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文/漆水 原载《故乡文学》《渤海风》</p> <p> 十六岁那年,我在县城唯一的高中读书时,整个一愣头小子。对家乡麟游方圆几十里的美景,听得最多的就是玉女潭,如何澄澈如玉,如何秀美如画,传得神乎其神,几回回便“玉女姗姗入梦来”。终于按捺不住,一放暑假,便约了几个要好的同学,沿麟眉公路向南而行,至上栗川村口折径栗川河,踩踏着高可及腰的野草,顺着岩石密布的河道,一路披荆斩棘寻访玉女潭。</p><p> 时值烈日炎炎的盛夏。苍穹碧蓝如洗,白云飘飘。沿着栗川河东岸蜿蜒的山间小径一路南行,仿佛置身在原始森林里。头顶是绿茵覆盖、满目苍翠的树木,周围是茂密的草丛荆棘,一束束光线从树隙里透射下来,闪着斑驳陆离的色彩。耳畔回荡着声嘶力竭的蝉鸣和鸟雀们此起彼伏地吟唱,还有那清澈见底的河水“潺潺”奔流的声音。脚下,芳草如茵,野花烂漫,置身其间,神清气爽,浑身舒坦,丝毫也感觉不到酷夏的滚滚热浪。分开草丛、荆棘,踩着鹅卵石,在窄狭而不见人迹的河道里拐来拐去,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攀爬。有时候迷路了,只能淌着河水前行,弄湿了衣服和鞋子,踩在地上发出“咕叽咕叽”的声音。几个人迅疾地奔走了七、八里,眼前陡然显出一处开阔的峡谷,这便是玉女潭所在地鱼塘峡。只见两山夹涧,层棱如削,山间怪石林立,悬空欲坠。四周树木葱茏,满目滴翠。仰望高空,白云如棉,天仅一线。</p> <p> 东边山脚下,突兀呈现出一处椭圆型潭面,大约半亩有余,水清沙净,明澈见底。潭边株柳斜伸,柔枝轻抚水面,绿姿倒影映入潭中,宛如靓女对镜梳妆。潭西危石高耸,或卧或站,姿态各异,猛看如龙腾虎跃,又似猿猴跃涧,栩栩如生。地上草木如织,野花飘香,蜂蝶飞舞。潭南地势开阔,草木成林,蔓延无边,不知深远。右岸高崖陡竖,林木密集。左岸巨石横卧,形如耕牛。一泓清流从两岸的石缝里奔泻而出,跳入潭中,悬瀑几丈,响声如雷,如鸣佩环,山鸣谷应,群峰回音。潭内细浪飞溅,迸裂成无数水珠,恰似雪花飞舞,更似珍珠飞溅,“大珠小珠落玉盘”,在阳光照射下,五光十色,耀眼夺目。不知谁喊了一声:“跟《小石潭记》中的美景没啥两样啊!”众人一律齐声赞叹,欢呼雀跃。</p><p> 伙伴们迫不及待地扒净衣裳,一个个“噗通,噗通”跳进清凌凌的潭水里,游泳,打水仗,戏闹起来,笑声、喊声、惊叫声、咒骂声不绝入耳……我急忙用廉价的“傻瓜”相机,“啪啪”按下快门,拍下了一张张欢乐的场景,那些当年的黑白照片,至今还躺在我的影集里。</p> <p> 后来,在从事县志编撰工作时,我才知道自己对玉女潭的了解是多么肤浅。于是,我知道了一个关于玉女潭的美丽传说:古时候,华山之神的女儿玉女,一次腾云驾雾游玩时,路过麟游,突然被山涧一汪纯净碧绿的潭水吸引住了。便按下云头观看,不大的潭水,清幽如镜,幽香入鼻,周围碧石四立,环境雅致,随口说了声:“真是一块宝地呀!”便掠到潭边,脱衣解带,在潭里洗起澡来。洗毕正待梳妆,却发现有个放牛郎在树林里偷看,惊得玉女抓起衣裳就驾云飞走了,匆忙之中将宝梳掉进了潭水里。放牛郎见仙女飞去,就急忙跳进潭里去捞宝物,只觉得像钻进了热浪滚滚的澡池里,水里弥漫着一股奇香。放牛郎摸了半天,什么也没找到,却将这事传开了。此潭从此得名“玉女潭”。这玉女潭的水,四季温热飘香,百里可闻,真是一处神奇的温泉,沐浴能健身,饮之能强体。隋唐两朝来麟游避暑的帝王,便在潭水周楞楞楞楞围建起了庭榭楼阁,帝王们常常在此宴请文武大臣,皇后宾妃们常在此沐浴戏耍,观花赏景。公元654年,唐高宗李治在麟游九成宫避暑时,武则天就常来玉女潭沐浴,至今潭水西岸上还留着一个光洁如磨的凹面石,传说就是则天娘娘洗澡坐过的烙痕。有一次,武则天在水里戏耍,突然感到脚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就钻入水里用手去摸,摸到了一把晶莹光洁的玉梳,便爱不释手,带进宫去,天天用它梳头,结果头发越梳越黑,人也变得越发妩媚漂亮,使高宗皇帝喜爱又加,集“千万宠爱于一身”。武则天感激之下,便赋诗一首,盛赞玉女潭:</p><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群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岩顶双飞凤,潭心倒九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span></p> <p> 然而,也就在这年,一场前所未遇大暴雨,造成了山洪爆发,掀起滔天巨浪,将豪华骇俗的避暑行宫——九成宫冲毁了,只留下一个残破的古宫殿遗迹,在寒风中摇曳……那年,玉女潭的水也变得和其他水质一模一样了。