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亲爱的小班宝爸宝妈们:</b></p><p>你们好!</p><p>转眼孩子们就要第一次离开你们的视线进入幼儿园了,这也是他们人生第一次独立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的开始。一场场生离死别的哭闹大戏,将会在每一所幼儿园隆重上演。</p><p>各位新入园的宝爸宝妈既紧张担心,也好奇:</p><p>我的娃独自入园第一天会是什么状态?</p><p>是没心没肺高高兴兴说再见的那一个?</p><p>还是哭的最惨、撕心裂肺的那一个?</p><p>她(他)中午是否吃饭?是否睡觉?</p><p>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p><p>不经历哭闹的肯定是少数,</p><p>有些孩子头几天不哭,是因为还新鲜着,</p><p>几天之后会有后反劲,反应过来之后才开始哭。</p><p>所以孩子要做到不哭,很难;</p><p>但是更难的是,父母自己做到镇定离开。</p><p>孩子哭成这样,我怎么走?</p><p>我就这样走了,会不会太狠心?</p><p>孩子会不会以为我丢下他,内心受到伤害?</p><p>怎么办?我要不要回去再看一眼?</p><p>一边是哭天抢地要“妈妈”的孩子,</p><p>一边是痛苦纠结的老母亲,</p><p>咬咬牙狠狠心,把孩子硬塞给老师,</p><p>转身离开的同时,却忍不住眼泪哗哗直掉。</p> <p>那么,如何缩短宝宝哭闹潮?</p><p>请您仔细阅读以下入园告别技巧。</p><p>【入园前准备】</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循序渐进的分离适应</span></p><p>孩子入园哭闹,是因为害怕,</p><p>害怕依恋的家人一去不回。</p><p>这样的担心会让他们在你不在的时候紧张、焦虑、无法安心地做任何事情。</p><p>这说明宝宝与你之间,建立了十分健康的安全依恋,是一件好事。</p><p>入园意味着一贯依恋着你的宝贝要练习与你暂时性的分开了。</p><p>所以关键是让宝贝对你的分离产生信任,你只是暂时性的离开,并不是一去不返。</p><p>因此可以循序渐进地和孩子练习这样的分离。</p><p>从最开始的2个小时:你睡醒觉妈妈就回来了</p><p>慢慢到半天:吃完午饭妈妈就回来了</p><p>再到全天:晚饭时候妈妈回来</p><p>让孩子慢慢适应短暂地与妈妈分离。</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有几个技巧:</span></p><p>1、最开始的分离最好是你特意制造的,而不是突发的,这样才能从容地和孩子提前打招呼,然后保证能按时回来。</p><p>2、语气尽量放松愉快,回来时告诉孩子:“我上完卫生间啦!”或者“我打完电话了”,来提醒孩子你可以说到做到。</p><p>3、离开前给孩子布置具体的任务,会让孩子更习惯和你分离。</p><p>比如当你需要出门时可以说:“妈妈要上班啦,午饭的时候会回来,你来帮我开门!”孩子习惯了之后,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更容易和他们建立固定的再见仪式(比如击掌、飞吻、亲吻手心等)。</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入园】正式告别,还是悄悄走开?</span></p><p>即使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真到了入园分离的这一刻,还是会哭闹。</p><p>孩子们或撒泼打滚,或默默含泪,就是不愿撒手让你走。</p><p>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1960)将孩子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p><p>第一阶段:反抗</p><p>——嚎啕大哭,又踢又闹(分离焦虑爆发)</p><p>第二阶段:失望</p><p>——断断续续,仍在哭,但大吵大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对悲伤的哀悼)</p><p>第三阶段:超脱释然</p><p>——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妈妈又会表现出悲伤(孩儿见到娘,有事没事哭一场)。</p><p>鲍尔比认为,孩子出现分离焦虑,顺利渡过这三个阶段,孩子才会释然。</p><p>分离焦虑是焦虑的一种,诱发孩子焦虑的环境不改变(你不舍得离开,焦虑源就一直存在),你的安慰实际上会变成撩拨孩子焦虑的催化剂。</p><p>孩子的焦虑之火快要熄灭了,你再抱一下,重新回到第一阶段的焦虑爆发模式,孩子无法进入下两个阶段,哭闹的时间就会越长。</p><p>只要孩子的本能反应没有终止或满足,这种焦虑就会一直存在。</p><p>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正式告别后,果断离开,不要拖泥带水!</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禁忌1:反复叮嘱</span></p><p>很多家长不放心孩子,其实是不放心老师。</p><p>家长们一定要相信,老师在对待孩子的分离焦虑时会有自己正确的判断和做法。</p><p>有的妈妈在送园时,当着老师的面反复叮嘱老师和孩子:</p><p>「有小朋友欺负你,要打回去,还要告诉老师;」</p><p>「吃不饱,要主动问老师要;」</p><p>「想上厕所,也要告诉老师。书包里有备用衣服,尿湿了要记得换上……」</p><p>孩子本来啥事没有,听了妈妈的话反倒莫名紧张,拽着妈妈就地哭闹不撒手。</p><p>这是因为这些反复的叮嘱,都在告诉孩子:1、我不放心你。</p><p>2、我不放心这里的老师。</p><p>3、我不放心这个环境。</p><p>记住:孩子是个很糟糕的情绪管理者,但他却是情绪察觉的高手。你的焦虑,只会传染给孩子,让他更加担忧焦虑。</p><p>相对的,帮孩子度过入园焦虑也很简单,你可以:</p><p>1、信任老师和幼儿园。</p><p>2、说话的时候看着孩子的眼睛,保持微笑。</p><p>3、从容地和孩子再见,坚定离开。