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及赵宋家族史料

昆仑弟

<p>成武宋氏修谱序 </p><p>今春成武宪超宗长叙其祖辈墓志谱牒记,始祖旭公昶公是大宋东靖王之裔,祥兴变革(公元一二七九年),时胡元革宋,皇室首遭兵难。赖祖宗积德之荫,神天之佑,昶公随其姊,隐避转徙,数经兵燹,颠沛流离,获万死一生之险,历春秋至兖之郜城。以国号为姓,易赵为宋,遂隐迹郜城。历元明清至今七百余年。沧桑几易,族茂丁繁,甲科仕宦,绵延不胜屈指,为成武望族。虽几经修谱,无从溯源,甚为合族万众千年憾事!多次致函及电于我,咨询郜城宋氏祖上源流。 </p><p>我根据其东靖王爵号,查阅万计赵宋皇室史料,查得由旭由昶兄弟名讳。上溯其源是永昌支裔,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生长子同安靖王惟正,靖王嗣子冯翊侯从谠,冯翊侯生子五,第三子世覃袭封冯翊侯。覃生十四子,次子奉化郡公令缉。缉生五子,次子武翼郎子珊。珊生二子,次子伯佑,靖康之难(一一二七年)随高宗南渡,累官至武翼郎,定居临安。生一子师约,祖荫补官余杭县丞,遂居余杭。生子二,奉议大夫希儒,承议郎希仙(后裔今居余杭茅塘)。希儒生与宋,宋理宗景定三年方山京榜进士,生二子:长孟庐,次孟廑。孟庐奉节郎,生二子:由旭、由昶。 宋恭帝德佑二年(一二七六年)正月,奉节郎孟庐护二王入闽,随扈端宗帝昺移驻崖山,勤王有功,封东靖王。祥兴二年(一二七九年)二月,崖山决战,宋军大败。陆秀夫负幼帝投海。杨太后,东靖王等同军士和皇族十余万之众均投海殉国难于崖山。壮哉;一代君臣同日死,万世日月共争光。 今值成武谱牒告竣之际,承宪超宗长再三促序于我,上叙先祖源流在大宋三百二十年辉煌及胡元变革悲壮史实,现虽宋氏,实源自浚仪天潢贵胄,愿千万世贤子孙,深惟木本水源之义。继继绳绳,克承先烈,大振家声,光前裕后,再创辉煌。今介虽简,后览者亦有感而不忘乃祖也,故序! </p><p>  赵宋文化研究会常务会长兼赵宋玉牒考续主编</p><p>  宋太祖第三十四世浙江苍南赵子来顿首拜撰 </p><p>  共和辛卯年公元二0一一年秋月吉旦</p> <p class="ql-block">乾德堂郜城宋氏八修族谱,共二十卷,首卷为上下两册,另有十九册分卷。共二十一册(本)。于2011年6月1日续修。</p> <p>沈阳大庄科宋氏家谱</p><p>序 言</p><p>今逢盛世,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家族兴旺。江河东流,岁月沧桑,子孙后代,兴家立业,移居各地,疏与交往,谋面不识,增进亲情、追根寻源,查找世系,保存传统,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既往开来,启迪后人,以慰先人,再续家谱。</p><p>我祖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由山东青州府(府治益都)大柳树宋家庄(据考证,现昌乐县五图镇东2公里处有宋家庄村,其东北潍纺境内有大柳树镇,最有可能就是此处)移民落奉天城北瓦子窑(也叫洼子峪,瓦子窑,现属沈阳市皇姑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南侧,分别建有东窑新区、西窑新区),镶黄旗内务府佐领壮丁册地一百二十一亩,领名人宋尚礼。康熙初年卖出一百二十亩,留坟田壹亩。移居奉天南大庄科(现沈阳市苏家屯区王纲乡大庄科村)册地领名二百九十六亩。宋文亮再民国三年(1914年)分更拨宋守林一百七十亩,宋守邦七十八亩,宋继有六亩,宋继永六亩,宋德举十二亩,宋德富十二亩,宋德增六亩,共二百九十六亩。 </p><p>由道光年丙报随缺地领名宋一贵三十六亩,宣统二年(1910年)分更宋德庆名下十八亩二分,宋继玉十八亩,又报升科宋德庆名下五十二亩九分,宋继善名下十亩,宋德荣三十二亩五分,宋继玉二十四亩五分,共一百九十九亩数,总共七百三十一亩,合地约五十垧-。</p><p>苏家屯区是沈阳市九个市辖区之一,位于浑河南岸,距市中心15公里,总面积762平方公里,人口43万,是国务院批准的沈阳南部副城,是沈阳这座区域性中心城市连接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一个战略门户,也是沈阳开放的前沿。由于合并了众多乡镇,成为“全国第一大屯”。如今,这个“关东第一屯”,早已走出历史的尘封,正以沈阳南部副城的崭新形象,浓墨重彩今日的辉煌。</p><p>这里风光秀美,有天然奇观沈阳水洞,“天外来客”陨石山,令你对神秘的大自然无限遐想。人间仙境紫薇仙庄,被称为都市人的世外桃源,现代化旅游商住胜地绿岛森林公园,让你领略异域的豪华气派和自然风光。你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足球队冲击世界杯,这里就是他们的大本营。</p><p>地名由来:</p><p>苏家屯历史悠久,距今约3000年的青铜时代,已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境内有青铜时代的老虎冲,康宁营子遗址,西汉置高显县(今魏家搂子古城址),辽时置奉集县(今奉集堡),明时置沈阳中卫。清末辖于承德县、奉天县、沈阳县。1948年撤沈阳县,划苏家屯镇及其周围地区置苏家屯区,以驻地得名。</p><p>王纲堡乡地处苏家屯区西部,距城区17.5公里,南接永乐乡,东邻大淑堡乡,官立乡,北西与于洪区和辽中县隔河相望。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北部沿浑河南岸地带系河淤沙土质,适合种植蔬菜,西部属黑粘质土,适于种植水稻。1956年建制设乡,乡政府设于王纲堡村。</p><p>大庄科,曾用名:庄科里,距王刚乡正东五公里。清顺治年间,马、宋、孔、林四姓移民居此,起名庄科里。1851年改为大庄科。现辖于沈阳市苏家屯区王刚乡。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黑粘质土,适于种植水稻和蔬菜。</p><p>清末年间,由先辈祖先确定以下二十个辈分排列用字:</p><p>继 世 长 延 庆 齐 家 福 兆 祥 成 恩 惠 万 国 宝 善 永 安 昌。起名格式是,姓+辈字+其他字。</p><p>本续编家谱主要采用存于宋延章、宋延伟、宋延贵前辈留下的家谱(原家谱可能成书于1948----1952年间,因注有益临县,故此认定),反复比对校正,并增写和改写了序言,补充了考证的内容,有遗漏和错误之处,恳请广大族人指正。</p><p> 宋延伟</p><p> 2008年12月于沈阳苏家屯</p><p><br></p><p>一世祖 宋言通 蓝氏</p><p><br></p><p>二世祖 宋金章 金氏</p><p><br></p><p>三世祖 宋义元 顾氏</p><p>三世祖 宋义亨 李氏</p><p>三世祖 宋义祯 杨氏</p><p><br></p><p>四世祖 宋 朝 李氏</p><p>四世祖 宋 苍 李氏</p><p><br></p><p>五世祖 宋思仁 胡氏</p><p>五世祖 宋思文</p><p>五世祖 宋思泰 蒋氏(姜)</p><p>五世祖 宋思德 袁氏</p><p><br></p><p>六世祖 宋国栋 金氏</p><p>六世祖 宋国梁 张氏 席氏</p><p><br></p><p>七世祖 宋尚礼 柏氏 柳氏</p><p>七世祖 宋尚义 潘氏 倪氏</p><p><br></p><p>八世祖 宋文明</p><p> 宋文亮 金氏 中院</p><p>八世祖 宋文登</p><p>八世祖 宋文现 吕氏 东院</p><p> 宋文科 金氏 西院 西坟立祖</p><p><br></p><p>九世祖 父宋文亮二位 宋(二爷)</p><p> 宋守财 丁氏</p><p><br></p><p>九世祖 父宋文现五位 </p><p> 宋守贵刘氏田氏路氏</p><p> 宋守荣 丁氏</p><p> 宋守富</p><p> 宋守华 李氏</p><p> 宋守林 李氏赵氏荒地道北坟立祖</p><p><br></p><p>九世祖 父宋文科四位 </p><p> 宋守泰 金氏 任氏 </p><p> 宋守先 林氏 </p><p> 宋守邦 佟氏 杜氏</p><p> 宋守国 吴氏</p><p>我大庄科宋氏族人迁徏路线:一世祖宋旭(赵旭易赵为宋),元朝初年从山西长子县,再到山东济南府禹成,再到山东成武郜鼎集(郜城),十二世祖宋记朝,明嘉靖年间从山东成武郜城再到胶东青州府,十五世祖宋尚礼清顺治八年从青州府大柳树宋家庄(现潍坊昌乐县五图镇东)再到奉天城北瓦子窑,康熙年再到奉天南大庄科。</p> <p>2008年,时值50周岁的我,萌发了整理大庄科宋氏族谱的意愿。同时也想进一步寻根求源。先后多次向网上发寻根求源的讯息,将大庄科宋氏一世祖至七世祖落户沈阳的缘由与时间及字辈,与山东有关宋氏家族谱比对无果。2009年在网上巧遇山东成武郜城宋宪超公在寻找失联东北的宗亲。一年多的时间里,经与宪超公查阅大量族谱记载反复进行比对,最终确认我们大庄科宋氏为山东城武宋氏后裔。达成现实版的认祖归宗。依据:一是我祖于清顺治八年从山东清州府(府治益都)辖昌乐县,西有大柳树镇,现属潍坊地区,也统称胶东地区。与郜城宋氏族谱记载世记朝公后裔从胶东迁奉天清昭陵东,正好与我祖从清州府移民落户在沈阳城北瓦子窑村相符。二是我一世祖至四世祖人名和字号或谐音基本相符(由于历史久远,家族历史往往都是口口相传,缺乏文字记载,难免有些误差)记录姓名时,有时用名,有时用字,符合中国人的称谓习惯。三是祖先与王氏有世仇,查阅家谱,从前十世祖中(出关前祖先)没有同王氏通婚的。四是一世至四世祖各世祖人数都相同他们的配氏也基本相同。以上四点基本吻合。因此确定大庄科宋氏为成武郜城宋氏后裔。经乾德堂郜城宋氏族谱八修理事会和征求庄科部分族人同意,大庄科宋氏族谱合并到乾德堂郜城宋氏族谱中,至此合为一家。为完成八修族谱,我找到堂兄延海公,共同致力于修谱工作。我们俩分别到宛庄、泡子沿、来胜等地收集宗亲信息资料,特别是延海兄古稀之年,不辞辛劳收集了大量的宗亲信息资料。同时从延章、延贵处借来家谱,反复校对家族人员信息。多次与宋长德、宋长润、宋长生、宋延辉、宋延元、宋延斌、宋延忠、宋庆良等宗亲交流勾通,特别是来胜宋延斌兄长,提供了来胜宋氏一族的全部信息。经过我们的辛勤努力终于2011年5月将大社科宋氏族人的信息资料汇总上报给郜城宋氏族谱八修理事会,六月一日八修族谱定稿出版。为志庆八修族谱,请赵博海公题写“赵宋一家"横幅悬挂于郜城宋氏祠堂正中《乾德堂》牌扁对面墙上方正中处。博海公为我赵宋子孙,其奶奶的祖父为我的高祖父。我们是一字并肩的兄弟,还是同年空军雷达部队的战友和雷校同学。</p><p>附地名行政区划参考资料:</p><p>清朝山东行政区划 ,山东省 ,省会济南. 清末辖济南.东昌.泰安.武定(治今惠民).兖州.沂州.曹州.莱州.青州.登州(今蓬莱)10府和临清.济宁.胶州3直隶州. 8个散州.96个县. </p><p>青州府 府治益都(今青州). 清末辖益都.博山.临淄.博兴.高苑(治今邹平东北).乐安(今广饶).寿光.临朐.安丘.昌乐.诸城11县. </p><p>潍坊市建置沿革 </p><p>山东省辖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偏东,莱州湾南岸。东邻青岛市、烟台市,南与日照市、临沂市毗连,西与淄博市、东营市接壤。辖潍城、坊子、寒亭、奎文4个区,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6市和昌乐、临朐2县。市人民政府驻奎文区。</p><p>元属益都路。明洪武十年(1377年),州废,原辖之潍县、昌邑、高密三县改属莱 </p><p>州府;又升青州为府,领益都、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等县。清沿明制。顺治初,分属青州分巡道莱州海防道;光绪三十年(1904年)属登莱青胶道。</p><p>瓦子窑的来历。</p><p>从“洼子峪”到“瓦子窑”</p><p>明末清初的时候,东瓦窑和西瓦窑这片哪,还是一片荒凉之地,几乎没有人居住。后来,清天命十年(1625年)的时候啊,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到沈阳,开始建设盛京城。但是,努尔哈赤没多久就在宁远之战中受伤不治了。于是建设盛京的任务就落到了后来继位的皇太极身上。由于当时跟明军作战还没停止,于是皇太极总是会出兵作战的,城北这一片地区,是北去的必经之地。因为,这块有一个黄土岗,成了北征的障碍。</p><p>之前咱也讲过,盛京城北,从北陵到塔湾这一带有一条所谓的龙脉嘛。古人都信这个,没办法,这个黄土岗呢,就是在这条所谓的龙脉上。皇太极当时就纠结了啊,那,老祖的龙脉不能被我给破了啊,但行军打仗,不能因为这个黄土岗咱有事儿没事儿绕一圈儿啊。于是,皇太极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法,那就是在岗子中间挖开一条通道,但还不破坏山势地形,即形成一个“峪”,也就是山谷地形,这个山谷的低处是一片洼地,所以被称为“洼子峪”。</p><p>再后来,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沈阳宫中无疾而终。于是皇太极的陵寝就命“钦天鉴”官员选定,因为之前洼子峪附近之前就被认定是龙脉所在,所以,在洼子峪以西山岗绵延之处,便定址于此,名为昭陵。修建帝陵是需要大量的砖瓦和木材,于是石灰取自辽阳,石料来自易州,琉璃瓦来自牛庄海州窑等等。但更多的需求,是建陵所有的青砖青瓦,于是设土取窑就定在洼子峪这里,因为这里盛产黄黏土,特别适合烧青砖青瓦。当时,就在这里设立窑场,并四处招来烧窑的民工,民工又带来家室,聚集之后,形成村落,同时还形成了购物和交易的市场。于是“洼子峪”被人们渐渐改称为“瓦子窑”了。</p><p>瓦子窑为啥被“掰”成东西各一半?</p><p>瓦子窑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永安寺的建立。据说,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沈阳一个地方要建庙,名叫永安寺,于是从远处运来石狮子途经洼子峪。但拉石狮子的大车一到洼子峪就停了下来,任车老板再怎么扬鞭催马都无济于事。于是有人说,这可能是“天意”, 是石狮子自己“不想走”。于是人们就开始顺从“天意”在此建寺。由于石狮子是给永安寺建寺用的,所以在洼子峪这里建寺,也应该叫永安寺才对。所以,这里的庙宇就叫作永安寺了。</p><p>永安寺这座大庙一直到1970年的时候才被拆掉,之前,这里还有过很热闹的庙会。据传说这里的石狮子最后被拉到青年公园去了,甬石和石碑也都运到了沈阳碑林。虽然大庙不在了,但是留下了一条很重要的道路。那就是永安街。也正是这条永安街,最终将瓦子窑一掰两半,永安街以东的叫东瓦窑,以西的叫西瓦窑了。</p><p>瓦子窑在清代,一直被认为是货真价实的风水宝地。而且瓦子窑是在皇陵的青桩以内的,那就意味着:“军民人等不得取土、取石、砍伐、采摘,违者论罪”。在《大清律》中,对在青桩内违犯规定者,要分别做出处斩、充军、仗笞等严厉处置的。