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自然并非流派一动势盆景浅谈

空港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一明月,伴物伴景伴秋思。中国盆景教育家贺淦荪先生已离开我们十一年了,但他的“动势盆景”理论仍备受推崇,成为当今盆景艺术创作的理论源泉。在他的盆景艺术生涯中,不仅提出了“动势盆景”这一理论,而且创作了许多富有艺术魅力和生命力的作品,对盆景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动势盆景”理论流传广泛,文章通俗易懂,观点有理有据,每一个不同层次的盆景人都能各取所需。</p><p class="ql-block"> 先生提出的“自然的神韵、活泼的节奏、飞扬的动势、写意的效果。”这二十个字,阐述了一种:运用自如的递进关系,循序渐进的创作理念,由浅入深的制作过程,最后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写意效果。</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学习“动势盆景”,不必从文学的层面来纠结讨论“动”与“势”的存在方式,因为这二十个字,是对“动势盆景”理论的最好诠释。这一理论,虽不是什么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奔泻而出、吞吐千年。但对于我们这些盆景初学者来说,也称的上是艺术创作以此为梦,思想境界以此为归!</p> <p>《秋思》 贺淦荪</p> <p class="ql-block">  “动势盆景”理论是以自然为依据、以法则为准绳,以动势为方向的辩证唯物主义盆景艺术创作思想。</p><p class="ql-block">下面就这一理论的二十个字,谈谈我个人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自然的神韵</b></p><p class="ql-block"> 自然的神韵是指作者在盆景造型中,首先要明确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从而达到造型艺术要服从自然的神韵美,因为自然美是美的第一标准。</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给予盆景艺术无限的创作空间,是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神,是艺术作品中形象的本质,是景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艺术就是以主体精神为追求目标,有形无神如同行尸走肉,有躯壳而无灵魂,所以需神形兼备。</p><p class="ql-block"> 韵,有余意味之韵,回味无穷、余音绕梁,袅袅不绝称之为韵。</p><p class="ql-block"> 所以,“自然的神韵”是“动势盆景”给人的第一印象,他是人们对自然改造的实践中,依据对自然的认识,不脱离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按照人的要求去改造自然的形态。在造型上去把握自然天成的意趣,达到一种“虽为人作,宛若天成”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景名:《竹石图》</p><p class="ql-block">材料:罗汉竹,英石</p><p class="ql-block">规格:高85cm</p><p class="ql-block">作者:郑永泰</p> <p>  《竹石图》:竹石盆景,寥寥几竿,却表现出了高雅、虚心、刚直、顽强、坚毅的人格化特质,更道出了盆景人对气节的追求:“未出土时先有节,深入凌云心还虚”。</p><p> 画面布局得当,竿叶疏密相宜、互相掩映、配以英石、一虚一实、恰到好处。竹石相依更显竹舞娑娑、摇曳生姿、相衬生辉、炒趣横生。整体构图潇洒宁静、爽朗清雅、深具文人内涵意境深远。“走树石组合之路”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美学韵味,同时,也传播了多元素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景名:《秋山晚翠》</p><p class="ql-block">材料:海浮石,针柏</p><p class="ql-block">规格:盆长150cm,高80cm</p><p class="ql-block">作者:肖宜兴</p> <p>  《秋山晚翠》:画面回曲转折,河流、道路、坡脚穿插争让,景深空间韵律较强。他运用了一些雕塑的手法,以中国山水画中(介子园)的披麻皴技法为制作手法,去模仿中国北方名山大川,跌宕起伏沟壑纵横的自然特点。在配以易于表现的苍翠山林里常绿种珍珠作为绿植,将海浮石与针柏巧妙地结合一体。通过精心雕琢和点缀,使得作品整体气势磅礴、雄浑逶逸、生机勃勃给人们以气韵之美和自然之美。</p> <p class="ql-block">景名:《舞动的山林》</p><p class="ql-block">材料:三角枫</p><p class="ql-block">规格:长150cm,高70cm</p><p class="ql-block">作者:张志刚</p> <p>  《舞动的山林》:是在繁花似锦、舒展艳丽、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象基础 上,再创“自然”的真实写照。作品中的同根枝体气脉连贯、奔趋有势、势而生动、动而多姿。