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夏都——三星堆》,川人速品速转!见证历史!

我心依旧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梦回夏都——三星堆<br>陈 进 图/文</b></h1> (本文信息量较大,请重点关注: 1、列举的大量证据链是否正确? 2、根据所列证据链推论是否合理? 3、您是否有新的证据可以否定或肯定以上内容?)<div> 三星堆古城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是岷江与成都平原衔接地带,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4500至3000多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明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br>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三星堆大量神秘祭祀神器形成了很多三星堆之谜:谁是三星堆的真正主人?三星堆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大量精美绝伦的祭祀礼器为何被掩埋?<br> 国内对华夏文明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约4100——3600年前)也有很多未解之谜,其核心就是夏朝都城至今没有在中原找到,有的甚至因此而怀疑夏朝的存在!已经发现的二里头遗址(3800年-3500年前)明显只是夏朝中晚期和商初期,并没有涵盖整个夏王朝。那早期夏王朝又会在哪里呢?夏朝作为新石器时代往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特别是早期,有没有可能从中原以外的地方迁徙而来?我们是否可以从大禹的族群和迁徙的路线上找找线索呢?其实我们都忽略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夏朝开创人大禹本身就是羌族人,其部落就是沿着黄河、岷江、成都平原扩散到中原,大禹时期,不管是蜀地还是中原,古羌族都是主要政治力量,而三星堆是已经发现的夏王朝时期最大的城池,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的三星堆古城——古羌族——夏王朝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把三星堆之谜和古羌族之谜、大禹夏朝之谜对接,很多问题都能得到合理解释,让我们一起去探秘:三星堆的出现、辉煌、消亡之谜,三星堆巨大纵目青铜器人像之谜、三星堆众多祭祀用品之谜、夏朝都城之谜、二里头遗址之谜等等。<br> <b> 五千年中华文明</b><br>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哪里开始?孙中山在中华民国开国祭文中写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是从黄帝、炎帝开始。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就是指炎帝、黄帝后裔。<br>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br>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br>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br>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lí),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br>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br>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br>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br> 据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考证认为,氐羌同为姜姓,即同出于炎帝。山东大学、光华大学教授,上海博物馆历史部、总务部主任童书业,更进一步论证:“‘姬姜’似即‘氐羌’。‘姜’之即“羌”、‘姬’之即‘氐’。”这说明炎帝就是古氐羌部落的源头。<br> 成都平原是国内少有的五千年文明从未间断过的地区,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缩影,一直延续自今。<br>成都平原目前已经发掘的史前遗址主要有:</div><div>茂县营盘山遗址5500年——5000年前(局部可到6000年前)<br> 什邡桂圆桥遗址5100年前-汉、宋;<br>新津宝墩古城遗址4570年前—4320年前;<br>三星堆遗址4500年前-3000年前;<br>成都十二桥遗址3700年前-2700年前;<br>金沙遗址3200年前-2900年前;<br>秦以后各种文化遗址就非常普遍了。<br> 这些遗址的年代与古羌人从岷江上游一路迁徙过来,时间、路线基本相同。<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h5><font color="#ed2308">成都平原五千年文明</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古羌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人类的迁徙很大程度上就是民族的迁徙与融合,在特定时间段,弄清楚主要民族的地域与迁徙变化,其展现的可能就是国家的发展脉络!在我国史前文明时期,古羌族部落集团是当时社会上最主要政治力量,为史前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山海经》记载中华文明发源于数千年前至一万年左右,众神出没的昆仑山。昆仑山脉从新疆到青海、四川交界三江源地区绵延数千公里,究竟在哪一段呢?</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山海经》描述众神出没的昆仑山河流众多,达九条之多,纵观整个昆仑山脉,河流密集的只有青海、甘肃、四川交界三江源地区。</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山海经》记载中华文明发源众神出没的昆仑山,很可能就是古羌人世代繁衍的青海、甘肃、四川交界的三江源地区。古羌人应该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数千年前,古羌族生活在青海、甘肃、四川交界地区,后沿着 黄河和长江迁徙,逐渐与当地融合形成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而四川是我国唯一黄河和长江都经过的省,所以四川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汇点,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支流,古羌族从青海、甘肃、四川交界的三江源地区,沿岷江经成都平原迁徙,也是长江文明的重要部分。同时岷江流域也是古羌族往西藏、云南迁徙形成藏族、纳西族、彝族重要一环,即被专家称为: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003年,美国科学家在华盛顿庄严宣布:美、英、日、法、德和中国,6个国家联合,经过13年的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序列图》。由IBM赞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举行的研究“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2005年4月开始在世界各地进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承担了远东地区及其东南亚地区的DNA的取样和研究。</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随着研究的深入,答案渐渐浮出水面,一张完整的人类迁移路线图开始显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科学家意想不到的是汉人和藏人共同拥有5000年前的一个基因突变,分子人类学家根据研究DNA得到了汉人和藏人本出同源这一结论。