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全程考查记(下)二0二0年五月二十八到六月十日,开始黄河全程考查的第二段。

朱丹林

<p>晨曦中沿G6高速向西行驶。</p><p>阴山与黄河之间的大川上晨雾缭绕,可以在白絲带般的雾霭中看到那个巨大的钢铁托拉斯雄伟的厂房轮廓。</p><p>太阳还没有升起来。阴山向阳坡面上有星星点点的綠色,尽管大片裸露的岩石依然显得狰狞,但那稀疏的綠色却给人以生命的希望。</p><p>车过西山嘴,眼前顿时一亮!已经成熟开镰的麦海,映着初升的太阳显出一片耀眼的金黄!</p><p>"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因为这里是黄灌区!是用黄河水浇灌的、仿佛是用金子铺就的土地!</p><p><br></p><p>银镰嘶喽喽喽飞,</p><p>金浪怀里抱,</p><p>海海漫漫后大套,</p><p>八百里盛不下个丰收调!</p><p><br></p><p>车轮喝楞楞楞转,</p><p>鞭花空中爆。</p><p>一座金山一路歌,</p><p>车把式爱唱个丰收调。</p><p><br></p><p>这是我后来当乌兰牧骑队员时,下乡参加麦收慰问演出时写的一首不成功的爬山调民歌。</p><p>其实,黄河流域中山西的山曲儿、陕西的信天游,和内蒙古西部农区的爬山调,是有亲族关系的。</p><p>能把这些曲调的基因连在一起的,是黄河两沿走西口的人群。</p><p><br></p><p>G6高速的走向在黄河几字弯地带的很多地方,基本上是与大河同步而行。由于高地阻挡,大河在宁蒙交界地带是沿贺兰山和阿拉善高原的东侧向北流淌,我们的路线也正好是穿越后大套的林行水网,在磴口县的沙金套海折向南方,又在石嘴山南侧的贺兰山麓,拐向西方,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的,这是另一节内容要表述的。</p> <p>河套地区又称黄灌区。</p><p>黄河流入后套灌溉水源的总开关,是位于磴口县的"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工程枢纽。"</p><p>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p><p><br></p><p>但黄河三盛公水利工程枢纽的成熟与发挥功效,是近现代的事情,它和一个人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个人就是傅作义将军。</p><p><br></p><p>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十月,傅作义将军率领十万部队和整个绥远省政府机关在山西河曲西渡黄河迁到陕坝,建立了中国第六战区傅司令长官部,以拒日军西进。</p><p>为保障抗战部队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的供给,傅作义将军在整个后套地区兴修水利。在战争的间隙阶段,他甚至把主力部队35军投入渠网建设。</p><p>将军的努力换来的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河套地区生产的粮食,很好地保障了军队和民众所需的粮食供给。</p><p><br></p><p>建国初期,为保障河套地区的农业灌溉,身为国家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又主持了河套地区干渠、支渠、斗渠、毛渠的水利灌溉网络的建设。</p><p>三盛公的黄河水利工程是河套灌区最重要的水利工程,当时叫解放闸,是河套农民用西锹和担杖挖出来、担出来的。</p><p>解放闸工地上的劳动模范,由当时的盟公署奖励一头耕牛!在解放初期,耕牛对土地改革后的农民,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p> <p>宁夏川,两头尖,</p><p>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p><p>金川、银川、米粮川。</p><p>⋯⋯</p><p>这首儿歌不知在宁夏传唱了多久。</p><p>天下黄河富宁夏,这里的确富庶。</p><p>它的开发也是从秦时的新秦中开始。至今宁夏大地上还保留着秦渠、汉渠、唐徕渠的遗迹。</p><p>这些都是历代中原王朝经略边地的历史遗留。</p><p><br></p><p>董府在固原。</p><p>固原旧归甘肃,今属宁夏吴忠市金积镇。</p><p>金积镇富庶,首先它是黄河一渡口,有清一代多有晋商行旅在这里做生意。</p><p>另外,金积农业发达,这里除有黄水灌溉之利,黄水又裹淤泥形成金积肥沃的土壤,民间有"积沙孕金"的说法,加之当地乡绅多建土围子城堡,金积又称"金积堡"。</p><p><br></p><p>在晚清到民国初年,金积煲的名声远远高于吴忠和固原。</p><p>它名气大的原因,是这段历史中金积出了两个重要人物,一是同治五年金积堡发生了马化龙的回回起事,清政府被迫动用左宗棠的湘军主力,给予平息。</p><p>另外一位则是甘军悍将董福祥是金积人氐。</p><p>晚清时期的八旗军早已不堪大用。在内忧外患、险像丛生的逆境中,清政府只能用湘军、淮军和"董字三营"的甘军。</p><p><br></p><p>今固原县境内的董府,就是甘军名将董福祥的府邸。</p><p>董福祥的甘军,最大的功绩是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役中,甘军是先锋部队,硬仗、难打的仗,都是甘军在前,收复了喀拉沙尔、库尔勒、库车、拜城、阿尔苏、乌什。</p><p>平息阿古柏叛乱后,董福祥成为喀什噶尔总统,管理南疆地区的喀什、叶尔羌、英吉沙、叶城。</p><p>庚子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董字三营在京城与敌奋战。</p><p>慈禧、光绪逃往西安时,董福祥护驾有功,深得清廷信任。</p><p>《辛丑条约》签订时,西方列强坚持要杀董福祥,终被慈禧保下,仅让其缷甲归田。</p><p>董福祥率三千将士反回故里,修建的董府城堡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部门。</p><p><br></p><p>午后赶到景泰龙湾村。</p><p>这里有大河绕村、石林奇崛,天亮之后将渡河进黄河石林看天下奇观。</p> <p>青铜峡是黄河上游的最后一个十公里长的大峡谷,民间传说为大禹治水时用耒耜劈开大山形成。</p><p>这样汤汤洪水在此一泻千里而下,不再为祸宁夏川。</p><p><br></p><p>查了一下北斗卫星APP,青铜峡在黄河几字弯西侧的主河道上,这里大河为南北走向,它东临贺兰从,西靠牛首山。</p><p>我们乘船行走于峽谷之中时,恰逢夕阳照在牛首山的石壁之上,呈现出醒目的青铜色彩,始知青铜峡原来因此而得名。