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图为2019年四月摄于中央音乐学院演出大厅。</p> <p>《评:空灵石<西昌往事>——兼说其他》</p><p>————————————————</p><p>回忆当它们是关于活生生的幸福时,就是最伟大的诗;当它们关联到干枯的创伤时,便是燃烧一样的痛苦。</p><p>——奥普洛莫夫</p><p>————————————————</p><p>(下接[美篇一]):</p><p><br></p><p>呵呵,武松打蒋门神也不过如此。哈哈。</p><p><br></p><p>过后我才想起,这图画音乐老师朱达生曾经是达县京剧团少儿培训班的武生。</p><p>怪不得呢。</p><p><br></p><p>言归正传。</p><p><br></p><p>六、语言朴实,层次分明,充满真情。</p><p><br></p><p>《西昌往事》,将我带回到那个梦里千回百转的岁月……</p><p>空灵石用平铺直叙的文笔前后有序,侃侃而谈。将他心里的云水禅心尽情挥洒于字里行间……</p><p>他写林荫,写寺庙,写渔夫在微澜的邛海渔舟唱晚:</p><p>“……碧波荡漾的邛海上,片帆点点的渔船在夕阳余辉的照耀下,航行在微微泛起金黄色的粼粼波光里。渔夫们撒下张张渔网,收网后喜获满船(舱)的鱼虾,他们的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这场景真有点渔舟唱晚般的诗情画意。邛海边,绿阴掩映的廊道小径也是我们休闲散步的好地方……”</p><p><br></p><p>说完了渔夫的收获,空灵石笔锋自然一转:</p><p><br></p><p>“但是,我这次却无心欣赏这些美丽的风景,而是要到一个当时很不起眼的地方——西昌河西公社去,完成自己很早前的一个心愿,实地瞻仰丁佑君烈士陵园……”</p><p><br></p><p>看看!这就是空灵石内心铭记巾帼英雄的高尚情操!正能量、价值观不乏体现其中。</p><p><br></p><p>文章前面,他描写西昌的风土人情,美味佳肴,都是为后面瞻仰丁佑君烈士作铺垫。这是写文章的基本要素,文章谋篇布局多种多样,只要清晰明瞭,读之琅琅上口就是好文。</p><p><br></p><p>从《西昌往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空灵石文章的最后部分才是他内心的展现,其核心内容向我们揭示了青年空灵石纯洁的心愿,可贵的情感和他长期以来崇尚的女英雄的那份情结。</p><p>丁佑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19岁啊!拿现在的话来说,还是一个情窦未开的女孩。她在征粮过程中竟然被一伙土匪杀害。</p><p>这让空灵石在灵魂深处埋下了对女英雄的景仰和崇拜,也埋下了对那帮土匪的仇恨。</p><p><br></p><p>什么是“灵魂”?生命、精神、思想、感情、人格和良心都可以说是灵魂的代名词。</p><p>比如说某人灵魂肮脏,一定是说他思想不好品质不端。</p><p><br></p><p>也可以说,灵魂是人体中存在的部分能量。尽管有的人说灵魂是非物质的,但有研究证明,人在去世后体重会下降21克,这21克就是灵魂,还有人看见灵魂出窍的呢。</p><p><br></p><p>扯远了。</p><p><br></p><p>关于丁佑君烈士,我小时候也认为她是卓娅式的女英雄。</p><p>但我没有空灵石那样的情结并早已将她忘却。</p><p><br></p><p>由此可见,像文革那样人心叵测,人性恶化的年代,空灵石表现出的则是一种纯洁的思想,这是他灵魂崇尚所在。他具备了那个时代青年单纯可爱的品质特征。</p><p>可惜那个年代少有像空灵石那样的人,现在越发少之又少。</p><p>所以,好的品质很珍贵,现在几乎没有。</p><p><br></p><p>瞻仰途中,空灵石满怀虔诚与期待,想着陵园内一定是鲜花盛开,丁佑君烈士高大漂亮的塑像一定飒爽英姿,风采依旧夺目,熠熠生辉。</p><p>也许,还有为她为先烈们扫墓的老人在那里等候——等候这位几十年来第一位从遥远的四川东部来到西部的青年祭奠者呢。</p><p><br></p><p>容我大胆推测一下:空灵石绝对是丁佑君牺牲后,第一个专程从外地去西昌河西墓地瞻仰她的青年,仅此一人绝无第二。从某种意义上说,烈士的亲戚未必能做到?当地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未必能做到?</p><p>而一个与她毫不相干的人却做得如此让人动容!</p><p>这不免令我唏嘘赞叹!