由于考虑到皇陵年年都需要维修,缺砖、缺瓦、缺人工的事情肯定少不了,于是瓦子窑就被保留了下来,当年的烧窑匠和民工都落户在了这里。</p><p>解放后的“东瓦窑村”和“西瓦窑村”</p><p>这么多年过去,一个烧窑为生的村子,经历盛京、奉天、沈阳,清朝、民国、日本侵略者、国民党统治者,最后到1948年迎来解放,瓦子窑这里好像还没真发生过什么大的动荡和变迁。1958年10月,沈阳实施人民公社化,瓦子窑村这个时候被以永安寺为界,分别了东瓦窑村和西瓦窑村,同为北陵人民公社管辖,属于皇姑区地界。</p><p>1964年,沈阳成立于洪区,北陵人民公社又被划归于洪区。1965年,北陵人民公社又被分为北陵公社和陵东公社,东瓦窑和西瓦窑作为两个生产队,都在陵东公社范围内。1985年陵东公社改为陵东乡,后又改为陵东街道办事处。1990年,西瓦窑成立“华盛实业总公司”,村委会对内行政管理,对外招商引资。2004年,“西窑实业股份合作经营公司”取代了原来的“华盛实业总公司”,行使村政和经济发展双重职能。2010年,沈阳将于洪区陵东街道黄河北大街以东区域划归皇姑区。2013年,皇姑区在原陵东地区设置“首府新区”,范围为东至长大铁路,南至金山路,西至沈飞机场,北至三环高速公路,总面积21.7平方公里。而东瓦窑和西瓦窑正位于这个区域之内。</p><p>现在的东瓦窑和西瓦窑,已经完全看不到原来烧窑村落的一丁点儿痕迹了,但各种高档住宅小区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里拔地而起。现在,也许更多居于此地的人,也许完全不会想到,当年那个烧窑建陵的小小村落,还有那皇陵青桩内,飘起的缕缕青烟……</p> <p>太祖十一世孙东靖王赵孟庐后裔之谜解说</p><p>迁移定居之谜</p><p>解:宋祥兴二年,元朝阿里海牙领兵攻取雷州,雷州失守,太祖十一世孙靖王赵孟庐以身殉国,为避免元兵追杀,其弟赵孟廑带领子由星、由□、由膑、由□、侄由旭、由昶、侄女展转山西长子县。赵孟廑及其子由星、由□、由膑、由□、落户于此定居。东靖王赵孟庐之长子赵由旭带领弟弟赵由昶及妹妹移居山东德州,居宋家道沟村。次子赵由昶跟随其姐姐带着两个儿子荣甫和叔达从德州宋家道沟村迁移到成武县的郜城。</p><p>赵改宋之谜</p><p>解:由于是太祖十一世孙东靖王赵孟庐之子为避免元兵追杀,长子赵由旭落户隐迹并易姓改国号为姓,赵由旭改成宋旭(宋氏德州始祖)。次子赵由昶跟随其姐姐带着两个儿子荣甫和叔达从德州宋家道沟村迁移到成武县的郜城落户隐迹并易姓改国号为姓,由赵由昶改成宋昶,(宋氏郜城始祖)。</p><p>宋赵一家通谱之谜</p><p>解:赵孟廑与侄子赵由旭分别的时候序家谱二十四个字定辈分,明五行暗五行,以备后人唯亲相认本家不通婚。</p><p>自赵由旭落户隐迹并易姓改国号为姓后与山西长子县赵孟廑后裔是通谱。</p><p>宋姓始祖系山西长子县人,名讳失考之谜</p><p>德州《宋氏家谱》记载,宋姓始祖系山西长子县人,名讳失考,元世祖时移居山东德州,居宋家道沟村。</p><p>胶州《宋氏家谱》记载,宋姓始祖系山西长子县人,名讳失考,元世祖时移居山东德州,居宋家道沟村。</p><p>黎平《宋氏家谱》记载,宋姓始祖系山西长子县人,名讳失考,元世祖时移居山东德州,居宋家道沟村。</p><p>解:由于是太祖十一世孙靖王赵孟庐之子为避免元兵追杀,赵由旭自避难落户山东德州,居宋家道沟村,隐迹并易姓改国号为姓,由赵由旭改成宋旭后闭口不谈家事。其子孙谨记家训不言祖上之事,为了更好的传承不断迁移定居地。因此各地家谱县志均无考证。</p><p>旭公家训之谜</p><p>解:不公开</p><p>分家之谜</p><p>解:第一次分家赵孟廑与赵由旭兄弟是为了避免元兵发现后一起遭到屠杀。由赵孟廑与侄子赵由旭二人商定,赵由旭兄弟迁移山东,赵孟廑定居山西长子县。赵孟廑给予赵由旭兄弟迁移山东路费,其兄弟安稳后又送家资与兄弟二人安家之用,并建议赵由旭其兄弟最好分开安居。</p><p>第二次分家宋旭与宋昶。宋旭落户德州收到其叔赵孟廑送的家资后派人外出购置房产。与其弟宋昶分家,其 妹不放心宋昶一家迁移,随即带着宋昶及其二子荣甫和叔达一起去郜城安家。宋昶到达郜城安置后,宋旭派人送去的家资如数退回。此后再没有与兄宋旭往来。</p><p>赵孟廑后裔之谜</p><p>解:赵孟廑一家与赵由旭兄弟分手后,其四个儿子相继离开长子县。一子到长清,一子到山东青州府枣园,一子到山东临淄县,一子到山东沂邑城;</p><p>赵孟廑后裔宋赵二姓之谜, 一子到山东青州府枣园后由赵姓改宋姓。其他三子为赵姓</p><p>人荣宋与莱阳宋之谜</p><p>解:人荣宋与莱阳宋是赵孟廑青州府枣园支系故与水寨宋为一脉。</p> <p>十五世尚礼公尚义公传</p><p>明嘉靖年间因与草里王王氏纠纷,吾祖由山东青州府大柳树宋家庄(现昌乐县五图镇东2公里处有宋家庄村,其东北潍纺境内有大柳树镇,最有可能就是此处)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十五世尚礼尚义公职镶黄内务府佐领移民落奉天城北瓦子窑(也叫洼子峪,今分别称东窑村、西窑村,位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南侧,现已建有东窑新区和西窑新区),壮丁册地一百二十一亩,领名人宋尚礼。康熙初年卖出一百二十亩,留坟田壹亩。移居奉天南大庄科(现沈阳市苏家屯区王纲乡大庄科村)册地领名二百九十六亩。</p> <p>历代赵氏望族100家</p><p>1. 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赵胜家族</p><p>战国时强宗大族。</p><p>赵胜(?-前251),战国时赵国公子。平原君。赵武灵王赵雍之子,赵惠文王赵何之弟。有子孙赵代等。其后竟与赵俱亡。</p><p>2. 马服(今河南邯郸市西北)赵奢家族</p><p>战国时军功世家。</p><p>赵奢,以功封马服君。其子赵括(?-前260),善纸上谈兵。其后为马服氏,进而演为马姓。</p><p>3. 苍梧(今广西梧州)赵光家族</p><p>秦汉时官宦世家。</p><p>赵光,南越苍梧王,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封随桃侯。其子赵昌乐。赵光玄孙赵放。三者皆为随桃侯。</p><p>4. 涿郡蠡吾(今河北肃宁)赵广汉家族</p><p>汉代名宦世家。</p><p>赵广汉(?-前67),守京兆尹,其孙赵贡,其后代有名人,宋朝宗室自称为赵广汉之后。</p><p>5. 新息(今河南息县)赵临家族</p><p>西汉豪门右族。</p><p>赵临(?-前11),长女赵飞燕,次女昭仪,二子赵欣、赵钦,后徒家辽西。</p><p>6. 平陵(今湖北均县)赵长年家族</p><p>西汉官宦世家。</p><p>赵长年(?-前51),史记中的“赵成“。二子,赵欣、赵何齐。孙赵牧。</p><p>7. 南阳宛(今河南南阳)赵憙家族</p><p>东汉官宦世家。</p><p>赵憙(前4-80),长子赵代(或叫赵世),孙赵直,曾孙赵淑。</p><p>8. 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赵岐家族</p><p>东汉名宦世家。</p><p>赵岐,兄赵袭,族人赵息。</p><p>9. 四川成都赵典家族</p><p>东汉文化世家。</p><p>赵典,父赵戒,兄子赵谦、赵温。</p><p>10. 安徽宿县东赵孝家族</p><p>东汉名宦世家。</p><p>赵孝,父赵普,弟赵礼。</p><p>11. 真定(今河北正定)赵云家族</p><p>三国武将世家。</p><p>赵云,居四川成都府红花市内。子赵统、赵广。</p><p>12. 淮南(今安徽当涂)赵诱家族</p><p>两晋军功世家。</p><p>赵诱,子赵龚、赵胤。</p><p>13. 下邳(今江苏睢宁)赵伦之家族</p><p>南北朝隋唐官宦世家。</p><p>汉丞相赵周后代。赵彪-赵裔-赵伦之。赵伦之姐姐赵安宗嫁刘靖,生刘裕(宋武帝)。赵伦之-赵伯符-赵倩。赵伦之七世孙赵绰-赵进、赵环。</p><p>14. 山东平原赵彦深家族</p><p>南北朝隋唐官宦世家。</p><p>原籍南阳赵氏,东汉太傅赵憙后代,赵彦深高祖父赵难北魏时任清河(后改名平原)太守,以后定居在此。赵彦深,本名赵隐,字彦深,北齐宰相。父亲赵奉伯。七子,赵元将、赵仲将、赵叔将、赵公方。赵元将-赵义纲。赵叔将-赵尹平。赵公方-赵仁溥、赵义高。</p><p>15. 甘肃酒泉赵才家族</p><p>南北朝隋唐军功世家。</p><p>赵愧-赵寿-赵才-赵道兴-赵文皎-赵玄俊-赵怀进。</p><p>16. 河东(山西永济)赵君煦家族</p><p>隋唐官宦世家。</p><p>天水赵氏分支。赵显和-赵世立-赵君煦-赵徽-赵睿冲-赵良器、赵良弼。赵良器,六子,赵密、赵扈、赵薰、赵复、赵纵、赵衮。赵良弼,三子,赵永、赵陕、赵潍。赵复,二子,赵元阳、赵真长,孙赵鲁,等五人。赵君煦,兄孙赵珍-赵匡、赵赞。</p><p>17. 冀州(今河北冀县)赵捐家族</p><p>唐代文化世家。</p><p>赵捐-赵博光、赵博宣、赵博文。</p><p>18. 汲郡(今河南汲县)赵元亮家族</p><p>唐代官宦世家。</p><p>原籍河南河间县。赵元亮-赵广微、赵需。</p><p>19. 剑川(今云南大理北)赵善政家族</p><p>五代白族贵族世家。</p><p>赵善政后事不明。</p><p>20. 蔡州(今河南新蔡)赵德堙家族</p><p>唐五代军功世家。</p><p>赵德堙-赵匡凝、赵匡明。子孙后居成都。</p><p>21. 陕西华阴赵莹家族</p><p>五代官宦世家。</p><p>赵溥-赵孺-赵居晦-赵莹-赵易则、赵易从。</p><p>22. 秦州(今甘肃天水)赵延义家族</p><p>五代方术世家。</p><p>赵省躬-赵师古-赵温珪-赵延义</p><p>23. 涿州(今河北涿县)赵在礼家族</p><p>赵景裕-赵士廉-赵元德-赵在礼,孙赵延勋</p><p>24. 幽州(今北京)赵德钧家族</p><p>五代宋军功世家。</p><p>赵德钧,本名赵行实,义子赵延寿(本姓刘,父刘邧)-赵赞(原名赵美)。</p><p>25. 真定(今河北正定)赵晁家族</p><p>五代宋军功世家。</p><p>赵晁-赵延溥-赵承彬-赵咸一、赵咸熙。</p><p>26. 范阳(今河北涿县)赵上交家族</p><p>五代宋官宦世家。</p><p>赵光邺-赵简章-赵上交(894-961)-赵晙、赵“日严”。</p><p>27. 怀戎(今河北怀来)赵逢家族</p><p>五代宋军功世家。</p><p>赵崇-赵逢-赵极。</p><p>28. 河南洛阳赵安仁家族</p><p>五代宋文化世家。</p><p>赵武-孙子是赵孚-赵安仁,字乐道,三子,赵温瑜、赵良规-赵尚宽。赵良规-赵君锡。</p><p>29. 顿丘(今河南浚县)赵延进家族</p><p>五代宋军功世家。</p><p>赵琿-赵延进-赵昂。</p><p>30. 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赵邻几家族</p><p>宋代耕读世家。</p><p>赵邻几-赵东之。</p><p>31. 河南洛阳赵普家族</p><p>宋代豪门右族。</p><p>原籍幽州蓟(今河北蓟县),因后唐幽州大帅赵德钧连年用兵,不堪其苦,赵迥举族迁到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后又迁到洛阳(922-992)。赵冀-赵全宝-赵迥-赵普-赵承宗、赵承煦。赵普弟二人,赵固、赵安易(930-1005)。赵安易-赵承庆-赵从政。</p><p>32. 山东乐陵赵镕家族</p><p>宋代官宦世家。</p><p>赵镕(944-1000)-赵忠辅、赵忠愿、赵忠厚。</p><p>33. 湖南衡山赵方家族</p><p>宋代军功世家。</p><p>赵士羊-孙赵棠-赵方-赵董、赵疑、赵范、赵葵。赵方孙赵淮为赵葵从子。</p><p>34. 汾州(今山西)孝义赵昌言家族</p><p>宋代名宦世家。</p><p>赵睿-赵昌言</p><p>35. 德州平原(今山东邹平县北)赵自化家族</p><p>宋代名医世家。</p><p>赵自化,高祖赵常,父赵知岩,兄赵自正。</p><p>36. 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赵鼎家族</p><p>宋代官宦世家。</p><p>赵鼎-赵汾。</p><p>37. 饶州餘干(今江西餘干)赵汝愚家族</p><p>宋代皇族的一支。</p><p>赵汝愚,赵元佐七世孙。太宗派。父赵善应,子九人,长子赵崇宪、次赵崇度。赵崇宪-赵必愿。曾孙赵良淳。</p><p>38. 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赵抃家族</p><p>宋明官宦世家。</p><p>赵抃,字阅道(1007-1084)-赵屼-赵云。</p><p>其后有一支迁居到浙江兰溪。赵年-赵晨-赵贤-赵志皋,字汝迈-赵凤梧。</p><p>39. 凤翔周至(今陕西周至)赵瞻家族</p><p>宋代文化世家。</p><p>原籍亳州永城。赵刚-赵瞻(1010-1082)-赵孝“言甚”、赵献诚、不详、赵彦诒。</p><p>40. 浙江嘉兴赵泊泽家族</p><p>宋代皇族的一支。</p><p>赵泊泽(1133-1218),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世鸿-赵令睹-赵子裕-赵泊浩、赵泊汶、赵泊泽、赵泊浚。宋史记载,赵泊泽-赵师边、赵师然、赵师膳;但《赵泊泽墓志》明确记载:赵泊泽子男一人,师边。孙二人,赵希励、赵希扐-赵与侵。</p><p>41. 明州(今浙江宁波)赵善湘家族</p><p>宋代皇族的一支。</p><p>赵善湘,赵允让五世孙,父赵不陋。赵善湘子四人,赵汝“木熏”、 赵汝“木宰“、赵汝”木晋“、赵汝楳。</p><p>42. 浙江东阳赵公藻家族</p><p>宋代皇族的一支。明代东阳四大姓之一为赵,清代东阳十大姓之一。</p><p>赵公藻,赵廷美之后。其后赵与调、赵与淮、赵若恢。赵若恢家族迁城内。赵若恢之孙赵希德迁东阳巍山。后人,赵贤意,赵忠浩,赵祖鹏,赵明锋,赵睿荣,赵睿雍。同治初年,又有一支赵氏宗室,迁东阳降祥头,其祖为赵世将,随高宗赵构南渡,赐地于浙江永康,该家族迁东阳后使赵氏成为东阳十大姓之首。</p><p>43. 冠氏(今山东冠县)赵天锡家族</p><p>元代军功世家。</p><p>赵天锡,父赵林。六子,其中之一为赵贲亨。</p><p>44. 临桃(今甘肃珉县)赵阿哥潘家族</p><p>元代藏族赵氏望族。</p><p>赵巴命-阿哥昌-赵阿哥潘-赵重喜-赵官卓-赵德寿。</p><p>45. 山东济南赵受益家族</p><p>元代文化世家</p><p>赵受益(1235-1293),祖赵友,父赵成,世居青州西流河之南蔡家里。金末为避兵难,赵成举族迁济南。</p><p>46. 蔚州(今河北蔚县)赵瑨家族</p><p>元代官宦世家</p><p>赵瑨,父赵昆,兄赵珪,子赵秉温,孙赵惠。</p><p><b>47. 山东成武赵昶家族</b></p><p>元代地方望族。</p><p>南宋皇室赵氏后代。赵昶,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代孙东靖王之子。