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据记载,乾隆皇帝一生共132次游览清漪园(今颐和园),为园林及景点命名,为景点建筑题写楹联匾额,并创作了1500多首诗,留下无数墨宝。</p> <p> 画中游石牌楼上,南北额题“山川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身所履历自欣得此奇怪”。前者化自东晋王献之(字子敬):“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后者化自“东晋袁山松的《宜都山川记》:……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p><p><br></p><p> 题额虽然化自先贤,娱游确使帝生心感。</p> <p> 那么,乾隆皇帝游览清漪园,生发心感,自欣所得究竟是什么奇观呢?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他写到:</p><p>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p><p>侵肌水色夏无暑,快意天容雨正晴。</p><p>倒影山当波底见,分流稻接垸边生。</p><p>披襟清永饶真乐,不藉仙踪问石鲸。</p><p> 没错,乾隆皇帝确是对这个由他起念、创意、设计、建造的梦想之园,是情有独钟的。“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就是他对清漪园的肯定、赞美和定位,更把他的这种游览体验进一步归纳为“燕台大观”镌刻在了万寿山上。</p> <p> “燕台大观”是清漪园建设初期,乾隆皇帝最早在万寿山上的摩崖题刻。</p><p> 乾隆皇帝以“兴修水利和为母亲祝寿”为名,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和意境,以“涵虚罨秀”为目标和建园主题,为新建此园林景观构思了一个佛国世界和人间仙境。此次建园工程无疑是乾隆中期的一次大手笔,并最终成就了此“燕台大观”。</p><p> 据记载,1750年的某一天,清漪园的总设计师乾隆皇帝登上了他刚刚宣布改名的“万寿山”。此时清漪园工程刚刚启动,挖湖堆山工程正在进行,瓮山东麓的局部地形已经变成今日万寿山的雏形,基本形成了“山环水抱”新格局。</p> <p> 这一天,乾隆皇帝忙里偷闲,来建设工地视察,看着热火朝天的场面,登上草木稀疏、而视野广阔的万寿山,心情愉快,豪情焕发,挥笔题写了“燕台大观”四个大字。很快这四个大字就镌刻在万寿山东麓的岩石上。</p><p> 此后他还多次来此查看工程进度,在他的关心和监督下,经过漫长的十四年,清漪园这个天上人间仙境终成现实,并从此成为北京地区最壮丽辉煌的大型山水园林景观。</p> <p> 自秦皇以来,在数百位帝王中,乾隆皇帝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也是很高的,被后人所认可。他以诗人的气质和艺术鉴赏家的审美视角,确定了清漪园(颐和园)园中近百个景点的意境,并题名匾。如今我们所熟悉的“佛香阁”、“智慧海”、“众香界”、“山色湖光共一楼”、“花承阁”、“昙花阁”、“湖山真意”、“意迟云在”、“藕香榭”、“夕佳楼”、“知春亭”等等,就是其深思熟虑的美学经典。</p> <p> 将画中游石牌楼题额“身所履历自欣得此奇观”和万寿山上“燕台大观”石刻联系起来,不难得出此“奇观”即“燕台大观”是也!“燕台大观”是乾隆皇帝最早、最直接用做对清漪园游览的描述,是他对所看到、欣赏到的秀美景色的高度概括。</p> <p> “燕台”虽然基本释义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招贤纳士之“黄金台”,也称贤士台、招贤台。但此处是“燕出”的意思,燕出即帝王微服轻装出游。</p><p> “大观”指盛大壮观的景象,规模宏大,内容齐备。</p><p> 所以,“燕台大观”翻成口语就是:乾隆皇帝游览清漪园时收入眼中的壮观景象,也就是其“身所履历自欣得此奇观”!</p> <p> 清漪园(颐和园)的景致是需要慢慢品的。最早品味清漪园(颐和园)无疑是清漪园的总设计师乾隆皇帝,从最先萌发园林意念的那一刻开始,从建造园林原因的自园其说,从园林的设计建造,工程进度,园林建筑的配置、修改、拆除重建,景观命名,题写匾额楹联等。乾隆皇帝无时无刻不在品鉴这座让他魂牵梦绕的园林。可以说,品鉴清漪园贯穿了其此后的全部岁月,直至去世。</p> <p class="ql-block"> 他品鉴过清漪园的四季大观:春花、夏荷、秋柳、冬枝大观。