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斋(319)丁玲和四个男人惊世骇俗的恋情

七老八十

<p>目录:</p><p>一、丁玲和她的四个男人</p><p>二、惊世骇俗的"三人居"</p><p>三、惨遭背叛,狱中产女</p><p>四、幸福的姐弟恋</p> <p>  一、丁玲与她的四个男人</p><p> 1.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p><p> 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湖南临澧,毕业于上海大学。</p><p> 1928年丁玲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反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p><p> 1930年丁玲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p><p> 1931年丁玲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影响的左翼作家。</p><p> 1932年丁玲加入中国共产党。</p><p> 1936年9月,丁玲奔赴陕北,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欢迎。</p><p> 在苏区,丁玲历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等职务。创作出《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许多思想深刻的作品。</p><p> 1948年丁玲写成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p><p> 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对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到黑龙江垦区劳动12年,期间创作了《杜晚香》。“文革”中又被关进监狱5年。粉碎“四人帮”后,丁玲的冤案逐步得到平反。 </p><p>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p><p> 丁玲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她一生有四段难忘的情感经历,与胡也频青梅竹马的初恋,与冯雪峰牵挂一生的婚外情,与冯达不温不火的同居,与陈明情深意切的姐弟恋,磕磕绊绊走过每一段感情。</p> <p>  2. 胡也频(1903—1931)</p><p> 福建福州人。1924年参与编辑《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开始在该刊发表小说和短文。</p><p> 1928年春到上海,与沈从文共同编辑《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并在该刊发表诗和小说。不久《红与黑》副刊停办,他又与丁玲、沈从文从事《红黑》和《人间》两个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但两刊很快即夭折。</p><p> 1930年5月,由于鼓动学生进行革命而被省政府通缉。他返回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当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并任工农兵文学委员会主席。</p><p> 1931年1月17日,在东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2月7日被杀害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p> <p>  3. 冯雪峰(1903.6月~1976.1)</p><p> 浙江义乌人。1925年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自20年代末起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文艺状况。</p><p> …1929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并成为30年代左翼文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p><p> 这一时期,主编或参与编辑《萌芽月刊》、《巴尔底山》、《前哨·文学导报》、《十字街头》等左联机关刊物。继续编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参加了与各色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文学团体、文学主张的论战。</p><p> 1933年起,离开上海去中央革命根据地,随后参加长征。先后任中央苏区党校教务长、副校长,红军大学政治教员等职。</p><p> 1936年,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到上海兼管文艺工作,参加了两个口号的论争。1937年底回故乡从事创作。1941年被国民党逮捕囚于江西上饶集中营。1942年出狱后,在重庆、上海等地从事统战和文化工作,继续从事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p><p>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担任上海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和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作协副主席和党组书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文艺报》主编等,主持第二版《鲁迅全集》的出版工作。