</p><p>当你自信地和孩子告别,轻松愉快地和老师交谈,孩子得到的信息是:</p><p>1、这里是安全的</p><p>2、我可以信任这里的老师</p><p>3、妈妈相信我有能力面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禁忌2: 悄悄溜走</span></p><p>还有的家长会选择悄悄溜走。</p><p>孩子回过神来,发现妈妈不见了,内心会很没安全感。</p><p>所以,告别的仪式一定要有,它能给孩子掌控感。</p><p>仪式可以是一个大大的爱的抱抱——给你能量;</p><p>一个挥手——告别,拜拜;</p><p>一个飞吻——会想你哦。</p><p>做完这一切,坚决扭头离开。</p><p>扭头离开的那一刻,心中请默念:</p><p>老师比我更专业!</p><p>娃适应性很强!</p><p>分离焦虑并不是坏事!</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禁忌3:哄骗利诱</span></p><p>永远不要欺骗。</p><p>不要骗孩子「妈妈去买点好吃的就回来」(苦等无果,会更失望)</p><p>也不要说「幼儿园跟家里一样(发现不同后,心理落差太大)」</p><p>更不要说「今天上完,明天不上了」(不要玩弄孩子的信任)。</p><p>上幼儿园本质上是孩子扩大信任圈的过程,从家人慢慢过渡到老师、朋友。</p><p>如果此刻,家人为了送他们入园而编造各种谎话,反而会榨干孩子的安全感,让他对新环境有敌对感。</p><p>同样,也别用零食和玩具等「奖励」诱惑孩子,毕竟甜头不可能一直有,时间久了,糖衣炮弹就失效了。</p><p>不要说:「妈妈也不想上班,但我得赚钱才能给你买好吃的啊!」</p><p>而是说:「妈妈会想念你,妈妈也需要去上班。上班和上学一样,都很有乐趣。」</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接园】有方法</span></p><p>1、一定要按时接孩子放学,言而有信才能减少孩子第二天入园的阻力。</p><p>2、接园时,多问正面导向的问题,千万别接到孩子就急着问:</p><p>今天哭了吗?有没有吃饱?有没有人欺负你?老师对你好不好?有没有和小朋友闹别扭?可以关心,但别把孩子摆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摆在幼儿园、老师、其他小朋友的对立面。</p><p>3、想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比如,让孩子扮演老师、其他小朋友等等,在游戏中孩子会还原在幼儿园的社交模式。多让孩子描述幼儿园好玩的事情,唤起孩子对幼儿园的好感。</p><p>4、经历了一天的分离焦虑,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爱的补偿。所以晚上一定要留出时间,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可以多玩能够开怀大笑的游戏,释放压力,能量续杯。</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最后还是要重点提醒一下:</span></p><p>无论是分离焦虑,还是陌生适应方面的焦虑,都是为了激励孩子为应对未来的威胁做准备。适度的焦虑适应过程,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潜能。只要父母能以积极的方式回应,3 岁以上孩子,基本都可以自我消化、安抚自己的焦虑情绪。</p><p>这一点,一定要相信孩子!</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总之,孩子上幼儿园,是分离,也是成长。放松心情,陪孩子跨过去,你就会遇见一个更强大的孩子!</b></p> <p><b>亲爱的中班宝爸宝妈们:</b></p><p>你们好!</p><p>首先恭喜各位!你们眼中的小不点儿转眼就要开启中班的生活。相比听话的小班和懂事的大班,中班的孩子们显得特别活跃和倔强,个性也十分强烈。从小班升到中班,您的孩子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很多变化:</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b></p><p>到了中班开学,您将看到一个令人欣喜的场面:孩子挣脱您紧握的手奔向教室、与久违的好朋友相拥跳跃、“迟点接我”的请求开始出现。</p><p>孩子长大了,他们正在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了自我安慰,如果不小心摔跤,他们会迅速爬起,打人、咬人的行为也越来越少。</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规则意识开始萌芽。</b></p><p>进入中班,孩子将不再满足于“小红花”的奖励,他们更加喜欢老师口头的鼓励,并知道自己行为与成人评价的关系,听到批评他们不是生气而是难为情。</p><p>他们知道“排队、轮流、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的一些规则要求,但进入游戏情境中他们往往又会将要求抛在脑后,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能力常常脱节,所以大人们常常苦恼“为什么他明白这个道理,却还是犯错呢?”</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3、交往能力在活动中提高。</b></p><p>这个时期孩子喜欢扮演角色,模仿成人生活中的场景,在协商与争论中尝试各种交流方法、积累技巧。</p><p>有了好东西,他们一方面喜欢炫耀,另一方面又有与好朋友分享的愿望。</p><p>如果同伴得到他人的表扬,他们会嫉妒,并宣言“我画得比他好”“我的声音更响”“他没有我吃得多”。</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4、想象更加丰富、生动。</b></p><p>进入中班,他们则钟情于情节与过程,他们会设想故事的后续结局,常常进入假想状态,用想象代替现实。</p><p>他们常自言自语,与假想中的角色说话。</p><p>如果一个孩子说“我们家有一辆汽车”,另外的孩子就会七嘴八舌将其升级“我们家有飞机!”