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的尧陵禅寺和尧王庙

刘朋

据目前可见的文献,东平县对帝尧唐陶氏的国家级祭祀,起源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兴盛于明朝和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终止于清朝乾隆元年( 1736 )。地方级祭祀,继起于乾隆元年( 1736 ),大约终止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前。 一、宋朝时期的东平的尧陵祭祀和濮郓之争<div>汉代曾有断断续续的尧陵祭祀在济阴(郡)城阳(县)——今菏泽市牡丹区尧胡集乡王寺村——举行,后因黄河决口而被淹没;又因为战乱和人口流亡、迁徙,五代初期就无法确定汉代的祭祀地点,时人误认为濮州雷泽县东谷林山——今菏泽市鄄城县富春乡谷林寺——为汉代祭祀地点。<br>1.北宋开宝四年(971),朝廷定议尧帝的祭祀在郓州,也就是今东平。<br>《宋会要辑稿》礼三八之三至四载:<br>(宋太祖开宝)四年(971)三月,诏:先代帝王陵寝,修创庙宇。……唐尧(郓州)……<br>《挥麈前录》卷之二也有相关记载:<br>……唐尧葬城阳谷林,今郓州界。……唐尧以司徒禼配,祠在郓州。<br>2.神宗熙宁元年(1608)七月己卯,知濮州韩铎言尧陵在雷泽县东谷林山,陵南有尧母庆都灵台庙,请敕本州春秋致祭,置守陵五戸,免其租,奉洒扫,从之。<br>3.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濮州知州范子谅请求将祭祀陶唐氏的地点由郓州改为雷泽县(今山东鄄城县)。<br>4.政和三年(1113),定五礼新仪,乃享陶唐氏于濮州,以司徒契配。</div> 二、明朝时期的东平的尧陵祭祀和濮郓之争<br>明洪武四年,政府在东平芦泉山前修建了尧陵、尧陵庙和崇圣寺,嘉靖十六年崇圣寺重修时改名为尧陵禅寺。<br>帝尧陵:在城东北三十里芦泉山阳。<br>——明万历《兖州府志·卷之二十四三·陵墓志》<br>帝尧陵庙:在城东北三十里尧陵之前,洪武四年遣编修葛守诚修建,敕有司春秋祭享。三岁一遣官致祭,国有大庆则告。嘉靖二十七年知州刘元凯重修,其制正殿七间,前为重门,门外大坊一座。<br>  ——明万历《兖州府志·卷之二十四·祠庙志》<br>崇圣寺:在州东北二十五里,帝尧陵右,洪武四年修。<br> ——明万历《兖州府志·卷之二十五·寺观志》<br><br> 帝尧陵庙结构设想图<div>其制正殿七间,前为重门,门外大坊一座。<br><div>殿之前為堂者一,曰饗堂;堂之東西為房者四,曰致齋,曰習禮,曰牢牲,曰神廚;廟之前有坊者一,题曰帝堯陶唐氏。<br></div></div> 同时期修建于曲阜的少昊陵正殿只有五间,可见尧王庙的规模非常宏大。芦泉村村民说,文革前陵前的皇林一抱多粗的古柏有50多棵,还有一棵四五抱粗的杨树。历代的石碑有107通,从尧王庙向北一直排到北面的九顶凤凰山(芦泉山)上。<br>明朝期间,濮州曾请求把尧王祭祀改回濮州,但没有成功。在嘉靖初设立州级地方祭祀。《山东通志》卷二一《秩祀志·附尧陵考》[]载:<br>弘治七年(1494),礼部尚书耿裕令濮州学正濮琰上状将辨正其祀,而耿旋转吏部,事不果行。<br>嘉靖(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初,巡抚陈凤梧檄知州张寰修建尧庙,置祀田一顷二十亩。<br>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秋,濮州知州薛孟率百官致祭尧陵并立碑。 三、清朝时期的东平的尧陵祭祀和濮郓之争<br>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继续在东平进行尧王祭祀。