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农村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荒山、滩涂等,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生产资料,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都归集体,每户社员根据家庭人口数量只可分得少量的自留地,但所有权依然归集体,定期会重新分配。中国是农业社会,自古以来都讲“民以食为天”,土地就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是生命线,所以在农村大集体时期,农民都一心一意地虔诚务农,没有别的奢望,只会土里刨食,所以,他们终身脸朝黄土背朝天,时刻都不会也不敢离开土地。</p><p> </p> <p>农民对耕地的经营很精致,为了能多打粮食,对每块地都是精耕细作,在秋天收割完后就耕,为了保墒,还要耙、耱、磙。春天耕种时,还要打坷垃、施肥、浇灌。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他们理解的很透彻,执行的也非常到位。绝不是一些人说的,农民的劳动是“锄地抹皮皮,耕地豁渠渠”,结果导致“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其实那时的收成普遍都不错,农民每年把收成的三分之一都交公粮了,支援了城市,支援了三线,支援了备战,支援了亚非拉人民,如果像今天就满足自己的需求,农民肯定不会饿肚子。</p> <p>在北方,农村的大型生产资料除土地外,还有牲畜,牲畜有大畜,也有小畜。牛马驴骡均属大畜,羊和猪属小畜。大畜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帮手,耕田、种地、拉车等需要它们。生产队非常重牲畜的饲养,每年新粮下来,在给社员分配前,除交公粮外,还得留足牲畜的料粮。为了保证让牲畜辅助劳动力完成好生产任务,生产队专门设立饲养院,精心选派有责任心、有爱心并喜欢牲灵的社员来当饲养员。饲养员的工作很辛苦,他们一般都住在饲养院,除负责清理圈舍外,在夜间也得添草喂料。</p> <p>生产队的大畜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处置,即使老了不能拉车耕田了,也得上报大队或公社,经同意后才可处理,或卖,或屠宰。小畜是集体为发展副业而饲养的,绝大多数都卖到供销社,支援了城市建设。偶尔会给社员改善一下生活,逢中秋或过大年经队委会研究后可以杀上几只,给各家各户分上几斤几两,因为那时物质匮乏,人们对此很稀罕,也可见点荤腥。</p> <p>大小畜除饲养员饲养外,还有专门的放养人员,根据牲畜种类分牛群、马群、羊群和猪群。它们的放养人员以“倌”居称,分别叫牛倌儿、马倌儿、羊倌儿和猪倌儿,他们的副手称“伴子”,牛倌儿的副手叫“牛伴子”,羊倌儿的副手叫“羊伴子”。经常使唤的大畜,为了保证膘情,都有专人小放。小放就是一个人拉一两头(匹)去放养,这样可以保证牲畜能吃的膘肥体壮。放养人员一般是社里的老人或弱劳力,也有学生在假期间参与小放牛、小放马。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每到暑假期间就去小放牛,每放一头牛生产队给记5分工,为家里多少做点贡献。除此之外都是群放,群放是固定的“牛倌儿”或“羊倌儿”放牧,一般是把牲畜赶到比较开阔且水草好的山地或滩涂去放养,放养人员早出晚归,中午畜群不回来,轮流吃饭,要么早晨走时就已经带好了饭,他们很辛苦,风餐露宿,有的人一辈子从事牛羊倌儿的营生,真可以向他们致敬。</p> <p>社里的一些生产工具,如犁耧耙杖、舟车器具也属生产资料,它们的使用周期有长有短,不定期的随损随换,但作为集体的财产,即使损坏了也是集体去处理,社员都不会自行处置。所以,我非常钦佩那时社员的思想境界,集体的财产一般都是露天放置,即使在库里也很少上锁,但绝对不会有人去随意移动,更不会把它拿来据为己有,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或许只有在那个时代才有,值得铭刻。</p> <p>农村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集体所有,当然有些生产资料如果农民家庭需要,可以和队里申请借用,但时间不会太长,如马车、农具等。记得我和村里几个同学到外地念书时,就是借用生产队的马车送的,我们几家负责車倌儿的工分和马匹的喂养。农民家里所拥有的只是一些常用的农用工具,如锄头、镰刀、铁锹、镐头之类,一些手艺人可以拥有自己专用的生产工具。</p>