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终会散场,历史不能遗忘!一场毫无价值的坚守唤醒了国人的冷漠,“民族当自强,中国不会亡!”

黄爱钧

<p>“太平本是英雄定,谁见英雄享太平!”,记得小时候学校组织观看《台儿庄战役》,有好几处看的都是热泪满眶,尤其是王铭章将军以身殉国的那一段,后来我写了一篇作文,语文老师当范文在课堂上读了一遍,并把它贴在黑板报上,这部具有风向标意义的电影和《西安事变》一样,当年的影响力巨大,这是国内第一次将国民党正面战场搬上大银幕;同时对我个人而言,因为受到老师的鼓励也养成我爱看电影、从小写影评的习惯。观《八佰》由衷感觉电影没有绝对的主角,是众生相,也是苏州河两岸的两组人物群像,实际上我们也能在影片中看到很明显的删减和断层,但是好在最终成片的效果还算比较惊艳,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八百壮士”这一事件后世态度的恰当拿捏,一方面并未掩饰这些军人被国民政府当做国际舆论棋子、弃子的事实,另一方面,又未让这种被操纵的失落和背叛感干涉到全片民族抗争的主情绪,甚至还以收编的残军为视角完成了多个角色成长的历程。在当时国军高层的眼中,“八百壮士”这或许是一场表演,这也是为何国民党最终败退台湾的原因。 但是在驻守的战士身上,“中华不亡!”,这是一场守卫家国的抗争,从觉醒和牺牲,从不知所措到义无反顾,一个个普通的中国人凝结起大无畏,这更是为何中国不会亡的原因!</p> <p>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沪抗战“血肉磨盘”的悲壮与惨烈,又何止是《八佰》这一幕?在日军海陆空交叉火力的配合下,往往是上午一个师填补到阵地上,下午就损失过半,仅仅一天就打的失去战斗力。而88师524团留守四行仓库做最后的抵抗,并借以博取国际舆论的同情,首先四行仓库身为四个银行曾经的共同仓库,墙体坚固,储备丰富,最重要的是背靠上海美英租界,又临近一些油气设施,也限制了日军使用重武器进攻的企图,可以说是易守难攻。然而面对气势汹汹的日军,租界又严禁中国军队入内,可以说,这就是一场几乎看不到希望,注定会落败的战争,更为折磨的是,苏州河的对岸,仅仅一百多米外,便是灯红酒绿,人间烟火的租界区,士兵们可以听到对岸的音乐喧嚣,歌舞升平,而自己面对的却是随时命悬一线的地狱。</p> <p>此岸纸醉金迷、锣鼓铿锵,粉墨登场的戏子唱的是赵子龙长坂坡头御曹敌,那是前朝的历史,今朝的戏是彼岸,炮火喧天,殊死抵抗,以身许国的战士演的是孤军守四行仓库!还有什么精锐的德械师里竟然混入了杂牌部队,夹杂从未杀过敌人的胆怯与懦弱,这部电影最感动的一句话是“我们是湖北保安团,我们是来保卫大上海的!”,当端午拿着步枪击中日军战机,自己被子弹穿膛而过浑然不觉时,泪流满面;片中有一个情节,机枪连所有战士身缚炸药,以同归于尽的方式,接二连三投向日军的钢板阵,这些战士的原型名叫陈树生,他牺牲前留下的那句“娘,孩儿不孝了!”让我泪如泉涌。其留给母亲的遗书,不过寥寥八个字,却早已重如千钧,“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在1937年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结束后,一首名叫《歌八百壮士》的歌迅速传唱大江南北,鼓舞着全中国抗战的热情,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就是“中国不会亡!”。</p> <p>相比于初出茅庐的“端午”和“小湖北”两人,不会拿枪的“老算盘”,好烟如命、枪法神准的老兵“羊拐”,还有自称跟过好几个大帅的“瓜怂”老铁,则是另一批“老油条”杂兵的代表。而电影中最为浪漫的时刻,竟然是出自两个老男人之间的一场对话。