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北京印刷学院附属小学 王雅</p> <p>今天学习了读书至味是清欢,学到了很多。最震撼我的就是老师说的第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p><p>最好的时代是指,从外部环境说,无论是读书环境的布置,还是读书氛围的营造,都给孩子营造了很好的空间。为什么又说是最坏的时代呢?什么事情都怕做的过头,矫枉过正会失去了读书的意义。</p> <p>我们要明白我们的态度,其中老师说的这四点非常值得我们深思。</p><p>一、教师对于儿童阅读的态度是支持不是支配。试想你想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别人一直跟你说这个要怎么怎么做,而不是在身后默默的支持。你还有想做这件事的动力吗?我个人是觉得肯定会被打击到。那么孩子也一样,你去支持他,他会更有动力。</p><p>二、儿童阅读课,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阅读的兴趣。我们太希望孩子读一两本书就能看到效果,甚至希望孩子读一两本书就对他的考试都有提升。他读得书能够迅速提高阅读或写作效果。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问题来了。我培养完了他不读怎么办呢?要强迫他阅读吗?我认为不读就不读吧。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p><p>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做整本书阅读?举个例子,比如说原来班里有五个人喜欢阅读,那我们做了整本书阅读之后十五个人喜欢了,那就是成功了。我们不能指望百分之百的人都喜欢阅读,为什么?阅读不能包治百病~一定允许学生有个性的喜好。我们主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而不是通过阅读得到些什么。</p><p>三、经验和策略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通过大量的读以后获得了一些经验,慢慢累积形成一种阅读习惯。在经验和阅读习惯的双重作用下会获得阅读的策略。这些东西不是老师一堂两堂课可以教会的,而是在大量的读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当然我们可以帮助归纳和总结但绝不是包办代替。</p><p>四、对于儿童阅读的评价不在于一时,而在于一世。我们真的不要期望今天带孩子读了一本书,明天带孩子读一本书,就要看到效果。往往是要通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发酵才会变成孩子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非常有营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耐得住寂寞。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就兴趣减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兴趣,既限制了读书的自由,又减损了读书的乐趣。</p> <p>爱一旦发了酵,就算雨水都不下了,也阻止不了他的开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爱好,让他发酵。让阅读陪伴他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