</p><p><br></p><p>青铜峡两岸古迹遗址不少,首先是依山势建在贺兰山阴的西夏时期的108座佛塔,(图四)西夏政权为党项羌人建立,其先祖来自嘉陵江上游的白龙江,位置在青藏高原上,所以羌藏在宗教信仰上同为藏传佛教,青铜峡牛首山上的西夏佛塔都是藏式风格的建筑。</p><p><br></p><p>应当说说大禹文化园。</p><p>三十六米高、由青铜铸成的大禹塑像立在牛首山头,面临大河之处。</p><p>依山而建的大禹园内,有用青铜铸就的巨大的九鼎。</p><p>《史记、五帝本纪》里记载过禹铸九鼎分天下为九州。</p><p>《尚书》中的《夏书·禹贡》也记载了这九州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p><p>九州也衍生出新的含义和成语。</p><p>比如人们将九说成是江山社稷,成语中也有一言九鼎等。</p><p><br></p><p>昨日清晨先参观了宁夏博物馆,其中贺兰山岩画和红军的宁夏战役给人印象深刻。</p><p>又到宁夏地质博物馆。</p><p>中午在绿杨村上海歺馆中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五"计划其间,国家规定上海对口支援宁夏,(当时天津对口支援包头)一批上海青年献了青春献子孙,他们把青春永远地留在了宁夏川上。</p><p>上海人喜欢的绿杨村饮食也留在了银川(包头留下的是天津狗不理包子)这里的淮扬菜大煮干丝和红烧獅子头都做的味道鲜美。</p> <p>甘肃旧称"陇",因其境内有陇山而得名。</p><p><br></p><p>甘肃厚重,是因为它与黄河及黄土高原,有着千絲万缕的联系。</p><p><br></p><p>黄土高原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p><p>而黄河正好从祁连山南麓,乌鞘岭以东的陇上(包括金城兰州)流过。</p><p>这样,大河孕育的人类早期文明--从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辛店文化、 洼文化、沙井文化便出现了。</p><p>如此众多的史前文化遗址,集中地出现在甘肃大地上,说明了什么?</p><p>我想是说明了甘肃就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p><p><br></p><p>其实史前文明的很多重要的发展阶段,都是以某个人的名义字来代表的,比如伏羲和女娲,其实就是一个时代。</p><p>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社会正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6000到8000)</p><p>生在甘肃天水的伏羲和秦安的女媧,都是那个时代人类迈入文明门坎的代表人物。</p><p>传说女娲补天造人,伏羲教会了人们罟网捕鱼、狩猎和畜牧,盖房子,作八掛开启原始巫术、即文明的开始、造书契即文字的诞生、制琴曲发明了音乐、尝百草、制九针,是开启了中华医学的先河……</p><p>一个时代的全部文明成果,以伏羲个人的名义展现出来。说明那是人类文明成果集中产生的时代,它孕肓着一个更高级的社会阶段--即原始公社的瓦解和阶级社会的产生。</p><p>进入信史时代,甘肃可圈可点的内容更多,这是下一节要说的问题。</p> <p>离开兰州,赶到永靖县已是午后四点钟。</p><p>一个县城范围内有两个大型的黄河水利工程枢纽,(刘家峡、盐锅峡)恐怕在全世界也是唯一的。</p><p>时间有点晩了,近距离了解两大水利工程项目的状况还是放在明天。</p><p><br></p><p>于是关注了一下永靖地区的人文历史。</p><p>永靖在秦汉时期是羌族的一支--西羌人生活的地区。</p><p>羌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p><p>华夏族前身最重要的人文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有羌人的血统。</p><p><br></p><p>我知道"羌"字,是在轻年时代求学的时候,当时听老师说:“羌”是象形文字,《说文. 羊部》记载,“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p><p>我牢牢地记住了,并推断羌族至少在我国产生甲骨文的商代,就游牧于西北大地。</p><p><br></p><p>可是,我错了。</p><p>当我较为深入地关注羌族历史的时候,第一感觉是“晕”!</p><p>羌族在历史长河里发生过纷繁复杂的民族流动,迁徙与融合。</p><p>包括今天的汉族,藏族,土族,苗族,瑶族,彝族, 白族……等。</p><p>几乎中国西南. 西北的大多数民族,都有羌族的血统。</p><p>光在时间的远久上,羌族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p><p><br></p><p>抛开长江源头沱沱河旧石器时代的零星发现;</p><p>抛开新石器时代丰富的马家窑和诺木洪文化;</p><p>羌族在人类童年时代的“神话传说”时期就有记载。</p><p><br></p><p>《山海经》里记载的西王母,就是羌族在母系氏族时代的首领,她最早生活在今青海湟水上游的青海湖一带,后来游牧到新疆的天山。</p><p>《国语》记载“少典娶于有峤氏,生炎帝,黄帝。”是父系氏族时期的历史。</p><p>炎黄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祖先,庞大的汉民族是在西汉时期才形成的。学术界公认炎帝生于姜水,(今甘肃黄河支流渭水)以水为姓,曰:姜。而姜姓则是羌族由游牧业最早转向农耕的一支。</p><p><br></p><p>另一位先祖黄帝生于姬水,(今青海黄河支流湟水)也以水为姓,曰:姬。我们的两位老祖宗都是羌人。</p><p>连司马迁也在《史记. 六国年表》里也记载:“禹兴于西羌”。看来我们的另一位非常伟大的老祖宗——治水的大禹也是羌人。</p><p><br></p><p>历史在前行,民族在迁徙流动,古老的羌族伴着笛声,在悠悠的时间岁月里,逐渐形成了以游牧为主,农耕为辅的生活方式。</p><p>他们的活动范围,以青藏高原为发源地,东到今甘肃. 陕西西部;南达四川西部和云贵高原;北逾祁连山及河西走廊;西至西域的广大地区。</p><p><br></p><p>西周建立前夕,著名的“武王伐纣”战役,也是以羌人为主组成的部队。</p><p>羌族与中华民族早期的重大活动,有着如此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这更让人希望追寻它的历史脉络。</p><p><br></p><p>先秦时代,秦觊觎山东六国,无暇西顾。只是派了大将蒙恬“将兵掠地,西逐诸羌……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度。”(《史记. 秦始皇本纪》)</p><p>两汉时期,羌与两汉有战有和。</p><p>而后三百八十余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羌地发生最大的事件,就是一支由大兴安岭游牧而来的慕容鲜卑部落,统治了青海. 