<br>清乾隆元年( 1736 ),山东巡抚岳浚撰 《大清礼部改祀濮州尧陵奏议》,朝廷定议改祭尧王于濮州,东平的尧王祭祀降为州级地方祭祀。<br>民国《东平县志·卷十五·古迹志·陵墓》1278载:<br>唐帝尧陵,《明集礼》洪武四年,礼部定议帝王陵寝在山东省者凡二,曲阜祀少昊,东平祀唐尧。祭用二仲之朔,陵置一碑,刊祭期及牲帛之数。俾所在有司守之,陵户一人,三岁一传。制遣道士奉香诣陵,令有司致祭。<br>谨案:尧陵在濮州。明初礼官定议,以为在东平州东北二十里芦泉山阳,修陵建祠,春秋祭祀。沿误者已四百余年,乾隆纪元始改祀濮州,此地仍敕有司岁时祭享。今松门清幽,埏路肃然,有其举之莫敢废也。(以上皆引自光绪《东平州志》)<br>今陵存而祭废。 <p>现在,尧王墓和尧王庙都已经湮没不见,崇圣寺仅存三间正殿,居于寺院西北一角。寺院在建国后曾为苗圃,正殿1958年曾改为芦泉农中,后废弃。岁月的长河冲尽了曾有的辉煌,当年的气势恢弘庙宇已经破烂不堪。</p> <p>四、尧陵禅寺现存文物考</p><p>我们第一次考察,看到了古老的银杏树、破败的大殿、店内的石柱、石柱上的题记和雍正十三年御制祭文碑,没有看到嘉靖十六年重修残碑,但发现了雍正二年的御制祭文残碑和清代东平州知州张聪题记的残碑。</p><p>在后来的考察中又发现了万历四年的御制祭文碑和嘉靖二十七年知州刘元凯重修重脩帝堯陶唐氏陵廟記残碑。一并整理如下。</p> (一)雍正二年御制祭文残碑<br>  (这块碑现在已经找不到了)<br>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的御制祭文残碑仅存约三分之一,多数字迹模糊不清,依稀可读的文字:<br>************年,岁****辰 ,****丙子朔,越三十二日***********学士兼礼部侍郎胡煦祭于***********曰,自古帝**,****立极,****万邦,恺泽遍于******仁风及于奕***。******承大统。****曩徽***** 碑文还原为:<br>维雍正二年,岁次甲辰,正月丙子朔,越三十二日丁未,皇帝遣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胡煦祭于尧帝陶唐氏曰:自古帝王,体天立极,表正万邦,恺泽遍于寰区,仁风及于奕祀。朕丕承大统,遥契曩徽,兹于雍正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恭奉圣祖,合天弘运,文武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王配享圜丘的礼成,特遣专官,虔申昭告,维冀永赞,修和之治;并昭安阜之庥,鉴此精诚,尚其歆格! (二)雍正十三年御制祭文碑<br>雍正十三年御制祭文碑基本完整,风化比较严重,有一条大裂纹,有人在上面和过水泥,字迹多被掩盖,难以识别。<br>雍正十三年御制祭文依稀可读的文字:<br>维雍正拾叁年岁****卯拾弍月丁丑朔越八日癸****遣光禄寺卿****泰致祭于****曰****典光俎豆于前徽念****行荐馨香****世诚民****编****存*****继****大*****图*****芬在**** 石碑上的“納爾泰”三字,有点模糊,基本可认。 还原的文字:<br>维雍正拾叁年岁次乙卯,拾弍月丙寅朔,越八日癸酉,钦遣光禄寺卿纳尔泰致祭于尧帝陶唐氏曰:<br>  礼崇祀典,光俎豆于前徽;念切景行,荐馨香于往哲。惟帝继天建极,抚世诚民;丰功焝耀于筒编,骏烈昭垂于宇宙。溯典型于在昔,凛法鉴之常存。朕以藐躬,继登大宝,属膺图之伊始,宜展祀以告虔。特遣专官,祗尊彝典。苾芬在列,备三献之隆仪;灵爽式凭,仰千秋之明德。尚其歆格,永锡鸿禧。 (三)万历四年的御制祭文碑<br>維萬曆四年,歲次丙子,八月辛酉朔,越二十二日壬午,皇帝遣山東兗州府東平州知州丘如嵩等,致祭于帝堯陶唐氏曰:“昔者奉天明命,相繼為君,代天理物,撫育黔黎。