗美援朝战争应该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算起,是现代战争中最惨烈的。在那么一小块地方,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列强对两个工业、武器装备与之根本无法相比的弱国,并且以联合国资源作背景,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战争。</p><p><br></p><p>战争的残酷不可想象,战争的结果也不可想象。</p><p><br></p><p>志愿军里的成千上万年轻人,在刚刚解放时,连一天好日子都没过过。为了保卫国家,保卫这个新社会,保卫自己的家园,离开亲人,离开自己的土地,义无反顾走上战场,把自己的生命和鲜血留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p><p><br></p><p>新中国就是用这种不屈的精神,这种惊人的牺牲的代价,才真正走入强国之列。没有这些志愿军英雄战死在异国他乡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p><p><br></p><p><b>致敬这些英雄们,致敬这些最可爱的人!</b></p> <p><b>后记</b></p><p><br></p><p>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我大姐名字改成了“红旌”,改一字避开了“四旧”之嫌。我三姐的名字改成了“红鹰”,一下从</p><p>“小资调”变成了“高、大、上”形象。我二姐名字处于模糊地带,被保留。</p><p><br></p><p>这些改变我父亲都不曾表态。</p> <p> 70周年纪念日有感</p><p> 2020年9月27日</p> <p>资料来源:</p><p>将军生死录-皮定均传</p><p>战地雪泥-周克玉抗美援朝日记</p><p>中国人民解放军24军军史</p><p><br></p><p>*后记讲述的事情,历史背景对年轻的朋友较陌生,请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