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乐亭三小体育组假期教师读书推荐

王磊

<p>“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不仅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还能陶冶情操、升华情感。用心品读每一本书,你会发现每本书都是独立的小宇宙,它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和灵魂。闲暇之余,捧一本书阅读,品味那一份优雅与平静带来的感悟。</p> <p>王磊老师分享的是《非暴力沟通》</p><p>教育家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今天让更多一线教师感慨的是“有爱也不见得有教育”。一些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有的老师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爆发激烈冲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却是一本经典之作。</p><p>第一,什么是非暴力沟通。</p><p>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让我”这类口头句?在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同情式、建议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p><p>第二,对学生的奖励和惩罚应该是怎样?</p><p>我一直对学生的物质奖励很不看好,因为我总觉得这是削弱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经过专家老师和同事们的讨论,原来,问题还在自己这里,如果我可以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如果和我一起上课他们就很开心,那么何需奖励呢?当然口头表扬与物质奖励做辅助还是更好的。   </p><p>第三,如何有效沟通?&nbsp;</p><p>其实良好的沟通更是建立在能够换位思考,了解学生与家长的心理。   </p><p>第四,沟通四要素  </p><p>所谓大道至简。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模式并不复杂深奥,关键在于有意识地在实践中依次运用好以下四个步骤:   观察——明了正在发生的事情、对方在干什么并客观加以陈述。感受——表达“难过”“开心”“气愤”“害怕”等。需要——告知那样的感受是出于内心何种需要。请求——明确告知希望对方怎么做。</p><p>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这“四要素”的察觉,运用时则可以根据需要作出调整而不是固定不变。借助这“四要素”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这一沟通模式学会倾听,用心体会对方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并予以帮助。</p> <p>刘彬老师分享的是《如何阅读一本书》</p><p>《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由美国的莫提默· 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撰写的关于指导读者如何阅读的实用性书籍,书分为四个部分:</p><p>&nbsp;&nbsp;&nbsp;&nbsp;第一部分讲阅读的前两个层次,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基础阅读主要描述了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只要掌握了语言和文字就能够达到。检视阅读则讲述了在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应当先对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解书的类型,在讲些什么,作者的目的或者意图,对读者有什么帮助等问题,并且要很仔细看书的前言,索引,特别是目录。这样才能够在花时间看这本书之前,对此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避免没有帮助的书浪费读者的时间。</p><p>&nbsp;&nbsp;&nbsp;&nbsp;这一部分对我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讲到检视阅读,让我了解到原来在深入一本书之前,可以先这样来了解一本书。让我知道书名的重要性,前言的重要性,编者对书介绍的重要性,特别是目录的重要性。很多书其实把目录看一遍就大概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了,就大概可以知道这本书对自己的用处大不大了。</p><p>&nbsp;&nbsp;&nbsp;&nbsp;第二部分讲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分析阅读主要用在论说式的书籍中,不适合用于小说,诗歌和戏剧。分析阅读需要读者进入阅读的十五个步骤,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要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其次诠释一本书的内容,最后评论一本书。每一个阶段再继续细分,让读者能够更好的把握一本书。第一个阶段的教导对我的帮助很大,告诉我要先对一本书分类,再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一本书在谈什么,再将全书的大纲分出来,最后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这些规则让我在面对一本论说式的书时,不要对里面繁多的论证害怕,而是能够从容的面对作者的论述,更好的理解一本书。不过分析阅读的规则很繁多,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掌握住,需要不断的运用作者的规则去阅读书籍,就能够更好的掌握作者所教导的方法。