树虽静却气韵生动、光彩动人、真正地把自然美,转化成了艺术美。同时,也验证那句经典俗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该作品有着无声润物,沁人心脾的“自然神韵”,这难道是对“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完美诠释?作品告诉我们,生命只有走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待出来的辉煌。</p> <p><b style="font-size: 20px;">活泼的节奏</b></p><p> 活泼,是生命的律动,是生命自由运动的显现。</p><p> 节奏,是有规律运动的重复现象。在音乐里,节奏可以将乐曲构成不同的乐章与旋律。</p><p> 在盆景的造型中,活泼的节奏可以让一个呆板的画面成为一个流转不息的有机体,形成一种有变化有规律的反复。且能赋予树、石、在造型上的生动与活泼,以达到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旋律。即作品从整体出发,无论是层次之间,还是局部之间都要求有过度、有内在联系、有大小轻重之分,且参差错落有别。从而达到多层次多距离的艺术效果。</p> <p>景名:《层林叠翠》</p><p>材料:雀梅</p><p>规格:盆长:100cm,树高40cm</p><p>作者:黄就伟</p> <p>  《层林叠翠》:是一幅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的连根树林图。画面虽繁不乱、虽密不堵、古朴沧桑、景色别致。充分运用岭南盆景典型的蓄枝截干技法,对每株树身进行反复裁截,造型处理。使之弯曲矮化,达到一种自然苍劲、层次丰富、分布合理的艺术效果,更有着一种旋律美。</p><p> 植物每一次的生长,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而每一次裁截造型的效果,就像一段“活泼的节奏”。因此作者并成为了一名指挥家,指挥植物,演奏出一曲曲歌颂美好时代的华丽乐章。</p> <p>景名:《神奇的雨林》</p><p>材料:博兰,火山石</p><p>规格:盆长200cm,树高180cm</p><p>作者:刘传刚</p> <p class="ql-block">  《神奇的雨林》:作品情系自然返璞归真,给人留下一种“ 胸有万家玄机,天马行空无羁”的奔放画面。 它是以海南的原始热带雨林为依据,用特有树种博兰为主要材料,在作品中充分体现热带雨林中的树与天、枝与干、干与地之间构成的线条韵律美,和无与伦比的生息节奏美。它们都显现着一种生生不息向上兮,雨林枝枝争奇的壮观景象。该作品蕴藏着 鲜明的个性风貌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以达到雨落仙境三四点,风吹人间千万家的美好意境。</p> <p>景名:《云深不知去》</p><p>材料:针柏,济南青石</p><p>规格:盆长150cm,树高85cm</p><p>作者:李云龙</p> <p>  《云深不知去》:是一幅构图精妙、苍劲秀丽、神韵十足的“树石组合”盆景。他采用一整块的天然石板,经“破石栽树”的技法制作而成。该作品描绘出了山水田园的闲逸景致,用色彩与线条表现出了浓郁的自然画意。树与石、石与盆、人物与房屋能有机地融为一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给人一种旋律美,这是自然与古典的融合,旷远而幽邃的诗情。传达了多重精神文化的内涵,“可游,可居”,妙哉也!</p> <p><b style="font-size: 20px;">飞扬的动势</b></p><p> 所谓的动,就是一个姿势向另一个姿势的转换。</p><p> 飞扬的动势是充满了生命的张力,飞扬飘逸。树石经过造型而获得了充满动感的生命。整体活泼贯通,冲破静止的方向、冲破静止的空间、有序的张力,由动到势、由势得韵、是生命的趣味形成和表现。</p><p> 动静结合的基础上立足于动,以动为魂,故生飞扬之感,一动则千姿百态、景象万千。</p><p> 我们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来束缚个性的发展。作为一名创作者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时要“立意为先、形随意定、景随情出”。在不同的盆景作品中,让观众领悟大自然中,疾风劲吹之壮烈、长河波涛之奔腾、行云流水之舒展、雪崖冬临之磅礴……</p><p> 一盆一世界,一景一乾坤。</p> <p>景名:《飞龙在天》</p><p>材料:对节白蜡</p><p>规格:长120cm</p><p>作者:邢进科</p> <p>  《飞龙在天》: 从整个画面看,无论是立意、构图都有着阳刚之美。该作品形态优美,曲线变化清晰。布局完整、疏密有致、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飞扬的动势”蕴含着龙的威严与气度,树的每一个枝条,都如龙爪一般苍劲有力。根盘雄浑坚实、稳如泰山。主干也如骄健的龙身奔腾翻卷,冲破了静止的空间,笑傲世间风云。为人类带来雨露,为自然带来风采。中华腾飞、飞龙在天!</p> <p>景名:《虚怀》</p><p>材料:榆树</p><p>规格:树高118cm</p><p>作者:胡大宇</p> <p>  《虚怀》:直干类盆景。 画面树杆高耸,苍劲有力、分布合理、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特点,与“静中求动、稳中求险、平中求奇”的动势法则相得益彰。