甘肃一带的羌人,组成了新的地方政权——吐谷浑王国。形成了新的民族融合。</p><p>吐谷浑享国三百余年。被青藏高原上兴起的吐蕃王朝灭掉,一部分羌人又融合进藏族。而生活在大雪山(今岷山一带)的羌人,则在唐中后期的历史舞台上兴起,他们就是两宋时期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羌的祖先。</p><p><br></p><p>昨晚住兰州。</p><p>兰州是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p><p>这里的跨河大桥叫中山桥,是一百多年前由德国工程师设计,中国第一座跨越黄河的大桥。</p><p>老桥至今还在正常使用,这是工匠精神的力量。</p> <p>兰州黄河母亲雕塑</p> <p>兰州黄河边</p> <p>永靖刘家峡水电站大坝</p> <p>盐锅峡水利工程枢纽。</p> <p>积石山黄河</p> <p>积石山炳灵寺石佛。</p> <p>唐代佛像。</p> <p>由于疫情的影响,西宁很多公共场所依然不开,像青海省博物馆、马步芳公馆等。</p><p>清晨匆匆转了一下塔尔寺,便去看"天下黄河贵德清"的天下奇观。</p><p>青海省历史上属于安多藏区,地理位置是在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上,是我国国土的第一阶梯,更是中华水塔的发源地。我们的两条母亲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脚下的黄河与各拉丹东脚下的长江,都在青海境内,这个平时人们不很关注的地方,恰恰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水源地,或者说是生命之源!</p><p>赶到贵徳已经是午后,本想赶到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去看"黄河清"。但在距离坎布拉近八十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丹霞地貌景观,便进入了这个国家地质公园。</p><p>园区里有地质博物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眼前这些多姿多彩、鬼斧神功造就的丹霞地貌奇观,竟然有黄河水蚀数百万年功力切割而成高山峡谷!</p><p>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大约有一亿年的历史。在印度洋版块与亚洲大陆版块的挤压下,青藏高原在隆升,而贵德地区正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剧烈的地壳运动加上冰川、河水、风蚀的作用,"急于寻找出路的河水",即高原盆地积水湖泊的水深已达1900米,巨大的水量逐渐侵蚀切割这些岩石和土层,形成了后来黄河的河道,山体也被洪水和风蚀逐渐雕刻成今天的样子。</p><p>站在丹霞地貌的群山之间,切感人类的渺小和大自然的伟力!人不可以胜天,用人力硬要改变自然的后果,一般讲都有巨大的瑕疵甚至是恶果。</p><p>由此也想到从我们的老祖宗,从远古到今天,四千年对黄河的治理当中,也有很多的哲理在治河实践当中。</p> <p>"天下黄河贵德清"。</p><p>贵德境内的黄河水清冽到让人不敢相信这竟是黄河!</p><p>原因是黄河在贵德以上流经的区域大多是草原地带,植被条件非常好,泥沙被植被拦截,贵徳流经的坎布拉地区,森林覆盖率非常高,水土保持条件好,这是贵德黄河段水清的重要条件。</p><p>另外,黄河贵德段水势平稳,流经砂砾岩石河道,泥沙很难被冲刷下来,这也是黄河贵德清的一个原因。</p><p>黄河从贵德县西面的龙羊峡入境,经过拉西瓦峡谷、三河谷地从松巴峡出境,主河道在贵德境内全长 76.8公里。</p><p>由于这里地貌沟壑纵横,山川相间,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成四山环抱的河谷盆地,丹霞地貌几乎贯穿贵德全境,清清河水与七彩丹霞相得益彰,所以贵德境内的黄河之美甲天下。</p><p>贵德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的分界地。当黄河之水进入下游的黄土高原时,黄河便是名符其实的黄水。</p><p>黄土高原和黄河几字弯北河道的内蒙古高原段,为黄河贡献了大量的泥沙,其中从陕西潼关、山西风陵渡到河南孟津的河口镇,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p><p>黄河流域每年被冲刷的泥土达16亿吨,其中十二亿吨泥沙被冲入渤海,有四亿吨泥沙留在山东东营,成为我国会成长的国土。</p><p>通往坎布拉河清的森林公园,要在青藏高原排山倒海般奔涌起伏的群山中行驶,(图八)为GPS导航图中的一段截图,可见这里的山路远远不止十八弯,图九放大可见一段山路。</p><p>从贵德县城到坎布拉八十公里,在山路上就身分走了四个半小时,黄昏日落前返回贵德县城。</p> <p class="ql-block">玛多。</p><p class="ql-block">藏语黄河源头的意思。</p><p class="ql-block">玛多县境内目前还有四千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有"千湖之县"的美称。</p><p class="ql-block">这里野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藏羚羊、藏野驴等野生动物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脚下诞生,流出札陵湖后,河床开始下切,河面最宽处五、六十公尺,水深一公尺左右,澄清见底。</p><p class="ql-block">到达玛多城后,河水绕过一列赤红山脉,汉语称积石山,藏语叫阿尼玛卿山,意为黄河之祖。</p><p class="ql-block">积石山还被称为玛积雪山,在青海东南部,延伸至甘肃南部边境,为昆仑山脉中支。</p><p class="ql-block">阿尼玛卿山区的现代冰川发育十分壮观,大小冰川40余条,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水资源丰富,冰川融水分别汇入黄河支流切木曲等水系,是黄河源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地。</p><p class="ql-block">阿尼玛卿山由红砂岩构成,红岩巍峨壮观。</p><p class="ql-block">黄河绕积石山东南流,流出青海进入四川松潘地区,由于受到岷山阻挡,激流折转,猛然折向西,再进入甘肃玛曲返回青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贞观年间大将侯君集与吐谷浑作战曾经到阿尼玛卿山,(积石山)提出这里是黄河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玛多是高海拔地区,全县平均海拨在4500米以上。