而且,汉人与藏人的关系比苗人、越人的关系都要更接近。汉人和藏人迁徙分开不过是5000年前的事情。所以今天的藏族和汉族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古羌族。</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根据专家多年的研究,云南、四川交界的金沙江流域的纳西族同样为古氐羌的一支。也是差不多同一时期从青海与四川交界的三江源地区,沿着四川岷江流域,经阿坝、甘孜、凉山逐渐往云南方向迁徙。</span></div></h3> <h5><font color="#ed2308">木里俄亚纳西族大村,蜂巢式石头房子是不是与古羌寨十分神似?</font></h5> 指路经是纳西族东巴在葬礼上念的经,意思是告诉逝者我们来的地方,好让逝者的灵魂能够找到归家的路。今天的丽江东巴念的指路经就是指向凉山州木里县的俄亚纳西族大村,而俄亚纳西族东巴念的指路经,指向就是青海与四川交界的三江源地区。这也从民俗宗教方面力证纳西族的迁徙路线。<br><h3> 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另外一支古氐羌从三江源地区马家窑遗址迁往茂县营盘山后,也在5000年前后,沿岷江迁往成都平原的的什邡桂圆桥和广汉的三星堆,形成神秘的三星堆文明。</h3><h3>  <b></b>为什么在5000年前后,古羌族沿着数条线路同时迁徙?</h3> 根据古气象研究表明,距今5000年左右是一个气候分界线。5000年以前气候特征温度明显偏高,而5000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由于气候的变化,迫使古羌人不得不迁徙找寻新的适合生存的家园。从而孕育了更多的藏族、纳西族、成都平原古羌族等文明,铸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三星堆的辉煌!<br><b> </b><br> <h5><font color="#ed2308">古羌人与三星堆</font></h5> <b> 三星堆遗址</b><br>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始于当地农民燕道诚于1929年淘沟时偶然发现的一坑玉石器。1931年春,在广汉县传教的英国传教士董笃宜听到这个消息后,找到当地驻军帮忙宣传保护和调查,还将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国人开办的华西大学博物馆保管。根据董笃宜提供的线索,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和助理林名钧于1934年春天组成考古队,由广汉县县长罗雨仓主持,在燕氏发现玉石器的附近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发掘。发掘收获丰富,根据这些材料,葛维汉整理出《汉州发掘简报》。三星堆遗址自1934年首次发掘以后,发掘就长期停滞。<br> 1986年两个“祭祀坑”发现后,出土上千件青铜器、金器、玉石器、象牙以及数千枚海贝,加上后来发现的三星堆古城址,这些重大考古新发现立即突破了以前的认识,使学术界最终充分认识到,三星堆文明(不包括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是一个拥有青铜器、城市、文字符号和大型礼仪建筑的灿烂的古代文明。<br> 三星堆的城池面积在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城池,甚至和晚一百多年的商国都城鼎盛时期相当。三星堆的青铜器有高达3.95米、集“扶桑”“建木”“若木”等多种神树功能于一身的青铜神树,在当时国内最大的。三星堆金杖长142厘米,重780克,全用纯金皮包卷而成,更是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的。三星堆出土还包括成套的祭祀神器、礼器,这些都表明三星堆的王者之气,只有当时国内最大的古羌部落集团才能与之匹配。所以三星堆就是古羌部落早期的都城。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出土金权杖</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出土近4米高的通天神树(青铜器)</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出土的玉琮</font></h5> <b> 华夏的源头——夏王朝</b><br> 夏朝(约2070前——1600 公元前)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br>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由大禹所建,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br> 三皇五帝时代黄河泛滥,由于洪灾长期影响着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而大禹动员华夏各族展开的历时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仅空前的团结了华夏先民,也极大的提升了自己的声望。洪灾得到根治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首个统一王权的产生也就得以奠定。<br> 西方汉学对中国史的叙述几乎是没有夏代的,比如《剑桥中国古代史》中吉德炜将商代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哈佛中国史》则干脆从秦汉开始叙述。上世纪20年代,国内极少数极端疑古派学者开始质疑夏代的真实性,尽管应者寥寥,但怀疑的声音一直存在。其主要原因就是夏王朝的都城自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也就是说至今没有在中原发现大家一致认可的都城。今天已经发现的夏时代城池二里头等大都有它的局限性,所以让夏王朝都城之谜更加迷雾重重。<br>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多时代、多方位的,夏朝处在新石器时代往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夏朝的建立也不是通过后期奴隶社会惯用的战争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大禹及族群,帮助全国各地治水而得到拥戴,建立起夏王朝。所以夏王朝注定与后面成熟的奴隶社会王朝有所区别。二里头文化有显著夏文化特征,但在时间鉴定上只是夏朝中晚期和商初期,要找寻夏王朝的都城,要真正鉴别出夏文化,我个人认为,就不应该仅仅限于中原地区,而应该从夏王朝建立者大禹及其族群迁徙路上多一些思考。<br>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2018年5月发表在《人民日报》《探索夏文化,方法与发现同样重要》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是信史,本无疑义。夏代的信史地位不是不能质疑,但怀疑要有理有据,需要“拿证据来”。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学者能够从学理上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文献中有关夏代的记载是后人伪造的。<br> 孙庆伟同时指出:探索夏文化,“方法”如果不是比“发现”更重要,至少也是同样重要。学术界之所以对夏文化没有形成共识,甚至有学者否定夏代的存在,根本原因就在于研究方法出现了偏差。<br> 北大前辈、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早已说过,“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邹先生不但主张夏代是信史,而且坚信考古学完全能够从古代遗存中鉴别出夏文化。<br> 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夏王朝的建立者大禹及其族群的脚步吧!<br><b> 大禹</b><br>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兴西羌”,并在《六国年表序》中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西汉扬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郀儿坪。