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大才女《卖米》有感

心在旅途

<p>  看罢北大才女张培祥写的《卖米》一文,叙述情真意切,描写朴实无华,活脱脱我小时候乡村生活的原型版再现。</p> <p>  中国经历改革开放40年,乡村已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农村,路直桥宽,小楼林立,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乡村正朝着城镇化步伐迈进,现在的农民,种田一般都是机械化,运输农作物也是靠三轮摩托、电瓶车甚至小汽车运输,过去的肩挑、手扛、步行已成“历史”。</p> <p>  什么叫感同身受,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能深刻体会作者《卖米》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母亲”认为自己的米好,想卖一块一,可贩子只肯出一块零八。经过多次讨价还价后,最终一块零八这个开始米贩子出的“最高价”也没人收购,为了弄点钱给“父亲”买药治病,无奈之下,快到集市散场时,“母亲”一咬牙想以一块零五贱卖大米,此时却无人问津卖不出去,母女俩只好又挑回家去。</p> <p>  作者的这个场景,我在农村时司空见惯经常碰到。“母亲”为何为了2分钱的差价,总共3块钱而不肯让步?区区3块钱,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但当时3块钱却是我一个学期的学费(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当时学费是3.9元)。这就是“母亲”开始坚持非一块一不卖,后来因为家中急等钱用而又愿意以一块零五贱卖的被迫无奈之举。</p> <p>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二伯经常会挑一百多斤的米糠到十多里外的乡镇去赶集卖,有时也会因为一两分钱的不肯让价而无功而返又挑回家,因为一两块钱,对当时我们家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家里的经济来源,除了有限的一点粮食能卖点钱外,我们家还有什么可换钱?而家中兄妹几个上学读书的所有费用,只有通过卖点嘴中省下的口粮去换一点钞票,以供我们兄妹几个交学费、买文具,还有过年时每人能置购一套新衣服,家中经济真的是非常困难。</p> <p>  在乡下农村,我经历了春天买不起伞,淋成落汤鸡的尴尬;尝过夏天无遮阳工具,晒得脱皮的痛苦;以及冬天没钱买棉袄穿,冷得瑟瑟发抖的窘境。尤其是初中三年正值长身体的时候,我在学校几乎没吃饱过,每天饿得勒紧裤带过日子。更让人心怵,累得让人喘不过气的夏季农忙“双抢”,一个暑假之后,简直判若两人,身子黑了一大圈、脱了一层皮。不过,时间在流转,生活在变化,曾经以为的“事故”,现在看来,不过是记忆中的故事而已。曾经受过的苦难,正是激励我不断奋进,追求美好生活的向上动力。</p> <p>  其实,人生不如意八九,生活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个人,不管有多苦、多难,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只要抱有希望的火种,只要相信明天会更好,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所谓风雨之后见彩虹,生活处处有阳光。</p> <p>  心在旅途简介: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酷爱旅游,喜欢运动,痴迷于摄影,喜欢用镜头记录、发现并创造身边的美景。</p><p> 自2015年从事摄影以来,有部分作品刊发在江西省摄影家协会、江西文艺、工人日报、中国摄影报等报刊及公众号。</p><p> 摄影观:心中若有景,处处皆可入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