元初,姐弟三人为避元兵追杀,各自逃命。其兄赵旭,流落禹城。赵昶随其姐逃到成武境郜城集落户隐迹,以国号为姓,称宋昶,县内宋氏超过万人。宋氏族人皆称“赵宋一家”</p><p>48. 颖川(今河南许昌)赵宏伟家族</p><p>元代官宦世家。</p><p>赵宏伟(1282-1326),二子,赵思恭、思敬,孙赵琏、赵琬。</p><p>49. 管城(今河南郑州)赵毓家族</p><p>元代名门望族。</p><p>原籍唐州(今河南泌县),赵毓父赵福始迁至管城。长兄赵瑞,次兄赵选。</p><p>50. 河北赞皇赵良弼家族</p><p>元代女真族赵氏望族。</p><p>赵良弼(1216-1286),女真人,兄赵良贵-赵谠,从兄赵良材。子赵训。</p> <p>51. 山西怀仁赵璧家族</p><p>元代官宦世家。</p><p>赵璧(1219-1276),二子,赵仁荣、仁恭。孙赵崇、赵弘。</p><p>52. 广东惠州赵炳家族</p><p>元代军功世家。</p><p>赵炳,父赵弘。子六,仁显、仁表、仁荣、仁旭、仁举、兴轨。</p><p>53. 上海乌泥泾镇赵如珪家族</p><p>元代著名耕读世家。</p><p>赵如珪-赵庭芝。</p><p>54. 四川成都赵世延家族</p><p>元代蒙古族赵氏望族。</p><p>赵世延(1260-1336),曾祖“黑旦”公,祖父按竺迩,父赵黑梓。五子,三人知名,野峻台、月鲁、伯忽。</p><p>55. 黄县(今山东烟台龙口)赵永福家族</p><p>元明地方望族。</p><p>该家族原籍山东掖县,因避金兵,赵永福举家徒居此地。四子,赵仲礼、赵仲良、赵仲安、赵仲仁。后分东、西两支。</p><p>56. 山阴(今浙江绍兴)赵俶家族</p><p>明代文化世家。</p><p>赵俶-赵圭玉。</p><p>57. 浙江餘姚赵锦家族</p><p>明代官宦世家。</p><p>赵锦,燕王德昭之后。南宋初年南迁餘姚。赵玫-赵呙-赵“土员”-赵锦。</p><p>58. 豪州(今安徽凤阳)赵德胜家族</p><p>明代军功世家。</p><p>赵德胜-赵睿,赵德胜父赵仁,有五子,赵均祥、赵德胜、赵鉴、赵端、赵裕。</p><p>赵端-赵麟-赵本-赵辅-赵承庆,赵承庆四传至玄孙赵光远。</p><p>59. 益都(今山东青州)赵秉忠家族</p><p>明代文化世家。</p><p>赵秉忠(1575-1627),族谱记载:“赵氏始祖赵谨,蓟州枣强县人,因花马州军兵作乱,兄弟偕逃,避居山东。一托足于临”月局“县之行山,一栖于益都县之郑母(村)”。父亲赵喜,第十四代孙赵焕斌把状元卷献给国家。</p><p>60. 江苏常熟赵用贤家族</p><p>明代文化世家。</p><p>其先世为宋宗室简国公赵仲谈-赵士鹏,守江阴军。十传至赵实,赘于常熟钱氏,遂家常熟,赵实-赵“王比”-赵承谦-赵用贤-长子赵琦美,赵用贤孙赵士春、赵士锦。</p><p>61. 高邑(今河北元氏)赵南星家族</p><p>明代名宦世家。</p><p>赵南星-赵清衡。</p><p>62. 广州番禺赵介家族</p><p>明代文化世家。</p><p>赵介-赵洁、赵绚、赵释、赵纯。</p><p>63. 汝阳(今河南汝南)赵好德家族</p><p>明代官宦世家。</p><p>赵好德-赵毅。</p><p>64. 德化(今江西九江)赵光抃家族</p><p>明代官宦世家。</p><p>赵赞化-赵光抃。</p><p>65. 四川内江赵贞吉家族</p><p>明代文化世家。</p><p>赵贞吉,先祖为宋丞相赵安仁(洛阳赵安仁家族),子赵鼎柱。</p><p>66. 浙江江山赵镗家族</p><p>明代文化世家。</p><p>该家族为宋商王赵元份后代。太宗派。靖康年间,武略将军赵善孚以护高宗南渡,始家邑西乡之竹和。元代末年,赵友三又举家徒居泉塘,号泉塘赵氏。赵同鹏-赵思汤-赵志谦-赵平海-赵风山-赵镗。</p><p>67. 代州(今山西代县)赵文博家族</p><p>明代官宦世家。</p><p>赵思明-赵忠-赵文博(1424-1497)。</p><p>68. 祥符(今河南开封)赵云翰家族</p><p>明代文化世家。</p><p>原籍河北邢台。赵云翰-赵愚、赵鲁。</p><p>69. 山东济宁赵崇璧家族</p><p>明代军功世家。</p><p>原籍山东鱼台县,赵荣-赵忠(永乐中为济宁卫,遂家济宁)-赵胜-赵雄-赵禄-赵卿-赵崇璧。</p><p>70. 河北迁安赵胜家族</p><p>明代军功世家。</p><p>赵胜,史称系出汉朝赵充国后代,世居河朔。至伯父赵赤(无嗣)和父亲赵再兴,于明初始徒家永平之迁安。</p><p>71. 云南鹤庆赵德宏家族</p><p>明代官宦世家。</p><p>赵德宏(1476-1539),先世为蒙诏人,始祖为赵铎率,后有赵坚-赵连-赵获-赵春-赵应-赵敏-赵远-赵德宏。</p><p>72. 潞州(今山西长治)赵伟家族</p><p>明代官宦世家。</p><p>赵彦举-赵友谅-赵子和-赵伟。</p><p>73. 长州(今江苏苏州)赵忠家族</p><p>明代官宦世家。</p><p>赵忠,为宋宗室福王之后代。福王六代孙赵繇汴迁越再徒苏。赵孟桂-赵由瑶-赵宜睿-赵学礼赵忠。-</p><p>74. 江都(今江苏扬州)赵辉家族</p><p>明代豪门右族。</p><p>赵和-赵辉,妻为明宝庆公主,朱元璋最幼女。</p><p>75. 山东寿光赵槛家族</p><p>明代官宦世家。</p><p>赵铎-赵福-赵槛-赵岳、赵岩。</p><p>76. 安徽休宁赵坊家族</p><p>明代文化世家。</p><p>赵坊,其先为陇西人。唐朝中和年间,先祖赵思举家迁到新安海宁(今安徽休宁)之龙源里。其后有赵安庆-赵光祖-赵大振-赵梦营-赵弥孝-赵象元、赵克明(五男二女)幼子赵坊。</p><p>77. 桐城(今福建泉州)赵钹家族</p><p>明代文化世家。</p><p>赵钹,原为燕山“著族“。先祖赵藻的五世孙赵彝道,迁桐城,赵彝道-赵敏敬-赵信-赵永芳-赵弼,五子,第四子为赵钹。</p><p>78. 山西垣曲赵载家族</p><p>明代官宦世家。</p><p>赵郎基-赵信-赵鼎-赵载。</p><p>79. 掖县(今山东莱州)赵焕家族</p><p>明清著名文化世家。</p><p>原为河北真定赵云的后代,赵云随刘备入四川,遂居四川成都府红花市内。赵焕五世祖赵守义,明初任金州卫经历,因家东莱。曾祖赵秀,祖父赵惠,父亲赵孟。赵焕兄弟三人,兄赵燿,弟赵灿。赵燿-赵胤昌-赵士元、赵士亮、赵士宽、赵士完、赵士冕。赵士亮-赵玉澡、赵玉攒。赵灿-赵喜昌-赵士哲-赵涛、赵瀚。后人还有赵琳,赵琪。</p><p>80. 上海赵灼,赵焕家族</p><p>明清文化世家。</p><p>宋皇族后代,明代迁至上海县南城。赵灼弟赵焕改名赵廷炯。赵廷炯孙赵东曦(立为赵灼后)子赵子瞻,三子,赵维宗、赵维圭、赵维炎。</p><p>81. 武进(今江苏常州)赵申乔家族</p><p>明清文化世家。</p><p>赵继鼎-赵申乔、赵申季。赵申乔-赵熊诏、凤诏。</p><p>赵熊诏-赵侗学-赵绳曾-怀玉、球玉-赵振祚(子学彭)、振基。</p><p>凤诏曾孙赵钟书-赵仁基-三子,其中次子赵烈文。</p><p>82. 山东烟台牟平赵昌胤家族</p><p>明清科第世家。</p><p>原籍广西,一说云南,明洪武年间,赵怀宝举家徒居宁海(即牟平)。赵世隆-赵昌胤-6子:赞、赓、质、资、贤、贡。赵昌胤孙十餘人,中字辈8人,吉(在后)字辈3人。</p><p>83. 浙江平湖赵汉家族</p><p>明清文化世家。</p><p>宋宗室后,世居平湖。赵汉六世祖赵友一。二子赵伊、赵偕。赵伊子:赵邦程、赵邦秩。赵邦秩子赵棕。赵偕-赵邦黍-赵志堂-赵昺、赵昊</p><p>84. 青岛城阳赵名一家族</p><p>明清地方望族。</p><p>原居湖广省岳州府灃州慈利县枇耙树村,明洪武三年(1370)徒居山东莒县,赵名一徒居城阳。子赵亮,有6子,赵晟、昱、日下永、旻、冕、昂。此后分六大支。</p><p>85. 甘肃宁夏(今宁夏银川)赵良栋家族</p><p>清代军功世家。</p><p>先世居陕西绥德卫,后迁安边堡。赵良栋,长子赵宏灿(子之垣),次子赵宏夑(子之壁)。</p><p>86. 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赵景贤家族</p><p>清代官宦世家。</p><p>父亲赵炳言。长子赵深彦,次子赵滨彦,赵溱彦,赵涞彦。</p><p>87. 安徽休宁赵吉士家族</p><p>清代官宦世家。</p><p>赵吉士(11627-1706),曾祖赵廷贤,祖父赵完璧,父亲赵时腴,三子,赵道凯、赵景从、赵景行,孙12人,继字辈,曾孙4人。</p><p>88. 深州(今河北深县)赵德俶家族</p><p>清代名宦世族。</p><p>先世居山右之洪洞,明初徒居直隶,永年旋迁深州,四世祖赵秉谦,赵克中-赵廷玠-赵德俶-赵盛奎、赵盛举-赵家廉、赵家熙、赵家焘。</p><p>89. 上海青浦赵颐家族</p><p>清代文化世家。</p><p>赵颐-赵汝霖-赵逢源-赵福畴。</p><p>90. 登州大嵩卫(今山东海阳)赵作舟家族</p><p>清代名门望族。</p><p>赵作舟(1622-1695),初为滨州赵氏,远祖以军功世袭登州大嵩卫镇抚使,遂为卫人。祖父赵廷策,父亲赵景星。</p><p>91. 上海赵文哲家族</p><p>清代著名文化世家。</p><p>赵宏璧-赵绅-赵文镐、赵文鸣、赵文哲</p><p>赵文哲-赵秉渊、赵秉冲、赵秉淳。</p><p>赵秉渊-赵模、赵凯,赵模-赵继勋。赵秉冲-赵荣、赵林。赵秉淳-赵枚。</p><p>赵文哲从弟赵文钦-赵溶-赵梅、赵柄-赵光勋。</p><p>92. 贵阳赵国澍家族</p><p>清代文化世家。</p><p>赵国澍在青岩堡设馆授徒。四子:赵以焕、赵以炯、赵以炳、赵以奎。三进士、一举人。</p><p>赵以炯(1856-1906),光绪十二年进士第一,为清代第106位状元,也是清代贵州第一名状元。</p><p>93. 河南商丘赵应奎家族</p><p>清军功世家。</p><p>赵应奎1674年为江西袁州副将,其子赵衍庆、赵衍祥。</p><p>94. 山东泰安赵国麟家族</p><p>清代文化世家</p><p>赵国麟(1673-1751),其先上羽人,祖赵瑷始家泰安。其子赵起鲁。</p><p>95. 云南昆明赵光家族</p><p>清代豪门右族。</p><p>宋宗室秦王赵德芳之后。湖州迁居绍兴诸暨,再迁山阴城外西宜、华舍二村,族甚繁。</p><p>赵光太高祖赵大本、高祖赵宾[始由绍兴迁顺天(北京)]、曾祖赵文志、祖父赵煜宗、父赵坤。赵光1820年进士,1854年卒,益“文恪”。其兄赵锡奎,弟赵百禄,其子赵廷璜。</p><p>96. 山东安丘赵葵畦家族</p><p>清代文化世家。</p><p>赵葵畦,1902年贡生,二子:赵录绩(字孝陆)、赵录绰(字孝孟)</p><p>97. 仁和(今浙江杭州)赵昱、赵信家族</p><p>清代藏书世家。</p><p>赵昱(1689-1747)、其弟赵信,其从兄赵铁岩,其子赵一清,字诚夫。</p><p>98. 湖南湘潭赵启霖家族</p><p>清代豪门右族。</p><p>赵咸宁-赵照德-赵长春-赵启霖-赵家宏、赵家环、赵家寮、赵璋英(女)、赵湘莹(女)、赵寿筠(女)-赵声琅(兄弟五人、姐妹3人)-赵修“言先”。</p><p>字辈:家、声、修。赵启霖宣统年任四川提学使。</p><p>99. 武进(今江苏常州)赵衡家族</p><p>清代名门望族。</p><p>赵衡(1877-1946),字颂平,一字仲平。世居漕桥镇,其宗祠在距镇一里多的楼村。江南诸赵,多为宋太祖次子燕王后代,南渡后,散居各地,楼村支,即其一。其祖赵应辰,字星五,公正廉洁,为一乡祭酒;父赵荫棣。赵衡兄弟三人,兄赵之基,字颂眉,官河南。其弟赵之屏,字叔成,官甘肃天水。赵衡创办振声小学,与其妹婿孙宇耀共同创办养根小学。赵衡二子:赵诏熊、赵访熊,均为清华大学教授。二女:赵婉贞,赵婉和。孙一人:赵南华;孙女一人:元元。</p><p>100. 辽宁铁岭赵尔巽、赵尔丰家族</p><p>清代至民初官宦世家。</p><p>赵尔巽(1844-1927),字公镶,号次珊,又号无补。东三省总督。</p><p>其父赵文颖是道光进士,官至山东知县。</p><p>赵尔丰(1846-1911),字季和,赵尔巽之弟。其兄弟四人,三人中进士。四川总督。</p><p>101. (益都)赵氏(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区)赵平家族</p><p>家风:严守礼教,诗书传家。</p><p>北宋靖康年间,为避乱,迁蒙阴。始祖赵平,明永乐初年再迁益都的颜神镇。赵平-赵彦名-赵廷杰(南赵分支)、赵廷毅(北赵分支)。赵廷毅-赵课-赵振业-赵继美、赵双美、赵济美、赵进美、赵元美。赵进美(1620-1692)。赵继美-赵作肃。赵双美-赵作肱-赵执信(1662-1744)、赵执谷、赵执蒲、赵执黄、赵执绥。赵进美-赵作谋、赵作耳。赵元美-赵作羹。赵执信-赵愚、赵“赣[心底]“、赵“孙[心底]“、赵念、赵勰、赵庆。赵执信孙九人,曾孙八人。后人还有赵吉。</p><p>此100家族中广州惠州的赵炳家族和迁徒赵胜家族为一个家族,惠州市古称,其地不在广州,而在迁西。</p> <p>原家谱部分影印件。</p> <p>原家谱封底。</p> <p class="ql-block">原家谱封面。</p> <p class="ql-block">此图:1910年地图上的大庄科村</p><p class="ql-block">地名档案 | 苏家屯区沈水街道大庄科村·原名庄科里</p><p class="ql-block"> 瑞雪烹梅</p><p class="ql-block">2022-5-4 10:23 · 来自辽宁 · 沈阳市新城子街第一小学品德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地名来历。大庄科村是苏家屯区沈水街道下辖的行政村。清顺治年间,马宋孔林四姓移民至此,起名庄科里。1851年改为大庄科。</p><p class="ql-block">笔者臆断,庄科里这个村名是不是与庄稼棵有关?</p><p class="ql-block">大庄科村东与八家子和荒地村为邻,西与王纲村搭界,南与水萝卜村毗邻,北与新开河与仁而堡村接壤。</p><p class="ql-block">区划沿革。</p><p class="ql-block">1958年9月,大庄科村属八一公社。</p><p class="ql-block">1964年4月,属王纲堡公社。</p><p class="ql-block">1983年8月,属王纲堡乡。</p><p class="ql-block">2010年7月,属王纲街道。</p><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2日,撤销王纲街道,与临湖街道合并设立沈水街道。 大庄科村属沈水街道。</p> <p>乾德堂郜城宋氏八修族谱部分题字。</p> <p>乾德堂宋氏家族文化之</p><p>郜城宋氏一修族谱、二修族谱纪实</p><p> 宋宪超整理</p><p> 当67岁的宋廷琦踏上从济南府回故里成武县郜城集的寻亲路时,老人可能没想到这一别,将是德州旭公后裔和成武昶公后裔自元初至新中国成立之间七百年里最后一次相聚。此次寻亲虽然有遗憾,但宋廷琦用他的实际行动,为郜城宋氏家族留下了一部流传百世的家族文化,一部完整的家族遗产----《郜城宋氏族谱》。