“我家有坦克!”“我们家有载人飞船!”凡是在家里出现过的画面、玩具,都会被孩子幻想成现实。</p><p>我们千万不要错怪孩子撒谎呢!</p><p>以上喜人的变化相信您已经在您的宝贝身上或多或少地看到了,这正是他的成长。</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面对如此固执又古灵精怪的中班孩子,我们家园在教育理念上应该如何配合,才能让孩子们得到全面发展呢?请家长们仔细阅读以下建议:</span></p><p>1、要和老师进行充分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重视孩子的言行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p><p>2、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比如允许孩子自己选择第二天上幼儿园要穿的衣服;</p><p>成人做事情时请孩子帮忙,以满足他们动手做事的欲望。</p><p>3、引导孩子记住父母和幼儿园的名字,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教育孩子一些预防危险的常识;</p><p>4、帮助孩子尽快学会使用筷子,学习自己系鞋带。</p><p>5、观察孩子正确握笔姿势和阅读姿势,随时加以提醒与纠正。</p><p>6、可以给孩子布置适当的家务活动,如收拾玩具、擦桌椅家具、叠衣服等活动,提高手眼协调性,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积累生活经验。</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期待宝贝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健康快乐地度过美好的中班生活。感谢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理解,谢谢!</b></p> <p><b>亲爱的大班宝爸宝妈们:</b></p><p>你们好!</p><p>时间过得好快!孩子们已经在幼儿园度过了两年的快乐时光,成为了大班的哥哥姐姐。进入大班,爸爸妈妈们明显会开始有了“紧张感”。</p><p>面对即将到来的小学,我们该如何与孩子准备呢?</p><p>家长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知识的准备。</p><p>于是有的家长开始买各种汉字、拼音、算术练习册。</p><p>我们理解家长的焦虑,但这样只在物质上去刺激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不够的,还可能适得其反。幼小衔接并不是将小学生活提前。</p><p>孩子进入大班,意味着他从学龄前儿童转变为学龄儿童的过渡期开始了。</p><p>他在各项能力上都愈加成熟,也显得可靠和实际。</p><p>在他开始着手一件事情之前,他会多方面思考自己的计划。</p><p>他也会乐意将更多的时间分给同伴,他可以通过与他们的表现相比而估量出自己的能力。</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希望家长们能够配合我们以下的建议,在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上,为孩子的幼小衔接做好真正夯实的准备。</b></p><p>1、保证每天有一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重点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督促并帮助孩子完成每周小任务。</p><p>2、在家时,要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事。特别在看书或画画等桌面活动结束后,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收拾学习用品,</p><p>并放在固定地方(箱子或抽屉)。</p><p>3、早睡早起,按时来园,不随意请假。</p><p>跟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p><p>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p><p>4、培养孩子的专注力。</p><p>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也就是有意注意很重要,一位小学老师说,在小学低年级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p><p>家长可以多与孩子玩棋类游戏、拼图游戏,这对培养有意注意很有益。</p><p>5、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p><p>阅读习惯:会逐页翻看图书,按图片顺序看。</p><p>倾听习惯:安静的集中注意力的听30分钟,不随便乱插嘴。</p><p>注意看书,写字的习惯:正确使用常见的学习材料并能爱惜。 </p><p>好学好问,敢于向老师、同伴提出疑问和不同的见解</p><p>有一定的合作意识:愿意与同伴共同商量,一起解决碰到的困难、分享成功的喜悦。</p><p>收集信息的习惯:培养任务意识,增加自信心。</p><p>身教胜于言传,请家长们一定坚持原则,从身边点滴做起,有意培养孩子的这些行为习惯。</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相信宝贝一定会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健康快乐地度过幼儿园的最后一年时光,</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b></p><p>感谢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理解!期待孩子们在我们的爱护与引领下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