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进你 你读懂我——观《教育,伴随着成长有感》

L.

<p>记不得在哪里看过这样的话“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其实是家庭教育”。“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需要每节课设立教学目标,家庭教育更多的体现在每个生活细节当中。</p> <p>我们要传授给孩子的不要局限在书本上的知识点,更要关注是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心理能力是我认为目前最需要加强的)。我希望每个孩子在回望童年时可以自信的告诉别人:很幸运,我的童年一直被温柔以待。</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nbsp;《教育,伴随着成长》这是家长写给孩子的私家信件的合集,每封信都不拘一格,各有主题。</span></p> <p>这里的教育,更多地指向家庭教育。写这些信的爸爸妈妈都认为:友谊、时间、阅读、旅游、未来、情绪管理等,对于孩子的成长有莫大的裨益。他们将自己的思考和曾经的经验以一封信的形式去告诉孩子,给他们的成长提供独一无二的营养。</p> 我走进你 你读懂我—李梦雅 <p>《三字经》里有一句话: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所以教育是伴随着成长来的。</p><p>教育的要义在于启发一个人内在的动力,如果一个孩子不想学,我们便无法真正教会他。《教育,伴随着成长》这本书就是基于这一点共识,由二十个作者共同完成的一本书。这二十位作者都是教育界的从业人员,有的是有着十几、二十年、三十年教龄的教师;有的则创办了自己的教育机构,践行着各种新的教育理想;有的投身教育公益事业十多年。这本书是他们写给自己的子女的一封公开信,是身为老师和教育行业从业者的他们,用父母的身份写出的肺腑之言。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他们作为教育界的专业人士,是否有不同寻常的处方?或许,这些公开信能够给同为父母的人们一点启发。</p><p>书中的父母是一个谆谆善诱的引领者、是一个牵引着,把自己所经历的所发生的告诉孩子,让孩子学会成长。在书中《记住我们的来处》中就写到,儿子不愿意回乡下,因为儿子出生在城里,城里和农村的生活相差太大,而父子俩又刚好隔了一个时代,现在现代文明进步,大家都向往着城市生活。但是父亲却一点一滴耐心的告诉儿子,在这进步的城市里,离不开农村。文中的父亲起到一个榜样作用,耐心的告诉儿子一切,排除心中的抵触。</p><p>爱自己,也是一个学着独立的过程,我们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听话”。我想起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曾经有猫狗救助机构接收了一批被弃养的宠物狗,它们基本没什么身体上的毛病,主要是“服从性”太差而被主人抛弃。然而这些服从性差的狗在自然界中原本是“强者”。例如雪橇狗之一哈士奇,正是因为没那么听话,有主见,才能在茫茫风雪中找到应走的道路。现在是一个凡事讲究“平权”的时代,我们比过去更加难以要求孩子简单地听话和服从,而是要慢慢教给孩子做人的责、权、利。正如《教育,伴随着成长》一书中,前中学教师张伟那样,和孩子聊聊什么是“权利”,孩子明白了权利的涵义,才会对人类社会的某些共同守则产生发自内心的尊重。</p><p>在这本书里,高中老师狄鹏给孩子写的信名为《好好说话是件很重要的事》,通过对亲子冲突中一些细节的分析,讲出了好的情绪管理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好好说话,孩子才会听。好好说话,也是我们做为童年守护者的本份。在此我反思了自己,有时候会因为学生们的错误而去指责,过于严厉。我觉得我应该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和学生心平气和的交谈,为什么会发生错误,避免下一次的错误发生。</p><p>《教育伴随着成长》这一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也让我明白作为父母的用心良苦。孩子内心有强大的成长力量,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和爱,同时再去教会孩子一些责任与义务。让孩子们学会爱,如何去爱,明白幸福。</p>

孩子

教育

成长

家庭教育

伴随

父母

本书

自己

听话

服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