彝倫攸敘,功在萬世,至今承之。陵園廟寢,英靈所棲。兹特遣使,齋捧香帛,祗命有司致祭。惟帝鑒歆尚饗。” (四)嘉靖二十七年知州刘元凯<br>重修重脩帝堯陶唐氏陵廟記<br>帝堯陵在東平蘆泉山,去州城東北二十里。洪武四年辛丑,高皇帝特遣編修葛誠脩陵奠祀。景泰三年壬申,本州州官蕭忠始作廟陵。前歲火,頹壞殆。<br>盡嘉靖二十七年戊申家君奉命守此州。越明年己酉,皇上循祀典,制遣太常官齎祝文香帛,命守臣致祭於帝堯陵廟。先是,家君謁陵廟,歎曰:“頹壞若是,何以奉帝堯之靈、稱皇上祀典?”於是,諏日令工捐金集事,重修其有而增其無。神有位,位有龕,龕有帷,供桌祭器具備,此皆昔之所無而今之所增者。殿之前為堂者一,曰饗堂;堂之東西為房者四,曰致齋,曰習禮,曰牢牲,曰神廚;廟之前有坊者一,题曰帝堯陶唐氏,培陵以備風雨,周垣以禁樵牧,此皆昔之所有而奉之重修者。<br>始是年八月之壬寅,告成於十一月之癸未。金碧丹漆,光耀日月 , 壯麗尊嚴,勢雄海嶽。近則鳳凰龍虎諸山絡繹環供,遠則黃華白石諸峰左右排列,西眺而源泉奔流 ,南望而曠野平平。雖非茅茨之故,宛然帝輿群臣都會,仿佛於一廷氣象也。…… 清代东平州知州张聪题记的残碑。 五、尧陵禅寺石柱布局和题字 一、尧陵禅寺现在共有10根石柱,其中的1、4、8、7、5、9、10七根石柱有刻字。<br>1.崇圣寺佛殿记,大明弘治八年(1495)石柱,东平州位雪屯兔湾村男善人杨玉同家人施金身柱一根。<br>2.无刻字。<br>3.无刻字<br>4.崇圣寺佛殿记,大明弘治八年(1495)石柱,东平州位雪屯兔湾村男善人杨玉同家人施金身柱一根。<br>5.重修崇圣寺记,嘉靖七年(1528年)石柱,兖州府东平州荆山屯助缘善人王臣等共舍柱三根。<br>6.无刻字。<br>7.重修崇圣寺佛殿记,嘉靖七年(1528年)石柱,兖州府东平州大阳社善人李名同家人舍施金身柱二根。<br>8.重修崇圣寺记,嘉靖七年(1528)石柱,兖州护卫芦泉屯居住等人……<br>9.崇圣寺佛殿记,大明弘治八年(1495)石柱,兖州护卫芦泉屯总旗杨刚小旗陈纪陈浩王胜施金身柱一根。<br>10.崇圣寺佛殿记,大明弘治八年(1495石柱,兖州护卫芦泉屯军队张武刘三等人……<br>注:石柱分为金身柱、石柱、柱三种。<br>  有的用于“崇圣寺佛殿”,有的用于“崇圣寺”<br>  可知,现存的石柱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石柱集中到大殿混用的。尧陵禅寺作为民间自发建设的寺庙,建设和维护经费全靠化缘和捐助,屹立数百年而不倒,实属不易。 嘉靖七年重修崇圣寺佛殿记石柱,也就是上图中的7号石柱,是现存题字最清晰、纹饰最精致的石柱。 嘉靖七年重修崇圣寺记石柱,也就是上图中的5号石柱,字迹破损严重。 嘉靖七年重修崇圣寺记石柱,也就是上图中的8号石柱,字迹破损严重。 大明弘治八年崇圣寺佛殿记石柱,也就是上图中的1号石柱,字迹破损严重。 大明弘治八年崇圣寺佛殿记石柱,也就是上图中的4号石柱,字迹破损严重。 大明弘治八年崇圣寺佛殿记石柱,也就是上图中的9号石柱,题字原被石灰墙皮覆盖,字迹比较清晰。 <p>大明弘治八年崇圣寺佛殿记石柱,也就是上图中的10号石柱,题字原被石灰墙皮覆盖,字迹比较清晰。</p> 六、芦泉村80多的老居民口述的尧陵禅寺布局 中心轴: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div>天王殿东侧有泰山老奶奶庙(碧霞元君行宫?),大殿东侧是圣贤庙,供奉刘关张三人;西侧是送子娘娘庙(送子观音?),圣贤庙北侧有一个钟楼。大殿前两侧各有功德碑两通。</div> 大殿、配殿的墙壁上都有彩色绘画。大殿东壁绘有八仙过海,西壁绘有唐僧取经,西南壁绘有武松打虎,东南壁记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