</p><p class="ql-block">民间有"夜不宿玛多"的说法。</p><p class="ql-block">但我还是在那里住过一夜,有高原反应,头脑确实晕乎乎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但人生能在黄河源头过一夜,亦有不枉此生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对黄河的源头的记载,如战国时期的地理书《禹贡》、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回来之后,提出“河出昆仑”,直到西晋张华的《博物志》提出"河出星宿"。才比较接进黄河真正的的源头。</p><p class="ql-block">唐太宗贞观年间,大将侯君集征讨吐谷浑,曾到达星宿海,他认为星宿海就是黄河的源头。所以唐之后好多年,人们把星宿海(今扎陵湖、鄂陵湖上源的一片多沼泽、草滩、湖泊的湿地,今已干涸)当作黄河的源头。</p><p class="ql-block">古代探查河源最接近正确结论的是元代。</p><p class="ql-block">1280年,忽必烈派人从河州(今甘肃临夏)溯河寻源,到达星宿海,又对星宿海西南的一条溪水溯源百余公里,认为这条溪流(今卡曲,曲是藏语河的意思)是黄河的正源。</p><p class="ql-block">清代齐召南也在《河道提纲》里记载了清代考查河源成果。</p><p class="ql-block">直到上世纪一九七八年,地理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才确定了河源是由青海腹地的三大源头组成,它们是扎曲、玛曲和卡日曲。</p><p class="ql-block">三条水流经约古列宗盆地(藏语炒青稞的锅)星宿海,(藏人叫花海子)在玛多县境内海拔4300米的巴颜和欠山三河相汇,形成黄河上源的主河道。</p><p class="ql-block">今天人们讲的黄河源,是指龙羊峡水库以上,位于青海、四川、甘肃3省的6个州、18个县,总面积约13.2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为黄河源,这是泛指。</p><p class="ql-block">但是这一地区的影响却非常可怕。</p><p class="ql-block">这里很小的变化都足以牵动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发展。</p><p class="ql-block">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数十条冰川的融水,补充了河源的干流和湖泊,仅玛多县就有四千多个湖泊。</p><p class="ql-block">今天的河源地区已经封闭,连世代在扎陵湖乡生活的藏人都被迁出黄河源头,这是在保护黄河的源头极其重要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每个人都会理解。</p><p class="ql-block">中华水塔,我们的生命之源!</p> <p>黄河出青海省的玛多县后,顺着阿尼玛卿山的山势,向东南方向流淌。</p><p>在青海、四川、甘肃三省交界处,因绕道阿尼玛卿山东南角,黄河形成弯曲的180度的大转弯--唐克湾。</p><p>这是黄河的第一大弯。</p><p>前行的河水受周围地势影响,接着又形成第二个180度的转弯--唐乃湾。</p><p>这是黄河第二大弯。</p><p>两湾所形成的s型水道,被称为"黄河第一曲"。(图五、六、七为唐克弯草原)</p><p>这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紧邻四川的松潘草地。</p><p>松潘草地的一角(今属甘南)已经成为花湖景区。(图一、二、三)</p><p>有红军长征途中三次走过的草地纪念石碑。</p><p>共和国九位元帅(陈毅当时在南方领导八省游击战)都从这里走过。</p><p>草地气候变化万千,时而漫天飞雪,时而暴雨倾盆,加上髙原寒冷、沼泽泥泞,粮食全无,红军战士在这里煮皮带,挖野菜、陷入泥沼和误食野菜中毒、或因饥饿而牺牲的人数最多,超过战斗中的牺牲。</p><p>所以,草地是长征途中红军非战斗减员最多的地方。</p><p>这里同时是1935年9月,中央召开巴西会议的地方。</p><p>正是在这里,中央接到叶剑英密报,得知张国焘要袭击一方面军总部,红一方面军和中央机关立即转移北上,让张国焘的阴谋破产。</p><p>为此,叶帅有了"吕端大事不糊涂"的美誉。</p><p>松潘草地(又叫若尔盖草原)还是珍稀野生动物中黑颈鹤的故乡。</p><p>这片川西北的高原绿洲,有云端天堂和中国最美高寒湿地的称谓。</p><p>最后两张照片是唐克草原上牽马的藏族同胞和抓拍到的一位美丽的藏族小姑娘。</p> <p>龙羊峡是藏语,意思是险峻的沟谷。</p><p>而龙羊峡水电站,则是黄河上游第一个峡谷上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设施。</p><p>它同时又是黄河梯级电站的第九级,即最高的一级。</p><p>龙羊峡谷全长33公里,峡口只有30米宽,坚硬的花岗岩两壁直立近200米高,而龙羊峡沟口以内的峡谷地带有九公里宽,如果在这里拦河筑坝,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所以,龙羊峡是建设水电站的绝佳坝址。</p><p>水电工作者看中了这块有中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之称的"风水宝地"。</p><p>1976年,龙羊峡水利工程建设正式开始。</p><p>2002年投入运营的龙羊峡大坝高达178米,主坝长396米,是亚洲当时水坝体量的最高纪录。(图三)</p><p>它把黄河上游13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内1684公里长的黄河之水统统管控、纳入库区,形成拥有240亿立方米库容、380平方公里的、当时我国最大的水库。</p><p>我们是在清晨的浓雾急雨之中,驱车前往龙羊峡水利工程枢纽的。</p><p>青海省的公路基本是在起伏的群山中行走,从山下的盘山公路向上看,云雾缭绕的山顶婉如在仙境之中。可是真的攀上山顶才发现,能见度不足十米的浓雾"仙境"并不好玩儿。</p><p>汽车打开所有的灯光,(图六)速度几乎是在爬行,从贵德到龙羊峡一百公里的路程,竟然走了四个多小时。</p><p>细雨濛濛中走进龙羊峡库区,到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p><p>巍峨的大坝、起伏的群山、和浩渺的湖水浑然一体,它们在柔和的浓雾之中若隐若现,让人的思绪变得朦胧、变得柔软,艺术的灵魂很容易在这种场景下苏醒。</p><p>想起了一首歌:</p><p>在雨中,我想起了你⋯⋯</p> <p>从龙阳峽沿黄河干流而下,就是拉西瓦水电站。