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农场仨老头

陈伟铭

<p>  在农场生活工作了十年,接触过不少场友,有的继续友谊,伴着朝阳,走到夕阳。有的下船之后,迷失方向,失联至今。有的匆匆擦肩, 倏忽之间,己难辨清。</p><p><br></p><p> 然而,在茫茫人海之间,唯独这仨个父辈级的老头,给我留下的深刻记忆,这辈子都抹不去了。当年,他们都是五十多,奔六十的年纪,与二十左右的小青年打交道,态度和谐,和睦共处,从不摆那盛气凌人的老资格,有时就象周伯通式的老顽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p><p><br></p><p> 故事要说的,是场部机关经常接触,彼此比较熟悉的仨个老头。先说姓孟名根根的老头。</p><p> 我们毕业刚到农场时,孟老与我们同居住在老场部的浴室,日积月累相处八个月,每日低头不见抬头见。</p><p><br></p><p> 孟老身高一米八以上,略显背驼。平时有二嗜好,烟瘾很大,一睁眼,香烟便在手上,抽的手指,牙齿焦黄,但从不与青年互敬香烟。此外,每顿饭,总要先吃几瓣生蒜头。他患有高血压,平时不喝酒,偶而喝点小酒,便会闹个大红脸,甚至变成红眼兔。</p><p><br></p><p> 孟老有老革命的背景,十多岁起,在上海跑交通,后来出了叛徒,转移到郊区搞农运。在宝山大场一带小有名气,据说,田汉曾经为他留过一帧“农民英雄”的墨宝。当年,其官职是农场后勤科的副科长。</p><p><br></p><p> </p> <p>  搬到新场部后,又结识了隔壁老虎灶的陈炳根,对面办公楼粮管所的储洪祺。粮管所俩老头,一个崇明人,一个上海人。崇明人基本不搭讪,上海人后来成了牌友。</p><p><br></p><p> 陈老头高一米六多点,头上毛发齐刷刷短到根,如果穿上僧衣,貌似一个和尚。肌肉有几块,矮胖壮实,不大修边幅,腰间天天围着麻袋片围兜,衣裳永远沾着弹不清的灰。</p><p><br></p><p> 陈老头对隔壁消防队朋友,就象对待兄弟一样。天冷辰光,小青年容易睡懒觉,陈老头就一间寝室一间寝室,取出热水瓶,帮忙冲好开水。因为,老虎灶规定开放时间,只有上午有开水可泡,中午晚上,只有温水,所以,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免得一帮懒鬼睡过头,一觉醒来,要过上甘岭生活。</p><p><br></p><p> 当然,消防队的兄弟也够义气,每次冲洗水塔,总是冲在前头。然而,陈老头也不甘落后,每次加明矾,漂白粉,总与消防队争着爬上十几米高的水塔,胆儿肥的不比小伙子差。</p><p><br></p><p> 储老头一米六左右,身材单簿精瘦,头发蓬乱,衣着干净,但性格豪爽,有点朋友义气。但此洪祺,给人印象,不能象红旗那样,迎风招展。</p><p><br></p><p> 常规情况,消防队一般上午训练半天,下午自由活动,除有特殊的竞赛集训之外。粮管所清水衙门菩萨一尊,计划经济的特殊产物,平时业务不忙。</p><p><br></p><p> 空对空期间,储老头就会跑到消防队来消磨时间,主要是玩打牌《钓鱼》游戏。</p><p> 他一来,我就打开蚊帐门迎接。平时习惯将蚊帐帘放下来,如有客来,寝室沒有櫈子招待来客坐,只能坐在床铺上。</p><p> 所谓《钓鱼》,就是台面放三张牌,玩</p><p>家手中持三张,台面与手中的牌加起来成十四点,这“鱼"便钓成了。</p><p><br></p><p> 储老头瘾头很大,每次总要找我玩,来时带二包烟,一包输掉,才肯停手。当然,我也不是每次都赢,有时赢多了,也会发善心退给他,最关键的是,彼此在娱乐中,寻找到了共同快乐。</p> <p>  一晃,离开农场三十七年了,从此再也沒有相见,如果农场仨个老头还健在的话,都可以成老神仙了。</p><p><br></p><p> 然而,记忆却年轻,他们的音容笑貌,穿越茫茫人海,穿越时间隧道,停留在那片土地上的那个年代。永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