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中华丨乌铜走银:金银铜上走 纹样乌中游

乌铜走银.金烏

<p>以铜为胎,胎体光润,雕以花、鸟、鱼、虫,或风景、或人文、或动物。</p><p>以熔化之银(或金)水注入花纹细理间,打磨光滑。历史悠悠,岁月沉淀,胎体变为乌黑,细纹则为黑白、黑黄。古色古香,厚重典雅,细腻柔美。白银花纹图案,游走于乌黑铜胎上,栩栩如生,故称“乌铜走银”。</p> <p>乌铜走银是云南独有的工艺品。乌铜是铜、金等八九种金属的合金,表面乌黑而富有光泽。走银则是将银丝或金丝嵌入乌铜表面已錾刻好的花纹内,加热熔化与乌铜成半合金状态,冷却后磨平,然后用手急擦,使汗液浸渍到走银处,直到铜变乌银更白。乌铜走银比传统工艺“金银挫”工艺更为精湛,所嵌银丝更细,图案更为传神。</p> <p>乌铜走金银是独特的铜制工艺品,清朝雍正年间发源于云南省石屏县异龙镇一个叫岳家湾村的小村,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关于乌铜走银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清雍正年间,岳家湾铜匠岳富在炼铜时,一不小心将手上的金戒指滑落炉锅中,金戒指瞬间就被熔化了,他一气之下将炉周放着的一些银和其他金属全部扔进锅里。</p> <p>第二天,待气消心静后去观察时,发现炉中出现一种颜色黑亮的合金铜,上面呈现出若隐若现的金黄色和银白色的线条。他试着用这种合金铜制成一件铜器,做完后每天不经意地把玩一会儿,渐渐发现这件玩物越来越黑亮,上面黄、白相间的不规则线条也越来越明显。他仔细回想和琢磨,弄清了当初乱扔进炉子的金属成分和比例,经反复实验和不断研究,终于成就了一门独特的工艺,这就是“乌铜走银”。</p> <p>乌铜走银一经问世,其独特的工艺、文雅的品相很快引人瞩目,更深受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的青睐。岳富感到工艺的可贵,立下祖训:“乌铜走银技艺不传外姓,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姑娘”。</p> <p>也正因为此,300年来,乌铜走银的关键技术密不示人,且整个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因而更显神秘。民国时期乌铜走银曾被带到西方,其着色技术曾引起欧洲一些化学家的兴趣,但没有研究出任何结果。</p> <p>炼铜、打片、剪样、凿刻、走银、成形、组装、揉黑……繁琐复杂的制作工艺揉进了匠人的心血。一件乌铜走银的制作工期,最短为20天,器物复杂则需要数月时间来完成。同样的师傅、同样的器形、同样的尺寸,每次的制品却不尽相同,纯手工制作产生的变化无疑为其增添了更独特的韵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