</p><p>拉西瓦是藏语,意思是"阳光照耀。</p><p>拉西瓦水电站创造了多个纪录:250米的高拱坝国内首次采用,750千伏的国内最高出线电压等级,207米的世界最高落差金属管道母线,大型反拱水垫塘、导流洞闸门充压式水封均为国内首次采用。</p><p>拉西瓦水电站是“十一五”期间国家以及青海省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工程,</p><p>穿越数个隧道,拉西瓦即在眼前。</p><p>一条“翡翠玉带”倾泻而下,250米的谷底水雾蒸腾,水声轰鸣,没有辜负“亚洲第一高坝”的名头。</p><p>拉西瓦水电站总库容只有10.79亿立方米,调节库容仅1.5亿立方米。但他却是黄河流域单机和总装机容量最大、发电量最多、大坝最高的工程,也是国家“西电东送”北通道的骨干电源。</p> <p>连续几天驱车行走在黄河源头十三万平方公里范围之内土地上。</p><p>过去,我太关注黄河正源的三条溪流了。</p><p>其实,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布尔汗布达山和青海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大山上,都有冰川的融水,(图六、七)山间峡谷中无数这样的无名的溪流,逐渐汇成了我们浩浩荡荡的母亲河。</p><p>涵养黄河水源头的十三万平方公里的河源地带,都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命根子,是我们大家生命的源泉!</p><p>青海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表面上看起来是苍苍莽莽的滿眼绿色,连起伏的群山都是那样的苍翠欲滴,可是,当你仔细观察高原草甸生长绿草的土壤与岩石层交汇的地方时,你会发现,那是薄薄的一层土,一但土层被破坏,裸露的部分一千年都长不出綠色。</p><p>现在,连爬在半山坡上挖冬虫夏草的藏人,都会在把虫草挖出来后,再把长有绿草的土层再扣回去。</p><p><br></p><p>河源地带过去由几十个蓝汪汪的小湖泊组成的星宿海,已经干涸了。</p><p>世代生活在扎陵湖乡的藏族同胞,也由公家出资迁出河源地区,这是对黄河源头的保护。</p><p><br></p><p>图一到图四是非常美丽的花朵,它的根系被喇嘛们用木桩捣烂造纸印制经书,这种纸张防虫防蛀,比内地有纸寿千年之称的的宣纸寿命更长,用它印制的经书,比贝叶经文保存的时间更长。</p><p>这种花叫"狼毒"。</p><p>它在草原上的出现,是草原沙化的开端,一但这种花出现,用不了几年,这一带的草原就沙化了。</p><p>还有图五上的草,它叫枳芨,内地常用这种草来做扫地的扫帚,它的出现也是草原沙化的开端。</p><p>黄河源地区令人疼心的草原沙化现象已经出现,(图九)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说不清楚,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河源的保护刻不容缓,应该有足够的重视与措施。</p><p>事关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几乎是整个北中国九省区、数亿人口的水资源保护问题,怎么強调都不过份。</p> <p class="ql-block">一首歌曲常常伴着人一生或欢乐、或苦涩的青春记忆。</p><p class="ql-block">终于来到了"那个遥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来到了"西部歌王"王洛宾邂逅藏族姑娘卓玛{图六)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青海西海地区的金银滩草原(图三是那片草原上的金花、图四为银花)实在是太遥远了!</p><p class="ql-block">遥远到我用了几乎一生的时间,才找到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广阔的草海中四下眺望,突然想到头一次接触到这首歌曲的往事。</p><p class="ql-block">那是在五十多年前知青生涯中的一段故事。</p><p class="ql-block">那个时代的抒情歌曲、特别是与爱有关的歌曲,是不被允许的。</p><p class="ql-block">但知青们已经到了开始独立思考的年龄,他们私下传看各种各样的书籍。包括从西欧到俄罗斯的古典名著,吟唱《外国民歌二百首》和国内古老的抒情歌曲,这些在当时都显得有点叛逆和出格。</p><p class="ql-block">无意中看到一本残破的歌本!</p><p class="ql-block">上面有《在那遥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当时这首歌是没有作者的,只是属名为西海民歌。</p><p class="ql-block">西海是哪里?知青们都不清楚,只是觉得那里一定是个太遥远太遥远的地方。但歌曲动人的旋律和富有想像空间的优美歌词,成了那一代青年人的喜爱。</p><p class="ql-block">好多年以后,我才把青年时代很多非常喜爱的歌曲和王洛宾的名字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春舞曲》、《玛依拉》、《四季调》、《康定情歌》⋯⋯</p><p class="ql-block">天呐,王洛宾的每一首歌曲,几乎都是华人音乐中的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王洛宾的歌声!</p><p class="ql-block">我开始对这位命途多舛的艺术家无比崇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海镇上有王洛宾音乐展厅和王洛宾广场,匆匆跑了几十公里,赶到这里。</p><p class="ql-block">这里有王洛宾先生的生平展览,展厅里轻轻地播放他的作品,一个真正的音乐人,一位来自民间、有出息的艺术家,为这个世界留下的,是永恒的歌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洛宾先生谢世后,他的灵堂里只有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在反复播放,人们含着眼泪,把一朵朵金色或银色的菊花放在他的身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卓玛姑娘一定还在,她会听到天堂里传来的动人歌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愿作一只小羊,</p><p class="ql-block">跟在她身旁。