也正是他,使郜城宋氏后裔懂得了编写家谱的意义。宋廷琦将作为家族文化永久的丰碑,让子孙世代顶礼膜拜!</p><p><br></p><p> 明嘉靖年间,有直隶广宗县卸任的宋廷琦回到了故里郜城。从此以后专心研究诗词歌赋的他,决心修一部完整的《宋氏族谱》。这一年,65岁的宋廷琦踏上前往济南府的寻亲之路,交通不便,路途坎坷,对于一个早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的老人,其艰辛谁人能知?回到祖籍德州,当宋廷琦祭拜德州祖坟时,出现了插曲,原来德州也有一座祖姑坟。今天的我们看来,无论是祖姑葬在德州还是成武,都是子孙们纪念逝者的驿站。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些先辈们无法接受,此一行不欢而散。宋廷琦回乡后,独自完成了成武县宋氏族谱的编修。旭公和昶公后裔的再次相聚,将是732年之后的2011年。</p><p><br></p><p> 斗转星移,花开花落。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大明落幕。历经沧桑的古县成武,迎来的并非是新朝的新气象,而是千疮百孔的破败景象和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先是顺治二年黄河决口,秋禾淹没,颗粒无收。接着顺治五年夏,阴雨连续近百日,夏粮浸泡。同年七月反清复明的李化鲸(原籍直隶,流寓成武。清初,在县衙充当衙役。顺治七年七月起义,十月初,李化鲸被俘,送至京师,遇害。)攻破成武县。顺治六年,沙窝贼盗横行,官匪厮杀,遍布苍凉。顺治七年,黄河又决堤于曹州荆隆口,淹没南北宽四十余里,横流东下,用时五年才得以堵住决口。一次又一次劫难。使得《郜城宋氏族谱》几近遗失。</p><p><br></p><p> 1652十二世祖宋琰(字介璋,号九玉,恩贡生,博兴县教谕)同其兄宋瑶(字蓬景、邑增广生)、堂兄宋用义(邑庠生)共同编修郜城宋氏二修族谱。此次修谱幸好宋用义四弟宋用谋手抄一本未编写完残谱,然后他们几个人,查阅祖坟所有碑文,又走访家族分布各个村庄高年龄老人,询问和我宋氏有亲戚以及故交。方编纂《郜城宋氏族谱》二修。这次修谱,无疑成为成武县宋氏家族修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p><p><br></p><p>族谱编写完成后宋琰祖附诗一首垂后:</p><p><br></p><p>夹马皇猷终昺季,潛踪郜鼎荆棘祭。</p><p><br></p><p>三传麟凤耀金姿,六代芝兰蔚实砌。</p><p><br></p><p>皓首童颜添寿寿,绿槐染袖联甲第。</p><p><br></p><p>须知昺昶日光同,留与贤郎百事忆。</p> <p>各地赵姓始祖渊源探究_赵氏宗亲_新浪博客 </p><p>天水赵氏</p><p>天水郡在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年114年)设置,地点為平襄县(今甘肃通渭县西)。东汉时改名汉阳郡,三国时复改為天水郡。其管辖境界相当於今甘肃通渭、静宋、秦安、定西、清水、庄良、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p><p>天水赵氏出自代王赵嘉之后。秦始皇灭赵后,让他的儿子赵公辅任西戎地区的行政长官,他把先进的生產技术带给西戎人,深受爱戴。他死后,人民為表达对他的敬慕之意,称之為"赵王"。这以后,他的子女在天水很快散向全国各地,成為当地望族。</p><p>敦煌赵氏</p><p>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敦煌赵氏,隋唐时有位赵子迁当上鹰扬府郎将,他的儿子赵武盖,任唐朝的监察御史,他的孙子赵彦昭,是唐中宗时期的宰相。</p><p>赵公甫的第十二代孙子赵融在东汉的时候曾经任过右扶风、大鸿臚。赵融的第七代孙子赵瑶曾当过北魏时期的河北太守,赵融的曾孙赵乾赞,任隋朝幽州刺史,受封阳武公。赵乾赞的儿子赵玄极曾任唐忻州刺史,赵玄极的儿子赵仁本曾任唐高宗宰相,赵仁本曾孙赵景曾任唐德宗宰相。</p><p>酒泉赵氏</p><p>酒泉赵氏系天水赵氏中有人在此做官迁居繁衍而成。隋朝琥侯将军赵才、唐朝武侯大将军赵道兴都出自这一支系。</p><p>扶风赵氏</p><p>扶风赵氏亦出自天水,西汉太中大夫赵禹的后代迁居此地。</p><p>新安赵氏</p><p>新安赵氏出自天水,后徒京兆奉天。南阳赵氏在唐宋时成為当地望族;唐初,郑州南阳10姓中有赵姓,唐代时南阳17个大姓中有赵姓。</p><p>南阳赵氏</p><p>南阳赵氏又衍生了平原赵姓。赵熹在东汉时曾任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太守,他的后裔赵难在北魏时任清河(后改名平原)太守,以后定居在此地,赵难成為平原赵氏的始祖,赵难的曾孙赵隐成為北齐元老重臣,子孙在北齐至唐代显赫一时。</p><p>金城赵氏</p><p>金城赵氏与中山曲阳赵氏、南阳穰县赵氏、长平赵氏、汲郡赵氏,都与天水赵氏同祖。</p><p>涿郡赵氏</p><p>涿郡為汉高祖时(一说為汉武帝时)设置,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市)。隋朝大业初年,又改幽州為涿郡,治蓟县(今北京西南)。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及河北霸县和天津市海河以北,蓟运河以西,赤城、涿鹿以东地区。涿郡赵氏是赵王迁的后代。赵亡后,秦始皇把他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他在房陵终日郁郁寡欢,数年后病逝於此。</p><p>伴随赵王迁来此处的妃嬪、侍从、大臣及赵国宗室都安息於此。西汉时,赵王迁的后裔自房陵迁居涿郡中分立河间郡,蠡吾属河间,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p><p>汉宣帝时的名臣、京兆尹赵广汉就出自涿郡赵氏。这支赵氏自汉以后默默无闻,直到唐代后期才有人出任官职,稍微有些名声。</p><p>赵跳任唐朝的永清、文安、幽都县令,他的独生子赵斑累官至御史中丞。赵斑的儿子赵敬在后梁时任营、蓟、涿三州刺史。后梁被后唐灭,赵敬殉难,他的儿子赵弘殷為躲避父祸,逃难到今洛阳郊外的夹马营,被乡绅杜爽招為赘婿,定居於此。</p><p>赵弘殷少年时驍勇异常,擅长骑马、射箭,在后唐时作战有功,深得唐庄宗信赖,后汉时官封护圣军都指挥使。后周太祖郭威起兵推翻后汉,建立周朝(史称后周),赵弘殷又在郭威和周世宗手下效力,先后任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检校司徒,统率禁兵,封天水县男。</p><p>公元960年,由赵弘殷的第二个儿子赵匡胤建立宋朝。宋朝是赵姓的鼎盛阶段,在这时确立了它的大姓地位,而且在地域分布上也是空前的广阔。由於宋朝皇室自称是涿郡赵广汉之后,涿郡赵氏的影响力超过了天水赵氏,取代了天水的望族地位。</p><p>涿郡赵氏后又衍生出颖川赵氏。赵广汉曾任颖川太守,他的支派子孙后迁居颖川,在唐代以后形成人口眾多,分布很广的望族。</p> 概说:赵姓来源及赵氏家族<br>姓氏,是家族的第一标志。<br>以"赵、钱、孙、李"开头的《百家姓》,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年了。"赵",为什么在《百家姓》中名列榜首呢?并不是姓赵的人多,而是《百家姓》这本小册子编于宋朝。宋朝的皇帝姓赵,其他姓氏只能排在后面了。<br>"赵"不但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同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已有数千余年的历史。<br>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祖、考(父)、子、孙,在姓氏的标帜下前赴后继,生生不息,才有了千枝百条,而又根脉相连的家族。<br>所以,要认识家族的历史,就不能不知道"姓氏"的历史;要认识中国历代赵氏望族的历史,就不能不知道"赵"这一姓氏的历史,例如"赵"是如何由"氏"变"姓"的,它是如何发源,如何壮大和演变的......<br>(一) 姓与氏<br>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姓是血缘的标志,氏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氏是姓的进一步分化,但它最初并不代表血缘。例如周天子是"姬"姓,他的子孙从血缘上说都是"姬"姓。但是,枝繁叶茂的姬姓子孙彼此之间也要有所区别,于是分封在吴国的姬姓诸侯就以"吴"为氏;分封在蔡国的姬姓诸侯就以"蔡"为氏;分封在布满杨树之地的姬姓诸侯就以"杨"为氏......"吴氏"、"蔡氏"、"杨氏"等等也就成了各自这一支小家族的家族称号。<br>标志着家族血缘系统的"姓"是与生俱来、固定不变的,而一个家族的氏号常常根据封国、官职等事物的名称来命名,因而是可以变动的。<br>战国末期,姓与氏的区别开始渐渐消失。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姓为氏",...姓氏'之称,自太史公(汉代司马迁)始混而为一。"姓氏混同后,任何一个姓氏都可称为"姓",也可称为"氏","赵"当然也不例外。<br>(二) 凤的传人与御马者的后裔<br>相传"赵"氏的始祖是先秦的造父。造父本是远古"赢"姓大家族的后代。至周穆王时,造父因功劳卓著,被赐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造父及其子孙就以封邑的名称作为自己这一小支家族的标志,称赵氏。<br>造父以前的家世,据称可以直接追溯到上古五帝之一的少皋。少皋是以凤凰为图腾的原始部落首领。《史记-秦本纪》载:少皋有一女儿叫女修,"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玄鸟,即凤凰;大业,就是帝舜时的大臣皋陶。把大业说成是凤凰之子,可知赵姓的远祖是以凤凰为图腾的氏族部落。<br>大业娶少典氏女儿女华为妻,生下大费,也就是伯益(或名柏翳)。伯益与其父共同辅佐帝舜。帝舜命伯益协助禹治理水患,拯救民众于苦难之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根治水患,民众安居乐业。帝舜赐给大禹一黑色的玉圭,禹说:"伯益亦有功劳"。于是,帝舜对伯益说:"你帮助禹完成了这件功业,我赐给你皂色旌旆之旒,以后你的子孙一定会昌盛的!"并将"姚姓之玉女":配给他为妻。"姚姓之玉女",即舜帝的女儿。舜为瞽叟的长子,本为妫姓,后因入赘于尧帝,而另立锅灶,便将家族的继承权让给了弟弟象,改为姚姓。伯益熟悉鸟兽的特性,曾为帝舜调教驯服鸟和兽,颇为称职,"鸟兽多驯服"。帝舜赐伯益姓赢姓,并让他担任重要官职。帝舜禅位于禹,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br>帝禹在巡狩途中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市)病逝,将天下传位于伯益。但帝禹的儿子启夺取了帝位,建立了夏朝。<br>伯益与玉女的长子,名叫大廉,因继承了父亲调驯鸟兽的技业,人称鸟俗氏。鸟俗氏大廉的长子名叫费昌。费昌因又,-7-夏桀的残暴统治不满。便携全家东迁到正逐渐强盛的商国,后充当商汤灭夏的开路先锋,大败夏桀于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逸镇)。从商汤开国直到商朝第九代王太戊帝,费昌的后代"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赢姓成为当时的显贵。其后裔有名叫仲,被太戊帝任为驾车大夫。其玄孙仲滑被派往西戎,守护西垂地区(今甘肃东南部)。<br>仲滑的儿子蜚廉奔走如飞,有"飞毛腿"之称;蜚廉的儿子恶来力大如牛,是有名的大力士。商王纣重用这父子二人,对内镇压各诸侯的反叛,对外出兵讨伐周边部族。商王纣残暴无道,天怒人怨,周武王乘机联合各地诸侯势力兴兵灭商。牧野一战,商朝军队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入都城朝歌,商王纣自焚而亡。恶来助纣为虐,被周武王的军队杀死。<br>早在周武王灭商前,蜚廉因被商王纣派往北方,幸免于难。商朝灭亡后,蜚廉为表达他对纣王的一片忠心,就在都城北边的霍太山(今霍山,又名太岳山,位于山西霍县东南)设立祭坛祭奠。据说掘土筑坛时,在土中得一石棺,上面刻有铭文:"上天令蜚廉不参与殷商的祸乱,特赐石棺以兴其族。"蜚廉读罢铭文,大彻大悟,就隐居霍太山,并又得一子,名季胜。季胜后来归顺了周朝,他的儿子孟增自幼聪明过人,对商代的甲骨文造诣颇深,因而得幸于周成王,被召为内廷近臣,并赐予皋狼(今山西离石县西北)之地。孟增就在皋狼这个地方起宅定居,后人称他为宅皋狼。皋狼有子名衡父,衡父有子名造父,即是后世赵姓的始祖。<br>由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赵姓的远祖是以凤凰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凤凰,是赵姓血缘祖先的图腾。因此,赵姓,便可以称是凤的传人。<br>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造父为伯益十三世孙,显然有误。伯益为舜、禹时人,从伯益到造父,经历了夏、商和西周王朝前期,共计一千二百余年,不可能只传十三世。<br> 造父善驯马驾车,为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很受穆王的重用。周穆王姬满平时就爱坐马车远游,他让造父驾.匹千里马,又带上卫士和金银珠宝去见西王母。他从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出发,北上内蒙,再向西穿过新疆的名山大川,到了西王母国。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款待远方的客人,她和穆王两人饮酒唱和,尽欢而散。琼浆玉液,珍食美器,异歌仙曲......神仙之地的一切都令周穆王倍感新鲜、羡慕,使他忘掉了尘世的一切,在此尽情地享乐,流连忘返。离开西王母国后,又继续向西,一直到了中亚西亚的吉尔吉斯草原。两年中行程三万多里,靠的全是造父的马车。在徐州一带称霸的徐偃王,得知穆王久不归朝、朝政衰坏的消息,便联合几个诸侯国造反,起兵进攻周朝。周穆王忧心如焚,火速回朝平叛。又是造父施展他高超的驾车本领,八骏拉着马车日夜兼程,使穆王及时返回镐京。周穆王征调诸侯国的军队,又联合南方楚国的军队,大败徐偃王,并灭掉徐国,不但平息了叛乱,而且将周朝势力推进至淮、泗地区。