西晋陈寿《三国志》说,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又说禹生汶川郡之石纽,夷人不敢牧其地。东晋《华阳国志》云:石纽,古汶山郡也……而生禹于石纽之刳儿坪。<br>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曾指出,这类传说“与西方的羌民崇拜白石是有关系的”。他认为最早活动于甘肃一带的羌族,后来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发展,一支留居西方。“以羌族为主建立夏王朝,在进入中原后接受龙山文化的影响,可能就逐渐改变其旧俗,形成中原文化,而仍居留于西方的羌族则继续保留其旧俗”。他还认为马家窑文化氏族部落,“可能系羌族祖先”。这也就是说,禹部族属于原生活在甘青地区的羌族东向发展的一支。<br>  中国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也持大致相同的观点,在其《殷墟卜辞综述》第八章“羌方”一节中云:“有与此等羌同族的夏,其种姓为姜为姒等,在夏商时代已进入较高级的形式,亦属可能。此等族姓,在殷卜辞为羌方,为羌,在春秋战国之书、器称之为戎为夏而不以羌名,凡此‘诸夏’属于高级形式之羌人,以别于尚过游牧生活的低级形式的羌人。”<br> 关于大禹是羌人的记载在古籍中还很多,《孟子》、《史记》、《吴越春秋》、《水经注》、《蜀本记》等都有,在近代学者、国民党时期汶川县长祝世德的《大禹志》中,明确地考证出大禹出生在汶川县绵虒镇刳儿坪。<br>绵阳北川民间有种说法:大禹出生绵阳北川禹里乡。其实仔细查一下地图,汶川、北川仅一山之隔,都是古羌人的地盘,在古代汶川、北川很可能都属于汶山郡,算是同一个地方罢了。<br> <h5><font color="#ed2308">地图上北川、汶川仅一山之隔,在古代可能就属同一地区</font></h5> 羌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很早就聚居在岷江上游青海、甘肃、四川交界的三江源地区,就是《山海经》记载中华文明发源众神出没且河流众多的昆仑山地区。氐羌是古羌族中最主要一支(部落),根据羌族史诗《羌戈大战》记载,戈基人(即氐羌)纵目(眼睛特别长),号称“千里眼”,因发现目标早,所以一路凯歌高奏。偶然被交战的另外的羌族部落发现其弱点,虽然纵目人看得远,但近了反而看不见,于是采用埋伏近身搏杀的方式一举将纵目人打败,氐羌被迫沿岷江往下游迁徙,当迁徙到茂县、汶川、成都平原一带时,大禹出生。上古时代洪水滔天,这给大禹练就治水本领提供了绝佳机会,首治家乡的岷江,如《尚书·禹贡》所言“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便是大禹在家乡岷江边治水的力证。<div>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禹治理岷江时,采取了往东方沱江疏导岷江水的办法。纵观沱江流域,在该区域共有5条支流汇入沱江,分别是绵远河、石亭江、湔江、清白江和毗河,其中绵远河、石亭江发源于茂县九鼎山(汶川与北川间唯一的大山,同为古羌核心地盘),石亭江在什邡市境内有87公里,高景关以上称洛水,以下称石亭江,长29.5公里。河的源头为九鼎山东侧的二道金河(洛水)和头道金河(章水)。湔江是成都平原西北山区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彭州市龙门山脉中的太子城峰,三星堆旁边鸭子河就是其下游,也同样是古羌部落核心区域。青白江,也称清白江,清白江为沱江二级支流,水源来自岷江,上段为蒲阳河,通过都江堰枢纽蒲柏闸分流,向东,至彭县长寿桥始称清白江。毗河发源于都江堰岷江水系的柏条河,该河流至郫都区团结镇石堤堰,被分流为府河和毗河。<br> 综上所述,沱江的5条支流中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分别发源于九鼎山和龙门山,水源均不直接来自岷江。只有清白江和毗河水源来自岷江的都江堰。所以说大禹要“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把岷江之水导入沱江,唯一的路径就是在都江堰将岷江水人工导入清白江和毗河,由此可见,大禹是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人!只是后来李冰在大禹的基础上更加扩大都江堰的灌溉范围,更为人熟知罢了。<br> 大禹家乡岷江治水取得成功后,走出岷江,扩及九州,取得地平天成、民得陆处、九河归道、九州划定的丰功伟绩。<br> 根据各种史书记载,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留下很多典故:<br>1、三过家门而不入<br>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br>2、涂山之会<br>夏建立后,大禹在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br>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br>3、铸造九鼎<br>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后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br> 大禹带领族人凭借当年岷江治水这一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走遍中原大地帮助治水,赢得广泛拥戴,建立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华夏文化就从这里开朝。 <br> 大禹建立夏朝,最有可能会把都城建在哪里呢?<br>大禹是羌族人,大禹所属古羌族部落集团在当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政治势力。大禹建立夏王朝前,能够带领族群走遍全国治水,其本人就是羌部落的首领。<br> 同时期的三星堆,处在岷江与成都平原交界附近的广汉鸭子河畔,距离大禹出生的汶川直线距离仅几十公里,考古显示,三星堆遗址和比其更早的什邡桂圆桥遗址、茂县营盘山遗址,都与更早的甘肃马家窑遗址相关联,都是古羌人沿岷江流域迁徙留下的痕迹。同属当时古羌部落势力范围。羌族史诗《羌戈大战》是唯一记载氐羌纵目人形象记载的说唱史诗,而三星堆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出土有纵目人像青铜器的遗址。<br>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直目人面像,是人类远古时期特殊历史阶段的记忆,是神话、历史和宗教的混合物,既是对古氐羌传说的历史记忆,也是原始宗教祭祀和图腾崇拜的遗沉。<br></div>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出土的氐羌特有纵目形象青铜器</font></h5> 三星堆出土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纵目人像。高64.5公分,两耳间相距138.5公分。铜人面像阔眉大眼,眉尖上挑,眉宽6.5厘米~7厘米。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直径13.5厘米,凸出眼眶16.5厘米,前端略呈菱形,中部还有一圈镯似的箍,宽2.8厘米,眼球中空。面具通高65厘米,宽1.38米(以两耳尖为准),厚0.5厘米~0.8厘米。<br>纵目即双眼突出,按今天医学研究表明,缺碘的甲亢病患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眼球向外凸出。今天的四川西北岷山上游的汶川等地,据记载:此地“有碱石,煎之得盐。土地刚卤,不宜五谷。”至今这里仍是严重缺碘地区,以至甲亢病流行。因此,眼睛格外凸出的纵目人很可能就是当时岷江流域特有因缺碘而引起的地方病,当这些人迁徙以后,随着食物结构和水源的改变,这种地方病就消失了,迁入中原等地的古羌人并没有纵目的情况出现,纵目就成了岷江流域古羌人特有的记忆符号。<br>三星堆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城池,大禹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王,古羌部落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部落集团。4100年前,这三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域出现,之间怎么会没有联系?<br> 根据《甲骨文新解释15——夏字研究(三)》表明:大禹的“禹”字,就是从三星堆手持蛇直立铜人形象演化而来。