</p><p class="ql-block">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p><p class="ql-block">不断轻轻打在我的身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突然,我知道了什么是永恒!</p> <p>草原上的羊群。</p> <p>金花。</p> <p>银花。</p> <p>金银滩草原的细节。</p> <p>卓玛姑娘。</p> <p>王洛宾广场上的雕像。</p> <p>王洛宾音乐纪念馆。</p> <p>伏俟城遗址废墟。</p><p>伏俟是古鲜卑语,意为王者。一千四百年前,慕容鲜卑的一支慕容吐谷浑,率部离开内蒙古的西拉沐伦河流域,在四世纪初西迁到青海立国。</p><p>当时的都城伏俟城东控青海西宁、兰州,南下四川成都,西接新疆婼羌。曾经在中西交通线上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p><p>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东西商旅往来多取道祁连山南,经青海西达南疆。</p><p>伏俟城就成为这条交通孔道上的重要枢纽。</p><p>隋大业、唐贞观年间,吐谷浑被中原王朝多次打击走向衰落。唐军将领侯君集也是在与吐谷浑作战时,头一次来到河源地区的星宿海,并指认这里是黄河源。</p><p>我们是在午后来到这里。</p><p>在青海广阔的大草滩上,伏俟城起伏的轮廓十分明显。</p><p>一群兰州大学学考古专业的学生们正在这里考察。</p><p>图一为伏俟城的城门废墟,其余几张图可以看到古城当年依稀的轮廓。</p><p>站在荒草丛生的古城墙上,看这座一千四百年前的"王者之城",感兴衰更替,有一种悲从中来的感觉。</p> <p>从兰州出发,错过了上G6的高速口,在一条颠波的S341公路上钻山沟,过不完的村落限速在40公里,颠波的破村路几乎让人发疯!</p><p>终于在永登县爬上了从连云港到霍尔果斯的G30高速公路,120公里的速度真是爽。</p><p><br></p><p>原计划沿黄河向东行驶,直到看见乌鞘岭隧道才意识到,我们是去往河西走廊,高速公路上不能停车,更不允许掉头,只能先赶到武威再说。</p><p><br></p><p>河西,河西,在黄河以西,因为地块狭长,形似走廊而得名。 </p><p>它南靠祁连山到阿尔金山,北临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两大沙漠地带,衔接之处为大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脉(合称北山山系)。</p><p><br></p><p>河西走廊东有乌鞘岭,西达古阳关,总长约一千公里。</p><p><br></p><p>黄河是沿着祁连山南麓、乌鞘岭以东流过。</p><p>而从太平洋刮来的东南季风及降水,也被乌鞘岭阻挡,所以,整个河西走廊都处在干旱地带,没有季风和降水。</p><p><br></p><p>历史上的河西走廊是匈奴的牧地,汉武帝元狩元年,霍去病北击匈奴,汉军控制了整个河西走廊。</p><p>由于这里是东西交流的交通要道,汉武帝设河西四郡控制整个河西走廊。</p><p>而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个河西重镇,便是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武威。</p><p><br></p><p>这座城市我曾多次来过,每来一次,对这座两千多的古城便增加一份敬畏,恰逢武威新博物馆开展,于是,顶着烈日高温去博物馆参观。</p><p>武威厚重,以马踏飞燕为代表的历代文物重器众多,作为一个地级市的博物馆不输省博,看这样的展览很是享受。</p><p>我对市内交通不熟,于是打车又去了陇右学宫武威文庙。鸠摩罗什庙,和百里之外祁连山中的天梯山石刻佛寺。</p> <p>北纬37°30′至40°,东经102°20′至106°,是腾格里沙漠的地理座标。</p><p>它南北长240公里,东西宽160公里,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p><p><br></p><p>腾格里沙漠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年风沙天数多达200天,沙尘暴频繁,最大风力曾经达到过11级,天然植被覆盖率仅为1%左右。</p><p>腾格里沙漠的主体部分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境内,东南一角,伸入宁夏中卫市,黄河穿过中卫段,干流长度有182.3公里。</p><p><br></p><p>在宁夏中卫的沙坡头区,黄河拐了一个大弯,宁夏人利用黄沙与黄河,做好了两篇大文章。</p><p><br></p><p>一是包兰铁路,一九五八年峻工后,当时的苏联专家表示,在腾格里沙漠二十到八十米厚的沙堆上修建铁路,其寿命不会超过三十年。那时一夜大风,黄沙常常把腾格里十六公里的穿沙铁路掩埋,全凭人工常态化地清理,非常辛苦。</p><p>宁夏为治沙,创立了用草格固沙的方法,包兰铁路两侧用一米见方的草格固沙的同时,栽种沙生植物,如今穿越腾格里沙漠的包兰铁路两侧一片綠色,而且包兰铁路六十二年保证了畅通无阻。为此,腾格里治沙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p><p><br></p><p>第二篇文章是利用沙坡头的黄河、黄沙、古长城、驼队、西部音乐、舞蹈等元素,展示西部风情的魅力,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p><p>沙坡头人穿着羊皮坎尖红兜肚,唱着花儿、吹着唢呐,划着羊皮筏,活脱脱一幅西部风景画。</p><p>他们唱红了沙坡头,唱醉了宁夏川,每年二百多万的游客,为沙坡头这个当年的风沙遮日、干旱苦焦不养人的不毛之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百姓的富足。</p><p><br></p><p>黄河与黄沙看似平淡,关键却在人的主观能动性,沿黄地区怎么做好黄河这篇文章,这里大有学问。</p> <p>返回的途中,思绪一直沉浸在对黄河和黄河文化及中华文明起源的思考与追溯中。</p><p><br></p><p>其实,我们这个民族从华夏族、到汉族,再到中华民族的出现,是与黄河息息相关的。</p><p><br></p><p>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起源,便与与洪荒大水的斗争时期开始的。</p><p>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大禹治水,黄河的水旱灾害始终伴随着这个民族。</p><p><br></p><p>在历尽了无数磨难中顽强地繁衍生息,并开创出灿烂的中华文明,是这个东方文明的起源。</p><p><br></p><p>从东周的春秋战国开始。中华文明开始走向成熟。