正是由于在这场平叛战斗中造父功劳卓著,穆王才赐给他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作为封邑。造父的子孙就自豪地以封邑为氏,成为"赢"姓大家族中的一个以"赵"为氏号的忻分支。这也就是后世赵姓的最初源头之一。<br>赵姓的始祖造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位驾御千里马的高手。值得一提的是,造父的后裔也继承了其御马技术,如叔带曾于马上救出周宣王,受到恩宠,荣及一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威震四方......<br>关于赵姓的来源,还有一说。相传黄帝时代,"胙土命氏",就已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大家族,赵氏家族便是其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故汉应邵在《风俗演义》中即说:"张、王、李、赵,皆黄帝之后也。"最早出现在正史中的赵姓(氏)人物,即是《史记》中的赵梁。《史记•龟策列传》载:"桀有谀臣,名日赵梁。"由此可知,夏时已有赵氏。《东莱赵氏家乘》卷一《赵氏源流再考》也称:"粤稽赵氏源流类书所载,佥云出伯益裔孙赢姓之后,故后世之追本求源者,俱以造父为始。据《路史•国姓衍庆纪原》、《百家谍。风俗传》与类书所载迥不相侔。张、王、李、赵,黄帝赐姓。有夏之季,赵梁见于正史,有殷之初,赵殷官为牧师,又有弘正真君赵道,隐得道于商初。赵之得姓至宋初已历四千余岁。......盖吾赵氏不止始于造父也,明矣。"<br>这两种说法,已难以考明其真假。但后来赵氏大都以造父为始祖。何光岳在《秦赵源流考》一书中认为,"夏商之赵梁、赵隐,乃伯劳氏即伯赵氏之后,为鸟夷的一支。后造父封于赵地而为赵氏。今赵氏皆祖造父,无为梁、隐之后者"。<br>(三) 赵姓的演变与分布<br>造父封于赵城而称赵氏,造父的五世孙叔带在周幽王时,率子孙离开周朝迁往晋国,不但立足下来,而且繁衍成大族。自晋文公时起,赵氏家族成员在晋国政坛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最后联合韩、魏,三家瓜分晋国,建立了赵国,定都邯郸。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的历史大舞台上,赵氏家族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活剧......<br>赵国之时,赵氏血脉已分为三大支,一是居邯郸(今河北邯郸)的大宗,一是居东武城(今山东武城)的平原君分支,一是居东安阳(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南)的代安阳君分支。<br>代安阳君赵章受封为君后,不服武灵王传王位给弟弟赵何(赵惠文王),于是举兵作乱,与其弟争夺王位,为国相赵戎率兵镇压,其宗族皆灭。这样,赵国灭亡之前,只有居邯郸的赵王宗族和居山东武城的平原君赵胜族人。<br>公元前229年,秦军攻下邯郸,杀赵姓族人甚众,并俘赵王迁,将其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邯郸大宗由此而衰。居山东武城的赵胜家族,也"与赵俱亡"。这样,赵国时的二大宗族,随着赵国的灭亡而消散四方。公元前222年,秦军进攻赵国代郡(治所在今河北蔚县),代王赵嘉投降。赵嘉的儿子辅被秦始皇任为西域的行政长官,居住在甘肃天水(今甘肃通渭县西北)。赵公辅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西戎之地推行怀柔政策,又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授给西戎人,深得他们的爱戴,尊称他为"赵王"。赵公辅的后代就定居在天水,很快繁衍成人1:21众多的大族,成为当地的望族。<br>自汉至唐,天水赵氏历代仕宦不绝,封侯拜相者多人,任官为吏者不计其数。据《汉书•功臣侯表》和《恩泽侯表》所载,汉代之时,赵姓之中,封侯的有三十多人,其中近一半人出白天水赵公辅家族。如营平侯赵充国,为汉时首屈一指的名将,其子赵印为汉中郎将。其后还有赵融,为东汉大鸿胪;赵昂为益州刺史,奉敦煌太守。南北朝时,赵知礼为南朝陈国的石卫将军。赵融的十世孙赵温和赵逸兄弟俩,同为北魏显贵。<br>降至隋唐,天水赵氏家族之中的族人更是赫赫有名。隋朝时,赵芳为蒲州刺史,其长子赵元恪为扬州总管司马,其次子赵元楷为江都郡丞兼领江都宫使。唐朝时,赵氏官拜宰相的有四人,名为赵仁本、赵憬、赵彦昭、赵宗儒。这四位赵姓宰相之中,赵仁本、赵憬、赵彦昭三位宰相都为天水赵氏家族之人。<br>在西北,天水赵氏又衍生出扶风(今陕西凤翔县)赵氏、酒泉(今属甘肃)赵氏、敦煌(今甘肃敦煌县西)赵氏或张掖赵氏、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赵氏等,并在当地形成望族。<br>天水赵氏家族还像一簇庞大的蒲公英,将自己的种子不断撒向全国各地,繁衍出众多的、遍布华夏各地的望族。<br>如西汉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往南阳宛(今河南南阳市),把赵姓迁往中原,东汉太傅赵意就出自这一支;另一支迁居南阳穰(今河南邓县),唐代宰相赵宗儒即出自这一支。南阳赵氏一直到唐宋时仍为当地的望族。南阳赵氏又衍生了平原赵氏。赵意在东汉时曾任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太守,他的后裔赵难在北魏时任清河(后改名平原)太守,以后定居在此地,赵难的重孙赵隐(后改名彦深)成为北齐重臣,子孙在北齐至唐时显赫一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平原赵氏胜过南阳赵氏。<br>在这一时期,从天水迁出的还有:新安(今河南新安县)赵氏、汲郡(今河南卫辉市西南)赵氏、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赵氏、中山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赵氏等。<br> 北魏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往洛阳,又由洛阳迁往武川镇(今内蒙古武西)。赵达任北魏的吏部尚书,举家离开南安迁往洛阳。在北魏时,为了防止柔然的进攻,在北部边境建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从良家子镇守武镇,举家自洛阳迁徙至武川。<br>天水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于代(今河北代县)。赵襄本天水南安人,任北魏中山郡守,任职期满在这里落户。另外,天水赵氏的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br>因此,在宋代以前,天下赵氏大都以天水为宗。《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赵姓部纪事》称:"天水,赵之望也。"<br>除天水赵氏外,被流放到房陵的赵王迁的后裔到西汉时,也逐渐发展起来。他们首先从房陵迁居到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县西南),形成涿郡赵氏。后来从涿郡中分立河问郡,蠡吾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被称为河间赵氏。汉宣帝时的名臣、京兆尹赵广汉就出自涿郡赵氏家族。<br>涿郡赵氏又衍生出颍川赵氏。赵广汉曾任颍川(治所在今河南禹县)太守,他的后代有一部分迁居颍,在唐代以后形成人口众多、分布很广的望族。<br>另外,在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赵佗,在今广东、广西和云南东南部、越南北部建立了南越国,存在了九十多年,不但把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传播到这里,而且把赵姓势力推进到岭南。<br>三国时,赵姓有几支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真定常山人赵云,后在蜀政权任职,在成都落户;洛阳人赵达精通术数之学,当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时,他推算到东南之地有王者之气,在此能够避乱,就渡江到东吴。南阳人赵咨也为躲避战乱迁居江南。赵达和赵咨都在东吴任职,东吴最后定都建业(今南京市),这两支赵氏亦当定居于建业或建业附近。<br>东晋时,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赵伦之家族,自下邳迁居建康(今南京市);南朝时,天水陇西赵氏迁居江南,赵知礼任梁侯官令。<br>唐初,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人陈政、陈光远奉命平定泉(州)潮(州)间"蛮獠"啸乱,他们的部下多是中原人,固始人赵瑞等以府兵队正身份人闽,把赵姓又推进到今福建。唐末五代时期,洛阳人赵光裔兄弟三人在南汉政权任职,举家迁居广州;开封人赵廷隐因效命后蜀,自开封落户于四川成都。<br>公元960年,"涿郡赵氏得天下",建立了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创造了赵姓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并代替了天水的望族地位。<br>赵宋皇族除十八位皇帝外,还拥有众多的王公贵族和公主郡主县主等。《宋史•宗室世系表》收录的宋朝皇室一世至十二世的男性子孙就达十二万人,如果把宗室子弟所生女性子孙和十二世以外的人加起来就更多了。宗室子弟原先都居住在宋都汴京,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势必要分流,同时随着宗室子弟担任官职,自然就离开京城,迁居各地。其中许多在当地形成望族。<br>自宋朝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其迁徙过程和线索已难以详述。元至清代,在各地形成望族的主要有:湖州(今浙江吴兴)赵孟顺家族、冠氏(山东冠县)赵天锡家族、临洮(今甘肃岷县)赵阿哥潘家族、蔚州(今河北蔚县)赵瑁家族、颍川(今河南许昌)赵宏伟家族、博山(今山东淄博)赵执信家族、益都(今山东青州)赵秉忠家族、常熟(今江苏常熟)赵用贤家族、掖县(今山东莱州)赵焕家族、成都赵世延家族、武进(今江苏常州)赵申乔家族、归安(今浙江吴兴)赵景贤家族、休宁(今安徽休宁)赵吉士家族、贵州贵阳赵国澍家族、管城(今河南郑州)赵毓家族、惠州(今广东惠州)赵炳家族、宁夏(今宁夏银川)赵良栋家族......<br>(四) 异流同源<br>一个姓氏史,就是一部民族交融史。"赵",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姓氏,在其数千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既有外姓入赵姓者,也有赵姓改为他姓者。赵姓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体。<br> 外姓人赵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br>1."赐姓赵氏"<br>以宋朝赐功臣及少数民族首领改赵氏为最多。宋太宗端拱元年(988),赐党项族首领李继捧为赵姓,更名为赵保忠,为定难军节度使。其弟李继迁,于淳化二年(991)也被赐赵姓,名赵保吉,为银州观察使。淳化五年(994),宋太宗曾削去赵保吉所赐姓名,但真宗即位后,又恢复其赐姓。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以夷人木征为荣州(今日荣县)团练使,赐姓名赵思忠。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以青唐戎人陇拶为河西军节度使,任鄯 <br>(今青海西宁)知府,封武威郡公,并赐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于瓦,赐姓名赵怀义,为廓州团练使,并任湟州(青海湟中县)知府。宋皇还赐党项族李元吴为赵姓,赐宇文虚中为赵姓。前者因叛宋而除去赵姓,后者则无后裔继宗。又有马植,原为辽朝光禄卿,燕(今河部)人,"世为辽国大族",因与辽皇室不睦,遂向宋朝进联金灭辽之议,有功而赐姓赵,名赵良嗣。北宋仁宗时,广西广源州蛮侬智高起义,被狄青率兵平定,侬氏宗族大部分投顺宋朝,被赐姓为赵氏,为今日壮族侬人的赵姓祖先。《元史•赵阿哥潘传》云:"赵阿哥潘,土波思乌思臧掇氏",即吐蕃人,先辈归附宋朝,赐姓赵氏,世居临洮(今甘肃岷县)。<br>2."讹传入姓"<br>讹传为赵姓的主要有元朝女真族术要甲姓。因术要甲音似赵家,故讹传为赵姓。《元史•赵良弼传》云:"良弼字辅之,女直(真)人也。本姓术要甲,音讹为赵家,因以赵为氏950又《按竺迩传》云:"按竺迩,雍古族(蒙古族),其先居云中塞上,......外族术要甲家,讹言赵家,因姓赵氏。"其孙《赵世延传》中也说:"祖按竺迩,幼孤,鞠于大父术要甲,伪为赵家,因氏为赵。"<br>3."冒姓赵氏"<br>公元前222年,赵国被秦所灭,赵国的部分并非赵氏的平民被分散到各地,为不忘亡国之恨,时时刻刻牢记故国,"皆以国为氏"后梁的孔循先是冒姓朱氏,后又冒姓赵。南宋灭亡后,许多逃到福建等地的宋朝子民,纷纷冒姓赵氏,以示对赵宋皇朝的纪念。<br>4.清军入关后为了便于对汉人统治而改为赵姓<br>清兵入关灭明朝时,引起了汉族人民的拼死反抗,康熙三年(1664),诏谕"定更复姓名之例",将清汉军镶红旗人一支改姓赵氏,以缓和民族对立,增进民族融合。其后有清初名将赵宏恩、赵国祚等。又改清汉军正南旗人一支为赵姓,其后有清末赵尔巽、赵尔丰等。又自辛亥革命后,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多改为刘、金、赵三大姓,爱新觉罗氏改为赵姓是满族主要赵姓之一。<br>另有为赵氏收为养子的,改姓赵,其子孙遂入赵氏家族。如宋朝赵邦承本姓李,赵南仲爱其勇纳之,更姓赵(见《宋稗类钞》)。五代时赵延寿本刘氏,为后梁大将赵德钧所获,养为子,遂姓赵(见《旧五代史》和《辽史》)。当然,赵姓也有改为他姓的。福建漳浦有个赵家堡,堡里的人全都姓"黄",他们自称是赵宋王朝皇室后裔,是宋亡之后避难来此,筑城自卫,并改姓"黄"。赵姓的分支姓氏有十一个,其中"马"姓最大,他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后代。