也就是说,三星堆直立铜人像就是大禹的祭祀造型。另外,三星堆特殊的铜人头像与古籍记载大禹形象一致。 根据胡大权著:《三星堆古蜀玉石文字考释》一文指出: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出土的立人铜像与玉器对比</font></h5> 从上面三星堆出土的玉器图片中可以看出,图左第一人手中所握就是一条蛇。也就是说,在当时古蜀人中的蜀王是一个手拿蛇,可以沟通天地、传达天神旨意的人。<br> 这个手拿蛇,可以沟通天地、传达天神旨意的人,在甲骨文中是什么样的字呢?这就是禹字。<br>  从三星堆大巫师是手拿蛇的大铜像和古汉字“禹”字可以推论出大禹是出身蜀地,也是蜀王。<br> 唯一的解释就是:三星堆古城就是当年大禹在岷江流域治水的古羌部落都城,大禹就是这个古羌部落的王。当年大禹就是从这里带领古羌部落到全国各地去治水而被拥戴成王。 据《甲骨文新释读13——夏字研究(一)》考证, “夏”字起源于三星堆出土的主神像。说明夏王朝的起源就在三星堆。 <div><br> 大约4100年前,大禹因治水有功,是被拥戴为王,开创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夏王朝早期,三星堆是其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三星堆也是古羌集团核心城池。为了便于华夏地理中心——中原的管理,开始从三星堆走向中原之路。<br>  一个王朝的诞生,不可能“拥戴为王”四个字就能概括。其中包含许多曲折、艰辛之路。有“拥戴”,肯定就有“不拥戴”,今天“拥戴”未必几十年会还“拥戴”,特别是夏王朝一改之前的禅让制度,建立“家”天下的世袭制,很多部族首领,本以为通过努力就可以得到王位的念想破灭了,所以,夏王朝从三星堆通向中原之路一定是充满刀光剑影!</div><div> 根据范勇著《解谜三星堆》、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尹弘兵著《禹征三苗与楚蛮的起源》等研究,引用大量古籍中记载的“禹征三苗”、“大禹平乱”等内容,说明了夏王朝建国、立都、迁徙的艰难。 <br> 在远古时代,这个过程会有多漫长? <br> 古籍记载:商王朝3600年前在中原建立时,统治的范围仅中原周边一小块,不断通过战争扩张,到商王朝最鼎盛的武丁时期,才将国土面积扩大数倍,统治权力才到达相对边远的三星堆地区,期间,用了三百多年。 <br> 同样,夏王朝约4100年前后,从三星堆出发前往中原,于3800年前到达中原二里头定都,差不多也用了近三百年时间。 <br> 今天,随着中原新砦遗址、王城岗遗址的发掘,再次证明了这些遗址都是大禹开创的夏王朝往中原迁徙过程中的一个一个的节点,古书上记载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中兴等故事都是发生在这一迁徙过程中。<br> 夏王朝于3800年前逐渐迁往中原二里头,此后的三星堆相当于元朝的元上都或明代迁都后的南京。<br> 为了区别二里头代表夏王朝的羌部落和三星堆的羌部落,夏王朝将三星堆羌部落所在地称为“蜀”,首任蜀王蚕丛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r><b> 蜀王</b><br> 蜀,葵中蚕也。——《说文》<br> 蚕丛,又称蚕丛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他最早居住在岷山石室(今四川茂县北叠溪)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平原居住。<br> 《华阳国志》云:“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出土了几件大型纵目人面和鹰鸟形象的青铜器与文献所载对照,印证了古蜀传奇人物——蚕丛和鱼凫的存在。“纵目”是蚕丛的形象特征。三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像的眼球向前凸出于眼眶十几厘米,有些人面的鼻梁上还铸有一条龙。鱼凫就是鱼鹰。鹰鸟等飞禽目光敏锐,足爪有力,御风而行,古蜀先民对他们充满了幻想和仰慕,是我国古代敬鸟最甚的民族。古蜀人将鸟的形象赋予祖先,还不辞辛苦地铸造了巨型鹰首、人首鸟身、人身鹰爪等形象的青铜礼器。这些文物在三星堆遗址的二号坑多有出土。<br> 在范勇著《解谜三星堆》一书中,提出了“华夏密码之七”:中华版图上,为什么“蜀”名由东到西横贯中国?为什么在山东有许多与“蜀”有关的地名呢?为什么在湖北、陕西、甘肃也有含“蜀”的地名?<br> 在夏王朝,所谓的国家,不过就是一些部族联盟而已。在夏王朝往中原迁徙过程中, “蜀”王集团肯定是其中最核心部分之一,紧随夏王朝的脚步一路南征北战,一定会在很多地方留下蜀王的足迹,每收复一个地方,总会留下一支人把守,久而久之就会留下蜀人或蜀地的名称。<br> 早年的研究以为蚕丛是一个君王,但后来的多方研究证明,蚕丛其实本身就是一个王朝。《蜀王本纪》载:“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可见蚕丛氏在蜀统治的时间有“数百岁”,当然这不可能是指蚕丛氏本人做了几百年的部族首领,而是以蚕丛为名号的时代持续过几百年。”</div><div>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第一个蜀王蚕丛或蚕丛氏到底是男还是女?<br> 查遍所有古籍均无明确记载,作为蜀王的蚕丛也没见娶妻生子的记载。我个人认为首个蜀王蚕丛应该是女性,有如下原因:<br>1、 蚕丛氏、蜀山氏、张氏、李氏这种称呼大多指女性。<br>2、 根据相关研究,“蜀”字起源、蜀王蚕丛氏均与养蚕、缫丝、织绸有关系。《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蜀山出西陵,嫘祖本人为蜀山氏人,为黄帝正妃,是中国第一发觉蚕茧可以织蚕丝的人,在她的带领下,人们用织出的蚕丝做成了衣服,慢慢的终止了靠树皮树叶兽皮为衣服的原始时代,嫘祖也因而被称为蚕桑之神。嫘祖不但让儿子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自己还亲自到了蜀山氏部落,教会蜀山氏人民把桑蚕驯养成家蚕,教会他们缫丝、织绸、织锦,蜀山氏就变成了资格的蚕丛氏。从以上可以看出,作为黄帝的正妃,不大可能带领一帮男人养蚕、缫丝、织绸,从这里面蜕变出的蚕丛氏蜀王首领,很大可能是女人。<br>3、 明曹学诠《蜀中广记》引《仙传拾遗》记载一则故事,就说到当时三星堆一带部族间的争斗情况,很可能就是关于蚕丛的神话传说。 故事大意说:有个叫蚕女的娴淑女子,生活在“高辛氏”年代,当时蜀地没有蜀王,都是些零零星星的小部落,难免会引起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吞并和战争。有一次,广汉城址被相邻的部落烧杀劫掠,蚕女的父亲也被抓去做了人质,家中只剩下一匹父亲平时乘坐的老马。蚕女非常思念父亲,于是就对马说:马啊,如果你去把我父亲救回来,我就嫁给你做老婆。这马听了蚕女的话,高兴得不得了,便偷偷地跑去把主人驮了回来。但是这个被救回的父亲一听说要把女儿嫁给马做老婆,就不干;马当然很生气,又是跳又是嘶鸣,还以绝食相威胁,蚕女的父亲也不是好惹的(可能他是部落中的一个首领),就一气之下把马杀了,剥下的皮和肉都晾在厨房中。这天蚕女从厨房中经过,那张马皮突然跳起来,一阵风似的把蚕女卷走了;过了几天,人们看见马皮落在对面的桑树上,蚕女变成了一条蚕,正在一边吃桑叶,一边吐丝把自己裹住成为一只茧。从年代上讲,这个应该是关于蚕丛来历的神话故事,这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女性。<br> 从以上可以看出,最早的蜀王蚕丛氏很可能是一位女王。也许,正是因为古代岷江流域出了黄帝的妻子、黄帝儿子的妻子、以及蚕丛这样的巾帼英雄,女性地位都比较高,不像北方一样男尊女卑,慢慢的演化出成都平原独有的所谓“耙耳朵”文化!也算是成都平原男人们对女人独有的尊重吧! <br> 正是因为有嫘祖、蚕丛氏等古蜀先民一代代传承养蚕、缫丝、织绸、织锦,才形成今天具有丰富内涵的蜀锦、蜀绣文化。嫘祖应该是开创天下织锦事业的祖宗。<br> 蚕丛作为蜀王在数百年家族传承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更强有力的男性首领。所以,三星堆出现的纵目人形象为男性形象,也在情理之中。<br> 最早记载蜀王蚕丛是夏末夏桀时期,古籍中记载夏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连自己同宗同族的蜀王蚕丛都要敲诈,在夏桀十四年,夏桀甚至派大将军扁攻打蚕丛,蚕丛不得不送些美女迷惑夏桀。这也说明蜀王蚕丛的年代始于夏王朝中晚期,与大禹从三星堆迁都二里头时间大体相当。<br> 三星堆被灭后,蜀王后裔在成都金沙继续书写蜀王朝的历史。<br> <b>三星堆的辉煌</b><br> 3800年前,大禹建成二里头都城,逐渐将权力重心迁往二里头,三星堆的实力有所减弱。