</p><p>诸子百家的出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思维定式,无论其以后怎么发展,来自母体的思维基因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这无法改变。</p><p><br></p><p>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不断与黄河抗争的奋斗历史。</p><p>长期的治水斗争,在创造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文化瑰宝。</p><p><br></p><p>发源于黄河流域河洛平原的《易经》,开篇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以儒学为核心思想的黄河文明的的思想内核。</p><p><br></p><p>在四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黄河文明同时吸收、包容了整个黄河流域多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形成了黄河文化的多元化特点。</p><p><br></p><p>同时也说明了黄河文化有开放性、包融性,并曾经长期在开放与小农经济的闭塞性间摇摆。</p><p><br></p><p>黄河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p><p>经四千多年发展历程,内涵十分丰富。</p><p>看来有必要对什么是黄河文明?</p><p>什么是黄河文化?</p><p>什么是黄河精神做一个说明了。</p> <p>黄河文明</p><p><br></p><p>开端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p><p>是中华文明的主体和根源。</p><p>也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人类文明。</p><p><br></p><p>发源于古代黄河流域的黄河文明,以其披荆斩棘。艰苦卓绝的开拓性。</p><p><br></p><p>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延展性;</p><p><br></p><p>兼收并蓄,汇纳百川的包容性;</p><p><br></p><p>凤凰涅磐,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文明的优良基因和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p><p><br></p><p>结论:黄河文化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为内核,融合了国内多民族文化,和海洋文化,具有包融性、开拓性、进取性、创造性的人类优秀文化。</p><p><br></p><p>依据:</p><p>黄河的水患灾害锤炼了中华儿女精诚团结、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p><p><br></p><p>整治黄河洪水灾害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p><p>治河需要组织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这既是黄河防御的客观需要,又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p><p><br></p><p>黄河流域频繁的洪涝、干旱交替,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勇于挑战、敢于超越、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p><p><br></p><p>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历尽了无数磨难,就是靠这种自强不息、愈战愈勇的抗争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顽强的繁衍生息,并开创出灿烂的中华文明。</p><p><br></p><p>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经过几千年沉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团结务实、开拓进取、拼搏奉献精神,这就是黄河精神。</p><p><br></p><p>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不断与黄河抗争的奋斗历史。</p><p>长期的治水斗争,创造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文化瑰宝。</p><p><br></p><p>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繁衍,不断发展,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p><p>发源于河洛平原的《易经》,开篇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黄河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p><p><br></p><p>黄河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p><p>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艺术、哲学、科技、教育、语言、文学、史学、宗教、民间信仰、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p><p>近代以来,黄河文化与东南海洋文化結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取得了更为丰厚的成果,逐渐走向了世界。</p><p><br></p><p>民族文化部分。</p><p>自周秦汉以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p><p>但黄河文化的基本传统,始终是在周秦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p><p>几经轮回,秦至南北朝出现了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p><p>这个时期黄河文化在地域上大大扩展,特别是两汉的疆域影响力远及西域、日本与海南。黄河文化也接受了更多的外来文化,在内涵和外延上变得更加具有包融性。