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style="font-size: 15px;">《簪花仕女图》(局部)唐•周昉</i></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绘画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視为东方绘画艺术的奇葩。数千年来,中国绘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span></p> <p><i style="font-size: 15px;">《韩熙载夜宴图》题跋印章(局部)</i></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绘画除了关注画作本身,还注重诗文的搭配,诗画相彰;同时又与印章珠联璧合,对应成趣。诗书画印,长款短跋,融为一体,使中国绘画在世界艺林中别树一帜!</span></p> <p><i style="font-size: 15px;">《读碑窠石图》绢本墨色,李成(919—967)为五代、宋初与王晓合作,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i></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篇精选了50幅中国历代绘画名家的名作,与诸位分享。它们或是一代巨匠的成名之作,或是除旧布新的开山之笔,或是底蕴深厚的传奇之幅……它们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诸位可以在逐一欣赏中,细细品味其别具一格的神韵和特色。</span></p> <p>01.女史箴图</p><p>作者:顾恺之(345—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东晋画家。</p><p>绢本设色,24.8*348.2厘米,原作已佚,现存唐摹本,原有12段,仅剩9段。现藏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p><p><br></p><p>《女史箴》为西晋张华所作的一篇辞赋,以教育宫廷妇女的德行规范,实则讽谏当时暴戾擅权的贾后。此文被称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作。顾恺之把此文分段描绘成画,并在画侧题写了箴文。</p> <p>续前:</p><p>此画真实再现了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景,绘画技巧丰富成熟,将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特征描绘得十分生动。布局巧妙合理,设色秀丽典雅,整幅画面跃动着“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的动感和飘逸气息。</p><p><br></p><p>现存《女史箴图》的九个片断为:冯姬挡熊(图1)、班婕辞辇(图2)、山水寓理、修容饰性(图3)、家族欢聚(图4)、同衾以疑、爱极则迁(图5)、静恭自思、女史司箴(图6)。</p> <p>02.洛神赋图</p><p>作者:顾恺之(东晋)</p><p>绢本设色,27.1*572厘米,现存为宋人摹本,卷中有乾隆的御题和藏印,还有元代赵子昂行书抄录的《洛神赋》全文,也有历代皇帝的题和跋。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p><p><br></p><p>此画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创作,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作为诗、画结合的典范,是当时绘画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p><p><br></p><p>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时空不同却交替、重叠、交换自然,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p> <p>续前:</p><p>画中的主人翁是曹植和洛神(宓妃)。</p><p>曹植由京城返回封地途中,在洛川休息。 忽然看见一个绝妙佳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问车夫,答曰“洛水之神名宓妃”。两情相悦,深情款款,“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无奈人神两界,相亲何难?只能眼见她渐行渐远,“遗情想像,顾望怀愁”。纵然希望“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终也是可望而不可即。</p><p><br></p><p>全画实践了顾恺之自己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传神写照、正在阿睹”的理论,就是用外形、线形来体现人物的“神”,而神中最关键的是眼神。虽然画中人像不大,面貌不清,但是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女神的眼波宛转,回眸顾盼,当真是爱意绵绵呀!</p> <p>03.职贡图</p><p>作者:萧绎(508—554年),字世诚,梁武帝萧衍第七子,552年即位称帝,是为梁元帝。</p><p>绢本设色,创作于526年—539年间。原作已佚,现存宋人摹本,25*198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br></p><p>所谓“职贡”,即各国使臣来朝进贡。原图共35国使,现存残卷尚有12位,依次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白题、末国的使者。画面中,使臣着各式民族服装,拱手而立。每一位使者背后,均有一段叙述其国家方位、山川、风土以及历来朝贡情况的题记。</p> <p>续前:</p><p>“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p><p>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华夏君主始终致力于推行一种以华夏政权为核心的等级制国际政治秩序,这种国际政治秩序常被称为“朝贡体系”。“朝贡体系”时断时续地推行了2000年,终于在19世纪中叶,在“工业革命”中崛起的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轰炸下而灰飞烟灭。