</p><p> 这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的那样:“植物的外型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蕴藏着一种动势”</p><p> 该作品看似高大挺拔、舒展有度、笑看风云之外相中,却隐含着深层次的追求。知我所能,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知我所能,我所能者,尽善尽美。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p> <p class="ql-block">景名:《榆逸飘仙》</p><p class="ql-block">材料:榆树</p><p class="ql-block">规格:长150cm,树高65cm</p><p class="ql-block">作者:林学钊</p> <p>  《榆逸飘仙》:画面主干跌宕起伏,侧枝骨骼清新,飘逸洒脱。整个蓄枝转向欲进先退,多位造型,以促成蓄枝的长短波折变化。让枝条走位迂回多变,有序的布局使之疏密相兼,亦驰亦张,以显动感,有露有藏。该作品充分体现了“一动则千姿百态”以及“规律有共性创作无定型”的动势法则。在强风劲吹之中也蕴藏着轻歌漫舞之动,以达到奇正相依,险中有稳,既有节奏的韵律感,又具强烈的壮观之美。该作品体现了当代盆景人的一种自我、一种情怀、一种崇真、一种追逐……</p> <p><b style="font-size: 20px;">写意的效果</b></p><p> 写意一词是绘画的术语。这里所指的效果是如何鉴赏“动势盆景”的终极目标。</p><p> 他即体现在写意的形式上,也体现在写意的精神上。在形式上达到提炼、概括、夸张、简化。精神上充分表达作者的创意,以达到“气韵生动、神形兼备、情景交融、情质一致”的艺术境界。</p><p> “动势盆景”托物寓情,造景抒情。推崇作品中意境的表现,促成了一大批具有社会内容、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作品产生。在盆景中,需追求意境的创造。因为,它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盆景的创作就是作者依据树、石的具体情况,通过思维想象,即“意在笔先,情景交融”,再经过艺术塑造加工处理,层层叠叠、方方面面向意境过渡,只有情与景得到了充分的融合和完美的统一,才能达到写意的效果。</p><p> 写意的效果是创作和鉴赏、品评“动势盆景”的一把“美的尺度”。从写意的形式和写意的精神两个方面去把握写意的效果。以惨淡之心去体味深沉之旨,崇尚自然是“动势盆景”的源泉。“物我交融,天人合一”。</p> <p>景名:《紫霞仙子下凡间》</p><p>材料:九重葛</p><p>规格:树高118cm,盆长120cm</p><p>作者:陈昌</p> <p>  《紫霞仙子下凡间》:是以神话的题材、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多枝生动的树干,承载着幸福与吉祥撒向人间,给人们带来喜悦与希望。该作品构思巧妙,制作手法严谨细膩。枝干曲折有力、苍老秀丽、布局独具匠心、画面含情脉脉。予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是“动势盆景”追求的写意效果,更是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仁德、洒脱、浪漫、和追求祥和的美好意愿。更象征着中国盆景事业的发展有着美好的未来!</p> <p>景名:《欺霜傲雪显风骨》</p><p>材料:山桔</p><p>规格:树高95cm</p><p>作者:罗小东</p> <p>  《欺霜傲雪显风骨》:作品采用岭南的盆景制作技法,给人一种古扑苍劲、过度巧妙、曲折有力且超凡脱俗之印象。画面的原意是表现一些古木,在恶劣的环境下受大自然的风吹、雪压、霜打及雷轰电击,不知有多少诗人曾感叹过它的悲伤。树身虽斑驳残缺,但仍顽强屹立不倒并枝繁叶茂。更显现出了生命的顽强及大无畏精神。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教育人们在困难面前誓不低头。体现了作品重神韵、重意境、不以再现客观世界为唯一目的。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真实写照。</p> <p>景名:《婀娜》</p><p>材料:山松</p><p>规格:树高130cm</p><p>作者:韩学年</p> <p class="ql-block">   高高在上时,显得几分沧桑;</p><p class="ql-block"> 亭亭玉立中,藏着几分委婉;</p><p class="ql-block"> 青云平步间,含着几分凄凉;</p><p class="ql-block"> 唯我独行后,不带半点彷徨。</p><p class="ql-block"> 说它自我,又那么与世无争;</p><p class="ql-block"> 说它傲慢,却带着几分低沉;</p><p class="ql-block"> 说它孤独,却时常有情顾盼;</p><p class="ql-block"> 说它平淡,却有股坚定信仰。</p><p class="ql-block"> 任其仙踪绿野,唯我独守一方。</p><p class="ql-block">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且有四两拨千斤之势,意境中的理想动势。</p><p class="ql-block"> 有诗意,有禅意,更有民族之骨气!</p> <p>《群峰竞秀》贺淦荪</p><p>素描写生:汪明强</p> <p class="ql-block">  “动势盆景”理论启迪着我们的思想,让人乐思绽放。