</p><p>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被迫中止公开的文学活动,作为普通编辑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编辑工作。1972年参与《鲁迅日记》的校订。</p><p> 1976年因肺炎引起并发症,在首都医院去世,享年73岁。</p><p> 1979年4月中共中央为他的错案作出改正决定,恢复党籍和政治名誉。</p> <p> 4. 冯达(1908~1990)</p><p> 冯达原来是上海城隍庙的一家照相馆的伙计。史沫特莱是新闻记者,经常上那里去冲洗照片,认识了冯达,见他英语说得很好,外貌也老成,颇加信任,与老板商量,调他作了自己工作上急需的翻译人员。冯在史沫特莱手下工作,成了史沫特莱的私人秘书,思想受了影响,也有进步的表现。冯达后来加入了左翼社会科学联盟。</p><p> 1934年到国民党机关去做翻译,甘心情愿为国民党做事。</p><p> 解放后,冯达去了台湾。在台“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工作,是台湾研究大陆事务和国际问题的,早先隶属于军情系统。</p><p> 1990年冯达在台湾去世,时年八十四岁。</p><p><br></p> <p>  5. 陈明(1917年2~-2019年5月)</p><p> 陈明,原名陈芝祥,于1917年农历正月二十出生于江西鄱阳湖边的小华村的一个地主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绅士,陈明的大伯在北京的海关税务司做事。陈明10岁时,便随大伯住在北京东单趣凤楼。1930年陈明的大伯调往上海,他又随其家迁往上海。</p><p> 1933年秋,陈明被录取到上海麦伦中学(现继光中学)学习,并在学校里受到历史老师、中共地下党员曹亮的影响。此外,他还与志趣相投的同学组织话剧社,成为学校未名剧社社长,组织演出了《扬子江暴风雨》、《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p><p> 1937年陈明奔赴延安,历任陕甘宁地区留守兵团政治部宣传大队大队长、烽火剧社大队长、延安文化俱乐部副主任、中央研究院新闻室研究员等职务。 </p><p> 1944年春,他调入陕甘宁边区文协专事创作,他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平妖记》,借鉴民间曲艺形式,被《解放日报》刊载。</p><p> 抗战胜利后,陈明深入工厂和野战军队体验生活,与丁玲合作完成了《窑工》剧本,并写出了《夜战大凤庄》《马文利》等通讯报道。</p><p> 新中国成立之初,陈明进入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并于该单位撤销后转入北京电影制片厂。这一时期,他创作了描写大连码头工人与日寇斗争的电影剧本《海港生涯》,并将舞台剧《六号门》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剧本,两部影片上映后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后者还入选了捷克斯洛伐克“中国电影周”,并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三等奖。</p><p> 1955年,陈明将丁玲一生的重要著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改编为电影剧本。</p><p> 2019年5月20日凌晨1:50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102岁。</p> <p> 二、惊世骇俗的"三人居"</p><p> 丁玲生在一个书香世家长大。她的父母允许她多学多读书,尤其是她的母亲,经常给她讲独立女性的故事。</p><p> 所以,在丁玲的身上,看不到封建女子的保守与刻板,她自由、洒脱、奔放,从来都不甘愿只做一个闺中女子。</p><p> 丁玲18岁时,主动提出解除与表哥订好的娃娃亲,然后去了上海大学读书。两年后,丁玲去了北平。</p><p> 在北平,她遇见了自己生命里的第一个男人——胡也频。胡也频是一名编辑,与热爱文学的丁玲还是有很多共同语言的。</p><p> 那时的丁玲为弟弟过早夭折而痛苦,胡也频便给了她及时的安慰与鼓励。某日,他将装满玫瑰花的纸盒递到丁玲手中,并告白:你一个新的弟弟所献(胡也频比丁玲小一岁)。</p><p> 年底丁玲回湖南老家过年,胡也频竟也追着去了,当丁玲看到胡也频出现在自己眼前时,她又惊又喜。</p><p> 其实,那时的丁玲不希望自己过早恋爱,可当她与胡也频一起回到北平时,周围的人便开始对他们议论纷纷,甚至不少朋友都误以为他们是情侣。</p><p> 见此情景,火爆脾气的丁玲便故意与胡也频同居,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发生夫妻关系。</p><p> 本以为丁玲会跟着胡也频过一辈子,没想到一个叫冯雪峰的男人却在中途闯进了他们的生活。</p><p> 遇见冯雪峰的那一年丁玲23岁,当时她要去日本留学,因为不会说日语,朋友便介绍了冯雪峰做她的日语老师。</p><p> 冯雪峰是杭州著名的湖畔诗人,他身上有着浓厚的文学气质,加上他对政治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使得丁玲在第一次接触他时,就被他迷住了。</p><p> 由于与冯雪峰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丁玲愈发觉得自己离不开这个男人。几番纠结后,丁玲决定与胡也频、冯雪峰共同生活。</p><p> 可没过多久,胡也频爆发了情绪,他无法接受三个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并多次出走。</p><p> 三个人的爱情的确太拥挤,也许是冯雪峰不忍破坏丁玲与胡也频的感情,最终他离开了杭州,而丁玲与胡也频则一起回了上海。</p><p> 回到上海的胡也频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开始关心国事,谈论政治。尤其当他发表言论时,双眸中透出的坚定与自信,让丁玲很是欣喜。</p><p> 丁玲终于爱上了胡也频,二人很快结婚,还生下了儿子蒋祖林。</p><p> 可好景不长,结婚不过短短几年,年仅29岁的胡也频便惨遭国民党龙华司令部枪毙。</p><p> 胡也频的离开,意味着他与丁玲之间童话般的爱情彻底结束了。