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志国~18《说说摄影师的侠骨柔情》

平儿

<p><b style="font-size: 15px;">摄影/文字:张志国</b></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说说摄影师的侠骨柔情》</b></p><p><b style="font-size: 18px;"> ---摄影杂谈</b></p><p> .</p><p> </p><p> 《译者的任务》中有段话,我很赞同:“没有一首诗是为读者创作的,没有一幅画是为观众画的,没有一部交响乐是为听众谱写的...”</p><p> 这句话并不是说读者不重要,而是在强调任何创作都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情绪积聚与爆发,它最能够直接反映出创作者的需求和向往,在一定意义上讲,摄影作品就是摄影师本身。 </p><p> 纵观浩如烟海的纪实摄影作品中,优秀者总是不乏个性之美,充满着侠骨柔情。</p><p> 如何成就侠骨柔情?</p><p> 第一,选择有社会意义的拍摄题材</p><p> 摄影作品只有建立在有意义的题材上,才能够体现出侠骨的一面,而非那些婆婆妈妈的散碎作品所能担当。</p><p>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优秀纪实作品,这些作品常常是以灾情、战争、民生为题材,以普通为主体,探讨他们疾苦与不幸,关怀 其生存状况,这些作品,其散发出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这些作品之中,我们能够看到摄影人长期为此奔波的身影,他们长期关注于此类事件,充满责任心和任务感,他们往往能够成就一些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事情,比如纳切威先生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展出后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带给人们对和平的强烈期盼;再比如解海龙先生以农村学生为题材的作品,引发出希望工程在中国的蓬勃开展...这些都是十分有社会意义和责任感的行为,显示出摄影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的侠骨豪情一面。 </p><p> 第二,不畏艰险亲临其境去创作</p><p> 一组有分量的纪实作品,往往会花费摄影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跟踪拍摄,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数年,摄影人的侠骨,就表现在摄影人长年累月地为着自己的目标永不停息的脚步之中,他们深入到战争现场,深入到灾情现场,深入到矿井和车间,深入到贫困的农村和校舍,深入到民间疾苦之中,不仅充满危险和艰辛,而且过着与现场民众一样的艰苦生活,他们亲临其境,不畏艰辛危险,不停创作出令人震撼的优秀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能够让观者更加关注事件,并把观看者的情感紧紧系于战争、灾情现场,充分体现出纪实摄影作品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仅来自于灾情现场本身,更多来自于摄影师的献身精神。</p><p> 第三,有一颗同情关怀弱者的心</p><p> 很多时候,摄影师的柔情是基于残酷战场、苦难灾情之上所产生的对受苦受难人们的同情和关怀。当摄影师为我们展示人们在灾难、困境中期待的目光时,确实令观者怦然心动,这种心动效果,除了来自于灾情,更多地来自于摄影师内心流露,只有一个具备善意且有丰富情感的人,才会在此时以一颗深入细致的心,用自己的体贴和关爱,用善待弱者的良知,来记录这些艰难与残酷的历史瞬间。</p><p> 第四,作品中注重细节的表达</p><p> 朱自清先生曾经的散文《背影》,为无数喜欢文学的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父亲背影很微缈,但形象很伟岸,这就是细微情节所表现出的力度。</p><p> 纪实摄影创作与散文创作的心境虽有所不同,但优秀纪实摄影作品往往具备用细节说话这一特点,这是由摄影师丰富的摄影表达手法与技巧以及细腻的个性决定的。</p><p> 大凡优秀纪实摄影作品,很少仅仅表现场景的冷酷和无情,能够令人震撼的场景,往往 侵润 进去了摄影 师极具个性的侠骨柔情 ,在 硬朗残酷的 场景与摄影 师柔美 情 感交错 下的 观者 震撼的心灵共鸣,使 作品深入 观者 心底,熠熠生辉。</p><p> </p><p> 2013.6.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