“自然的神韵、活泼的节奏、飞扬的动势、写意的效果。”是它的核心理论,符合唯物辩证法及自然规律和美学法则。它讲究以动为魂,因为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动势与均衡两者的矛盾变化统一,把动放在矛盾的主导方面,立足于动,使之动静结合、反复交替、千变万化。一传自然之神,二传作者之神,融二神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  “动势盆景”是先生多年的心血,也是自然美与法则美赋予盆景人的创作灵魂。更是广大盆景人劳动智慧的结晶。因此,当下盆景界许多优秀作品的创作思想与表现形式,无不与动势盆景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难以走出“动势盆景”的理论宿命。因为它符合自然规律,更符合唯物辩证法及美学原理,不可抗拒,不可违背。</p><p class="ql-block"> 这一理论的问世,与其说是先生对盆景界的贡献,不如说是他的一种担待。作为一个从事艺术理论的教育工作者,对于盆景创作理论的总结,更有着一种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先生常说: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我认为正是这种平凡,才能代表广大盆景人的利益;才能唱出广大盆景人的心声;才能更好地为广大盆景人服务;勇敢地走在时代最前列。</p> <p>《西风烈》 贺淦荪</p> <p class="ql-block">  “风动式”是“动势盆景”的一种形式。它不等于“动势盆景”,更不是风吹“一边倒”。之所谓树不动,风动;风不动,意动。创作者思想上的“动”,导致形式上的“动”。意识上的“动”形成风格上的“动”。规律上的“动”,构成法则上的“动”。与其说,贺淦荪先生创立了“动势盆景”理论,不如说他发现和总结了盆景艺术创作的规律;奠定了盆景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石;指出了盆景艺术创作发展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动势盆景”理论,是以楚文化为根基,是盆景艺术创作的基本属性。俗话说:“规范有定式,创作无定型。”规范是共有的规律,创作是具体的形式。创新不是脱离实际的编造,更不是随意的标新立异、沽名钓誉。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必须坚持走继承发扬的道路,即万变不离其宗。“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永远是艺术创作的宗旨。艺术创作永远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p> <p class="ql-block">  最后,让我们再次唱响贺淦荪先生的那段经典名言:“在深化单体造型的基础上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因为这条路在盆景艺术的创作中最具表现力、最能充分表现自然美、反映社会美、创造艺术美和意境美。我们只能见景才能生情,看到丛林才能联想茫茫林海。只有群峰方能展现万水千山,只有树石结合才能表现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对于作者,只要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有多大的本领就能发挥出多大的本领,有多少艺术才华就能体现出多少艺术才华,这也是让中国盆景能够真正步入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景名:《八骏图》</p><p class="ql-block">材料:六月雪,龟纹石</p><p class="ql-block">规格:盆长180cm</p><p class="ql-block">作者:赵庆泉</p> <p>  《八骏图》:是以一幅从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画为创作原型。作品构思新颖巧妙、文人气息浓厚,有文化底蕴、有人生感悟,是一件经典“树石组合”的水旱盆景。八匹骏马形态各异、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依地小憩,仿佛享受着“绿水青山”带来的惬意。自然飘逸的树冠,跌宕起伏的附石,潺潺流动的溪水交融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该作品蕴含着传统文化的记忆,又不因循守旧。且灵苗独探、自然生趣,制作含情、组合成景,好一派诗情画意的秀丽景象!</p> <p>景名:《巴山魂》</p><p>材料:米叶冬青,龟纹石</p><p>规格:盆长130cm</p><p>作者:田一卫</p> <p>  《巴山魂》:凝望巴山的人文古道,难舍蜀水的万卷斜阳。这一山水盆景,打破常规,冲出创作边界束缚,采用无边波形的汉白玉平板盆,来表现大千世界的宽阔。整个画面宽而不虚、虚中有实、虚实相依的自然景致。给人以山峦巍峨屹立、江河揣流涛涛,山不填江、江不淹山、山不离江、江不弃山的亲密虚实空间和生态和谐的视觉美。最终达到盆景本身的自然美,构图上的法则美,画面中的意境美,是理想中的“动势盆景”!</p> <p>景名:《欢聚》</p><p>材料:朴树,榆树,海南留萼木,雀梅,李氏樱桃,细叶福建茶,火棘</p><p>规格:长100cm,高80cm</p><p>作者:黄就成</p> <p>  《欢聚》是运用七种不同的树种创作出不同形态的岭南盆景。