</p><p><br></p><p> 胡也频丁玲结婚照</p> <p>  三、惨遭背叛,狱中产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丁玲沉浸在失去胡也频的痛苦之中。就在她以为自己会在孤苦与寂寥中渡过一辈子时,一个叫冯达的男人走入了她的生命里。</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胡也频去世后的一天,冯雪峰带着一个人,来到丁玲的家中。原来是一位采访左联五烈士的外国女记者史沫特莱,胡也频正是其中一位。</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可是史沫特莱不会中文,丁玲不会英语,而此时,史沫特莱正好有个固定的翻译,那就是冯达。这样,通过史沫特莱丁玲认识了冯达。</span></p><p> 冯达认识丁玲之前没有谈过恋爱,一直单身。也许是丁玲身上的文艺气质吸引了他,让他开始主动帮助这个失去丈夫的女人。</p><p> 冯达用一种平稳的生活态度来照顾丁玲,他默默地为她做着一切,却又让她能够有足够的私人空间。</p><p> 丁玲写文章的时候,冯达便会走开;丁玲要是肚子饿了,冯达就给她做饭。日子一长,丁玲便习惯了冯达对她的照顾。</p><p> 冯达主动式的付出,让丁玲原本黯淡的世界里出现了光,而那束光正好温暖了丁玲。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丁玲便嫁给了小她四岁的冯达。</p><p> 1933年,冯达在这种黑暗又复杂的背景下被特务盯上,最终被抓入狱,没过多久丁玲也被捕了。</p><p> 当时知道丁玲具体行踪的人只有冯达,丁玲本人坚定地认为就是冯达背叛了自己,所以她十分痛恨冯达。</p><p> 后来他们夫妻二人被关进了监狱,在监狱里丁玲看着眼前的冯达,恨得咬牙切齿,她甚至请求冯达帮助自己自杀。</p><p> 有一天丁玲将头颈伸进绳套,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冯达毕竟是丁玲的丈夫,他见丁玲如此折磨自己,终于良心发现,将丁玲救下。</p><p> 他流着泪发誓,说自己没有背叛丁玲。</p><p> 原来那天冯达出去见两个通讯员,为了安全起见,他和丁玲约定,十二点之前他不回来,丁玲一定要离开这里。但那天家里正好来了客人,丁玲忘记了事前约定,一直拖到下午一点。冯达以为丁玲己经撒离,被两个特务押着回家正好遇到丁玲和那位客人,这样夫妻俩双双被捕。</p><p> 丁玲的心软了下来,便信了他。</p><p> 一段时间后丁玲怀孕了,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她用和平的态度与冯达相处。</p><p> 1934年9月,丁玲在狱中生下了女儿蒋祖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两年后丁玲被成功营救,出狱后的她果断与冯达分手,只身前往延安。从此再没有和冯达联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五十多年后他对女儿蒋祖慧说:认为自己有罪,愧对冰之,愧对中共,所以“回不去了”,无颜登上中共领导下的大陆。</p><p><br></p><p> 冯达丁玲结婚照</p> <p>  四、幸福的姐弟恋</p><p> 丁玲来到延安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与接待,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真性情的湘妹子,这让丁玲本人感到无比幸福。</p><p> 延安的生活丰富多彩,除了有一群志趣相投的同志们在一起讨论国事,偶尔还会有文艺演出。</p><p> 当时为了纪念高尔基逝世一周年,延安的一群文艺青年们举行了一场大型晚会。</p><p> 在晚会中,表演话剧的年轻小伙陈明引起了丁玲的注意,因为他所表现出的积极与乐观,与胡也频有几分相似。</p><p> 而陈明早就对丁玲有所耳闻,他一直对这个独立、勇敢的女人有几分钦佩。所以当他见到丁玲本人时,难掩心中的激动与喜悦,二人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p><p> 虽然陈明比丁玲小了13岁,但是他的思想很成熟。在与丁玲接触的过程中,陈明一直鼓励她创作。</p><p> 由于当时大多数人都是封建保守的,所以他们到处说丁玲爱上了小丈夫。用当下的话来说半老徐娘爱上了小鲜肉,难免遭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p><p> 对此,丁玲不屑地说道:为什么男人年纪大、女人年纪小就行,反过来就不行?我们就是要反这个封建。</p><p> 1938年,丁玲与陈明正式确立恋人关系。4年后,38岁的丁玲嫁给了25岁的陈明。</p><p> 有句话说人的一生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p><p> 如果说胡也频惊艳了丁玲的前半生,那么陈明就温柔了丁玲的后半生。</p><p> 婚后的丁玲与陈明共同经历了很多风雨,接二连三的变故让丁玲渐渐失去了活着的勇气。</p><p> 她开始变得郁郁寡欢,提不起一点精神。好在陈明天性乐观,他耐心地陪伴在丁玲身边,照顾她的饮食起居,任她将所有情绪都发泄在自己身上。</p><p> 陈明的不离不弃,让丁玲开始振作:如果没有他,我是不可能活到今天的;如果没有他,我即使能活到今天,也是不可能继续写出作品来的。</p><p> 丁玲与陈明在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年,在她弥留之际深情告白陈明:你再亲亲我,我是爱你的。我只担心你,你太苦了。</p><p> 1986年3月4日,82岁的丁玲永远的离开了。后来,在她的告别仪式上,陈明表达了对她的感情:你慢慢地走,从容地走……。</p><p> 丁玲与陈明四十多年的姐弟恋忠贞不渝,同甘共苦,相儒以沫,弥足珍贵。成了姐弟恋的楷模,一时成为美谈。</p> <p>  丁玲和冯达的女儿蒋祖慧是中央芭蕾舞团的资深编导,儿子蒋祖林是高级工程师。下图左为蒋祖慧。</p> <p> 冯达在美国的妻子和两个女儿</p> <p>晚年的丁玲</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湖南常德武陵区丁玲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