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行 故园情

老葛2594499

<p><br></p><p> 夏末秋初的内蒙古,已经能感觉到丝丝凉意,雨后湛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令人心旷神怡。我们从呼和浩特驱车前往乌海,重回曾经奋斗过的第二故乡。</p><p><br></p> <p><br></p><p> 五十年前,两千四百多名城市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荒无人烟、风沙弥漫的内蒙古西部沙漠中小城——乌海(当时称海勃湾),组建起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24团。当年十几、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治沙平地,修渠造田,种粮种草,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成为这里第一代的垦荒者。</p><p><br></p><p> 五十年后,乌海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这些年已古稀的人激动不已,感慨万千。</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西江月 · 故园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漠中城兴湖翠,河畔洲绿鹭归。</b></p><p class="ql-block"><b> 三桥横跨五十载,</b></p><p class="ql-block"><b> 故园情是貌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投笔屯垦守疆,寄意邦繁社瑞。</b></p><p class="ql-block"><b> 荐我芳华染山河,</b></p><p class="ql-block"><b> 今生愿遂何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注:三桥,指在海勃湾与乌达之间的黄河上,从轮渡、浮桥到公路桥,再到矮塔斜拉桥的三次变迁,见证了乌海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b>漠中城兴湖翠</b></p> <p><br></p><p> 昔日沙丘遍布,草木稀疏,干旱少雨;亘古不变的风沙鸣咽肆虐,无尽的苍凉沙黄是这里永久的“底色”。而现在,这里竟然演绎出一番睥睨天下的神奇与魅力。</p><p><br></p><p> 走在乌海的大街小巷,绿树掩映,花草繁茂;乌海湖碧波荡漾,鹭鸟飞翔,仿佛置身江南园林水乡之中。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闲,一个“沙漠绿洲”型城市崛起在中国的西部。</p><p><br></p> <p><b>河畔洲绿鹭归</b></p> <p><br></p><p> 黄河从南向北穿过乌海全境,给了这块土地特殊的垂青。但昔日东西两岸之间只能靠轮渡、浮桥,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起的公路桥长531米,这座为乌海服务了近30年的桥停用后保留了部分断桥;2016年11月建成通车的乌海湖黄河大桥为7跨矮塔斜拉桥,全长6153米、宽37米,横越湖面,气势壮观,成为乌海现代化城市的标志。黄河大桥的三次变迁,见证了乌海半个世纪的发展变化。</p><p><br></p><p> 黄河两岸,沙漠、戈壁、山脉、绿洲,与这里的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交相辉映。穿市而过的黄河水也给这座城市带来无限生机。</p><p><br></p> <p><b>三桥横跨五十载</b></p> <p><br></p><p> 这些当年的垦荒者大多先后离开了乌海,但对这片故土的思念和向往,总是萦绕在心底。为表达对故园的深情厚意,他们刻字立石,铭文寄怀;几十年后的今天,又故地重访,追忆当年的岁月,寻找可能留下的一点点痕迹。</p><p><br></p> <p><b>故园情是貌非</b></p> <p><br></p><p> 来到二连的驻地,回忆起当年平整沙丘,烧灰凿石,脱坯盖房的情景(黑白照片)。当年的老营房保存比较完整的只有四连,有些仍然留着原来的木门窗。王元地村77岁的村民刘建华现在居住的就是四连的老房子,大家非常高兴地在房前和她(左四)一起合影留念。</p><p><br></p> <p class="ql-block"><b>投笔屯垦守疆</b></p> <p><br></p><p> 在王元地村,我们专程前往寻找当年四连建起来的大菜窖。据村里老乡讲,他们也非常珍惜这些留下的遗迹,会替我们好好保护下去的。大家纷纷在菜窖旁的玉米地里拍照,留下自己珍贵的记忆。</p><p><br></p> <p><br></p><p> 紧临黄河边的五连驻地,已经无法找到当年的踪迹。乌海境内一百多公里的黄河,基本上都是由南向北流淌,到这里却任性地改道由东向西两公里多,之后又折转向北。赛汗乌素村和头道坎村便在这里建起一排排颇具特色的农家小院,取名“黄河西行客栈”。从此,游客络绎不绝,农家乐生意也红火起来,成为度假和观光游览的重要景点。</p><p><br></p> <p><br></p><p> 赛汗乌素村第一书记刘占林,是市委下派的驻村干部,在当年二连驻地的东风五队长大,还记得兵团当时的一些情况。他详细介绍了这里的发展变化,并提议在当地建立一处兵团纪念馆,以铭记兵团战士所作的贡献。</p><p><br></p><p> 我们在“黄河西行客栈”和刘书记(中排左三)合影留念(中排右二为大学生村官)。</p> <p><br></p><p> 当年一连、三连、种子连开垦种植的土地,现在已经改造成龙游湾湿地公园。这片占地890公顷的国家级公园,成为西北干旱区极为稀有的资源,不仅是供人观赏游览的胜地,也为维护黄河中上游生态安全,净化水质,改变气候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是全球候鸟迁徙东亚至澳大利亚线和我国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p><p><br></p> <p><br></p><p> 沙漠变绿洲,一颗璀璨的“黄河明珠”正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里高楼林立,绿树环绕,鲜花盛开,瓜果飘香,人居环境非常优美。一百多个品种、四万多亩的葡萄,以及沙漠葡萄酒,是闻名遐迩的“红色温柔”名片。这里的葡萄酒已走向国际大舞台,2016年被确定为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赛永久举办地。乌海就像高耸入云的甘德尔山,将永远屹立在祖国的北部边疆。</p><p><br></p> <p><b>寄意邦繁社瑞</b></p> <p><br></p><p> 乌海的泥土中洒落过我们的汗水,乌海的河湖中流淌着我们的热血,乌海的蓝图中描绘着我们的梦想。乌海的发展变化是几代人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我们能把青春年华奉献给这里而无比自豪,也无比欣慰。</p><p><br></p> <p><b>荐我芳华染山河</b></p> <p><br></p><p> 乌海,一座年轻而美丽的城市,一座可以“来沙漠看海”的城市。</p><p><br></p><p> 乌海,就像波涛汹涌的黄河,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生生不息,世世奔流。</p><p><br></p> <p><b>此生愿遂何悔</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i> 祝福乌海,再见乌海!</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span class="ql-cursor"></span></i></b></p> <p><br></p><p> 摄影:王玫、靳文兵、老葛</p><p> 文字:老葛</p><p><br></p><p> 2020年8月于乌海</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