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 <p>这个假期读了一本书——《教育,伴随着成长》。这是家长写给孩子的私家信件的合集,每封信都不拘一格,各有主题。这里的教育,更多地指向家庭教育。写这些信的爸爸妈妈都认为:友谊、时间、阅读、旅游、未来、情绪管理等,对于孩子的成长有莫大的裨益。他们将自己的思考和曾经的经验以一封信的形式去告诉孩子,给他们的成长提供独一无二的营养。</p> 一次学习 <p>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其实不然,朗读属于每一个人。今天,学校特别邀请到优秀的吴宁老师来校指导,给老师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朗读形象感受课,更加让我感受到了朗读的魅力。</p><p>吴宁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朗读的步骤,朗读的方法,朗读中的误区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吴宁老师介绍的朗读的几第一步——理解。讲座中说到:“朗读需要理解文本,理解内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马上就联想到了《语文课程标准》里对于学生的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比较容易做到,只要多听多读多练。而有感情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把握的,我们经常看到孩子的朗读无法读出“情”,读出“情”的往往又是夸张的表达,很难读出真情实感。</p><p>吴宁老师提到,朗读没有感情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朗读内容的不理解或者没有共情。这让我想到一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生活经历,很难产生感情;一些课文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并不等同于学生也有相同的感受,学生不能产生共鸣;有些课文虽然适合学生品读,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无法给予充分的品读时间,让学生短时间内有感情朗读也是十分困难的。</p><p>针对这一问题,吴宁老师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1.培养自身精密的感受能力,丰富生活积累,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2.调动自己的生活储备,创作中结合生活储备。3.借助图像、幻想、音乐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让孩子真听、真看,真感受,丰富孩子的见闻和情感体验。</p><p>我想:有感情的朗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令,更不是教师对学生笼统的评价。要知道:情,发乎内,传乎声,感之于外,受之于心。</p> <p>吴老师为我们分享《教育日志与教师专业成长》,围绕“为什么要写教育日志”、“如何写教育日志”两个角度展开分享。讲述了写教育日志的五个意义,让人深受启发:教育不怕麻烦,记下来,写出来。</p> 一部电影 <p>这部电影是今年看的第一部电影,戴着口罩却,却难掩痛哭流涕。</p><p>这部影片如果要贴标签,就是那个年代,曾有一群中国勇士,为了中国人浴血奋战,舍生取义。他们的英勇应该被后人了解和铭记。</p><p>有别于一些无所不能的“主角光环”,影片中“小人.物们”组成的士兵,有些也会有怯懦的一面,人性刻画得很细致真实。但是面对敌人,也会唤醒他们胸中的民族大义。除了战士,那些市井平民,也用他们的方式支援和抗争,同为民族斗士。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们,该何其庆幸,还有感恩无数英烈用血肉筑成的守卫长城。</p> 一项运动 <p>这个假期整整两个月都是宅,一步都没有踏出过小丽水🍃丽水的热是有目共睹的,于是变成了夜行动物,天黑了,我也出动了。</p><p>家离白云山很近,于是白云山变成了首选的运动地,不得不承认运动是困难的、长期的、累的、快乐的……</p><p>并没有每天打卡爬山,也没有给自己制定一个标准计划,但出汗后💦的感觉还是挺好的~</p> <p>白云山里还碰到了一些小动物们,甚是有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