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

缘德教育

<p><b style="font-size: 20px;">记录一下即将上高中的大儿子,第一次离家出走的时刻,是2020年8月21日周六,下午1点多爸爸与大儿子起了冲突后摔门而出~5点半回来帮妈妈看弟弟,妈妈去上课,8点多去了奶奶家住,这是属于接下来我写的第三种情况,青春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龙应台的一篇《目送》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分离在书中描绘得丝丝入扣。她把父母和孩子的缘分形容为望着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样的画面不知触动了多少父母的内心,在认同这种感受的同时,我们也来思考一下分离对于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相信养育过孩子的人对于和孩子分离的感受都是深有体会的,当你刚要准备出门上班却被孩子那双稚嫩的小手抱住不肯撒手;当你送孩子去幼儿园,看着他那张挂着泪水不舍的小脸时;当我们看着孩子第一次背上行李箱独自去外地上学时。每当我们面对这样的时刻,或多或少会体验到一种分离带来的焦虑,这种不舒服的体验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去面对的,也是家长需要去面对和承受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很多次的分离,但生命早期的三次分离尤为重要,它奠定了我们一生的人格基础和认知行为模式。在生活中你会发现面临相同的压力事件,每个人的个体感受是有差异性的,我们应对事情的的模式也大不相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希望通过理解这生命早期的三次分离,更好的帮助大家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状况,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分离,实现自我成长。</span></p> <p>1</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次分离&nbsp;&nbsp;&nbsp;出生 — 与母体的分离</b></p><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br></p><p>提到分离,或许很少有人意识到,人生第一次重要的离别,是出生时与母亲身体的分离。当那个与母体相连的脐带被剪断,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婴儿离开了温暖舒适的子宫来到了冰冷,嘈杂的未知世界。对于婴儿来说,这是巨大的挑战,大哭是他对于未知的恐惧最真实表达。我们留意到刚出生的婴儿喜欢被包裹起来,甚至还保持着在子宫内的那种蜷缩的状态,其实,他在艰难的“过渡”,为的就是更好的适应这个环境的“巨变”。</p><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新生婴儿虽然身体上已经与母亲彻底分离了,但是心理上还是共生的的。这个时候的婴儿还处于一个一元世界里,他无法去分辨那些是我的需求,那些是妈妈的需求,在他的心理他和妈妈和这个世界是一体的。基本上婴儿在6个月之前都处于这样的母婴共生期。因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妈妈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妈妈是什么样的,这个世界就是什么样的;妈妈怎么对待我,在我心理就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对待我的。如果妈妈对我很好,能够及时的满足我的需求,那么我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值得信赖的。如果妈妈对我很冷漠,无法及时的满足我的需求,那么我就会认为这个世界都是冷漠的,不值得信赖的。因此妈妈的生命状态是否良好,是充分准备好了迎接这个新生命,还是无可奈何的生下了这个孩子,孕产期妈妈的心理状态是否良好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对于女性来说,在孕前的准备不仅仅是物质和生理条件上的,将自己的心理调整到一个较好的状态也是必要的。以最好的生命状态来迎接小生命的到来,并陪伴他的成长,这个时候孩子感受到的世界是美好的。如果妈妈本身的生命状态是不稳定的,焦虑的,紧张的,彷徨无助的,这样的状态也会毫无保留的传递给这个新生命。在我们做母婴观察项目的时候发现一些出生后一些养育比较困难的宝宝,往往都有一个状态不佳的妈妈。或许是在围产期妈妈经历了一些压力事件,或许是在产后出现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在养育困难的宝宝身上多多少少都呈现了母亲传递来的不良情绪体现,<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他们往往突出表现为烦躁易怒,时常大声哭闹,爱发脾气,不易被安抚,在饮食和睡眠等生理机能中也缺乏规律性。</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出生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分离和挑战,对于母亲而言又何尝不是呢?怀胎十月一朝分娩,生理上不仅仅要面临分娩之痛,心理上也需要去接受这个分离。很多妈妈产后除了体验到新生的喜悦也会有莫名的失落感。顺利的度过这次分离对于孩子和母亲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说我们早年固着的体验会在成年后被类似的情景激活,孩子的出生从某种程度上会激活自己婴儿期的体验。如果这个妈妈在婴儿期的体验并不是那么好,那么创伤有可能会再次被激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大多数妈妈能够接纳这种分娩带来的分离体验并且很快的过渡到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去照顾婴儿儿。但是有一部分妈妈却很难走出这种复杂的体验,陷入抑郁的情绪,以至于无法履行作为母亲的职责。这个时候家人给与产妇的理解和支持就非常重要了,尽量不要安排产妇做过多家务,理解孩子离开身体后给母亲带来的痛苦和不适。给母亲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去照顾新生儿。在照顾孩子上相信她天然拥有作为母亲的胜任力,而不是给她过多的育儿建议和帮助。</p><p><br></p> <p>2</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次分离&nbsp; &nbsp;6个月-3岁&nbsp;与母亲心理上的分离</b></p><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送孩子进入幼儿园是一项“大工程”。小朋友会在入学初期舍不得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抱着家长又哭又闹不肯进校园。而很多家长也的确是万般不舍,就算狠心走开了,也会躲在墙角偷偷的观察孩子的反应,内心十分忐忑。回家后也会忍不住的询问孩子在学校的各种情况,翻来覆去的担心,孩子吃得好不好,睡的好不好,有没有被欺负?