总体上相当于元朝的元上都,或明成祖朱棣将明朝首都迁往北平后的南京,与夏朝一样平稳发展中。<br> 三星堆考古显示,三星堆3600年前突然迎来新一轮辉煌,直到400后的3200年前,三星堆埋葬的两个祭祀坑主要祭祀礼器基本都来自这个阶段,到底是什么力量能让三星堆突然如此辉煌?甚至城池面积与商王朝相当?3600年前这个特别的数字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br> 国家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显示,3600年前正是商灭中原二里头夏王朝的时间,商灭夏到底与三星堆突然辉煌有怎样关系呢?<br></div> 从上图可以看出,早期良渚的玉器流向三星堆,三星堆大量出土与良渚有关联的玉琮等文物就是最好的证明。几百年后二里头被商所灭,二里头祭祀重器玉璋等在中原都没了踪影,却在三星堆大量出土,这到底是为什么?三星堆文明涵盖禹前古羌时期、夏、商王朝时期,之后三星堆逐渐演变到成都金沙文明。<br> 《史记·殷本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 ”。相传契是简狄吞玄鸟蛋而生,所以,商人便以玄鸟为图腾。尧称帝时,封帝喾之子契为司徒,后被封为玄王。帝舜时期,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建立商国。<br> 夏朝中期,契的五世孙冥因治水而死于水中,商人“郊”祀之。契的六世孙王亥驯服了牛,除了用牛耕地,还发明了牛车,用牛拉货物,开始发展以物换物的商业贸易,使商国逐步强盛起来。 <br> 夏朝末年,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所以古籍上记载一支来自于东方的部落消灭了夏。来自东方的部落很可能就是在东方消失、西迁过来的良渚人。良渚考古发现大量治水痕迹,可能与记载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邑,建立商国有一定联系。<br>  良渚遗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年代为5300年至4300年前,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夏王朝之前一个东方大部落, 4300前神秘消失,极有可能因洪水等诸多原因西迁融入中原商国的一支。考古发现良渚符号与商的甲骨文有一定的关联,这也许就是证明良渚和商同源的一个旁证吧?<br> <h5><font color="#ed2308">良渚符号与甲骨文</font></h5> 夏朝末桀在位时,各国诸侯已经不来朝贺。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进取,骄奢淫逸。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 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妺喜欢笑不已。<br> 商汤为了准备灭夏,在夏桀十五年,将商国的国都由商丘(今河南商丘商丘古城附近)迁至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35里)。汤在亳这里营建新国都、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为灭夏之战创造有利条件。<br> 汤在兴兵伐桀的誓师大会上,历数夏桀的罪恶及人民对桀的痛恨,假借上天的旨意指出灭夏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指出灭夏是上天的命令而不可违背,有功者将受到奖赏,不从者要受到严厉惩罚。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尚书·汤誓篇》。商汤从亳起兵,矛锋直指夏都。<br> 夏军逃至鸣条(山西夏县之西),一战被商军击溃,夏桀逃奔南巢而死。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汤乃践大子位,代夏朝天下”。至此,商汤完成灭夏重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br>  夏桀逃往的南巢到底在哪里?<br> 根据易旭东所著《“巢山”对三星堆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一文所述:“鸣条之战”中,夏桀并未死,而是带着夏族民众以及妹喜等妻妾,向“南巢”逃窜,史称南支。<br>“南巢”,禹夏在成都平原的老家、故地。《尚书》记载:“成汤放桀于南巢。”另外,《竹书纪年》《淮南子》《帝王世纪》等文献也说,夏桀带着妻妾主动逃至南巢之山。<br>按照《竹书纪年》等文献的记载,夏桀在位51年,以斟鄩为都31年,“流放南巢”20年。根据对甲骨文的释读,夏桀在湔江河谷的“南巢”生活的时间更长……<br> 这南巢就是今天彭州湔江及其下游三星堆一带,核心就是三星堆。<br> 古籍记载夏桀爱妾妹喜也是蜀国古羌人,是蜀王蚕丛所献。所以两口子一起逃往相对边远的三星堆老家是其最佳选择。<br> 与夏桀一起逃亡的还有古羌集团残余部落,他们带上玉璋、玉琮这些较轻的祭祀礼器以及大量工匠,逃往同为古羌部落集团的蜀王所在地三星堆。而代表国家权力的重而大的夏王朝铸的九个铜鼎,只能遗弃被商军缴获。逃难的夏王族,一路车马奔波,玉璋这些既薄又长的礼器,尽管结经过仔细包裹,难免还是被折断,所以今天三星堆看到的出土最大的玉璋仅仅是断裂的残件。二里头、三星堆考古发现,二里头夏王朝被商灭了以后,因商崇尚占卜,对古羌人用于祭祀的二里头玉璋不感兴趣,玉璋文化在中原消失,而三星堆却出土了大量与二里头同源的玉璋等祭祀神器,三星堆成了二里头玉璋文化继承者。这也证明二里头夏都被灭后,夏王朝残存势力逃往三星堆的可能信。<br> 夏王朝的残余及中原夏王朝的能工巧匠的加入,加上本土的蜀王力量,使三星堆从3600年前开始,迎来了新一轮近400年的辉煌。<br>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出土的残缺的玉璋</font></h5> 夏王朝流亡政权的加入,特别是带来中原的能工巧匠,使三星堆突飞猛进的繁荣起来。其理由有如下几点:<br>1、 族群匹配:大禹的夏王朝、三星堆蜀王都属于古羌集团,同宗同族,同为执政政治同盟。之间往来十分密切。<br>2、 规模匹配:考古发现三星堆突然辉煌到城池规模与商王朝规模相当,期间没有国家级资源注入显然是做不到的。当时华夏最大的三股势力就是商、夏、三星堆。商是三星堆的敌人,显然不可能帮助三星堆辉煌发展。所以,促使三星堆突然辉煌的只能是夏流亡政权的加入。<br>3、 年代匹配:三星堆突然辉煌的3600年前,与商灭夏桀处于同一年代。 <br>4、 动机匹配:中原夏都城被灭后,最理想的逃亡地点就是相对边远,又有高山峡谷阻隔、同时又有宗族联系的三星堆。<br>5、 祭祀玉器承接匹配:古羌人祭祀活动常用的通灵玉器,比如玉璋,在中原二里头有大量出土,但商灭二里头以后,中原再无踪影,此时三星堆却开始大量出现。这是三星堆与二里头承接关系的铁证。<br> <br>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玉璋与二里头承接关系</font></h5> 有点类似1949年的台湾,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后,使台湾一下子空前繁荣,用了30年时间造就一个亚洲四小龙。<br> 夏商时期,要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是需要空前的人力、物力准备,战争结束会有大量的人员减员,要想恢复国力再次组织大规模战争,必须是经过很多代人的努力,商击败中原的夏王朝后,自身也需要很长时间恢复,加上蜀地山高路远,夏王朝流亡势力与蜀王势力的结合,同样也是不可小视的力量。所以形成商王朝在中原、流亡的夏王朝在三星堆同时并存了近400年。有点类似于金朝与南宋。<br>  古籍中记载近四百年后商武丁盛世时期,才通过一系列战争,将商的地盘扩大数倍。从侧面可以证明这种并存关系的存在。<br> <b> 三星堆的灭亡</b><br> 根据考古研究三星堆两个祭祀坑被填埋的时间大约是3200年前,究竟是什么国难让三星堆人把如此重要、神圣,代表政权的祭祀礼器深埋于地下?三星堆当时的城池面积已经与同期的商王朝面积相当,又是谁有如此能力让三星堆神秘消失?<br>关于三星堆灭亡之谜,目前专家主要给出两种解释:<br> 一、 发辫之说<br> 三星堆的灭亡,是蜀王朝内部代表王权的簪发一族与代表神权的辫发一族发生了权力争斗,辫发一族获得胜利后,迁往成都金沙,所以在金沙遗址中就没有簪发一族的青铜人像,而只保留辫发一族青铜人像。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灭亡之:发辫之争说</font></h5> <h5><br></h5> 这种解释存在如下问题:<br>1、内斗中把对方神像砸了这个可以理解,把己方神像也砸了掩埋这个不合情理。