留下了“虽是春韶犹酝酿,可知物意已苏舒”,“放眼柳条丝渐软,含胎花树色将分”,“春秋无尽风兼月,左右何需女与牛”,“汀兰岸芷晴舒暖,绿柳红桃风拂柔”,“泻露珠顷下游鲤,冲烟香散蓦飞凫”,“葱茏林沼浮佳气,掩隐湖山入画图”,“四时佳气恒春树,一派祥光聚景园”等诗句楹联。</p> <p> 他没有品鉴全清漪园的四时大观:朝霞、午雪、夕阳、夜月大观。但仍留下了“无端霞意拖红绮,不尽晓光染翠螺”,“停桡漪影翻铜凤,倚槛晓光印玉蟾”,“月波潋滟金为色,风濑琤琮石有声”,“雨晴九陌铺江练,岚嫰千峰叠海涛”等诗句楹联。</p> <p> 他品鉴过清漪园的四候大观:风桥、雨湖、雪亭、雾船大观。留下了“绣漪桥”、“玉带桥”、“知鱼桥”等桥名石刻,留下了“灵鼍偃月”、“修蝀凌波”题额,留下了“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云霞流丽东西映,天水空明上下鲜”等诗句楹联。</p> <p> 他品鉴过清漪园的四景大观:湖光、山色、塔影、桥韵大观。留下了“山色湖光共一楼”(包括楼、楼名、楼匾),“夕佳楼”,“留佳亭”,“秋水亭”匾额,留下了“西山浓翠屏峰展,北渚流银镜影开”,“列岫展屏山云凝罨画,平湖环镜槛波漾空明”,“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碧月漾金波”,“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卧水晶帘”等诗句楹联。</p> <p> 乾隆皇帝对清漪园的品鉴还不仅于此,对此四时四季、四景四候大观还进一步归结为“烟屿大观”和“云岩大观”,娱游体验归结为“蔚翠”之感和“霏香”之感。品鉴至此,可见荇桥两端牌楼之精辟了。“烟屿云岩”牌楼指明了清漪园“燕台大观”之全部构成,“蔚翠霏香”指明了清漪园之帝王娱游体验。就此,可看出乾隆皇帝语言文化造诣之高,古今未有出其右者,十全老人名不假也。不服不行,佩服佩服!</p> <p> 关于清漪园的诗歌创作,乾隆皇帝算是独占鳌头了。据统计乾隆皇帝一生写清漪园的诗就多达1500多首。这些诗多镌刻在园中,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找看看,品味品味。也许你可以发现,乾隆皇帝的诗没有什么出名的,但出自其诗的楹联则是大大的著名了。乾隆皇帝真是“联出其句而胜于诗”,当以“诗出联句”胜而冠绝古今。</p> <p> 清漪园(颐和园)的烟屿大观:主要由昆明湖水面、三岛三屿、堤岸、景明楼、西堤六桥、借景西山、宝塔等组成。观景地及视角:绣漪桥北望、东堤西望、万寿山南望。华丽词藻有:岸芷汀兰、汀兰岸芷、绿柳红桃、西堤春晓、杨柳湖烟、湖芳岸秀、水态岚光、潇湘烟雨、蟹屿螺洲。</p> <p> 烟屿:烟雾弥漫的小岛。唐张九龄《湘中作》诗:“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唐杜牧《后池泛舟送王十秀才》诗:“夕风飘度曲,烟屿隐行舟。”</p><p> 因此,观赏烟屿景观的最佳时间点:春季早上或夕阳西下时,突出安静祥和,怡然自得。</p> <p> 清漪园(颐和园)的“云岩大观”:指万寿山的前山和后山,它集中了园中绝大部分的园林建筑,佛香阁高大雄伟,四大部洲神圣庄严,嶙峋叠石近似天然,画中游算是小品,“意迟云在”名出诗仙,“湖山真意”还含“无尽意”,紫气东来宿云檐,千峰彩翠只是城关。</p> <p> 蔚翠:指草木青翠茂盛,充满勃勃生机。霏香:指飘扬着香气,沁人心脾。</p><p> 清漪园因万寿山成蔚翠,因昆明湖得霏香。漫步万寿山,可体验“萝径因幽偏得趣,云峰含润独超群”。娱游昆明湖,可共享“鵁鶄凫雁烟波阔,岂必无心独野鸥”。</p> <p> 乾隆皇帝正是以“烟屿云岩”为之“燕台大观”,以“蔚翠霏香”为之“娱游之乐”,对“涵虚罨秀”进行的诠释。 “身所履历自欣得此奇观”可解也,不知值当否?</p> <p> 清漪园成,山湖换新。瓮山更名,燕山余脉称万寿;西湖拓展,潴流万顷号昆明。松柏翠,湖水清,花草常精神;寿山寓,福海意,敬慈至孝,庆延吉报恩。</p><p> 枕军都,依晴雪,襟帝京,补漕运,风水形胜,宝地海淀。堤岸蜿蜒,明楼卧波,塔影桥韵,山色湖光比肩江南。烟屿景,云岩观,山兼水备,步移景换,蔚翠霏香娱游乐,冠绝三山并五园。</p> <p> 燕台大观</p><p>敬慈颐和福寿全,步歇廊亭令时转。</p><p>司情女牛天星落,泽被苍生龙安闲。</p><p>筑泥理沼师江南,礼士纳贤开藻鉴。</p><p>蔚翠霏香娱游乐,烟屿云岩称奇观。</p> <p> 燕台新大观</p><p>居庸叠翠旧雄关,太液秋风兴波澜。</p><p>琼岛春荫曾几度,卢沟晓月照千年。</p><p>金台夕照辉先贤,西山晴雪仰望天。</p><p>玉泉垂虹喜雨霁,蓟门烟树新桑田。</p> <p> 原创美篇,敬谢分享。</p><p> 戎眠卧牛</p><p> 庚子仲夏 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