</p><p><br></p><p>画中人物线条简练遒劲,以高古游丝描为主,间施兰叶描手法。人物形象承袭着魏晋以来富有装饰而谨严的风格。人物比例准确, 铁线描遒劲流畅, 敷色高雅古朴, 体现了中国南朝绘画艺术的水平。</p> <p>04.游春图</p><p>作者:展子虔(约545—618年)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经北齐、北周两代而入隋。他是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被称为“唐画之祖”。</p><p>绢本、青绿设色,43*80.5厘米。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6个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p><p><br></p><p>图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叠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还有仕女泛舟水上,熏风和煦,水波粼粼,岸上桃杏绽开,绿草如茵。</p> <p>续前:</p><p>此画描绘细致,色彩鲜亮,整幅画以山水为主,人马为辅,人马虽细小如豆,但描绘得一丝不苟,形态逼真。正是一幅春天的场景,浸透着一股阳光般的暖意。</p><p><br></p><p>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此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p> <p>05.步辇图</p><p>作者:阎立本(601—673年),唐代雍州万年(今西安临潼区)人,擅长书画,最精形似。</p><p>绢本设色,38.5*129.6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p><p><br></p><p>此画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p> <p>续前:</p><p>画面中,6名宫女抬着坐榻(又称步辇),李世民端坐其中 ,另有3名宫女在其前后分别掌扇和持华盖。唐太宗跟前站立的三人,最右边着大红袍的,为此次仪式的引见官;中间拱手而立的,即为吐蕃的使臣禄东赞,最左边身穿白袍的为宫廷内官。</p><p><br></p><p>画家用细劲的线条勾勒人物形象,技法纯熟,变化多端,表现力强,色调浓重、艳丽,堪称工笔重彩人物画中的佳作。</p> <p>06.历代帝王图</p><p>作者:阎立本(唐)</p><p>绢本设色,51.3*531厘米。现存为后人摹本。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p><p><br></p><p>全卷共绘自汉至隋13位帝王的画像(按历史顺序):西汉昭帝刘弗陵,东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西晋武帝司马炎,北周武帝宇文邕,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加上侍者共46人。</p> <p>续前:</p><p>西汉昭帝刘弗陵、东汉光武帝刘秀</p><p>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p><p>吴主孙权、晋武帝司马炎</p> <p>陈废帝陈伯宗、陈文帝陈蒨</p><p>陈宣帝陈顼</p><p>北周武帝宇文邕、陈后主陈叔宝</p><p>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p><p><br></p><p>全画用色浓重,多以晕染手法处理;人物轮廓以铁线描为主,胡须衣纹的线条则细致挺拔。在突出每一个人物的典型特征时,也体现出对他们的评价。凡有作为的君主都冠带轩昂,尽显雍容气度,如汉昭帝文静沉稳,光武帝自信豁达;而如陈叔宝、杨广等几个昏庸暴戾的亡国之君,则现或刚愎自用、或虚弱无力之态。</p> <p>07.天王送子图</p><p>作者:吴道子(约680—759年),唐代画家,后世尊称为画圣,阳翟(今河南禹州)人。</p><p>纸本,墨笔画,35.5*338厘米,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p><p><br></p><p>《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是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所画。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其母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p> <p>续前:全图分为三个部分:</p><p><br></p><p>第一段:描绘一位王者气度的天神端坐中间,两旁是手执笏板的文臣、捧着砚台的仙女,以及仗剑围蛇的武将、力士,面对一条由二神降伏的巨龙(图一、二)。</p><p><br></p><p>第二段:画的是一个踞坐在石头之上的四臂披发尊神,身后烈焰腾腾。神像形貌诡异,颇具气势,左右两边是手捧瓶炉法器的天女、神人(图三)。</p><p><br></p><p>第三段:即《释迎牟尼降生图》,内容是印度净饭王的儿子出生的故事。从画面上可以看到,释迎牟尼降生时,他的父亲抱着他到寺庙朝见自在天神、受到诸神礼拜的情景(图四、五)。</p> <p>吴道子首创“莼菜描”,一改顾恺之及李公麟的“游丝描”,“莼菜描”圆厚明润,而“游丝描”则谨细均匀,两者形质特点大相径庭。因而,吴画往往墨骨数笔,便横绝千里,笔迹利落,笔势雄壮,所写衣褶,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与北齐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并称。</p><p><br></p><p>画作赋色简淡,“其敷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形成了特殊的绘画样式,人称“吴家样”。这成为中国人物画、肖像画的基本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br></p><p>吴道子画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填颜色,因为画得太精彩了,也不设色了,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画法,叫白描。唐代叫“白画”。</p> <p>08.