</p><p><br></p><p>从隋唐经宋元至清代,中国境内再次兴起多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黄河文化的覆盖面随之扩大,一直扩展到清朝。</p><p><br></p><p>终于出现了丰富多彩、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p> <p>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源头。</p><p>也是中华文明的起点。</p><p><br></p><p>穿越九省区的黄河,四千年来不同河段不同的人文风情交融,使整个流域俱有多元并立和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p><p><br></p><p>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黄河文化完整的文化体系。</p><p><br></p><p>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灵魂”之所在。</p><p>华夏族群早期全部的经济生活和国家形态,都与大河息息相关。</p><p>特别是诸子百家思想的出现,赋予了黄河文明以"灵魂",和健全完整的中华思维体系。</p><p><br></p><p>黄河文化蕴含重要时代价值。</p><p>俱有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p><p><br></p><p>黄河文化是东方农耕文化,是大河流域的先民在与自然相处中,逐步形成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形态。</p><p>"天人合一"的自然伦理观,是黄河文明重要的核心观念。</p><p><br></p><p>伏羲、女娲、炎黄二帝等中华始祖,都是黄河流域华夏族的祖先。</p><p>"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民族认同感,和“大一统”的主流意识,在黄河流域多民族聚居区的人民思想里根深蒂固。</p><p><br></p><p>在数千年前历史长河中,黄河文化吸收包容了希腊文化、印度文化、伊期兰文化、西域文化、草原文化,进入近代以来,海洋文化也融入大河文明。</p><p><br></p><p>黄河文化在吸纳多种优秀文化的同时,包容开放、汇纳百川也成了黄河文明的的一大特征。</p> <p>黄河精神</p><p><br></p><p>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不包含物质的,但精神的产生是与物质生产的过程是息息相关的,人类所有"精神"的来源,都是日常生产与生活中升华出来的思想精华。</p><p>这些精华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行为习惯。</p><p><br></p><p>黄河有四千多年的人文历史积淀,大河流域上从我们的先民开始,与黄河的抗争、治理、兴利除害的互动,从来没有停止过。由此产生的黄河精神是丰富的,倾向是积极向上的,是以"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为底色的升华与发展。</p><p><br></p><p>有人用"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十个字来定义黄河精神。还作为标准答案列入了公务员考试。</p><p><br></p><p>总觉得不够完整,一定缺少了什么。</p><p>四、五千年的黄河流域上生生不息的文明史中,首先第一条就抗争!</p><p>古人在与水患的抗争中以求生存;</p><p>"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是另外一种意义上升华了的抗争!</p><p><br></p><p>第二是智慧。</p><p>光堵不疏是治不了大河洪水的。</p><p>鲧的失败就在于智慧不够,一味的堵还是一败涂地,鯀死于荒野是愚蠢的代价。</p><p>禹开始疏,劈积石山,河下龙门,解上游水患之忧。</p><p><br></p><p>今人则是疏堵结合,用大型水坝蓄水,发电、灌溉、调沙、治水四美皆有,这是智慧。</p><p><br></p><p>还有,黄河精神一定还有更多的含义,比如奋斗等。</p><p><br></p><p>"黄河精神",这是一个太大的题目。</p><p>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几条有概括性的完美的定义非常难,我总结了四个字:"自強不息"!</p><p><br></p><p>至于其他各种定义都是从自強不息中衍生出来的东西。</p> <p>黄河入海流</p><p><br></p><p>从青海的扎曲、玛曲、约古列宗曲流出的涓涓细流,穿越过星宿海、鄂陵湖、扎陵湖,接纳了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布尔汗布达雪山的万千冰川溪流,从世界屋脊飞流而下,进入黄土高原。</p><p><br></p><p>黄水奔腾咆哮着穿峡谷、过林莽、走草原、绕山岭,一泻万里,在长奔了5464公里后终于汇入大海。</p><p><br></p><p>"黄河入海流"。</p><p><br></p><p>这不仅仅是黄河自身的归宿,更是黄河文明走向未来,与蔚蓝色海洋文明拥抱,融入更广阔世界的象征。</p><p><br></p><p>其实,黄河文明几千年来从未停止过与多种文明的融汇交流。</p><p>大河流域上的云岗、龙门、麦积山石窟艺术见证了这一切。它们不仅吸纳了希腊文明、印度文明、草原文明的艺术特点,更是自成体系,形成了美伦美奐的犍陀罗风格中国化的佛雕艺术。</p><p><br></p><p>从中古时代后期的利玛窦、徐光启的"西学东渐";</p><p><br></p><p>到"近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林徐则魏源;</p><p><br></p><p>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试图"富国強兵"的"洋务运动";到今天的"改革开放",</p><p>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交融拥抱的进程并没有中断。</p><p><br></p><p>走向未来、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是黄河文明未来的出路,舍此无它。</p><p><br></p><p>黄河文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将要流向大海,不管有多少急流险滩,融入更加广阔的海洋的潮流永远不会中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