<br>2、如果是内斗,大家知根知底,金、铜、玉器都是当时最重要、最稀有的物资,不管谁胜了都不会放过这批物资,不可能常埋地下几千年。<br>3、如果是内斗,获胜一方肯定会继承原来的城池,没有必要迁往金沙重建。<br>4、如果是内斗,三星堆和金沙都是平级的蜀王,按一般规则,年代越晚的其祭祀用品体量和规模都应该更大,这里早几百年的三星堆祭祀用品反而比晚几百年的金沙蜀王更大。这只能说明三星堆的级别比金沙蜀王更高,起码有部分国家形态权力象征。<br> 二、 鄂西巴人入侵说<br> 通过分析三星堆文化和以金沙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在陶器上的变化推断:一支从鄂西迁来巴人融入三星堆,从而引发了内乱,消灭了三星堆人,形成后面的金沙和十二桥文化。<br><br>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灭亡之:鄂西巴人入侵说</font></h5> 此种解释同样有如下问题:<br>1、三星堆当时的城池面积已经与同期的商王朝面积相当,说明其实力已经相当强大,鄂西巴人在能力上根本不是与三星堆相匹配的敌人。<br>2、鄂西巴人挑起战争,只能是为了城池、政权,胜利后没有必要弃之迁往金沙重建。<br>3、随后建立的金沙政权还是蜀人的政权,而非巴人政权。 <br> 发辫之说、鄂西巴人入侵说两种解释,本身也是相互对立的,至少有一种是错的,或者两种都是错误的。这两种解释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内核:巴蜀人自己自己内斗的结果。其前提是三星堆文化多年来被人为划定的一条线:只能是蜀王文化。三星堆的灭亡为什么就只能是巴蜀内斗的结果?当时整个华夏最大的古羌部落集团为什么就只能是蜀王集团? <br> 有没有一个解释可以很好的诠释发辫、鄂西巴人与三星堆灭亡的关系呢?<br> 3200年前,当时已经非常强大的三星堆突然神秘消失了!能够让三星堆消失的政治力量,一定是实力上与三星堆相匹配的敌人。绝非鄂西巴人能够胜任!此时的三星堆城池面积已经与当时鼎盛的商王朝都城不相上下。所以,从实力上讲,消灭三星堆的敌人只能是与其实力在同一等级的商王朝。这神奇 3200年前数字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br> 我们不妨把格局放大来看,放眼华夏大地,根据古籍记载:3200年前正是商王朝武丁最鼎盛时期,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这说明3200年前商王武丁和王后妇好还在征战扩大疆土,此时正好来到相对边远三星堆地区。<br> 有这么一种可能,3600年前,当夏王朝的流亡政权逃亡到三星堆以后,因为同宗同族的关系,代表夏王朝祭师和代表蜀王朝的祭师共同主持祭祀活动,相互之间肯定在装束上有所区别,按照祭祀仪轨,代表夏王朝的就是簪发装束(前面《夏字研究》已经说明“禹”字就来源于三星堆青铜立人祭祀形象,青铜立人像就是簪发一族,代表夏王朝。),而代表蜀王的就是辫发装束,随着商王朝的逐渐强盛,不断开疆拓土,于3200年前,商最鼎盛的武丁时期将三星堆消灭。逃亡出去的三星堆人,不得不臣服于商王朝之下,几十年后在金沙重建,只能是代表蜀王,而代表夏王朝的簪发一族就在金沙祭祀中消失。<br> 古代每次大的战争结束,都是人员锐减的时候,商占领三星堆后,便动员早期已经有一部分入蜀的鄂西巴人迁往蜀地,这便是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最早期版本!<br> 以上就是我个人分析。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商王朝究竟怎样消灭如此大规模的三星堆?<br> 3600年前夏王朝中原都城二里头被商消灭,流亡政府进入三星堆后,推动了三星堆辉煌的四百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商王朝地广人多的优势慢慢发挥出来,而地处成都平原三星堆,相对于商王朝,地域小了不少,发展空间受限。就象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用30年时间造就一个亚洲四小龙的辉煌,但很快大陆再用30年时间,造就一个世界第二,也许再用30年时间就能赶上世界第一的位置。随着实力悬殊的加大,统一的步伐一定会加快。<br> 商朝发展到3200年前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br>  妇好带着商王大军一路清剿古羌部落,于3200年前某一天来到了成都平原,在收拾了周围古羌部落以后,完成对三星堆的合围,而守城的就是蜀王蚕丛为首的古羌联军,妇好和蚕丛氏两个女人之战将决定三星堆的的未来! <h5><font color="#ed2308">甲骨文:“辛巳卜,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原片</font></h5> 甲骨文记载“辛巳卜,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这是甲骨文中记载商出兵最多的一次战争,商朝的一半军队都交给妇好用于此次对三星堆的战争。当时,久经沙场、战功累累的禽、羽等武丁爱将,都归妇好率领。<br>  为什么说甲骨文记载“辛巳卜,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这场战争指的就是消灭三星堆之战呢?有如下五点证据:<br>1、 年代匹配:三星堆被灭重要的标志就是两个祭祀坑被埋,表明城池被攻破,时间在3200年前,与武丁妇好年代相同。<br>2、 地域匹配:古籍记载在武丁盛世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西边相对边远三星堆是最后消灭对象。 <font color="#ed2308">商武丁时期与商早期地盘对比以及与三星堆位置关系</font> <div><br>3、 规模匹配:在商王朝最鼎盛事情,妇好带领商王朝一半的兵力1.3万军队去征讨,按甲骨文记载的妇好一贯行军作战规律,还会要求商王朝国家部落联盟一同出兵,比如久经沙场禽、羽等部落,更何况这次战争是妇好指挥的最大一场战争,战争准备必须充分。“呼伐羌” ,“呼”:招呼、振臂一呼、一呼百应,说明妇好确实组织了一个相当大的集团军。估计参加此战的商总兵力应该在3万左右。3万兵力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呢?一百多年后,周武王灭商最著名的“牧野之战”中,周联军一战击垮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当时周联军出动总兵力仅4.5万人。妇好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决战行动,一定会有与之实力相匹配的敌人,考古显示,当时的三星堆城池面积已经与商都面积相当,此时整个华夏大地,有如此实力的只有代表夏流亡政权和蜀王政权的三星堆。<br>4、 结果匹配:古籍记载:那一仗打下来,羌人势力被大大削弱,商之西境得以安定。三星堆地处商都西边,城池被攻破后,古羌人逐渐迁往金沙重建属王,不得不臣服于强大的商王朝。此后甲骨文中基本没有“伐羌”、“伐蜀”的记载。与古籍记载一致。<br>5、 对象匹配: 甲骨文记载“呼伐羌”就明确了妇好征伐对象是古羌人,为什么是“伐羌”而非“伐夏”呢?原因之一,“夏”这个称呼是后人叫的,当时的夏王朝在字面上还真不一定是“夏”,原因之二,即便当时夏王朝就叫“夏”,此时“夏”的中原国都早已经被商所灭,商王朝已经建立多年,现在的三星堆只是不被承认流亡政府罢了。就像我们现在称台湾为国民党当局,而非中华民国,道理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不叫“伐蜀”呢?蜀只是一个地方政府,商要讨伐的是古羌集团有着国家性质流亡政权,“羌”正是这支流亡政权的基础,所以用“伐羌”最为妥帖。<br> 三星堆城内,面对大兵压境的商王朝军队,为了防止代表夏王朝、蜀王朝政权的祭祀礼器落入敌手,不得不挖坑掩埋,这便是三星堆两个祭祀坑的由来。掩埋好以后,带上一些体积较小的玉琮等神器,分成几个方向突围。3200年前三星堆两个祭祀坑被掩埋的同时,三星堆被商朝军队占领,并驻军。三星堆城池依然存在,仅作为商王朝驻军之地,已经看不到往日的繁华,逐渐衰落。<br> 三星堆考古发现一期遗址被破坏很厉害,正是因为三星堆被商改成驻军之地的结果,一期遗址位置很可能就是商军军马操练场地。<br> 妇好攻破三星堆后,继续西进大禹老家汶川,因为这里是古氐羌部落的精神家园,有祭祀大禹的部落神坛,有祖宗大禹神像,以及大禹立国象征的“九鼎”模型。这些古羌人面对国家层面的商王朝大军,只得带上氐羌的祖宗大禹神像及“九鼎”模型,从茂县翻越大山逃往今天北川深山,因带着“九鼎”模型翻越大山非常之艰难,记忆深刻,便将此山称着“九鼎山”。