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寺

高山流水

游仙寺位于高平市区南6千米的游仙山麓,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占地面积约3609平方米,在河西镇境内。这里山势优美,林木葱郁,寺居山峪,清静幽雅,给人以幽奇之感,是一个旖旎秀丽、宛若仙境的避暑胜地。清代乾隆年间《高平县志》记有一神话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仙人,姓李名通敏,号游仙,先在此读书,后又畅游于此,最后离开家中亲人,隐居西山,年逾百岁无疾而终,故人们称此山为游仙山,寺因山得名。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规模宏敞,依山而筑,崇楼杰阁,错落有致。始建于唐,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重建,初名慈教寺。金、元、明、清各代屡有增补。建有春秋楼(山门)、前殿、中殿和后殿,东西均有配殿、厢房和廊庑,周设群房套院。 春秋楼亦名山门,雄伟壮丽,面阔五间,二层楼阁式,两面透窗,建筑古朴,甚为壮观。夏日登楼观景,清风阵阵,十分凉爽。 前殿名毘卢殿,为北宋遗构。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前后檐皆装棂花槅扇一堂,斗拱爽朗,用材硕大,梁架彻上露明造。檐下柱头斗拱五辅作,双抄偷心造。补间斗拱为单抄单下昂偷心造,昂为批竹式,耍头与下昂几乎完全相同。这一形制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文殊殿和太原晋祠的圣母殿等宋代建筑中虽有所见,但时间已晚于此殿一百多年,可知创此建筑形制的,游仙寺毗卢殿应是先例,为我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提供了最直观的资料。 中殿为三佛殿,为金代所建,前后开门,五开间悬山式屋顶,六架椽屋,梁架规整,结构牢固,稳健庄重。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计心造。梁架结构为四椽袱对乳袱用三柱,平梁上用蜀柱、合沓及叉手,保留了金代风格。 中殿两侧有水井、碾磨等,原为僧人生活所用。 过三佛殿拾阶而上,正中为七佛殿,也称后殿,后殿为硬山顶,硬山顶相比悬山顶更防风火。殿内建在高台上的七个拱券式窑洞,是供奉佛像的佛龛。龛内塑有七尊佛像,龛下的石台贯通大殿东西,束腰处有雕石柱,每隔一间雕一兽头,各不相同,活灵活现。 寺内有石碑2通,西侧石碑立于北宋康定二年(1041),记载了创建佛殿情况;东侧石碑立于明正德九年(1514),记载了本寺的历史沿革。 西禅院刻有“兑明院”匾额的月亮门,为寺庙僧人的起居处。 相传李游仙在此读书时,得一古钟,高两米多,直径五尺有余,悬挂在东侧的钟楼内,声彻山下数十里。每晨僧人敲钟诵经,钟声远扬,周围学子听到钟声后也即起床晨读苦学。故有高平旧八景之一的“游仙晓钟”之说。 <p>摄影制作/杨河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