赵奢因功被封为马服君,其子孙遂以"马"为氏,后衍为大族,今日为第十九大姓,人口近三千万。民间还有"秦兄赵弟"一说。这也是有历史根据的。因为"秦"、"赵"本同出自"赢"姓,皆为赢姓伯益之后,故《史记•赵世家》称:"赵氏之先,与秦共祖。"后来赢姓中的一支分封在赵地,于是又有了"秦"、"赵"二氏。《史记•秦始皇本纪》还有这样一段记载:秦国公子异人在赵国都城邯郸为人质,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正月,异人在邯郸喜得一子,取名为"赵政",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赢政。异人本姓赢,之所以让他的儿子叫赵政,就是因为秦国国君的祖先和赵国国君的祖先出自原始赢姓部落,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正由于上述的原因,民间有"赵黄马秦,一脉亲"的说法。<br>另外,赵姓还有改为"李"、"宋"、"周阳"、"宇文"、"乙弗"、"吴"等姓的。如上文提到的后梁大将赵德钧,在投降后唐后,曾一度被李存勖赐姓"李";南宋赵氏皇族的一支,在南宋亡后,迁徙到山东成武,改姓"宋";西汉时赵兼被封为周阳侯,其子孙"遂改赵姓而为周阳";南北朝时,北周骠骑大将军赵昶,因战功卓著,被周明帝赐姓宇文氏;西魏车骑大将军赵肃,曾被魏文帝赐姓乙弗氏;福建晋江安海赵宋皇族后裔跟外公姓吴等......<br>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也存在着"赵"姓这一姓氏。如西汉时北方匈奴族中有赵安稽、赵信等人。赵安稽以匈奴王降汉,被封为昌武侯;赵信以匈奴相国降汉,被封为翕侯。在南方越族中有赵光等人,赵光原自认姓秦,自名秦王,又号苍梧王,西汉时被封为随桃侯,并改姓赵,今岭南越族之中的赵姓成员,多为赵光的后裔。<br>唐五代时,南方有西赵蛮、东赵蛮。《旧唐书•西赵蛮》载:其"首领赵氏,世为酋长。有万户余。贞观三年,遣使入朝。二十一年,以其地置明州,以首领赵磨为刺史"。赵磨,《新唐书》作"赵酋摩"。五代之时,白族人赵善政建立了大天兴国,至明清时,白族赵氏涌现出了许多文人学士,如赵汝濂于明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历官至右副都御史,其诗文颇有盛名。又有赵炳龙于明崇祯七年(1633)中进士一甲二名榜眼,明亡后任南明政权吏部文选司主事,升户部员外郎,后隐居肇庆郊外向湖村,著有《居易轩诗文钞》、《宝岩居词》等传于世。赵淳于清雍正五年(1727)进士及第,曾任云南东川、鹤庆两府教授,其诗文语言精练,风格明快,妙不可言。赵廷枢曾任江西安福、萍乡、安仁诸县知事,后归故里定居,著有《所园诗集》四卷传于世。赵辉璧道光六年(1826)中进士,历任安徽全椒县和山西临县知县,著有《古香书屋诗钞》、《读诗管见》等,为同朝学子所称赞。另外,壮族、瑶族中亦有赵氏。壮族中以广西宁明的赵克广和广西龙州的赵荣正、赵荣章最为著名。赵克广为嘉庆年间贡生,掌宁江书院山长二十余年,弟子遍布左江上游,为世人赞誉,著有《碧萝月轩诗稿》二卷。赵荣正为拔贡出身,主讲龙州暨南书院十八年,名传四方,著有《霞披书屋吟稿》一卷,流传甚广;族人赵荣章,长期任广西提督文案,著有《守山诗钞》二卷。瑶族中有赵瑞封家族,在宋代以后分布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等省和自治区......<br>少数民族中的"赵"姓,其来历说法不一,但大多是汉族赵氏与其通婚,而渐变为少数民族赵氏。"赵"姓作为汉民族的一个大姓,其姓氏文化流传到各地少数民族之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白族赵氏,其祖先即是在汉朝从山西河东郡蒲州迁来的,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形成白族四大姓之一......(另三姓为王、杨、李)<br>纵观赵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它从侧面揭示了一个真理:赵姓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体,赵姓演变过程就是各民族融合团结的历史。总而言之,归结为一句话:百姓一家,根在华夏。<br> <p class="ql-block">2011年10月2日,宋宪超带着乾德堂郜城宋氏八修族谱,来苏家屯与宗亲相聚,以志庆贺八修族谱。</p><p class="ql-block">参加志庆的有宋宪超、宋长润、宋长生、李庆伟、宋庆良、宋延辉、赵博海、宋延伟、原丽华、宋延海。</p> 各地赵姓始祖渊源探究_赵氏宗亲_新浪博客 <br>各地赵姓始祖渊源探究(2009-07-11 09:20:22)转载标签: 赵姓房陵望族始祖赵氏涿郡文化分类: 赵氏族谱 <br>天水赵氏<br>天水郡在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年114年)设置,地点為平襄县(今甘肃通渭县西)。东汉时改名汉阳郡,三国时复改為天水郡。其管辖境界相当於今甘肃通渭、静宋、秦安、定西、清水、庄良、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br>天水赵氏出自代王赵嘉之后。秦始皇灭赵后,让他的儿子赵公辅任西戎地区的行政长官,他把先进的生產技术带给西戎人,深受爱戴。他死后,人民為表达对他的敬慕之意,称之為"赵王"。这以后,他的子女在天水很快散向全国各地,成為当地望族。<br>敦煌赵氏<br>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敦煌赵氏,隋唐时有位赵子迁当上鹰扬府郎将,他的儿子赵武盖,任唐朝的监察御史,他的孙子赵彦昭,是唐中宗时期的宰相。<br>赵公甫的第十二代孙子赵融在东汉的时候曾经任过右扶风、大鸿臚。赵融的第七代孙子赵瑶曾当过北魏时期的河北太守,赵融的曾孙赵乾赞,任隋朝幽州刺史,受封阳武公。赵乾赞的儿子赵玄极曾任唐忻州刺史,赵玄极的儿子赵仁本曾任唐高宗宰相,赵仁本曾孙赵景曾任唐德宗宰相。<br>酒泉赵氏<br>酒泉赵氏系天水赵氏中有人在此做官迁居繁衍而成。隋朝琥侯将军赵才、唐朝武侯大将军赵道兴都出自这一支系。<br>扶风赵氏<br>扶风赵氏亦出自天水,西汉太中大夫赵禹的后代迁居此地。<br>新安赵氏<br>新安赵氏出自天水,后徒京兆奉天。南阳赵氏在唐宋时成為当地望族;唐初,郑州南阳10姓中有赵姓,唐代时南阳17个大姓中有赵姓。<br>南阳赵氏<br>南阳赵氏又衍生了平原赵姓。赵熹在东汉时曾任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太守,他的后裔赵难在北魏时任清河(后改名平原)太守,以后定居在此地,赵难成為平原赵氏的始祖,赵难的曾孙赵隐成為北齐元老重臣,子孙在北齐至唐代显赫一时。<br>金城赵氏<br>金城赵氏与中山曲阳赵氏、南阳穰县赵氏、长平赵氏、汲郡赵氏,都与天水赵氏同祖。<br>涿郡赵氏<br>涿郡為汉高祖时(一说為汉武帝时)设置,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市)。隋朝大业初年,又改幽州為涿郡,治蓟县(今北京西南)。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及河北霸县和天津市海河以北,蓟运河以西,赤城、涿鹿以东地区。涿郡赵氏是赵王迁的后代。赵亡后,秦始皇把他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他在房陵终日郁郁寡欢,数年后病逝於此。<br>伴随赵王迁来此处的妃嬪、侍从、大臣及赵国宗室都安息於此。西汉时,赵王迁的后裔自房陵迁居涿郡中分立河间郡,蠡吾属河间,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br>汉宣帝时的名臣、京兆尹赵广汉就出自涿郡赵氏。这支赵氏自汉以后默默无闻,直到唐代后期才有人出任官职,稍微有些名声。<br>赵跳任唐朝的永清、文安、幽都县令,他的独生子赵斑累官至御史中丞。赵斑的儿子赵敬在后梁时任营、蓟、涿三州刺史。后梁被后唐灭,赵敬殉难,他的儿子赵弘殷為躲避父祸,逃难到今洛阳郊外的夹马营,被乡绅杜爽招為赘婿,定居於此。<br>赵弘殷少年时驍勇异常,擅长骑马、射箭,在后唐时作战有功,深得唐庄宗信赖,后汉时官封护圣军都指挥使。后周太祖郭威起兵推翻后汉,建立周朝(史称后周),赵弘殷又在郭威和周世宗手下效力,先后任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建立周朝(史称后周),赵弘殷又在郭威和周世宗手下效力,检校司徒,统率禁兵,封天水县男。<br>公元960年,由赵弘殷的第二个儿子赵匡胤建立宋朝。宋朝是赵姓的鼎盛阶段,在这时确立了它的大姓地位,而且在地域分布上也是空前的广阔。由於宋朝皇室自称是涿郡赵广汉之后,涿郡赵氏的影响力超过了天水赵氏,取代了天水的望族地位。<br>涿郡赵氏后又衍生出颖川赵氏。赵广汉曾任颖川太守,他的支派子孙后迁居颖川,在唐代以后形成人口眾多,分布很广的望族。<br> <p>2011年郜城宋氏庆谱庆祠大会。</p> <p>2011年郜城宋氏庆谱庆祠大会。</p> 赵氏族谱:史料价值可挖掘<br>  赵氏族谱不仅是家谱,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广东赵氏族谱继承了其实录传统,其中史料价值最高者,当推三江赵氏族谱。<br>  三江始祖赵良韶1292年迁到新会县三江开族,穷一生之功精心撰修《三江赵氏族谱》,使赵姓血脉派衍得以传之后世。明代处士赵不易、赵不欺、赵崇敬,庠生赵必渶、赵君绶,以及清代庠生赵沅英等先后相继修辑三江《赵氏族谱》。民国时期由太宗第四子商王元份的二十九世孙,香港石印商人赵士松(字锡年,三江新田里人)在此基础上,从1925年12月24日开始,至1937年8月15日止,潜心修谱将近12年。他走遍全国寻根追源,并以信函与各地宗长联系,搜集赵姓有关史料,按先祖所存族谱全面汇编,参订成《赵氏族谱》,得赵士宜、赵文安二位相助,襄成美举,香港赵扬名阁石印,留览于后。计太祖、太宗、魏王三派共印《赵氏族谱》石印彩绘本共6000余册,单太宗之谱就印有4000册。三派族谱篇幅共计有数十万字。<br>  赵锡年《赵氏族谱》卷记载了宋朝的建立,并追溯到太祖匡胤的前四世及相关史实;载录了乾德二年《太祖皇帝玉牒大训》:“……朕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勿恃富而轻贫,勿恃贵而轻贱……”并有“赵氏上古源流谱览”、“赵氏上古源流谱略”等,对研究我国氏族文化颇有价值。该卷收录的“汴水赵氏仙源族谱序”、“鄱阳赵氏续修谱序”其一、其二、“璇源图谱序”、“处士意翁亭续修天源族谱序”、“东莞赵氏族谱序”、“西外赵氏族谱序”、“南外赵氏天潢贵派积庆图序”、“浚仪赵氏三江宗谱重修序”等地续修族谱序,以及太祖、太宗、魏王系皇室宗派录,亦均为真实可信的历史文献。<br>  美国史学家贾志扬(John W .Chaffee)在其著作《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赵冬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中,就对广东的《赵氏族谱》予以高度评价:“最好的家族谱,比如成书于20世纪初的广东赵锡年的《赵氏族谱》和清初泉州的《南外天源赵氏族谱》,内容丰富而详实,细节描述合乎情理,部分可以得到证明……这些家族谱提供了别处找不到的珍贵资料,特别是关于宋朝的灭亡,多数材料都三缄其口,这里却有迹可寻。因此,只要用审慎的怀疑态度来使用它们,并与其他材料配合起来,家族谱资料便能帮助进一步丰富我们对宗室的认识。”<br><br> <p>2011年郜城宋氏庆谱庆祠大会。</p> 赵姓总说<br>(2009-06-12 14:20:05) <br><br>中华民族的姓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民族,赵姓便是古老的姓氏之一。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赵姓一族或升或沉,或显赫或隐忍,或傲视寰宇,或落入绝境,演绎出多少悲欢离合,感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br>一、赵姓图腾解说<br><br>赵氏图腾<br>赵,疾行,超腾之义,少昊时期的东夷部落以鸟为图腾,在以玄鸟燕子为氏族图腾的族徽中,“肖”图形应是表示玄鸟燕子,并供奉于右边的神案上,左边是疾行的人形,以示崇拜之氏族的职能。后来,赵也被引申为替帝王驾车的御夫,所以古时赵、肖、御三字同义互通。赵氏族最早活动的地方称为赵地,进而形成城堡,后来有了赵德邑名,赵最终成为国家和姓氏。<br>二、赵姓来源和主流<br>赵姓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乱中,立下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br><br>血缘始祖:伯益<br>周穆王传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叔带的12世孙赵襄自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史称赵氏正宗。<br><br>得姓始祖:造父<br>除了出自嬴姓的赵氏正宗,赵姓还有其它的来源,如:少数民族改姓赵而来。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等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它们一起汇聚成泱泱赵姓。<br>三、赵姓分支与迁徙分布<br>赵氏的发祥地在今山西省境。秦初,始皇派赵公辅任西戎地区的行政长官,居住在天水。其后代就定居在天水,随后很快就繁衍成当地一大望族。同时,赵王赵迁因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后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氏推进到今广东、广西。赵氏南迁始于三国之时,由涿郡赵氏赵匡胤建立的北宋,使赵氏人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赵构建立的南宋,使得赵氏在江南地区得到了大举繁衍发展。同时,北方的赵氏也在东北三省得到了播迁。自宋朝以后,赵氏遍布全国各地。