后人说,这是因武则天把仙女宝梳偷走的缘故。</p><p> 唐代大诗人杜甫遭贬返还故里河南,途径九成宫,曾专程游访玉女潭,并写了一首《游玉女潭》:</p><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绝谷空山玉女潭,深源滚滚出青莲。</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冲开巨峡千百年,泻入成龙百尺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惊浪翻空蟾光若,雄声震地鼓填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翠华当日时游幸,几度临流奏管弦。</span></p><p> 我也曾在寒冷的冬季,探访过玉女潭。玉女潭的冬天更有另一番美景。只见潭水结了一层浅浅的薄冰,周围高山粉妆玉琢,瀑流冰冻,冰柱万千,悬空垂挂,如矢似箭,一挂水晶的幕墙,悬空而落,银屏叠嶂,晶莹剔透。远处,林木素裹,枝条下垂,一堆堆一团团,像棉桃吐絮,更像白羊布满群山,一片冰封的洁白世界。这时,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飘落,从一线天际飘落入潭,雪水交融,顷刻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仰望天际,狭小阴沉,灰蒙一片,静默无声……</p> <p> 再游玉女潭,已是离开家乡十多年之后。去年夏天,我一个高中同学——现在已是天津某大学教授的李某,在微信上聊天时,他对我说:“家乡那个玉女潭还在吗?我一直记得我们五个,在高一那年夏天,踩着齐腰深的萋萋荒草,探寻玉女潭,一起在玉女潭游泳的情景,至今仍清晰地映在脑海里,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你赶紧去拍一些照片寄来,以了我在外漂泊多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于是便回到家乡,又重游了一趟玉女潭。</p><p> 一个和风日丽的夏日午后,我和爱人来到玉女潭。看着似曾相识的玉女潭,我楞住了:昔日漫漫野草的山间小径,已被一条三米宽的白色大理石路面替代,两旁围着高大的石栅栏,显得精美绝伦,豪华别致。溪水流过的地方,架设着白玉栏杆拱卫的小桥,别有一番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意境。过去阴森茂密的树林被清理一空,开凿成了一处面积很大的水潭,原先几丈高的瀑布由于水位下降也只有几米落差了。潭边,铺了大理石小道,周围人工栽植了很多名贵的花木,修剪得整整齐齐,各色花儿开得正艳。抬头望天,视线毫无遮挡,只见白云缭绕,天蓝如洗,过去因峡谷狭窄、森林遮盖而形成的一线天,更是消失的无影无踪。潭水还是那么清澈,树木还是那么苍翠,各色鱼儿在水中游得十分欢快。卧牛石上,“玉女潭”三个楷书大字雕刻在顶部,武则天、杜甫《吟玉女潭》的诗被清晰地雕刻在巨石下面。四周岸上,新修了几座华丽的亭台楼阁,亭子里布满了石桌、石凳,一股山风吹来,水波荡漾,涟漪四起……</p><p> 如果说我们当年造访过的玉女潭,是一个浑身散发着原始野性美和家乡淳朴气息、令人惊叹留恋的村姑,那么今天的玉女潭,就是一个风姿绰约、雍容华贵的皇家傲娇了,令人仰视感慨。然而,不知咋回事,在我心底里,我还是喜欢多年以前那个梦魂牵绕、乡情依依的玉女潭,也许是因为人工雕琢痕迹太多的缘故吧!</p><p> 也许,那个村姑一样朴实的玉女潭只有在梦里再见了?或者只有在影集里去看了……</p><p><br></p> <p class="ql-block">刘世晖,笔名漆水,网名天无涯,陕西麟游人,大学学历。中国散文学会、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八十年代开始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二百三十多篇。作品散见《陕西农村报》、《陕西工人报》、《厂长经理报》、《参花》、《宝鸡日报》、《秦岭文学》、《江山文学》、《好心情》、《九州作家》、《中国作家在线》等报刊及文学网络。曾任《好心情》文学网散文编辑、《厂长经理报》特约记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