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小岛风情画

鸥鹭(风光画意摄影+歌者)

<p>沙面,曾称拾翠洲,因为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 沙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与六二三路相望的一个小岛,有大小街巷八条,面积0.3平方公里。 沙面在宋、元、明、清时期为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战争后,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p> <p>过去的沙面是广州重要商埠,历经百年,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相继成立。</p> <p>这些天,逛沙面的时候,你一定发现多了很多美丽的装置艺术品。2020年8月16日,“‘在一起’——沙面首届公共艺术季”正式开幕。小岛赛琼林,璀璨明珠扬海外,风情万种醉人心。</p> <p>沙面首届公共艺术季 【当历史遇上艺术】广州荔湾区沙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也是广州城市名片。自去年进行沙面岛的整体环境提升后,今天,沙面首届公共艺术季正式启动。活动为期五个月,即刻先睹为快。</p> <p>2020年8月至12月期间,沙面岛将举办以“在一起”为主题的2020沙面首届公共艺术季。当现代艺术遇见古典沙面,小岛赛琼林,璀璨明珠扬海外,风情万种醉人心。</p> <p>2020沙面首届公共艺术季在荔湾区沙面岛正式开幕,本次艺术季将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城市文化盛宴。</p> <p>广州荔湾区委区政府在沙面岛举办以“在一起”为主题的2020沙面首届公共艺术季,系列活动将于8月16日正式启动。本届艺术季活动共分四大板块,分别是“在一起”——公共艺术展览、“匠之心”——传统文化展览、“时间轴上的沙面”——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拾翠洲”——群众文化艺术展示。</p> <p>其中既有融合中外艺术界大咖精彩作品的公共艺术展览,也有极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精品,在为市民游客提供城市文化盛宴的同时,打造惠民文化旅游品牌,拉动城市消费,促进各行业高质量发展。</p> <p>作为此次艺术季的核心板块之一,“在一起”——公共艺术展览汇聚国内外16位知名艺术家创作力量,为市民群众奉上17组(20件)当代艺术精品。这些作品涵盖雕塑、装置以及综合艺术等多元体裁,兼顾创新性和作品的地域性,使作品能反映出沙面本身的文化和历史关系。精彩的艺术创作以沙面岛为背景舞台,以独特的视角,对接、呼应荔湾人文气质,把缤纷多元的艺术形式融合进荔湾的文化氛围。</p> <p>作品《城市生活》:</p> <p>作品《彩虹》:</p> <p>作品《道路,旅程和抵达》:</p> <p>作品《小小星球》:</p> <p>作品《从未老去》:</p> <p>作品《在一起邮局》:</p> <p>作品《个体/集体》:</p> <p>作品《星空的预言》:</p> <p>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留下了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等伟人的足迹,沙面已成为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沙面岛上欧陆风情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露天建筑“博物馆”。</p> <p>清道光年间,这里设有炮台,第一、二次鸦片战争,这里留下了抗外御侮的光辉业绩,1963年9月7日沙面进行基建时,还挖出了两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广州城防炮,一门是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在佛山铸造,重六千斤。这两门炮至今仍然陈列在沙面面对白鹅潭的岸边。它将作为广州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见证,永垂于后世。</p> <p>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被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英国从此打开了武装入侵中国的大门。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咸丰七年)英、法联军侵犯广州,广州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抵抗。</p> <p>1858年(咸丰八年)英法联军北陷大沽,进迫北京,清政府屈膝投降。同年廿六,廿七日咸丰帝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全权代表,与英、法分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p> <p>1859年在广州的英、法国,阴谋在广州建立侵略基地,他们看中了沙面这面对白鹅潭、进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由英国官方人物叫柏克的,出面向清朝在广州的政府交涉,强迫清政府在沙面北面,用人工挖一条宽四十米,长一千二百多米的小涌(即现沙基涌),与陆地分开,使沙面成为一个小岛。</p> <p>同时,在沙基涌北面开辟道路,定名沙基,俗称鬼基(现六二三路),并建东、西二桥来往沙面。他们又迫令清政府拆除沙面沿岸各炮台,将防城炮及炮台基石投江中,并加填沙砾土石,修筑堤岸,作为他们居住,经商之地。</p> <p>这一工程耗费达白银二十多万两,全部由清政府拨款开支。1861年9月3日(咸丰十一年七月廿九日)英、法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沙面租借条约》。英国占有沙面以西8成租界,约264亩,余下东面约66亩归法国占有。两国各自范围内均有一桥与中国大陆(华界)相通。规定沿沙面河涌宽90英尺,贴近沙面的45英尺范围属于沙面租界。中国船只不能停泊。至19世纪末,沙面租界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各种公共设施的独立于广州城的城区。</p> <p>1942年3月日军为了笼络人心,虽然名义上将沙面移交汪伪政府接管,但从1941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这四年多时间,沙面实际上是操纵在日本人手中。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政府虽然接收了沙面,但是整个沙面仍然是美、英、法等外国人的势力范围,直到1949年广州解放,沙面才真正回到中国人民的怀抱。</p> <p>广州解放初期,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军事接管沙面,曾一道作为特区建制。1950年沙面特区并入太平区,沙面成立街道办事处。1952年成立中区,沙面划为中区管辖。1960年中区撤销,沙面转属荔湾区,与清平、岭南等街道同属清平行政街。1961年10月6日沙面成立办事处。直属广州市人民委员会领导。1970年9月,成立沙面街革命委员会,转为荔湾区管辖。1980年10月1日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荔湾区沙面街办事处,作为荔湾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p> <p>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属于法租界内的建筑,原名沙面天主堂,因该堂花园南边原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得圣母像而得名。是法国驻穗领事馆的教友过宗教生活而设立的。</p> <p>该教堂位于沙面大街与沙面一街交界的东北转角。由大堂,神父楼、修女楼、圣母山组成,大堂在前,神父楼在后偏东,修女楼在后偏西,圣母山在大堂偏东。现有附属建筑二幢,一幢为两层楼房,一幢为平房。教堂基本保存完好。</p> <p>沙面基督堂是英国圣公会在沙面广州英租界设立的一座专供外侨礼拜的教堂,位于沙面五街,建于1864年。位于该租界西端,属中华圣公会港粤教区管理,一直由英籍牧师主持,用英语礼拜。由于沙面基督堂为广州难得一见保留完整的百年基督教建筑物。</p> <p>漫步沙面岛,特色的建筑群中,以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串联,别具风情,市民游客仿佛在艺术之间行走。</p> <p>建筑特点是模仿西方古典复兴手法,追求雄伟、严谨。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层基础,以古典柱式和各种组合形式为建筑主体,加以细部装饰。如沙面大街54号的汇丰银行,平面规整,立面处理采用不同的柱式组合,转角处顶楼为小逊顶,底层入门处为装饰性的门框及圆窗。沙面南街18号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沙面南街60号的英国圣公会也是新古典主义作品。</p> <p>沙面,这个广州人都习以为常经常出入的小岛,有着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就是历史与艺术结合的结晶,永远璀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