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关注的孤独障到底是个什么病?

医专一附院儿童康复陈医生

<p><b>1、什么是孤独症?</b></p><p> 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以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和交流障碍、狭隘兴趣、刻板行为和感知觉障碍为主要特征。孤独症起病于三岁之前,三岁以后表现明显,绝大多数儿童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p><p><b>2、为什么会产生孤独症?</b></p><p> 孤独症至今病因未明。比较公认的原因是在生物学因素(大脑局灶性异常)基础上、遗传因素与不良环境的交互作用,但具体致病因素和机制不明。研究显示,一些因素如高龄父母、早产、低出生体重、孕期感染、孕早期不良用药或接触化学物质等有可能增加患孤独症的风险。孕早期口服叶酸能降低孤独症的发生风险。</p><p><b>3、如果第一胎是孤独症,第二胎有没有可能还是孤独症?</b></p><p> 如果没有明确的基因检查,生第二胎确实会有一定的风险。但每个家庭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来说,90%以上有孤独症孩子的家庭,也能生下正常健康的孩子;如果第二胎生女孩,患病的危险性更低。</p><p><b>4、孤独症症状一般出现在什么时期?</b></p><p> 儿童孤独症起病于3岁前,其中2/3的患儿出生后逐渐出现孤独症的症状,儿童与母亲间存在较少的目光对视可能是孤独症的最早表现,约1/4的患儿经历了1-2年正常发育后出现了倒退,并开始出现孤独症症状。</p><p><b>5、孤独症主要有哪些表现?</b></p><p>(1)社交发展方面</p><p> ◆缺乏与他人的正常交流及交流技巧,不能与同龄儿童一起正常游戏、玩耍,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p><p>◆与人很少目光对视,很难建立共同注意,很少或不能主动交往。</p><p>(2)沟通方面</p><p>◆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停滞,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如说难懂的话、无意义的发音等;</p><p>◆鹦鹉学舌语言。不断重复他人说过的话或听到的广告词等,不能正确应用“你、我、他”人称代词。</p><p> (3)行为方面</p><p>◆在日常生活中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如挑食、穿固定的衣服、去某场所走一固定路线;</p><p>◆兴趣狭隘,会非常专注于某些物品,特定是对某些非生命物品特别感兴趣,如棍子、瓶子、石块等;</p><p> ◆刻板、重复或仪式性行为,如无意识拍手、手在眼前晃动、踮脚、走直线等;</p><p> ◆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刺激及攻击别人行为等。</p><p><b>6、孤独症儿童能通过早期筛查发现吗?</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家庭和儿保门诊中,如果1岁儿童出现“四不”:不看、不听、不指、不说,或具体的说,缺乏与人目光对视、呼之不应、不能主动或被动依指令指认人和物、不会发音对话,就应该注意有无孤独症可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以下为6个月~2岁儿童早期发现孤独症的警示指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①6个月后不能被逗乐,很少眼神交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②10个左右呼之不应,听力正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③12个月对言语指令没有反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④16个月不说任何词汇,对别人说话没反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⑤18个月不能用手指指物或眼睛追随他人手指方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⑥24个月没有自发双词短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⑦任何年龄出现语言倒退或社交技能倒退。</span></p><p><b>7、孤独症儿童不会说话吗?</b></p><p> 孤独症儿童“会”说话,但普遍缺乏语言沟通能力。现有数据表明,大约25%的孤独症儿童没有口语语言或仅有有限的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经过康复训练后,随着社会交往功能的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也可以逐渐发展。</p><p><b>8、孤独症儿童智力有问题吗?</b></p><p>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009年的调查,大约46%的孤独症儿童拥有平均值或者平均值以上的智商。也有研究报道60%的孤独症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p><p><b> 9、孤独症患者会有攻击行为吗?</b></p><p> 孤独症患者一般不会有意攻击别人,只是由于其沟通和表达障碍,有时会用异于常人的方式与人“沟通”,或人们不理解其需求和意愿的时候,会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孤独症患者全无“害人”之心,不会算计人,缺乏反抗行为,被认为是最真实的人。</p><p><b>10、孤独症儿童都特别聪明吗?</b></p><p> 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个体差异很大,小部分孤独症儿童在绘画、音乐、计算、机械记忆、方位辨别等方面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如果加以合理引导与培养转化,这些能力对其职业开发会有积极意义。</p><p><b>11、孤独症儿童感觉方面有问题吗?</b></p><p> 研究显示,56-90%的孤独症儿童存在感觉统合失调,所以大部分会有感觉方面的问题。如,听觉异常:喜爱某些声音,对另一些声音特别恐惧;触觉异常:不喜欢拥抱或触摸;痛觉异常:多不怕痛,如摔倒摔伤感觉不到痛;视觉异常:对特别图像的喜好或厌恶、喜欢斜视、倒视;本体觉异常:喜欢坐车、怕坐电梯、喜旋转等。</p><p><b>12、孤独症儿童运动方面有问题吗?</b></p><p> 部分孤独症儿童在运动功能方面也存在着过敏或低敏的表现,比如不喜欢粗糙的地面,容易晕车、晕船,不喜欢被推,行动时总要抓住某些东西来保持平衡。还有些喜欢前后摆动身体,喜欢转圈,不喜欢静坐、喜欢保持活动状态等。</p><p><b>13、孤独症会合并其他疾病吗?</b></p><p> 超过70%的孤独症患者会有不同类别和程度的其他病症(共病)。常见的是智力障碍、情绪障碍、行为异常(睡眼、进食及排泻等)、感知觉异常、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癫痫、免疫失衡等。</p><p><b>14、孤独症有药可治吗?</b></p><p> 由于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所以目前尚缺乏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主要依靠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手段。</p><p><b>15、为什么要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干预?</b></p><p> 末及时发现和早期科学干预,多数患儿预后不良,表现较为复杂的行为异常、智力和精神障碍,成年后往往不具备独立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p><p> 研究发现,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不良预后。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据报道最高25%)通过教育和训练患儿基本恢复正常。</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陈医生从事儿童康复15年,曾进修于黑龙江省小儿脑瘫防治疗育中心,师从国家儿童康复主委,主修并擅长儿童脑瘫、孤独症谱系障碍、多动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全面发育迟缓等的诊治和小儿神经发育学评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