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之行

<p>  2020年夏末,由于疫情的原因,不便远游。儿子提出去大同拜访一下闻名遐迩的云冈石窟。于是,一路轻装简行,驱车400公里,开启一段小自驾之旅。</p> <p> 提到大同,自然想到中国的北魏史,临行之前,先把这个北魏皇帝列表看了一下,帮助自己更好的领悟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p> <p>到达目的地。</p> <p>  云冈石窟和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石窟。</p> <p>售票大厅内的四面大佛</p> <p>照明景观灯都设计的别具风格</p> <p>  进入景区,迎面而来的就是礼佛大道,所谓“恩泽普武周,慈航通法岸”是也。十三对“三齿石象四棱神柱”矗立于礼佛大道两侧,气势恢宏,蔚为壮观。</p> <p>  建造于一潭湖水上的灵岩寺,位于湖心岛中央。据说灵岩寺完全按照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注经》中描写重建。穿越古朴典雅的七孔桥,高大的寺院出现在眼前。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周围4座角楼,6座配楼,蜿蜒曲折的回廊映衬下,显得格外沧桑。</p> <p>  说起云冈石窟,不能不提到这位北魏高僧昙曜法师。昙曜法师一生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却以大无畏精神,展开一系列复兴佛教的工作。据说北魏太武皇帝听从宰相崔浩的意见,尊崇儒道,弹压佛门,诛杀僧弥。昙曜佛心坚固,卧薪尝胆,事后尽力复兴佛教,在平成西方武周山上,集皇室民间全力,建窟祈愿,留下云冈石窟世界奇迹,实为后人所仰止。</p> <p>  云冈石窟就建在这里,石窟依山而建,东西绵延1公里,主要洞窟45个,从文成帝开凿(460年)延续至孝明帝时期(524年),前后60多年。经后世多次重修,复修,使得文物得以保留。</p> <p>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而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p> <p>  这是第16窟(立佛洞),传说中的东方阿閦佛,象征北魏道武帝,佛像清秀俊逸,身穿袈裟,胸前结帯下垂,有点汉服的制式。</p> <p>  这是第17窟,传说中的南方宝生佛,象征着北魏明元帝,窟小像大,咄咄逼人。</p> <p>  第18窟,传说中的西方阿弥陀佛,象征着北魏太武帝,设计严谨,布局完整。</p> <p>  第19窟,云冈石窟第二大佛,早期石窟中最为宏大的佛像,传说中的北方不空成就佛,象征着北魏北魏景慕帝(早卒,未继位),造像端正稳静,圆脸细眉,两耳垂肩,坐姿为左腿压右腿,右脚压左脚,脚心朝上的“吉祥坐”,右手举胸前,左手放膝上,被认为云冈石窟的开山之作。</p> <p>  这是云冈石窟的第20窟,释迦摩尼坐像,高13.7米,传说中的中央比卢遮那佛,象征着北魏文成帝。大佛两肩宽厚,面容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也是北魏时期佛像雕刻的艺术精品。简介所述,此窟辽代以前已崩塌,西侧立佛崩毁,致使佛像完全露天。</p> <p>第3窟</p> <p>  属于中期鼎盛阶段的第5窟,主像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最高大的雕像,为云冈石窟之最。大佛盘膝端坐,占据洞窟三分之二的空间,俨然一副唯我独尊的气势。</p> <p>第9窟</p> <p>  游览完云冈石窟,便利用几个小时领略一下大同的古城墙。有了它的介绍,不必让我再去敲打键盘,一看便懂。</p> <p>北门(武定门)</p> <p>  北门(武定门)外的护城河,其实是一座很大的雨水调节池,用于收集城市道路的地表降水。</p> <p>南门(永泰门)不远处</p> <p>西门(清远门)附近远眺华严寺</p> <p>  晚上来到大同的下寺坡街,看看夜景,体会一下大同的夜生活。只是人声鼎沸,摩肩擦踵,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而一贯喜欢清净的我,面对此景只能逃之夭夭。</p> <p>辞别大同,驱车前往浑源县。</p> <p>  莽莽苍苍蜿蜒起伏的北岳恒山,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古有“恒山十八景”之说,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建于北魏后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悬空寺。</p><p>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恒山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的选址充分显示出它的合理性,没有花费巨大的劳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势造殿,显示出各殿阁的主次错落和强烈的节奏感。</p><p> 悬空寺的寺庙建在半藏绝壁之中,上有巨崖掩护,两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挡,下雨时雨水顺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庙前檐流入峡谷,避开了雨水对殿宇的侵蚀;山风吹来两旁突出的石壁减缓了风势,减少了对寺庙的威胁。另外,对面高耸的恒山主峰天峰岭遮挡太阳,相对缩短了寺庙的光照时间,就是日照时间最长的夏至时节,每天也只有三四个小时。这些因素是悬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风采的重要原因。</p><p> 寺庙的两座楼之间飞架悬空栈道连接,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插入岩石里的横梁使用当地产铁杉,事先用桐油浸过,起到防虫防腐作用。之前先将木楔置于洞内,后将横梁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边用力越大里边咬合就越紧,这样固定的横梁就把压力传到了岩石上。</p> <p>  在横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撑,这些木柱长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则虚设,甚至可以晃动,根本不受力,悬空寺像这样形似虚设、可以晃动的支柱有十多根。当然,这些虚柱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用的,一般情况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压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顶千斤的作用,从而使悬空寺形成一座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的奇特建筑。我虽对建筑知其一二,仍对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能工巧匠所深深折服。</p> <p>  号称“人天北柱”的北岳恒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8米,现为主流全真派道教圣地。恒山道教起源于西汉,兴盛于北魏,相传为张果老的道场。</p> <p>上山的缆车</p> <p>姊妹松</p> <p>会仙府</p> <p>恒宗极天</p> <p>  继续前行,作为本次小自驾的收官活动,去应县参观一下无钉无铆的辽代木塔。</p> <p>  建于辽清宁二年,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构塔式建筑。相传是辽国萧太后倡建的,建成之后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也是全世界最高的木塔。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全塔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采用中国古建筑的斗拱结构。这种卯榫结合的构造,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刚柔相济,博大精深,这种刚柔结合的巨大耗能,大大提高了木塔的抗震能力,甚至超过现代建筑学的科技水平。</p> <p>  始建于唐乾符年间的应县古城墙,几经战乱,这是保留下来明洪武年间的应州西城墙遗址</p> <p>应县佛宫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