“瓜怂”得知了“羊拐”这辈子没碰过女人的事情,这下“瓜怂”就等着“羊拐”来问自己这个过来人的体验,可惜“羊拐”好脸面,固然心中痒痒,却也没有开口追问。直到两人电梯间最后诀别的那段,都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羊拐”从电梯栅栏的缝隙递过一支烟,用自己的烟火点燃,问“老铁”这女人究竟是什么滋味?“老铁”通俗而直白的描述,要是放在平时,肯定能让人听得面红耳赤,但是在那种赴死之前的纠结,却只是让“羊拐”长叹一口气,仿佛心里终于有了着落一般。知道了、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只是有些遗憾,听着那么美好,今生却无法得见和相拥,即将面对死亡,一笑而过。本来想笑一下的我,却感觉如此的“冷笑话”如鲠在喉,联想到中华民族那个时段所历经的苦难,实在难以令人愉悦起来。画面穿梭,乘着电梯登上顶楼的老铁,在夜色的风雪之中,利刃出鞘,对雪挥刀,他在这部电影中没有杀过一名敌人,也没有救过一个人,但是他最后架起了机枪,去迎接最后的战斗。</p> <p>本片中,当“端午”举起枪面对日军飞机扫射,守卫身后的青天白日旗帜之时,相信他关心的可不止是这面旗帜本身,而是中国人不能倒下的意志。紧接着有一段皮影戏,在“端午”死之前,他给山东兵在中国地图上准确标出了上海的位置,于是便有了皮影所纵横的中国疆场,身背护旗的武将策马驰骋在中国的疆土之上,四处征战。但是,我想说的,并不只是此时皮影的寓意,或是这个武将是不是三国大将常山.赵子龙,山东兵说“关公讲的是兄弟情谊,而赵子龙不一样,他护着国呢”,而他身前的那副中国地图,四川、广西、湖北、湖南…,不管来自哪里?五湖四海,讲着一口地方腔的普通话,如今都汇聚在同一个地方,长江口的上海!正如片中“小湖北”幻想的那样,虽然是身着粉黛武行的戏子,依旧能昂首御马,冲向敌阵,所以他总是痴痴望着苏州河对岸的那个戏台,长枪赵子龙、白马、定军山…,幻想有一个戏装的英雄,能孤身对抗无数敌人,百万军中横枪立马。而另外一群人也在看戏,那些乘坐着飞艇的西方观察员,喝着咖啡,逍遥置身事外的租界军警、洋人买办,包括拿着摄影机、相机游走四方的各国记者,还有起初麻不不仁的各色国人,他们又何曾不是看戏之人呢?以四行仓库为戏台,整个租界都看光了一场从驻守到撤退的隔岸大戏,而且是真实生死的免费大戏!</p> <p>电影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现在是在当下看这场战争,“淞沪会战”虽然失败了,却可以用鲜血向全世界证明,日本军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不了中国!自此,中国人开始有了国家的概念、民族荣辱感,“八百壮士”成了一种顽强精神的寄托。当电影里机枪排的战士身负集束手榴弹纵身跃入日军爆破工兵的铁板阵中,用自己的身体当做“人肉炸弹”阻止日寇炸开仓库缺口时,我泪崩了,他们高呼着自己的籍贯和姓名,一个接一个的纵身跳下,国家危难,壮士许国。影片中几个老戏骨的表演自然不凡,其中欧豪的表现是影片的一段主线,从一个懵懂闯入战场只想看一眼大上海手无缚鸡之力的胆怯少年,成长到浴血沙场的英勇斗士,这一切的转折铺垫水到渠成,丝毫看不到他在电影中表现出任何的造作,一切都是源于国仇家恨。</p> <p>关于众生相,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孤军有孤军的子丑寅卯,而电影描绘苏州河对岸的观众,在整体的烘托下还原了当时上海人民对于八佰壮士以及抗日的态度转变。从一开始借助租界庇护的隔岸观火,到被四行仓库抵抗行动所激起的民族自尊心,他们冒险为孤军募捐金钱财物,为孤军运送食物给养,为孤军大声提醒指引敌情,为孤军的英勇作战呐喊鼓掌…,其中侯勇老师饰演的教授从开场被老婆数落,到最后老婆禁声靠在墙后,默默支持老公操着上海国骂手持猎枪向日军方向射击就是最好的体现。