虢国夫人游春图</p><p>作者:张萱(生卒年不详),盛唐时画家,京兆(长安)人,擅长人物画,尤工仕女。</p><p>绢本设色,51.8*148厘米。原作已佚,现存的是宋代摹本,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p><p><br></p><p>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情景。“开元盛世”后,玄宗后期,因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天宝年间唐朝由盛转衰。此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再现了安史之乱前上层社会的真实生活。</p> <p>续前:</p><p>“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p><p>曲江池经重新修葺后,花草繁茂,烟水明媚。每逢三月初三,贵族妇女都会来此游玩。画中八骑九人,前面三骑开路,为男装女官及宫女;后面五骑,走在前面的是两位头梳堕马髻、并辔而行的贵妇,正是杨贵妃的两位姐姐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后面的三骑,还是女官及宫女,居中的一位怀里还搂着个女孩。此画虽名为“游春”,却不直接画春,而是借游春人物的神态引发观者的想象。</p><p><br></p><p>张萱的人物画,线条工细劲健,色彩富丽匀净,对晚唐五代的画风影响直接而深远。可惜其作品无一遗存。</p> <p>09.江帆楼阁图</p><p>作者:李思训(651—716年)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不仅是著名画家,还是屡建功勋的大将军,画史称其“大李将军”。</p><p>绢本,青绿设色,101.9*54.7厘米,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p><p><br></p><p>此画描绘的也是踏春的场景。画面用笔遒劲,设色古雅,表现了春天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景象和游人寄情山水的超然情思。</p> <p>续前:</p><p>画面中,近景的江岸起伏有致,山上的松、桃等林木郁郁葱葱,富丽堂皇的楼阁掩映其间,楼中和江边的游人正悠闲自得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远景的江水清波荡漾,水面上几只帆船自在游弋,给人无穷的遐想。</p><p><br></p><p>李思训继承了展子虔青绿山水的绘画风格,并进而开创了“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金碧山水”的先河,使传统的色彩表现形式更加绚丽多姿。</p> <p>10.明皇幸蜀图</p><p>作者:李昭道(生卒年不详),李思训之子,人称“小李将军”。承继家学,擅长青绿山水,并有所创新,造诣很高。</p><p>大青绿设色绢本画,55.9*81厘米,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p><p><br></p><p>唐明皇(玄宗)在安史之乱时弃都长安,迁往四川逃难,此画即描绘其途中场景。在构图上,画家匠心独运,把那些背负行囊、辛劳万分的侍从和马匹,置于画面中心部位,将唐明皇和妃嫔、侍臣等,置于画幅右下角,用意巧妙。</p> <p>续前:</p><p>这幅画虽然是描绘逃难和战乱,但是画面却显得沉静闲淡,人物闲庭信步,连马儿打滚也这般悠闲畅快。整幅画体现了不息的宇宙气息,同中国人所说的“江山”“天下”的广阔胸襟相近,完全有别于物质层次的简单风景的模拟。这也正是写意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同写实的西方风景画的不同之处。</p><p><br></p><p>在我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李氏父子的创作举足轻重,以他们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一派,同盛唐以后兴起的水墨山水派一起,为晚唐五代山水画的臻于成熟创造了条件,也为后世的山水画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11.雪溪图</p><p class="ql-block">作者:王维(701—761年)原籍太原祁县,父辈迁居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他才艺双全,能诗能画,其诗尤以山水诗见长,禅趣浓郁,名扬史册;其画极富意蕴,擅长水墨,但传世很少。</p><p class="ql-block">绢本墨笔,36.6*30厘米。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溪图》无款,右上角有赵佶题字“王维雪溪图”。构图采用平远法,可分近景、中景、远景三段。纵观全图,似能感到幽远的山村一片宁寂,似能听到雪花飘落之声及行人悄悄的脚步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人山水绘画常以青绿山水面目出现,而王维这幅作品却是以墨色创作,由吴道子画风变化而来的“水墨山水”。作品黑白之色,与冬天下雪时那种灰色天空与皑皑白雪的自然之态完全吻合。</p> <p>续前:</p><p>为在画中表达空寂清静的禅理,王维倡导“水墨为上”,纯以墨色作画的技法。所谓“墨分五色”,即指以墨色的焦、浓、重、淡、清多个层次来表现描绘对象。显然,水墨画比之重彩画,更适合文人对典雅、平淡、自然的追求。王维首创“破墨法”,就是趁墨色尚未干时,用浓墨破淡、用淡墨破浓,相互渗透掩映,以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雪溪图》可以说是运用这种墨法的杰作。</p><p><br></p><p>王维因为倡导水墨渲淡、诗画互参,而被明代董其昌推崇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水墨画在唐代因文人画家之倡导而兴起,一千多年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轨迹。</p> <p>12.五牛图</p><p>作者:韩滉(723—787年)京都长安(今西安)人,唐代政治家,从地方官到宰相,历玄宗至德宗四代。书法、绘画也成就非凡。</p><p>黄麻纸本设色,20.8*139.8厘米,现存最早的纸本中国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p><p><br></p><p>《五牛图》相传是韩滉出游时,目睹田间耕牛图景所画:五牛一字排开,一俯首含草,一回首舔舌,一缓步前行,一翘首仰望,一荆棵搔痒,可谓“曲尽其态”。