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带着九鼎逃亡实在是不方便,就把九鼎掩埋在大山里,便将此山叫“九鼎山”。不管怎么说,今天北川羌族自认为就是氐羌。随着祖宗的神坛在北川安家,为了祭祀方便,他们居住的地方自然就成了先祖出生地 。所以北川一代民间就有大禹出生在北川禹里乡的说法。<br></div> 至此,大禹开创的夏王朝被彻底消灭,三星堆城池被商王朝军队占领,几十年后金沙蜀王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r><b> 金沙遗址</b><br> 三星堆古羌人突围过程中,其中一支背着玉琮王的队伍,经过艰难拼杀,仅剩一个小队逃往周边山林。几十、上百年以后,这支人慢慢聚合散落的古羌人,准备重组蜀王部落,三星堆肯定是不能去了,因为有商军驻扎,便在成都金沙重建蜀王城,早年来自于良渚的玉琮王在金沙得以保留。这就是为什么良渚已经消失几百年后,金沙还会有与良渚玉琮王几乎一样的玉琮王,中间差的几百年就是经过三星堆传递的结果。<br> <h5><font color="#ed2308">良渚的玉琮王与金沙玉琮王造型几乎一模一样?会不会是同一个工匠所凿</font></h5> 此时商王朝正是鼎盛时期,兴建的成都金沙蜀王也不得不暂时臣服于商王朝,此后甲骨文中基本没有商与羌、蜀的战争记载。<br>  金沙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2900年)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金沙遗址主体文化遗存的时代约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重要遗迹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贵文物5000余件,还有数以万计的陶片、数以吨计的象牙以及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和鹿角。特别是精美绝伦的太阳神鸟金器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br> <h5><font color="#ed2308">金沙出土精美的太阳神鸟金箔、金面具和玉器,太阳神鸟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font></h5> 金沙遗址的发现,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阶段,共同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br>金沙蜀王朝建立后,同样遭到商晚期残暴统治,殷墟卜辞“用羌”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祭的牺牲,且数字惊人。商王朝血洗三星堆、汶川等地羌人的仇恨在蜀人心中从来没有消失。<br><b> “牧野之战”——助周灭商</b><br> 《尚书》、《史记》都记载: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作《牧誓》:及庸、蜀、羌等参与灭商。商联军共计4.5万人。<br> 商王朝占领三星堆,金沙蜀王朝建立一百多年后,面对商晚期的残暴统治,周武王号召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第一个响应的就是蜀、羌、褒国等古羌部落,共同参加了著名的“牧野之战”。<br> 1959年与1980年,彭州市竹瓦街先后发现了两处青铜器窖藏,出土铜器均包括容器、兵器两类,兵器是典型的巴蜀式兵器,容器则是中原地区常见的尊、疊等酒器,是中原文化与蜀文化交融于此地的证明。尤其珍贵的是1959年窖藏中发现了两件有铭青铜觯,其中一件还有铭文“牧正父己”。特别是这个“牧”字的出现,很可能就是参加牧野之战的纪念品。<br> <font color="#ed2308">成都彭州出土青铜觯,铭文“牧正父己”也许就是“牧野之战”纪念品</font> <h5><br></h5>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对二觯研究后认为:“此铜器群中杂有殷代遗物,而此诸殷器又不属于同一氏族同一年辈之物,则此诸殷器必为战利品,或为周王颁赐的掳获物,这正是蜀人参加伐殷之役最直接有力的物证。”<br>商末彭人为什么会参加“牧野之战”呢?<br> 古大彭国(今徐州彭城)被商王朝所灭,其中一支就逃亡蜀地。五代前蜀著名道教名人杜光庭所著《墉城集仙录》中提到:“彭祖周游四海,在蜀多年,子孙繁众,故有彭山、天彭、彭门之名”,其中“天彭”就是今天彭州市,这支被商王朝追杀逃亡的古彭人在彭州安顿下来,心里充满对商王朝的仇恨,公元前1046年,著名的商周“牧野之战”,彭人加入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组成的“八国联军”。彭、蜀都是痛恨商王朝的部落,两支军队去参加周武王联军的“牧野之战”前, 还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这件事情不解决,两支军队根本无法远征!<br> 这便是驻扎在三星堆商王的军队,这支军队三星堆驻扎一百多年来,商王朝血洗三星堆羌人和彭人的仇恨,在羌人和彭人心中代代相传,蜀王、彭人卧薪尝胆,表面臣服于商王朝,这支商军基本没有战事,战斗力低下。<br>  周武王号召同盟起兵,彭、蜀两支军队立即起兵直取三星堆商军,三星堆作为城池就这样被消灭。这就是为什么在金沙蜀王最鼎盛时期,周武王灭商期间的3000年前,三星堆城池反而神秘消失的原因。三星堆文明也被定格在3000年前,“牧野之战”同时期。<br>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与彭人、金沙位置关系:彭人据三星堆25公里,金沙据三星堆40公里</font></h5> 彭人军队带着自已制作的大鼓,在牧野之战中,“彭彭彭”威风凛凛的战鼓声,激励了联军冲锋陷阵的斗志(彭州市“彭人击鼓”的雕塑就是这么来的)。击鼓手协助周武王打赢“牧野之战”的彭国军队,得到周武王的重奖,周武王特别制作了“牧正父己” 青铜觯等一大批青铜器奖赏彭人军队。凯旋的彭人军队,一回到驻扎地彭州,便将这批青铜器作为荣誉陈列展示。很多年后,秦灭蜀之战(当时彭人已经融入蜀),破城前彭军便将这批国宝用大陶罐装好,掩埋于地下。这与三星堆祭祀坑掩埋同出一辙。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之前的蜀灭彭战争中,彭人将这批青铜器掩埋。后者可能性教大。原因就是蜀彭战争中,如果没有掩埋,这批宝贝可能早就被收缴到蜀王那里去了,不大可能继续留在彭人故地。 <h5><font color="#ed2308">源于牧野之战的彭人击鼓形象</font></h5> <h5><br></h5> 1959年与1980年,在彭州市竹瓦街先后将两处青铜器窖藏发掘,震惊国内。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国内主流都认为蜀地是秦灭蜀以后才得开化,以前都是蛮夷之地,没想到会出土数十件商末周初的青铜器。这批青铜器后来成为四川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得以还原这段历史。<br><b> 周王朝</b><br>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彭、蜀、羌、褒国等部落伐纣,经牧野之战灭商。<br> 《史记·夏本纪》记载,褒国为夏禹后裔封国,地理位置在今陕西汉中市勉县褒城镇 ,褒姒就是褒国公主。<br>武王联合的蜀、羌、褒国等均为夏王朝以后的古羌部落集团。<br>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夏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br>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民族,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神农”的后稷,以姬(ji)为氏。<br> 据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考证认为,氐羌同为姜姓,即同出于炎帝。山东大学、光华大学教授,上海博物馆历史部、总务部主任童书业,更进一步论证:“‘姬姜’似即‘氐羌’。‘姜’之即‘羌’……‘姬’之即‘氐’。”<br> 周王朝也是一个以古羌部落集团为主体的王朝。<br> 夏商周三朝中,有两朝都是以古羌部落集团为基础组建,剩下一朝古羌部落也算是主要在野党!<br> 纵观整个华夏文明,古羌人是以后逐渐融入汉簇、汉人最主要的一支。