需要特别点赞的就是对于当时上海帮派对于抗日所作出的贡献,仿佛看到了杜月笙的存在。在印象当中,这样直观的表现出上海帮会对于日寇凌辱的同仇敌忾,除了以前的港台影视,在国内尚属首次吧。缅怀过去,牢记历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嘹亮,当下盛世正是以当年那些抵抗到底,共御外辱们的先人们抛头颅、洒热血所缔造的。</p> <p>“八佰”的最终这四百二十几个人选择驻守在这里,完成这场所有人都不看好的坚守。而那些被收编的杂军,也在四天五夜之中,穿梭生死境地,亦完成了一场关于自身意义与家国责任的洗涤。他们或许并不会意会到所谓高层的权术,什么“所有战争都是政治”这样狗屁不通的话语,但是他们知道,他们的坚守是有意义的,哪怕最后必败,因为他们的身后,是四万万人组成的家国。这些玩弄权术的人,只是将守卫四行仓库的事件,当作了一个影响国际舆论的棋子,而那些殊死战斗的壮士们,在这些权贵眼中,大概不外乎戏台里表演的戏子罢了。甚至,以四行仓库为戏台,整个租界都看光了一场从驻守到撤退的大戏。这,自然是戏。但是小湖北所幻想的那个策马的武将,则是骑上了马,冲向了敌阵。作为戏中之人的谢晋元和八百壮士,固然无法以一己之力改变这场政治缠斗,舆论拉扯的大戏,然而这亦不妨碍他们用着最朴素的爱国热情和反抗侵略者的决心,完成一场不惜生命的反击。</p> <p>关于电影的忠实还原,虽然并不是完全的事实,或者至少只是有选择的一部分事实,但是,正是这样对素材的选取,能让我们真正记住某些事情。关于历史人物杨惠敏的戏份,包括预告里,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就是杨惠敏从水中探出头来,无声的水下世界和灯火通明的租界形成了色彩和声音上的巨大反差,但是比较可惜的是,杨惠敏的故事线,被明显边缘化了,或者说,电影的重心更侧重在了军人守卫四行仓库之上,杨惠敏成为了“租界群像”中还算比较重要的一员,虽然担负了送旗子的重任,却并没有过多描述。贯穿全片的那匹谢晋元将军的坐骑白马,其实也有着丰富的表征含义,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的象征,纯洁,健壮,曾在日军的炮火下奄奄一息,鲜血淋漓,也曾承载着中国的荣誉与外国交涉。最后,斯人已逝,时过境迁,但是白马依旧是白马,中国也依旧是中国,“八百壮士”所留存下来的精神,亦能敞开四蹄,奔向未来。最后的结尾,是今天的四行仓库,从那里抬头望去,是今日上海浦东摩肩接踵的高楼大厦,和广厦千万间下穿梭城市的普通老百姓。虽然有之前《八佰》的映前三次撤档和数度剪切,尽管尚有不少瑕疵和错漏,但瑕不掩瑜,一部发人深省及致敬英烈的战争大片,值得一个伪文人连续几天以繁缛文字强力推荐。据说随着《八佰》的热映,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馆前摆满了鲜花和香烟,我想:我们这个民族无论经历多么惨痛的磨难,只要团结一致,总会在危机中爆发,在苦难中觉醒!!</p><p> --音乐本来想用那英和世界著名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的《八佰》电影主题曲,想想太过沉重,民国自1912-1949的37年时光里,始终是硝烟弥漫,亦太过灰暗。于是,放一首童丽的《苏州河边》,心心念念,谁不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和欣赏一篇民国散文一样,始终是感受美好:</p><p> 夜,留下一片寂寞,河边不见人影一个</p><p>你挽着我,我挽着你,岸堤阶上来往走着;夜,留下一片寂寞,河边只有我们两个,星星在笑,风儿在妒,轻轻吹起我的衣角。我们走着迷失了方向,不知是世界离弃了我们,还是我们把它遗忘…</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