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对于孩子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是非常不利的,只会增加孩子的对于分离的焦虑和恐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其实孩子从六个月开始到三岁左右一直都在为下一个阶段做一系列心理的准备,那就是和母亲实现心理上的分离。细心朋友可能会留意到六七个月大的孩子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也就是我们说的“认生”,这是婴儿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他已经形成对养育者的依恋和陌生人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反应。从这个阶段起,孩子会变得更独立,更个体化,从认知和知觉这个层面说,孩子逐渐区分母亲和我是不一样的人。从“咬人”这个行为中孩子开始体会到我和母亲不是一体的,我咬母亲一口,她有反应但是我不疼。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像共生期的孩子看到谁都微笑,他开始区分自己和母亲的差别,开始探索母亲和陌生人的差别。</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49, 49, 49);">到了孩子10-16</span><span style="color: rgb(50, 62, 50);">个月,孩子开始走路、说话,一摇一摆学步,这样就加大了孩子对自己身体、肌肉感觉各方面的探索,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育。当这个孩子学步的时候,母亲会带着这个孩子,有时会放手,孩子走出几步会回到母亲怀里,似乎母亲是他的安全的港湾。客体关系心理学家马勒将这一过程叫做感情上的充电,反复的感情充电,让这个孩子一步步的远离母亲、一步一步的独立、一步一步的分离个体。</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50, 62, 50);">当孩子发展到</span><span style="color: rgb(49, 49, 49);">16-24</span><span style="color: rgb(50, 62, 50);">个月的时候,他进入了一个整合期。我们会留意到这个时期孩子变得更加“粘人”了,母亲去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母亲如果在做事他也会不断的来干扰母亲,能走路了反而希望抱他。因此很多父母害怕了,认为孩子是不是退行了,变小了。实际上当孩子运动功能发展,对这个世界探索增加的时候,他的认知能力、感觉能力、智力也会增加,他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增强了。但是同时有另一种感受和体验,就是孤独感。所以他会不断的找回和母亲的连接,去整合这种矛盾的体验。</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为什么把孩子入园的时间设定在三岁左右呢?因为对于三岁孩子来说无论从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发育来讲已经拥有一定的独立性,经历了分离个体化的各个阶段,完成了和母亲在心理上的分离。和母亲之间关系的探索完成后,母亲成为他内心具有恒常性的稳定客体,母亲的不在场对孩子而言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那么就标志着他可以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去探索家庭以外的人际空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在足够好的保护之下,家长能够给与他更多的信任和肯定,努力去适应这个新的环境和新的关系,做到“成熟的分离”。当然这个适应分离的过程一定是渐进式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先带孩子去校园熟悉环境,老师。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从有家长陪伴的亲子班到无陪伴的正式入学。当然以上这些都是我们能够从行为层面为孩子做的,心理层面我们作为家长是否真正的信任孩子,信任他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传递给孩子的是焦虑还是信任也很重要。</p><p><br></p> <p>3</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次分离&nbsp; &nbsp;青春期&nbsp;和家庭的分离</b></p><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 第三次重要的分离是发生在青春期,大部分的孩子到了这个时期会有一种强烈的心理需要和成长的需要,就是他要和家庭拉开距离,要和家庭分离。因此我们往往会看到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以各种各样的独特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父母说东,他非要说西;穿着打扮另类;喜欢非主流的事物;追星;和父母格格不入。这可急坏了我们很多的父母,原本听话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变得我们都好像不认识了。如果你有这样的感受那么就对了,这就是孩子希望呈现给你的距离感,很多时候他也看不清自己,他正在经历一个自我整合期。那些你无法理解的行为其实在向你说明他和你是两个人,他希望能从家庭中分离,找到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青春期也是第二性征发育的时期,孩子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在经历这一场巨变。随着骨骼肌肉的趋于成熟,第二性征的发育会推动孩子心理上的性别认同。孩子的内心体验是复杂和矛盾的,一方面体验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已经日渐成熟,非常渴望离开家庭实现自我认同和独立;一方面又体会到在物质和心理层面对家庭的依赖。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青春期的孩子身上那种“躁动不安”又“叛逆”的气质,他们其实也是在经历一次从身体到心理的“巨变”。</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是不太“好惹”的,但是他们更需要来自家庭的支持。他们的内心是动荡的,是非常不安的,容易变得敏感,多疑,急躁。需要我们家长更多的去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不稳定的状态,让他感受到无论发生什么,父母和家庭依然是一个稳定的存在,对他的关注和爱从未减少。</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分离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体验,离开家人,离开故乡,毕业,换工作,失恋。不论你对分离有没有准备,不论你内心是否接受,它总是会如期而至。分离的确是会激活很多人类的负面体验如焦虑,抑郁,悲伤。但是分离的痛往往会伴随着自我的成长和蜕变,分离之所以会带来负面的体验是因为它打破了我们的安全感和稳定性。它让我们走出那个舒适区域,去探索未知的新领域,我们也因此获得成长和新生。</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