现代基因研究也显示:藏族和汉族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古羌族,5000年前一个共同基因突变证明,藏族和汉族迁徙分开的时间仅有5000年左右。<br><b> 梦回夏都——不能忘却的巴蜀文明</b><br> 人类的迁徙是一个常态,战争、扩张、气候变化等等因素,都可能促成人类的迁徙。迁徙绝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是单向的,随着民族、部落的发展而分分合合,迁来迁去。同宗同族可以是部落联姻、共同抵御外敌的纽带,也可能随着利益冲突的加剧,成为战争、分家迁徙的缘由。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给民族迁徙画一个圈,但迁徙一定会在各民族之间留下烙印,只是因远古没有文字记载,这种烙印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br>甲骨文的出现某种意义上讲是与占卜有关联的,而占卜则与特定部落有关系。象三星堆古羌部落、大禹古羌部落、金沙蜀王古羌部落等都崇尚祭祀活动,对玉璋、玉琮、通天神树这些祭祀神器需求旺盛,对占卜对应的符号、文字需求没有那么迫切。像鼎盛时期的金沙蜀王参与牧野之战这样重大的事件,金沙遗址里面至今没有找到相关文字记载,记载这次事件的都是外来古籍。商王朝因为喜欢占卜,对占卜中符号、文字表述需要迫切、促使甲骨文逐渐成熟,当时,占卜也是统治者最慎重、最需要严格把控的仪轨,因为关系到王朝的战事、和平与兴衰,就算占卜盛行商王朝,估计能够代表王朝的占卜师不会超过10人,多了显然就不灵了。所以,就算甲骨文盛行的商代,能够书写、看懂甲骨文的人少之又少。<br> 《史记》等史书记载的史前内容,绝大部分都是通过部族说唱、故事,多少年口耳相传的结果,文字成熟后,再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些史前传说,也并不是写史的人找到或看懂了甲骨文,因为,各种古籍都没有甲骨文的记载,只是一百多年前河南安阳小屯村挖出了有字的“龙骨”后,经专家研究才得以确认。<br> 我们没有必要强求能够出土一个带有“夏”字的夏朝文物,因为“夏”这个字,也是后人在文字成熟以后还原的叫法。<br> 中原文字逐渐成熟以后,三星堆已经逐渐远离国家权力中心,所以中原文献大多记录大禹及夏王朝与中原有关的活动,三星堆在古代并没有这个名称,只能以羌的名称,笼统出现在极少的记载中。而三星堆经商王朝灭绝式屠杀以后,好多遗存被中断,甚至连三星堆埋藏宝物的线索都没有传承下来,这反而让三星堆宝物得以保存自今,不幸中的万幸!<br> 没有文字的年代,没有文字出土是正常的,没有文字并不意味这个年代不存在。结合考古、民族迁徙融合、民间传说、基因研究、古气象研究、古文字研究等多方面联动,也会帮助我们还原精彩的华夏文明。<br> 多少年来考古工作者辛勤工作在田野遗址,民族学家游走于各族文化变迁之间,现代科技助力研究基因DNA的变迁,古气象学家在全国各地一遍一遍的数着古树的年轮,因为他们的付出,越来越多的清晰还原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此给与这些辛勤的工作者崇高的敬意。<br> 历史终究是人写的,但绝不是人定的,因为历史也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br> 因为后人的局限,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醉心于殷墟的青铜器与甲骨文,后来才发现长江文明同样不能小视,很长一段时间,同样认为巴蜀只是秦灭蜀才开始开化的,之前时间一语蛮夷之地笼统带过,直到三星堆的意外发现,史前的巴蜀辉煌,才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br>甚至三星堆发现很长一段时间后,还以外星人、古埃及人等搞得大家一头雾水,要还原历史,还得把三星堆文明放在华夏文明大背景下去甄别,特别的三星堆几个特别时间点:4100年前的古城、3600年前的再度辉煌、3200年前的祭祀坑被埋、3000年前三星堆城池及文明的消失等等,有种如梦初醒的感觉,一切都那样合理、与历史竟然如此贴合,当我们经历历史的检验以后,三星堆文明真正融入华夏文明的怀抱!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了!<br> 巴蜀文明不仅仅有三星堆!<br> 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中国?很多人会说是因为商鞅变法,其实同期其余六国都不同程度的变过法,变法并不是秦国的独门秘籍。<br> 一个被忽略的优势:战国七国中,只有秦国有巴蜀这么一个没有受战争直接影响的大后方源源不断的输送粮食和兵源。秦始皇就是在成都都江堰建成二十年后开创统一中国大业。<br>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却没有解决好天下百姓认同的问题,秦人还是秦人,赵人还是赵人,楚人还是楚人,其结果秦人成了天下人的敌人,几百年没被打垮的秦国,反而统一全国几十年后丢掉了江山。<br> 汉刘邦为什么能在逆境中胜出?<br> 刘邦之所以能在与项羽斗争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胜出,同样也是因为拥有汉中、巴蜀这样俗称“天府之国”的大后方的支持!<br> 如果说秦始皇只是从版图上统一中国,汉刘邦就是在思想上、精神上统一中国。<br> 刘邦用汉朝、汉人、汉字、汉族真正解决思想认同问题,使中华民族真正融为一体!并一直沿用至今!华夏古羌人是融入汉族最主要的一支力量,这些都有着巴蜀古羌人最伟大的历史奉献!<br> 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古城,是华夏文化的开山之作,是承载厚重的羌文化和夏文化的历史舞台,是华夏文明一颗璀璨明珠!<br> 华夏文明的精髓,就是各民族的大融合,如果我们没有元朝、清朝这样少数族群建立的政权,也许我们今天的国境线就是长城了?正是不同时期各民族的大融合,形成了我国特有“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超越历史的洪流,势不可挡!<br> <b> 后记</b><br> 本文是作者20年来旁观三星堆心力体会。说句心里话,每次看到三星堆资料、介绍、专题片,心里都觉得压抑,感觉有一层无形筐把三星堆罩住,让我们怎么也看不清。每每都在问自己:这是为什么?20年来,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追问、反复思靠、学习,慢慢就有想捋捋的想法。<br>特别是再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力作,《探索夏文化,方法与发现同样重要》,和北大前辈、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观点,“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邹先生不但主张夏代是信史,而且坚信考古学完全能够从古代遗存中鉴别出夏文化。通过学习获益颇多,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勇敢的迈出第一步!<br> 幸遇庚子年新冠大疫闭关,便动笔开始梳理,按照这个思路,首次系统地将三星堆文明与华夏文明大背景相融合,全面破解三星堆辉煌之谜、祭祀坑掩埋之谜、三星堆城池消失之谜。<br> 首次以民族迁徙融合为导向,全面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古籍研究、古文字研究、古气象研究、现代基因研究等,系统地还原三星堆文明与夏商周的关系。<br> 明确提出了岷江流域、成都平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文明与长江流域文明的交汇点。<br> 本人算不上学者,更算不上专家,也就没有一些特有的框框和负担,纯粹的大数据分析、推理,找出最合理的解释,当然也就不一定都正确。就当是向远古的三星堆人致敬!向华夏文明致敬!<br> 敬请批评指正。文中有一些图片来自公开的网络与视频资料,如有版权需要,请告知!<br>作者简介:陈进<br>中国通信摄影协会 理事<br>四川省民族文化影像艺术协会藏羌彝走廊委员会专家委员<br>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br>前木里藏族自治县副县长<br>中国电信四川公司二级专家<br><br>《梦回夏都——三星堆》同名讲座品鉴、分享中<br>联系电话:15308068828,微信:<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三星堆

大禹

岷江

羌族

王朝

部落

夏朝

迁徙

遗址

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