</p><p> </p><p>空灵石一路风尘仆仆,紧走慢赶在河西的街头,西昌十月的风中带着些凉意,他环顾四周,所见不过是断垣残壁以及那些破旧不堪的干打垒土房,街景呈现一片沧桑萧条,零散来去的人,表情木讷且淡漠……</p><p>出得镇来,他直奔陵园,沿途所见又是一片荒原野草和垒垒黄土坡地,缓缓的山坡很少种植,旷野没有美景, 田野山林没有鸟语花香,远处不时还传来几声杜鹃啼血般的叫声。</p><p>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让空灵石似乎看到人世间的满目疮痍。</p><p>他有些忐忑了,</p><p>也有些疑虑了。</p><p>但他依然坚定走在祭奠的路上。</p><p>上得坡下得坎,拨开蒿草丛生的杂草,好不容易找到了丁佑君烈士墓。</p><p>周围没有翠绿没有松柏,只有野草陪伴着一座孤独的坟冢。</p><p><br></p><p>“与我想象中的情景大相径庭,真有些令人失望。烈士陵园里显得十分的零乱,破旧,荒芜,似乎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维修管理了。陵园内有很多地方还有人为损坏的痕迹,到处蒿草遍地,杂草丛生,残垣断壁,一片狼藉。整个烈士陵园沒有一点庄严肃穆的气氛。唉!”</p><p>……</p><p>空灵石一声叹息。归去之心,如落蝶一般沉寂。</p><p><br></p><p>空灵石叹息着。归去来兮判若两人。</p><p>满腔热情化作秋天的愁云,一个人静静的去,惆怅的回,内心带着伤痕,夹杂着不解和疑问。</p><p><br></p><p>对陵园的管理不善 使其荒芜破落,那不是当地农民的责任。</p><p>所以,尽管空灵石与老人的最后一番对话里,有“这年头管不过来”之语,亦有“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潜意识,但那绝对不是不去维护烈士墓的理由。一切的借口都是苍白的。责任在哪?不言自明。</p><p><br></p><p>我最感慨空灵石在看见丁佑君墓的那一刻:他拨开杂草,默默注视,然后正衣冠、掸尘土 、梳头发最后三鞠躬!</p><p>这一连串庄严肃穆毕恭毕敬的虔诚动作,使我对空灵石顿生敬意。</p><p>试想,一个草根家庭,一名青年工人,不是团员党员,没有任何红色背景能在学生时候就牢牢记住一位素不相识的烈士并在二十多年后一个人去偏远山区祭奠她,这不就是当代好青年的一个缩影吗!</p><p><br></p><p>那此刻,他心里在祈祷什么呢?是送给她世界上那些最最美好的祝词吧?一定是!</p><p>还有呢?!</p><p>如果佑君烈士有灵,也一定会护佑于空灵石。那是肯定的。</p><p><br></p><p>最后想说:</p><p><br></p><p>一篇好文总有感人心扉之处。空灵石的这篇纪实散文,用情真挚,语言朴实,叙述清楚,不刻意雕琢。从教育学生和青少年的角度看,不失为一篇好文。</p><p><br></p><p>从文学的角度看,很显然,空灵石的《西昌往事》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由于篇幅或其它原因,不在此评论范围之内。</p><p><br></p><p>仅此。</p><p><br></p><p>拉扯着说了这样多,算是一篇杂文式评论吧。</p><p><br></p><p>不吝珠玉</p><p><br></p><p>———全文完————</p><p>——————————————————</p><p>[题外话]:</p><p><br></p><p>时光如白驹过隙</p><p>世事如白云苍狗</p><p>在空灵石2020年4月的春天写下《西昌往事》;</p><p>在丁佑君牺牲七十周年;</p><p>在空灵石1972年瞻仰丁佑君烈士四十八年之后,我写下这篇杂评,借此纪念那些为中国革命为minz、法制、ylzy、rq以及为人民幸福生活牺牲的先烈们!</p><p>为此,先烈们的血才不会白流!</p><p>为此,她们才会含笑于九泉!</p><p>因为,这才是她们的初心!</p><p>——————————————————</p><p>注释:</p><p>1、本评论中的主角昵称“空灵石”即石泉贵(原攀枝花四三信箱四营十三连同事)。</p><p>2、“日白”,达县土话,即扯淡、闲聊的意思。</p><p>3、阿布啷当沟,攀枝花二滩上面不远的一条深沟,彝族地名。</p><p>————————————</p><p>作者:覃名翀(晴朗.巴山夜话)于2020.7.21日夜10时</p> <p>——————————————————</p><p>西昌古城墙——大通门</p> <p>背景音乐:美国电影《昨日重现》</p> <p>秦篆巴山夜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