<br><br>宋太祖赵匡胤<br>秦朝,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时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省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省,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br>在2007年公安部公布的新百家姓中,赵姓排名第八,总人口数量约3000万,占全国人口总量的2.3%。在全国的分布形成了沿黄河省份高比率分布的现象。在中国北方,赵姓尤其常见。赵姓分布的第一大省,是位于中部的河南,一省便聚集了赵姓总人口的 18.7%,赵姓人口也占据了河南总人口的5.5%。山东、四川两省的赵姓人口分布也很集中,占总人口20.3%的赵姓聚集于此。赵姓的第二集中分布区为陕西、河北,这两省又聚居了赵姓总人口的14%。在新疆东南、内蒙古部分地区、福建南部、广东、广西、海南、台湾,赵姓人口分布较少,一般不到当地人口的 0.8%,有些地区甚至不及0.5%。<br>据有关姓氏研究专家统计,赵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况是:O型占32.4%,A型占28.5%,B型占29.8%,AB型占9.3%。<br>四、郡望名门与堂号堂联<br>赵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以天水郡和涿郡最为显赫;赵姓的主要堂号有:“半部”、“琴鹤”、“天水”、“孝思”、“谷治”、“萃涣”、“敬彝”、“创基”等。“半部堂”典出北宋宰相赵普。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br>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其后人以此为堂号。<br>琴鹤堂也颇为有名,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受贿,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清贫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br>赵姓的主要楹联有以下五副:<br>日联冬夏;雪梦罗浮。<br>风高琴鹤;图绘麒麟。<br>箕骑天上;丝绣平原。<br>冀州世泽;天水家声。<br>发棹唱持楫请命;推针绝绣帛成图。<br>赵氏的家训格言:赵氏的家训首推南宋大臣赵鼎的《家训笔录》。赵鼎家教极严,他以宋儒司马光《家范》作为训导的标准,重在提倡廉勤节俭,训导子孙勤俭守业。规划居家生计之道。强调“凡在仕宦,以勤廉为本,人之才性,各有长短,固难勉强,唯廉勤二字,人人可至”。并认为廉勤是对己的准则,和顺是待人接物的准则,“于任何则可以安身”,也就是远离了祸害了。又认为节俭一事,是做人的最好德行。赵鼎所言30条,条条通俗,句句有理,深为后人所重视。<br>五、赵姓名人谱<br>赵姓从得姓开始就十分显赫,在春秋时赵衰辅佐晋文公定霸业,到战国时赵国成为七雄之一,赵氏子孙一直有权有势,到了宋朝赵氏权力打到了顶峰。最负盛名的人物有: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平原君赵胜;西汉名将赵充国,司法官赵禹,南越王赵佗;东汉经学家赵岐;三国名将赵云,数学家赵爽;唐朝经学家赵匡;宋朝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名相赵普,画家赵昌,赵令穰,金石学家赵明诚;南宋宰相赵鼎,画家赵孟坚;金国文学家赵秉文;宋元之际理学家赵复;元朝书画家兼篆刻家赵孟頫明朝文学家赵南星,医学家赵献可。<br><br>赵武灵王<br>其中不得不提的有赵武灵王、赵匡胤,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第六位国君,改革赵军传统装束,实行“胡服骑射”,提高了赵军战斗力,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一度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赵氏家族走向权力的顶峰。<br>进入现当代,赵姓名人依然璀璨,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兼地质学家赵金科,燃料化工专家赵宗燠,结构力学专家赵飞克,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作家赵树理,诗人赵文节等等。<br>据统计,《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赵姓历代名人902名,占总名人数的1.9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6位。其中,赵姓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82%,排在第7位;赵姓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51%,排在第15位;赵姓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1.9%,排在第12位。<br>六、赵姓宗族特征<br>历经历史沧桑的熏赵沉淀,古老的赵姓族群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族特征:<br>1.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br>2.作为一个泱泱大姓,赵姓家乘谱牒繁杂,却又有迹可循。<br>3.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br>已有3000多年的赵姓,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沉浮,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历史的进程,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事迹。赵氏人已经遍及华夏大地及海外诸国,当代赵氏人继承了祖先的勇敢和正直,行走在继往开来的大道上,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再谱本族辉煌,也为世界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br><br> <p>成武郜城宋氏祖茔和宋氏宗祠。</p> 中国人辈分及称呼<br>一.辈分名称<br>1、祖辈<br>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 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br>(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br>(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br>(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br>(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br>(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br>(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br>(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br>2、曾祖辈<br>(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br>(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br>3、高祖辈<br>(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br>(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br>4、父母<br>(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br>(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br>(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br>(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br>(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br>(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br>(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br>(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br>(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br>(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br>(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br>(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br>(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br>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br>(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br>(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br>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br>(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br>(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br>(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br>(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br>(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br>(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br>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br>(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br>(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br>(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br>(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br>(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br>(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br>(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br>7、考**<br>“考”和“**”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但生前不再称考**,考**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br> 8、夫妻<br>(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br>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br>(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br>9、与丈夫相关亲属<br>(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br>(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br>(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br>(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br>(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br>10、与妻子相关亲属<br>(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br>(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br>(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br>(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br>(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br>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br>(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br>(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br>(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br>(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br>(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br>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br>(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br>(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br>(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br>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br>(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br>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br>(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br>(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br>(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br>(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br>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br>(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br>(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br>  <br>二.