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我见

新时代有效供给

<p>作者:中国供给研究院院长贾俊飞</p> <p>2017年《中国怡居》杂志第175期发表</p> <p>2017年7月《中国城市网》发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我见</b></p><p><br></p><p> 本届政府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个“有效供给”的新经济结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英明的决定,高屋建瓴地抓住了中国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标志着中国将进入一个引领世界发展的新时期。</p><p><br></p><p> “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这是毛泽东1956年11月12日《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六十年来我们看到伟大的祖国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表现在社会供给的发展方面。</p><p><br></p><p> 我国的供给发展,已经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建国以后的“国家计划供给”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自由供给”,“国家计划供给”确保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胜利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入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而改革开放以后的“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自由供给”则实现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p><p><br></p><p> 随着经济的发展,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即随着“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自由供给”不断的发展,无效供给、消极供给的矛盾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诸如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产业链脱节、不正当竞争、文化危机等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健康发展,建设“有效供给”新经济体系成为我党我国在新时期、新常态下的历史使命。</p><p><br></p><p> 习近平总书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就是要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之智慧,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实现社会的“有效供给”,通过“军民融合发展”引领和推动“有效供给体系”的快速形成,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则是“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实际践行,也就是要让世界人民共享“有效供给”的福祉。</p><p><br></p><p>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现优秀人才供给,不断地为党和国家、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保证我党红色文化、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使人才成为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和民族利益关系发展的积极力量。</p><p><br></p><p>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坚持局部区域资源配置服从国家发展大局,大局发展充分发挥局部资源优势的资源配置原则,实现全局同步发展。</p><p><br></p><p>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现资本供给智慧化,智慧支配下的资本才能够创造价值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资本是供给产业链条完善的契合剂,是智慧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必要条件,是供给产业链不断地健康科学发展实现有效供给的根本。</p><p><br></p><p> 实现社会有效供给是国家、民族健康发展的基本要素,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下,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