突出组合盆景中小中见大,小中见老且古朴苍劲的艺术风格。整个画面仿佛似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欢聚一堂以彰显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传统文化。</p><p> 微型组合盆景是中国盆景一大特色。单体突出线条的变化,以各种形式来表现动态美。以向背、顾盼,求得整体的和谐统一,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盆景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景名:《淦溪九曲》</p><p class="ql-block">材料:对节白蜡,龟纹石</p><p class="ql-block">规格:盆长150cm</p><p class="ql-block">作者:冯连生</p> <p>  《淦溪九曲》:该作品充满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意及歌咏之情,感悟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以“树石组合多变”的创作思路,塑造出了一幅碧树春晓、淦水曲流的生动画面。近山远景,坡地水岸、逶逸曲折、自然景观秀丽、岁月源远流长。“树石组合”不仅是构图的需求,更是人们遵循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的方针指导。“树石组合”不是简单的分子组合,而是多彩生命的体现,更是对大自然本身的一种致敬。他们相辅相成、共映春晖!</p> <p class="ql-block">景名:《登高望远》</p><p class="ql-block">材料:榕树附石</p><p class="ql-block">规格:高85cm</p><p class="ql-block">作者:魏积泉</p> <p>  《登高望远》:是一盆榕树附石盆景。榕树在福建地区是旺财风水树。其种类繁多,树式千姿百态,是福建盆景首选的盆景材料。该作品是由两株提根榕树与石头的有机结合,一高一低依石而安。他表现出了树木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运动生成的树像,又展现了石头的美好形态。他们互相呼应、顾盼有情、登高望远、气势不凡。具有剑指苍穹,纵观天下之气魄且浑然天成、树石并进、相依相伴!</p> <p>景名:《樵夫之作》</p><p>材料:榆树,铁矿石</p><p>规格:盆长120cm</p><p>作者:张先觉</p> <p>  《樵夫之作》:这幅树石丛林之作,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艺术技法都有一定的高度。作品风格迥异、构思新颖巧妙,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符合自然界的丛林法则。该盆景选用榆树作主要材料,树干组成复杂多变,树叶错落有致、疏密相见、春意盎然。所有树干犹如刀砍斧劈,形枝顿挫曲折、相互穿插、枝附影从、矿石点缀、组合有序,丛中藏景、以景显境,讲述了樵夫朴实平淡的生活。当今社会,几乎没有樵夫这个职业了,他那种忘我工作,追求平淡的生活方式值得深思。樵歌互答,此乐何极。</p> <p class="ql-block">景名:《史前》</p><p class="ql-block">材料:对节树,树化石</p><p class="ql-block">规格:长90cm,高45cm</p><p class="ql-block">作者:贺小兵</p> <p class="ql-block">   恍若隔世,</p><p class="ql-block"> 却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是天外来客?</p><p class="ql-block"> 是神降人间?</p><p class="ql-block"> 阅尽三界沧海,</p><p class="ql-block"> 笑看五味桑田。</p><p class="ql-block"> 扎根黄沙漫漫,</p><p class="ql-block"> 何惧风摧雪寒。</p><p class="ql-block"> 两片傲然春意,</p><p class="ql-block"> 探日迎风经年。</p><p class="ql-block"> 佛手云露轻抚,</p><p class="ql-block"> 美典何人不传?</p> <p class="ql-block">  “动势盆景”,并非流派。我们不能狭义或片面的理解“动势”二字,因为它早已成为了诗情画意的代名词。动势是盆景存在的唯一方式,无法创造,无需认可。</p><p class="ql-block"> 当今中国,有着许许多多德艺双馨的盆景人,他们为中国盆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贺淦荪先生只是其中的一位。</p> <p class="ql-block">   感谢以上盆景界的各位大师对贺淦荪先生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感谢全国盆景人对贺淦荪先生的厚爱!</p> <p class="ql-block">   不求世俗盆中景,为乞人间真善美。</p><p class="ql-block"> 愿我国的盆景事业有着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