称呼与关系<br>  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 自称<br>直系 生父 父亲 爸爸、爹 爹爹、阿爹 儿、女<br>直系 生母 母亲 妈妈、娘 妈妈、姆嬷 儿、女<br>直系 后父 继父 晚爹 阿伯、阿爹 儿、女<br>直系 后母 继母 晚娘 嗯娘、姆妈 儿、女<br>直系 父之父父之母 祖父祖母 公公婆婆 爷爷、阿爷娘娘、阿娘 孙、孙女<br>直系 父之祖父父之祖母 曾祖父曾祖母 太公太婆 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 曾孙、曾孙女<br>直系 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 哥、弟姐、妹 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 弟、哥、妹、姐<br>直系 夫 丈夫 老倌 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 妻<br>直系 妻 夫人 老人(读如宁) 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 夫<br>直系 夫之父 公 阿公 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 媳妇<br>直系 夫之母 婆 阿婆 <br>  <br>血统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br>旁系 父之兄父之弟 伯父叔父 叔伯 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 侄、侄女<br>旁系 伯父之妻叔父之妻 伯母叔母 大妈婶娘 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 侄、侄女<br>旁系 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 堂兄弟堂姐妹 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 弟、哥、妹、姐 <br>旁系 父之姐父之妹 姑母 姑娘 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 侄、侄女<br>旁系 兄之妻弟之妻 嫂弟媳 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 旧称叔伯、今称弟、兄 <br>旁系 夫之兄弟 伯叔 叔伯 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 弟媳、嫂<br>旁系 夫之兄弟配偶 妯娌 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 弟媳、嫂、妹、姐 <br>旁系 婿、媳之父母 亲家 亲家公(姆) 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 弟媳、嫂、妹、姐<br>旁系 姑之丈夫 姑父 姑丈姑夫 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 内侄、内侄女<br>旁系 姑之子女 姑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 表弟、哥、妹、姐<br>  <br>血统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br>母系 母之父母 外祖父外祖母 外公外婆 外公、外婆 外孙、外孙女<br>母系 母之兄弟及其配偶 舅父舅母 娘舅舅姆 舅父、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 外甥、外甥女<br>母系 舅父之子女 舅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 表弟、哥、姐、妹<br>母系 母之姐妹及其配偶 姨父姨母 姨丈姨娘 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 外甥、外甥女<br>母系 姨之子女 姨表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 表弟、哥、姐、妹<br>妻系 妻之父母 岳父岳母 丈人丈母 面称随妻阿爹、姆妈 女婿<br>妻系 妻之兄弟及其配偶 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 阿舅舅嫂 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 姐夫、妹夫<br>妻系 妻之姐妹 内姐内妹 姨娘 面称随妻 姐、妹<br>妻系 妻之姐妹的丈夫 连襟 连襟 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 哥、弟<br>称呼对象 称 呼 自 称<br>-------------------------------------<br>祖父之祖父 尊高祖父 玄孙<br>祖父之父 尊曾祖父 曾孙<br>祖父 尊祖父 孙<br>祖父之兄弟 某某尊伯叔祖父 侄孙<br>父 严亲 儿<br>母 慈亲 儿<br>兄 某某胞兄 弟<br>弟 某某胞弟 兄<br>子 某某吾子 父<br>孙 某某吾孙 祖父<br>侄 某某贤侄 胞愚伯叔<br>侄孙 某某贤侄孙 伯叔祖<br>曾孙 某某贤曾孙 曾祖<br>玄孙 某某贤玄孙 高祖<br>伯叔父 某某尊伯叔父 侄 <p>选自《中华百家姓氏始祖碑林精品集。</p> <p>“百家姓”排列终有序</p><p>姓氏文化有何内涵?</p><p>新华网上海频道</p><p> 文字:张建松、慎海雄   </p><p> “请问您贵姓?”——姓氏不仅是中国人初次见面时必问的问题,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也不一般。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姓就被是世袭的,由父系传递。因此,中国人的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随着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排名在各个朝代都不尽相同。 </p><p>专家指出,姓氏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研究中国人的“姓氏基因”和姓氏分布涉及中华民族的起源、祖宗遗传下来的基因资源的分布、当今海内外的寻根、今后人口发展趋势和国土利用等重要问题和研究领域。 </p><p>“百家姓”今依人口排序 历代姓氏“排行榜”可复原 </p><p> 前不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研究员与中华丘氏宗亲联谊会创会会长邱家儒合作完成了“姓氏研究项目”的一项最新调查,按照人口多少排序,推出了当今新的“百家姓排序”: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朱马胡郭、林何高梁、郑罗宋谢、唐韩曹许、邓萧冯曾、程蔡彭潘、袁于董余、苏叶吕魏、蒋田杜丁、沈姜范江、傅钟卢汪、戴崔任陆、廖姚方金、邱夏谭韦、贾邹石熊、孟秦阎薛、侯雷白龙、段郝孔邵、史毛常万、顾赖武康、贺严尹钱、施牛洪龚。 </p><p>这个结果一出,许多人都将它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启蒙读物《百家姓》相比照。事实上,这两者并没有可比性。老《百家姓》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它的排序没有严格按照姓氏人口数量来排列,主要是讲究句句压韵、琅琅上口、好学易记,因此自成书以来,成为我国流行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教材。 </p><p>南宋学者王明清经考证指出,《百家姓》里“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氏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的正妃之姓;李则为南唐国王的姓氏。 </p><p> 袁义达与他的有关姓氏的著作</p><p> 老《百家姓》本来收集了411个姓,后增补至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其前100位的排序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丰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 </p><p> 既然《百家姓》的排名没有任何科学意义,那么能否以科学的方法复原距今1000多年前宋朝人的姓氏排序?袁义达按照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有关姓氏频率研究方法,从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收集宋朝人物最全的一部文献——《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中采集统计样本,根据每一人物的姓名、籍贯或居住地、工作地区、文献表明的地点进行统计,同时还根据宋朝四次人口统计的数值,以年份间隔为加权数计算宋朝全国和各省平均人口数的比重,从而推算出当时全国姓氏的期望分布频率。 </p><p>根据袁义达的研究,宋朝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到1279年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9岁的小皇帝投海自尽的319年间,百家姓的排序是:王李张赵、刘陈杨吴、黄朱孙郭、胡吕高宋、徐程林郑、范何韩曹、马许田冯、杜周曾汪、苏董方蔡、梁石谢贾、薛彭崔唐、潘邓任史、钱侯魏罗、叶沈孟姚、傅丁章萧、蒋卢陆袁、江晁谭邵、欧阳、孔俞尹廖、阎洪夏雷、葛文柳陶、毛丘龚康、蒲邢郝庞、安裴折施、游金邹汤、虞、严、钟。 </p><p>按照同样的科学研究方法,袁义达还得到了元朝、明朝的百家姓排序。 </p><p> 元朝从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元”起至1368年灭亡的98年间,百家姓的排序是:王张李刘、陈赵吴杨、黄周徐朱、郑胡高郭、林程马释、汪罗孙邓、曾萧何方、唐谢冯吕、许韩董叶、宋夏余曹、范潘田姚、金袁蔡戴、史孔薛杜、倪熊文彭、蒋梁俞沈、傅丁谭段、耶律、苏汤卢顾、易毛洪魏、陆侯廖贾、孟虞严姜、钱雷江、完颜、丘黎于邵、葛章龚颜、邹崔石秦、游、欧阳、郝。 </p><p> 明朝从1368年朱元璋称帝,到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明朝灭亡的277年间,百家姓的排序是:王张李陈、刘杨吴黄、周徐朱赵、胡孙郑何、郭沈高林、谢马叶罗、冯许萧汪、韩曹潘吕、姚程余袁、宋钱陆卢、唐彭蒋曾、邓蔡顾魏、方傅金范、梁夏董章、俞丁江杜、邹钟苏严、戴崔田毛、石任龚陶、邵薛丘熊、侯谭姜贾、施秦史廖、于孔尹黎、孟段汤白、詹聂易洪、盛倪康文。 </p><p> 袁义达指出,事实上,我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编制了“百家姓”或“千家姓”,但都不是以人口的多少排序,而是与当时的家族地位或姓氏的读音有关。例如明朝的千家姓就是以皇帝的“朱”姓为始,“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学弘周孔、统绍禹汤......”。而清朝的百家姓则以“孔”姓开始,“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政、游夏文章......”,以示尊孔。 </p><p><br></p> <p>本人收藏的两本电子书。是难得的宋朝宗室宗族历史资料。本篇资料一部分来源于族谱记载,一部分来源于网络,一部分来源以上两本专箸。其宗旨是:致力于弘杨赵宋家族文化,身为赵宋后裔子孙而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