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南北湖风景区谈仙岭景点北面山顶上的北木山村,已经整体搬迁到澉浦新市镇小区里,那些大树、池塘、地名等等搬不走的东西也已经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为了让朋友们铭记我们曾经居住过的小山村,现以美篇形式介绍北木山的一些石榻。</h3><h1> (一)指南针失灵的倒针石</h1><h3> 我出生在北木山,小时候的住房在北木山西面朝北的一个山坡上,房子坐南朝北。屋西沿古道袁化大路下坡是一个山岙叫门前岙。走过门前岙翻上对面山顶是小栈头廊(“廊”意为“上面”,土语)。小有名气的倒针石就在小栈头廊的西侧,在海宁的地界上,距离海盐县的山地仅四~五米之遥。</h3><h3> 我们北木山人以前一直称倒针石为转针石。转针石的西面是陡坡,小地名叫龙潭里,龙潭里全是参天大树,是野兽出没的地方;南面小地名杂树林里,山陡林密,不见天日;北面是一个山岙,小地名"扇子山"是去海宁袁化镇的古道。我小时候,姐姐经常背着我与堂哥、堂姐们去转针石那边玩。当时的转针石是一块约2米宽,3米多长的岩石平台,平台西侧是峭壁,高近3米,宽3米多。在峭壁的前面有一根三角柱体的巨石,靠一个三角形面笔直的立在山体的岩石上,柱体高约3米,面宽约1米,顶端也是一个三角形小平面,与峭壁平台相距近1米。有一次我们在转针石的平台上玩,我的堂哥突然跳上了三角柱体的顶端,我们都佩服他胆子大,厉害!堂哥非常得意,过了一会儿他想回到平台上来,摆了几个姿势都没敢跳回原处。因为那个三角柱体的顶端略低于峭壁上面的平台,下去容易上来难。姐姐们伸手想拉他一把,可是手够不着,往下跳吧,柱体太高又不敢。万般无奈之下,堂哥弯腰摸着三角柱体的两条棱角,躬身从柱体的侧平面上慢慢往下滑,可是直到他的手和身体全挂直了,脚离地面还有一大截,他下不来又上不去,吓得妈呀!妈呀!大叫起来。姐姐们连忙从石崖南边陡坡的茅柴里滑下去,想去托住堂哥的脚,谁知堂哥已经坚持不住,手一滑,噗噗噗!整个人擦着石柱体的平面掉到了地上。堂姐们一边赶过去,一边叫着“哥哥!哥哥!”堂哥慢慢爬起来,搓搓手,摸摸头,又在膝盖上揉了几下,转过身来攀着茅柴、树枝慢慢往石崖南侧爬,姐姐们有的拉,有的扶,很快就把哥哥拽上了平台。这时我们发现堂哥胸前的衣服上出现了一个大洞。当时大家清楚,弄破了衣服那可是闯了祸。所以都闷闷不乐,没有心情再玩了,最后提心吊胆地回了家。这一天我听到大妈把堂哥凶了好久。</h3><h3>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后期,我还在读初小,暑假里的一天,我家里来了十来个陌生人,一看他们的穿着打扮就知道是城里人,其中最显眼的是他们每个人的两只手上都戴了“手表”。有一位叔叔跟我妈妈商量,中午要在我家搭伙,(上世纪五十年代乡下农村里没有饭店。)我妈妈答应了。这班城里人先在我家休息一下,然后要找一个人带他们去转针石,我自告奋勇做向导。到了转针石,城里人不约而同地摘下“手表”一起"对表”,这时我才看清楚了,这圆圆的玻璃下面有一根针,一头涂了红色,另一头白色,拿在手里不管朝哪个方向,只要持平,白色的一头永远都是指向南方,我明白了,这是指南针。开始测试了,他们有的把指南针放到平台上,发现白针偏离了方向,放的部位不同,偏离南方的度数也不同;还有的把指南针两边的皮带折叠到一起,围着峭壁用指南针的边靠到石崖上,呀!嗯?表示奇怪的声音不绝于耳,我也看见了,当指南针靠上石崖的西侧,本来应指向南方的白针却转过来指向东方。把指南针靠住石崖的南侧,那白针转过来指向了北方,不管指南针靠住这块石崖的那个部位,本应指向南方的白针都会转过来指向石崖,我轻轻地问一位叔叔:“这石榻有吸引力吧”!叔叔“嗯”了一下说:“指南针碰上这块石崖就失灵了”。</h3><h3> 同年的十月上旬,我放学回家,听说那天有几个人去转针石放炮炸石,取了一些标本回去了。我放下书包,连忙跑去转针石,当我爬到小栈头廊,一股浓浓的火药味扑鼻而来,走近转针石,看到原先那块峭壁的上半截被炸掉了厚厚的一片,峭壁上增加了一个高低不平的台阶,留下的石崖上有两个约80厘米深的半圆形孔,很明显,那是放炸药的炮眼。石崖下原先那根三角柱体被撞倒了,静静地躺在炸碎的乱石中,被炸碎的岩石是往龙潭里飞的,所以西边的树林里断枝残叶遍地都是,没撞断的大树杆上也是伤痕累累。转针石已遭破坏,周围满目沧桑。</h3><h3> 现在的转针石周围,树木已经郁郁葱葱,但是被撞倒的这块三角柱体巨石,再也没有立起来,转针石已经永远无法恢复原样。</h3> <h3> 北木山石榻很多,如平石榻、躺石、棺材石、桥子石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待续)</h3> <h1><font color="#39b54a"> 谢谢观看!</font></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