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味

三余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读了不少写茶的文章,独爱鲁迅先生的《喝茶》,六七百字的短文,不需怒骂,稍事挖苦,批的“细腻锐敏”的“上等人”,羞容满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先生买“每两洋两角”的“二两好茶叶”,用“粗人”的方式喝茶,泡一大壶,为喝水而喝茶,好茶孬茶味无两道;用“上等人”的方式喝茶,盖碗细品,确能“色清而味甘”,但需喝茶人“首先要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种“特别的感觉”,实际上是一种圈层现象:对茶有这种“特别的感觉”的人,聚在一起,才能有“禅茶一味”,才能品出 “茶的意境”。若出了筋力的人,让他端坐案几,捧一小盏,定会局促不安,迟疑:如何是喝?也只有这“特别的感觉”的人,不仅能正襟危坐,还能谈谈卢工陆羽,出出对子,背背茶诗,或道道佛语、悟悟缘起。这种圈层现象无高低,无贵贱,无好坏之说!但是做足了“份”,自以为高尚,而轻佻他人,就另当别论了!先生的批评,也正是此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茶,还是那茶,品茶的文化价值,全靠品茶人的心境,剥去依附于茶的文化外衣,喝茶就是喝茶,想要看“韩信点兵”,“关公巡城”,还是要打开电视!当然,喝茶人还是要寻求一份茶味,有人的茶味,是一份心境,追求的是那份清静;有人的茶味,是一个环境,享受的是那份陶然;而有人的茶味,是一种感受,就喜这份涩涩的苦。各有喜好,各有喝法,不可非议。其实,鲁迅先生也并没有针砭茶文化,也没有挑刺儿这份茶味,批评是那种附庸于“茶文化”,故做姿态,乐道“天凉好个秋”,无病呻吟的“上等人”。因“茶文化”而演“茶形式”,是一种“病态”,应叫停。先生一定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弊病,所以有了如此感悟,而借茶抒怀。最后,先生自我挖苦,“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言意,我不会喝茶,没有文绉绉的秋思,我也不会觉的可惜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简单的一壶茶,先生喝出的是时事冷暖,喝出的是人生修为,这既是先生忧国忧民心存大义的写照,也是先生一眼洞穿世事这一思维能力的反映。不论这茶被赋予了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它还是一壶茶,不能因为因为喝出了新意境,就把茶喝成了医病的药。我们从中可受益的是,凡事要独立思考,凡事要理性分析,凡事要取大局正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凡世俗尘中,喝杯茶吧!不需茶寮,不需茶具火炉,更不需茶童,抓一把叶子,最好是绿茶,不用明前,不用毛尖,叶子大些、碎些,无妨,大大的一把儿,放进大些的茶壶,滚开的沸水,上盖焖透泛黄,待茶温刚能入口时,一通牛饮,也是舒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0年7月26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