若不是对牛进行了细致观察,万不会涉此题材。整幅画面除一株荆丛外,别无其他补景,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难怪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评价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p> <p>续前:</p><p>画面中五头牛独立成章,各具状貌,姿态互异;用笔厚拙粗辣,形准神足;用色也极富特点,尽管全画只有两种颜色,却让人感觉丰富多彩。</p><p><br></p><p>画卷上无作者名款,在拖尾的后纸上有赵孟頫、孔克标、项元汴、弘历、金农等自元及明至清十四家题记。乾隆在画中题诗:“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高情想象间;舐龁讵唯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p> <p>13.簪花仕女图</p><p>作者:周昉(生卒年不详),京兆(今西安)人,唐代画家,善画人物、佛像,尤善画贵族妇女,被后人奉为“周家样”。</p><p>粗绢本设色,46*180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p><p><br></p><p>《簪花仕女图》原是一组屏风画,分为五部分。至南宋时,为了便于收藏,将此五部分装裱成一卷,流传至今。</p><p><br></p><p>画中6位女子,5位是丰腴艳丽的贵族仕女,另一个是执扇的侍女。这5位仕女均穿着绮丽的长裙,身披薄如蝉翼的轻纱,头簪鲜花(有牡丹、芍药、海棠、荷花等),在园中赏花(画面左侧一株辛夷花)游乐。</p> <p>续前:</p><p>画作中,人物线条以游丝描为主,体现了衣物轻柔的质感;衣裙上的图案随衣褶而发生显隐变化,描绘得极为细致;透明的薄纱,使里面的衣裙显现出来;全图设色浓艳而严谨、晕染有致。</p><p><br></p><p>此画既具有高度的写实性,也表现了周昉高超的绘画技艺。正如宋代《宣和画谱》对他的评价:“传写妇女,则为古今之冠,其称誉流播,往往见于名士诗篇之中。”</p> <p>14.关山行旅图</p><p>作者:关仝(约907—960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早年师法荆浩,推动荆浩所开创的全景山水以及勾皴擦染点的山水画技法臻于成熟,成就大过其师,自成一家,人称“关家山水”。</p><p>绢本水墨画,144.4*56.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br></p><p>画面中,状似卷云的巨峰气势恢宏,山间云烟缭绕,古剎隐现其中;山下荒村野店酒旗飘扬,行旅往来,驴骡鸡犬点缀其间;极形象地展现了山中古朴之风,生活气息浓厚。</p><p><br></p><p>关仝的山水画笔简气壮,景广意长,同李成、范宽齐名,北宋时称“三家山水”,影响极大。</p> <p>15.写生珍禽图</p><p>作者:黄筌(约903—965年),成都人,五代后蜀画家,善画山水、人物、墨竹,尤善花鸟,自成一体,对北宋和以后的花鸟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仅此一件流传至今。</p><p>绢本设色,41.5*70厘米,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p><br></p><p>图中画了鹡鸰、麻雀、椋鸟、龟、昆虫等动物20余种,排列无序,但每一种动物都刻画得十分精确、细微,甚至从透视角度观之也无懈可击。本幅自识:“付子居宝习”,原来是给他儿子习画的范本。</p> <p>续前:</p><p>此图画面不大,却描绘了禽鸟、昆虫、乌龟等动物24只之多。画家强调真实描绘,重视形似与质感,勾勒填彩,每一鸟虫特征、羽毛鳞甲、组织结构,都画得准确、工整、细腻,丝毫不苟。每一动物的神态都画得活灵活现,富有情趣,而且色调柔丽协调,体现了黄筌一派“用笔新细,轻色晕染”的特点。</p> <p>16.韩熙载夜宴图</p><p>作者:顾闳中(生卒、籍贯不可考)五代南唐宫廷画家,长于人物,尤擅仕女,多画宫廷贵族生活。此图为他唯一流传至今的作品,现存宋摹本,</p><p>绢本设色,28.7*33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p><br></p><p>此画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全卷分为五段,每一段画家采用一扇屏风作为画面空间建构,即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五段场景,每部分间既独立又连贯。</p><p><br></p><p>据说,韩熙载眼看南唐江河日下,自己却无力挽回,因而“耻为之相,故以声色晦之”。后主李煜欲重用韩熙载,又“颇闻其荒纵,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故有此画。</p> <p>续前:</p><p>画面中,对主人翁韩熙载作了曲尽神似的描绘:他身形高大,长髯高冠,从倚栏倾听到挥锤击鼓,直到曲终人散,每一段场合都有出现。他始终眉头紧锁,若有所思,与歌舞欢畅之景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复杂,生动刻画了人物特殊个性,从而深化了画作的内涵。</p><p><br></p><p>作品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衣衫,形成鲜明对照。此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代表了古代工笔重彩的最高水平。</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董源《龙宿郊民图》绢本设色,156x160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董源(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934—960)时期,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五代南唐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善用水墨绘制烟云湿润的江南山水,着色轻淡,不为奇峭之笔,超越唐人技法。</span></p><p><br></p><p>(未完待续)</p><p> ——2020.8.20.于枣香居制作 8.28.发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