</p><p>&nbsp;&nbsp;&nbsp;&nbsp;第三部分主要讲到在面对不同类型读物时,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当然有一些规则是不变的,比如要先了解所读书的类型,主要讲什么,作者的目的等,基本上适用于每一种读物。</p><p>第四部分讲到了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最高层次的阅读。它是针对同一个主题选择不同的书进行深入阅读,做出比较,然后得出自己结论的一种阅读。但目前来说,这个阅读方法我还没办法去领会,虽然作者说这个阅读方法才是最高层次的阅读。</p><p>&nbsp;&nbsp;&nbsp;&nbsp;通过读这本书,纠正了自己许多阅读中的坏习惯。在未来的阅读路上,它给自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激励着我主动阅读、会读、读好的书。虽然自己可能还没有真正掌握阅读的方法,就像书中一句话所说:没有任何一种书能帮你解决你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关键还是要你自己的行动。我会按照这些规则去要求自己,不断训练,相信以后一定能成功。</p> <p>李云龙老师分享的是路遥的小说《人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路遥在他的小说《人生》的开篇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出生于农村的高加林虽然身为农民,却有着不同于其他农民的理想,他梦想着有一天可以翱翔在浩瀚蓝天,有一天可以在大城市里生活,实现自己的报复,他反复的挣扎着,反复和命运对抗着,但他却失败了,他最终没能摆脱在农村生活的结局……但路遥在最后写了一句“并非结局”这四个字,一遍一遍的品读,发现也确是如此,虽然高加林再一次回到了乡村,但德顺老汉最后的话语点醒了高加林,路遥的小说是结束了,但高加林的人生之路还有很长,经历了这一次又一次的变迁,或许高加林的人生会变得更好吧。</p><p><br></p><p>  仔细的品味和回味高加林的命运后,其实他最后的悲剧实在的是令读者揣摩与深思……当高加林的教师身份被撤去时,当高加林无法去卖出白馍时,当他在只能面对当农民的现实时,他是无奈的,他是伤心的,他是无助的,他是……但在这时出现的就是巧珍,作者笔下的巧珍是一个十分美丽和善良的纯朴农民形象,巧珍在高加林最落寞的时候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她给予了高加林人生低谷的一束光,当然这其实也是为了她自己,巧珍用她对高加林的爱慕之心,一点一点的呵护着高加林受伤的心灵,让高加林又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让高加林感受到了爱的甜美……</p> <p>刘嘉老师分享的是《越自律,越自由》</p><p>自律者自由。</p><p>自律与自由被绑定到一起,看似矛盾了些,但其实是关联密切的。</p><p>自律不是外界限制着自己,而是内心诸多欲望的自我约束。</p><p>比如我想要健康,那么从此刻起就要督促自己坚持锻炼;健康有了,我想丰富自己的头脑,那么从此刻起就要每天提醒自己读书、学习;</p><p>思想进步了,我想拓展自己,那么从此刻起就要每天提升自己,哪怕每天只进步一点点,要知道,不断提升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升值,或许目前看不到任何效果,但总有一天你的潜力会被时间化成一种能力。</p><p>“活到老学到老”,没有人可以站在知识的最高点,就算一直学到生命结束,但至少可以比别人、比越来越多的别人优越一点,再优越一点,而这种优越感将是自信的源泉。</p><p>我理解的自律就是朝着自定的目标去规划自己,而从中所获得自由是别人复制不来的。</p> <p>张倩老师分享的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假期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本书的尹老师尹建莉以前也当过教师,她有一个女儿,很是不错,十六岁就考上了清华大学,还超出分数线二十多分,她根据自己十几年的育儿经验写下了这篇文章。一个如此成功的孩子背后定有一对成功教育孩子的父母,她把自己的育儿经验无私地奉献给我们这些读者,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方向,了解到如何去做才能最好得使孩子接受我们的意见,做个聪明的好孩子!</p><p>书中总的分成七大点进行讲解:1.如何提高爱的质量。2.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3.一生受用的品德教育。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做家长应有的智慧。6.小事儿就是大事情。7.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点点都讲的很详细,通过自己接触的实例更好得把问题摆放在我们面前,教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去解决,使孩子不受伤害,维持他们的那份纯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个家长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难的是不替孩子做事。最重要的是经常让孩子有机会独自做事,独自承担责任,独自解决问题。凡能让孩子独自做的,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家长就不要包办,凡能让孩子独自想的家长就不要急于给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长要装得无能一些,无知一些,以便把各种机会留给孩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看了这一段,我有意识在和女儿生活和游戏中注意对他进行这方面的锻炼。</p><p>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初为人母的局限性,作者在书的引言中说道“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其实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好的契机,而在合适的契机里去教育孩子,不会让孩子厌倦,又能虚心接受我们的意见,可能是一生要修炼的学问。</p>

阅读

加林

本书

自己

孩子

老师

沟通

家长

作者

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